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融资;成本控制;利益权衡;5E绩效
一、高校融资概况
2007年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2 500亿元。而业内人士则称,2008年底全国高校债务总额在4 500亿元-5 000亿元。豪华校园背后隐藏着高校巨额债务和高等教育资源“囚徒困境”。高校存在的巨大债务黑洞和财务风险,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与教学及科研秩序。高校债务与融资问题已成为最近三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话题。2009年初,教育部首次明确表示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由此可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与高校融资机制研究已被提到行动纲领上来了。
二、高校债台高筑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巨额债台,并非一朝一日堆积起来的,存在深层次的原因。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融资态势与财务风险不断增大
1.教育投入不足。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需,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来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7年的30%左右,2003年-2007年间高达25%的年平均增长率,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随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4%,2002年为3.32%,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2006年为2.28%,2007年为3.01%,2008年为3.51%。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正常用于教育的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发达国家达到9%,而我国4%的目标口号喊了16年还是实现不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约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过低和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教育总财政投入不足的双重压力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显得异常薄弱。
2.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发展资金需求大,超度贷款越来越大。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科教兴国”的东风,使全国大学从10年前的1 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近2 663所,在学人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108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2 907万人,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3.3%左右,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校园拥挤、教室短缺、设备不足、食宿紧张等现象,促使高校基本建设大干快上。基建超常规的巨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学费所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解决高校发展中资金的“瓶颈”问题,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施融资贷款,而且额度越来越大。“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教育部“贷款办学”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计划为高校与银行间的资金需求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促成了目前高校争项目搞基建和巨额贷款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学悖论下的投融资决策失误
面对扩招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许多高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举债兴教蔚然成风,贷款、圈地、基建一瞬间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等大事。全国各地“大学城”林立,豪华校园到处可见。这种不计成本、不顾自身经济基础和还贷能力的“免费午餐”――超度投融资决策,引发的不仅仅是金融风险,而且还可能是国家土地被无偿占用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高等教育资源陷入“囚徒困境”。
(四)高校内控制度缺失,成本意识淡薄
一些高校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相脱节,特别是在基建项目建设的工程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过程中,对于财政预算、工程进度、成本核算、专款专用、工程预决算审核和监督等关键环节,缺乏严密的内控制度和全成本核算制度。每个人(学校)都选择吃免费的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学校)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重复建设成本、融资成本等),高校“豪华校园”的巨大浪费和攀比之风,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难度,隐藏着“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利益”被部分高校利益集团所俘虏,公共政策事与愿违,而“囚徒困境”的最终受害人是广大的纳税人。
(五)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与法律制度的缺失
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融资贷款引发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作为管理社会事务与公共事业的政府,对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与法律制度建设存在较大的缺失,缺乏建立健全一个经济学思维方式下摆脱“囚徒困境”的制度――有效的市场经济,尤其是建立健全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高校投融资机制、项目成本制度、债务预警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来摆脱“囚徒困境”,有效遏制巨额贷款失控的态势。
三、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理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保罗.海恩等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三十多年来风靡国际,尤其是2008年来华尔街的金融海啸爆发、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实体经济疲软,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这本惊世之作更成为畅销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在,向人们揭示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像经济学家一样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用需求、机会成本、边际效应、比较优势等概念理清我们身边日常世界的意义,其基本理念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而且更强调的是不该做什么,而不是该做什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从而避免制定出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看清那些隐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从而减少“公共利益”被利益集团俘虏的可能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制定公共政策很有价值。
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下高校融资机制研究
目前高校融资贷款显示着经济学悖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须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融资机制。完善的融资机制必须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发展中资金的“瓶颈”问题。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理念对构建高校融资机制的启示很大。
(一)高校融资额度的适度性
高校基建和融资贷款必须以需求、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为指导,在基建规模、贷款额度和时间跨度上应“适度”。“适度”则使高校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度”的标准主要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确定基建规模和贷款规模时,既要考虑高校发展之需,也要考虑项目和筹资的结构、贷款的成本、学校自身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因素。
(二)高校融资成本的合理性
经济学解释的是节俭和交换的逻辑――是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学问。高校融资涉及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利益”权衡。研究制定高校融资机制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效率与公平、成本与效益以及融资绩效等因素应成为优先考虑的条件,尤其是融资成本因素,不仅仅是学子的受教育成本分担问题,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办学成本问题,更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问题。因此,高校应以节俭办学为原则,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度。不但项目建设实行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管理的全成本管理模式,而且融资贷款亦然。应把高校融资需求、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额度、融资结构、融资期限与日常的盘活资金和科学理财结合起来,积极寻找贷款融资的最佳边际成本,努力使高校融资成本达到经济和可承受的合理性。
(三)高校融资的否行性研究报告
在以往的基本建设和融资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项目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财务状况可行性分析。为了获得融资贷款,建设单位想方设法(预测)放大收入和偿还能力,而极力缩小成本支出与财务风险程度。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巨额债务和高等教育资源“囚徒困境”的重要原因。毋庸置疑,高校融资离不开可行性研究报告。而科学合理的高校融资机制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否行性研究报告的有机结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更强调的是不该做什么,强调负面结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造成最大破坏的不是无知,知道比不知道更糟糕”。因此,在研究制订高校融资机制时,应更多关注资本结构、总量、存量、增量、质量与高校的市场、资源、布局、规划、资金与管理等因素对项目建设和财务状况以及融资贷款的负面影响。
(四)高校融资的5E绩效评价理念
摆脱“囚徒困境”,避免人人争吃“免费午餐”的另一途径就是对高校融资实行绩效评价,即从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公平)等方面对高校融资机制综合评估,绩效评价内容为5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ss、公平性equity、环保性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高校融资的经济性指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正常运作的条件下融资成本最小化;效率性是指融资成本既定条件下的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效果性是指融资成本既定条件下实现项目建设进度的既定目标;公平性指“接受服务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即社会公民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是否享受均等和公平以及成本分担合理的待遇;环保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环保评估质量标准。5E相辅相成,系统、全面、综合地评价高校融资的绩效,是高校融资机制融入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最后评判程序。
【参考文献】
[1] 魏乾梅.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J].会计之友,2008(9) (中):53.
