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食品理化检验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
业技术教育,2006,(4).
【关键词】食品检验;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是我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一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为食品的品质和生产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1]。该课程在各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通常都被列为专业核心课,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该实训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熟练掌握检验过程的各项技能,满足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提出了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几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改革教学内容
食品检验的一大特点是检验项目繁多,食品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及相关的食品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确定课堂教学内容[2]。
本课程教学内容在检验对象的选取上,基本涵盖了典型的食品种类,如果蔬、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饮料、蜜饯制品、调味品等;在检验方法上,囊括了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薄层色谱分析法等;在工作任务的难度上,采用了逐级深入的难度分配。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那些能体现食品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较有普遍性的检验项目作为课程内容,既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涵盖了当前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既能让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又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拓展空间[3]。如食品中一般成分检测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还原糖等的测定,作为食品检验的经典项目,也是实际应用中使用最普遍和广泛的项目,要重点讲授,同时也是一种入门和过渡学习。而食品中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等添加剂的检测和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则作为食品检验的深入和拓展项目,也要重点讲授。
2 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机械操作,缺乏对实验的思考,做完就算,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按“项目布置学生自主策划采集样品、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操作示范学生修订检验方案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的方式进行[2]。使学生更注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各种试剂的配制,原始记录表的设计和记录、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数据的可靠性等。这个过程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实验方法从何而来,我该如何筛选,我需要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有吗?需要准备哪些试剂、玻璃器皿呢,试剂怎么配,配多少?我测出来的数据可靠吗,应该如何评判?如果数据不可靠,问题可能出现在哪?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清楚自己作为一名检验人员的使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融入一种责任感。首先,进入实验室之前要清楚检验方法,不是从书本上照搬照抄,而是要学会从网络上下载最新的标准。其次,进入实验室始终保持台面整洁,注重仪器设备的维护,杂乱无章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的数据是站不住脚的。第三,安全操作,随时注意水、电、气、火、试剂的安全问题,保障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尤其不可出现频繁的玻璃破碎等低级错误。如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这一实验中要用到乙醚,针对这个试剂就有若干安全问题:1)乙醚是一种有机试剂,有毒,沸点低,挥发性很强,因此操作时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带口罩、手套。2)乙醚易燃,实验室中不能有明火,那么酒精灯、打火机、电炉就不能同时使用。3)鉴于乙醚沸点低,易燃等问题,加热时要用水浴加热,不能用电炉加热。因此,实验操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四,学会自我质量控制评价,样品检验时要做空白试验、平行试验和加标回收试验要重复3次以上,平行试验误差小于5%,加标回收试验95%左右,达到这个要求说明质检人员的操作是合格的,然后再开始测定样品,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若达不到要求,则重做样品,并分析原因。
3 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着眼于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终结性考核四个考评项目进行整体评价,满分100分。其中在工作态度上,重点考察学生在实训课程中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等,共20分;在学习能力上,重点考察学生信息的收集情况、实训报告的撰写情况,共20分;在操作能力上,重点考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结果的准确性,共30分;终结性考核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共30分。试卷构成方面,采用综合性大题目,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又可以防止作弊现象。如情景法给出食品某检验项目原始数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是设计原始记录表等。
4 展望
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对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优化,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我们将继续结合高职特点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食品行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晋辉,瞿培,王尔茂.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实验实训教学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104-105.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食品理化分析技术;教学改革
0 前言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为例,应用“教、学、做”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融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为一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活动置于各种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有机结合,使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做”一体化即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实践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2)食品理化分析技术
食品理化分析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生产一线食品品质控制、理化检验等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性、职业性强。在学生学习完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课程内容涉及容量分析、重量分析、仪器分析及物理性质检测等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分析检验的任务、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在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于第三学期开设,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先介绍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实训,课堂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性、趣味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结果是理论学不好,实践时又不知道原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本技能训练不足,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悖。根据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2014级开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食品分析检验基本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
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或收样)样品制备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撰写报告送达,以实际的食品样品如奶粉、肉松、黄酒、饮料、火腿肠等分析检验作为任务的载体,设计与职业岗位相符的教学情境,将课程分解成食品理化检测基础知识、食品物理检测技术、食品一般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测定等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成相应项目,通过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项目任务的完成,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相结合,从实践到理论,培养学生检验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方法能力和业意识。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探讨
2.1 课程设计思路
以食品理化分析检验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依据,通过企业行业的走访,了解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注重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2 教学场所的配备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实验、实训的地方,满足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的需要,我们学院配备满足建设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仪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能讲解、示范、学生学习和实验实训,实现一体化教学;配备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2.3 任务设置的要求