[2]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
关键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经济思维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于一个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件比较抽象的事,比如我,虽然经济、经济学家这些词条在报纸、杂志、网络等随处可见,但却从来没有想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经济热点问题象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从头至尾,一直致力于教读者象经济学家一样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看待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
首先说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写作特色吧。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为本书作序标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的确,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僵化的教科书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概念,一个又一个理论,一个又一个图表,一个又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事情比如城市交通的堵车问题出发,告诉我们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分析这个问题,通过如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让我们不知不觉之中理解并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特别适合一般读者,非专业人士阅读。
其次,本书章节写作也很有特色,每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章节的设置从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如成本、需求、价格、竞争、比较优势,到宏观经济如国民生产总值GDP、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等。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内容全面。更有特色的是旁白设计和每一章结束后的简短回顾以及问题与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结、巩固并应用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来不及对书中讨论部分进行思考。
现在来说说阅读完此书的收获吧。如我刚才上面所说,因为时间关系,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才粗看完一遍,对本书的理解和领会的知识点都还粗浅,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有时间我会再细细通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和分析,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意思。比如创业,如果一个人创业取得的利润还不如他到企业工作的报酬,那么其实这个人创业是亏损的,这里就引入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还有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学家总是研究人们各种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然后告诉大家如何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本书提到的很多观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比较新颖和实用的,比如市场出清,市场是买方和卖方互相协调的过程,稀缺性代表购买意愿和供应水平之间的关系,而价格传达的是商品和服务相对稀缺性的信息,所以当市场需求量等于供应量时,这个市场得以出清。再比如关于决策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会说集体决策,事实上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都是由个体做出的,因为决策是一种主观判断,个体是这个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因此经济学讲所有的决策其实都是个体决策。
诸如此类,本书提出了很多知识点,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经济游戏规则的阐释。产权是经济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对某项物品,经济学通常讲稀缺品拥有产权的时候,我们才能拿这样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易或交换,这实际是一种所有权的交换。而所有权是通过法律指定的,如果把对某物的所有权指定给个体,就是私有产权,指定给全社会,就形成社会产权,只有私有产权才能自由交换,这是因为社会产权是指派给全社会的,从法律层面上讲,没有哪一个人有明确的权力进行处置。所以说产权是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是经济游戏的规则。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不强源于企业不知道自己的老板是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总是在不断追逐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作出最优选择,如我们所知,所有的决策都是个体行为,国有企业不是私有产权,指望不是企业所有权拥有者的国有企业领导者放弃个体利益最大化,作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显然是不现实的。市场是一个资源不断被优化,不断被重新配置的过程,只有整个社会资源不断优化配置,人们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现在来看,也是因为市场是一个自然协作的过程,政府决策者很难全面获取所有的市场信息,以做出最优决策,将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只有通过市场自身的协作和调整,才能作出最大的优化,资源才会向它最需要的地方转移。
作者:吴建雄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当我终于发现厕所原来是很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窝点,地铁原来是很多人了解世事百态的重要场所,跑步原来是很多人妙思泉涌的绝佳时机时,我便开始试着去寻找更多这样的时机与场所――适合思考。
你习惯在哪里思考?这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首先,你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以便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地胡思乱想;其次,你需要一个便于记录的场所,因为那些极其细微且天马行空的想法通常稍纵即逝,捕获他们的最佳工具便是纸和笔;最后,你还需要一个足够复杂的环境,因为灵感通常来源于人与人之间超乎个人想象之外的差异。如此看来,飞机上倒真是个适合思考的绝佳环境――因关掉手机而被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舒适的座椅以及面前尚算宽敞的小桌、飞机上千姿百态的乘客,几乎符合了上述几乎所有的要求。正如作者吴健雄在书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飞机是一个移动而独立的空间,一个可以让他远离世故的安静场所,在其中可以产生一些感性加理性的思考。
《云端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本孕育自8000米高的飞机舱中的经济学随笔。作者从行业大佬对头等舱和经济舱的不同选择谈起――为什么麦肯锡只坐头等舱,而比尔・盖茨却对头等舱不屑一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些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普遍现象――三流企业比价格与实惠,二流企业比技术与模式,一流企业比感觉与认知;为读者展示出一副日常生活的经济全景图――从大佬们对飞机舱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营销理念。
当手机被迫调整到飞行模式,飞机呼啸着加速冲上云霄,除了这个狭小且不能随意走动的空间以及你身边的乘客,你便与外界彻底断了联系。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你不得不打消一切与遥远的人群、事物产生关系的想法,专心地定下神来,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要么一个人精彩、要么与身边的唯一一个或两个人进行交流。而似乎大部分飞行者,尤其是空中飞人们更倾向于前者。