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大二学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但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任务复杂、困难,学生容易放弃,因此任务的设置需从简单开始,如实验药品、试剂、实验仪器设备的准备、溶液的配制等,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意识,然后要求学生学习查找、解读相关标准、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对样品的检测,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任务的设置和要求,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
2.4 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2.4.1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下达一个检验项目,学生分组进行样品的检验检测并完成检验报告。如脂类的分析测定项目,教师进行讲解说明测定脂类的意义,讲解、演示索氏抽提法测脂肪含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启发学生思考:1)乳及乳制品脂肪含量应用什么方法的测定;2)完成测定需要用哪些试剂?各有何作用?3)保证测定准确度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老师下达检验任务(乳粉脂肪的测定)并指导下每个小组通过查找标准、设计、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进行仪器试剂的准备、试样的预处理、试样的检验操作,数据记录及处理,得出分析检验报告单并进行检验总结(实训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明确并掌握了国家标准中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的原理、操作及适用范围,学会根据试样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2.4.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工作情境,创设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到检验任务后,严格按企业流程进行成分分析,填写产品检验原始记录表、产品检验报告单,根据产品质量国家安全标准对产品质量作出判定,从而使学生能了解企业对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和工作流程,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工学一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掌握了样品检验检测的方法、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
2.4.3 现场教学法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理实一体的实训室中进行,通过现场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操作、教师的辅导、检查,使理论教学变得直观、现实,学生愿意动手、喜欢操作,学习变得主动积极,同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发现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并且主动与老师沟通,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增强,使学生的操作变得规范、准确,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2.5 课程考核形式多元化
学生能力水平不仅在理论考试评估,还应该包括平时和技能评估,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征综合评价,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40%,30%和3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出勤和参与课堂讨论,实验训练的表现和能力,实验报告书写,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提升,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 结束语
高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更加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单一的灌输释放出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训项目与真实工作过程融合,工学一致,学与致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扎实的食品理化分析检验的理论基础,能够自行查阅标准选择产品的分析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杜淑霞,莫慧平,徐丽.高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职教论坛,2009(12):51-53.
【关键词】食品分析与检验 教研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4-02
食品分析与检验(以下简称食品检验)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在本专业的生产实践中经常要应用到本课程的知识,如食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分析检测。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食品检验的教学如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在授课过程中,本人认为目前食品检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起点低、不贴近学科的发展现状,教学方法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考核方式侧重理论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本人认为,食品检验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 优化教学内容
现有教材都过于重视食品营养成分与卫生质量的分析,应根据专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重组教学内容、尽量充实学科前沿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如我院编订的校本教材中就增加了食品新鲜度的检验和掺假掺杂食品的检验内容。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某些理论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如在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测定中讲解气相色谱的工作原理等。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标准的传授,从学习角度来讲,这样做可使学生从具体的检测项目直接切入课堂教学,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有效淡化理论教学的枯燥。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教学中强化以“自主性、创新性”为原则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中应用能力。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增设实际中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综合检测。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重量法、容量法、物理检验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多种食品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在本专业中,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食品检验工考试、化学检验工考试,一般都是临考试时集中给学生强化辅导后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把这些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项目中,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还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实训课项目教程,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方式是教师提前配制主要试剂,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机械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创新,实验数据也基本接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每节实验课之前,由学生去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教师经过课前讨论及提问,促进教学互动,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操作技能较差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指导。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 分模块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食品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水平上。传统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授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强化三个部分。
首先,在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分析化学的基础性实验及常见仪器的使用,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试剂及仪器种类很多,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从实验用水的净化、试剂的配制到仪器的组装、样品的采集、预处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反复练习,规范化操作技能,不断强化基础知识。
其次,专业技能训练的部分可以根据食品行业的常规检测项目设置,如感官检验、农药残留、水分、蛋白质、酸度、脂肪、还原糖、维生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检验等的测定,侧重点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食品分析技能。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时效。如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粮食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强学生对于不同状态样品的感性认识。
最后,是综合性实验,如罐头的感官检验、理化检测等实验,这些实验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和常规实验中的知识,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设设计性实验,老师布置题目,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完成报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 加强实验考核,培养优良学风