你曾在飞机上思考过什么?你有没有想过选择飞机出行的人们与选择其他方式出行的人们在手机品牌的偏爱上有什么不同?头等舱的旅客与经济舱的旅客在飞行时间的利用上有什么区别?究竟是这些对时间利用上的区别造成了“飞人”们乘坐头等舱与经济舱的区别,还是因为坐了不同的机舱所以在对飞行时间的利用上有了或大或小的区别?
如若照此仔细分析开来,《云端经济学》与其说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为读者细致地展示了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哲学,倒不如说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将高高在上的经济学拉至人人触手可及的地表,让更多非经济学专业人群去认识它、熟悉它甚至将它带入自己普通的生活中。读者顺着作者所提供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推及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会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远比学会一个经济学原理更为实用。
而事实上,本书在给人展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亦给读者展示了一种作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没有无聊,如果你觉得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有试着去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譬如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长途飞行这样漫长且枯燥的事情。当读者再次感叹时间去了哪里,或者说好的趣味性去了哪里时,不妨试着像作者那样:仔细地审视一下四周,以评论和分析的角度去思索看到的人或事件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除了经济学理论,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读者: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无聊的人或事,如果你觉得它们太过枯燥,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个方式去看待它们。
《云端经济学》是一本很好的大众经济学读物。它将枯燥、严肃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给人们展示小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大道理的同时,也为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及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并从其中获取除文字表面之外的更多信息。
藏在身边的经济学
经济学一向以严肃而呆板的形象示人,然而近些年,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读物却大行其道。不论是2008年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集装箱改变世界》,还是更早以前的《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最近新出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经济学仿佛在一夜之间,一转往日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开始稳稳地站在红尘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揪出这些藏在身边的经济学,你准备了吗?
《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作者罗伯特・佛兰克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将源自生活的经济学加以整合,将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应用于普遍的日常生活,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他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合理的解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艺术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集装箱改变世界》
作者:[美]马可・莱文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华尔街日报》称它为写给集装箱的赞美诗,但即使是赞美诗,作者也从经济学角度将为什么对它进行赞美描绘得头头是道。本书从集装箱的发明与使用入手,分析了集装箱产生前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不起眼的航运集装箱如何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以及这一发明如何让全球商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
作者:[日]山田真哉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推荐理由:为什么即便家里晒衣服的竹竿五年也不用换一根,沿街叫卖竹竿的小贩的生意却依然没有倒闭?为什么天价的法国餐厅会选择开在人烟稀少的冷门地点?为什么打麻将最后一圈胡的大多是庄家?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趣现象引出思考方向,然后用经济学的原理、朴实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书中既没有枯燥的理论,也看不到让人头疼的各种报表及术语,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带入生活,引导着人们去思考更多。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作者:[日]吉本佳生
陈志武
山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定价:34.80元
中国的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中国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源到底在哪?怎样理解中国金融的逻辑?“新国有化”的危险到底在哪?”对于这些发展中问题,本书聚焦中国,通过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的未来,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及中国人寻求幸福的具体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民众权益的代言书、一部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录。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
[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版
定价:49.80元
本书是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当今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本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牛奶可乐经济学
[美]罗伯特・弗兰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定价:39.80元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问题,一定会让你手不释卷!作者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经济学!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这就是博物经济学,也正是它的精彩处。
爱情经济学
成君忆
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 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科学性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二)应用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改善,需要教师密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自身微观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时刻关心经济学前言和经济热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教学互动系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提高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