严格的考核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我们以检测报告取代实验报告,引导学生侧重于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改变了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步骤上的现象,也进一步缩小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以便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课程考核方式将取消期末闭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与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考试为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初步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分析化学 教学做一体化
导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教育对象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这些学生不适应高等教学模式,更适合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准则,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准员工。为此我们进行了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建设和改革,本文以《分析化学》为例,说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中的应用。
一、梳理教学内容,使之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第三版)姜洪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我们根据食品质量监督检验职业毕业生调研、企业需求调研以及食品检验工考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删除了定性分析、称量分析法、仪器分析基础三部分,并对内容进行整合,根据模块教学法将全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酸碱滴定分析、配位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和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每个模块包括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几个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模块中将分析基础操作、实验室安全、定量分析概论、试样分析步骤等部分内容根据需要纳入到相应模块当中,使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有机结合,做到理论知识够用,且有效地指导了实践为原则,训练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实验技能。比如在讲解酸碱滴定法时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从事食品检测方面的工作,我们将分析化学应用方面的实验设计的与食品检测内容密切相关,比如白米醋总酸的测定,就是利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总酸,并进行计算。这里就涉及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分析天平的使用和称量知识,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白米醋样品处理时用到容量瓶的使用,实验结果的计算用到误差、相对误差、有效数字位数的保留、可疑值的取舍等知识,在实验之前,还要讲解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然后才能实验。这样安排就比单纯按照教材编写顺序讲解更有意义,使知识点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你需要的时候,想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的时候,适时地提供给学生,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地给予解决,或者由学生自己查书解决。各个模块的应用内容都与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例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选择白米醋总酸含量的测定,配位滴定法的应用实例选定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沉淀滴定法应用实例选择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实例选择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碘量法测定葡萄糖含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对加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好处。
(二)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一,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这一教育理念与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能力为先的目标是一致的。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2.《分析化学》课程性质要求一体化教学
《分析化学》是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化学检测类人才,培养学生化学检测技术和手段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该门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很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因为我们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4]。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教学实施
(一)进行情景教学,解决实验场地和教学场地相统一的问题
教学做一体化就需要有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场所,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有良好的实验实训室,能够满足学生实验需求,而且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投影仪、幕布、电脑等设备,可以在实训室进行教学,指导实验过程。
(二)教师要有机整合知识和技能,做有效引导
以前我校分析化学是按照教材编排内容讲解的,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讲理论的时候学生都认为没有用,学习都够认真,当做实验的时候,这些理论知识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实验之前还需要教师重复讲解,没有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尝试进行模块化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内容紧密集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例如第三章分析基础操作,讲的是移液管的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称量、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和灼烧等孤立的基本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我们都融入到项目教学中了,是为了完成一项大任务必备的小技能,有的是样品前处理的知识,有的是溶液配制的知识等。还有第四章是实验室管理、安全与标准化,这个我们现在都没有孤立地去讲解,而是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都讲到了,学生也真正用到并掌握了。还有第五章定量分析概论的内容涉及误差与偏差、分析数据的处理等知识,我们也在纳入到一个个任务当中去的,让这些知识有了灵魂,有了用处,学生觉得非常有必要学习这部分知识,因为他在任务的完成中是有用的,是必须的,学起来没有抵触情绪,而是很乐意地接受了,教学进行非常顺利。比如我让学生标定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的时候,学生计算到最后就会问,老师,这么长的数值都要写下来吗?我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析数据处理和有效数字取舍的知识了,他们马上就应用了,还有的同学问,“老师,我的平行实验不平行,能够直接求平均值吗?”我马上就讲可疑值的取舍问题,他们就立刻应用并掌握了。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现有教材,牢记教学目标,认真备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编写一体化教材,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讲义、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一体化教学
1.演示教学法
根据实验内容,可以采用视频演示或者实验室现场演示。如果采用视频演示就需要教师事先录制好教学视频,并进行后期配音等处理,做好教学视频,上课备用。如果采用实验室现场演示法教学,实验室应该有一个专门为演示实验准备的实验台,试验台要足够高,能让全体同学看清演示,试验台旁边有上下水,方便教师演示。
2.以小组为单位,用任务驱动法贯穿教学做一体化过程
在模块教学中我们设计与工作实际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以任务驱动法应用所需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白米醋总酸的测定实验中,教师提出任务:测定两种白米醋总酸含量,并判断哪个产品是合格产品。这就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共同制定实验计划,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主动掌握了白米醋的测定步骤,计算所需试剂的量,自行配制所需试剂,进行白米醋样品的处理,进行结果计算,最后给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整个过程需要自己设计、实施、总结。
(四)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强化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合食品检验工考纲要求以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通过实验技能比赛,考核实验技能,使学生所需实验技能得到发挥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职业感。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一体化教学保驾护航
要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师就应该既会讲实验也会做实验,更会指导实验。我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和实验能力,也具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多年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基本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随着教育新理念的不断提出,可以通过让教师到国外职业院校参观学习、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参加检测设备培训、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四、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分析化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以实验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考核也应该与之相适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经过多方讨论,我们采用笔试和实验各占50%的方法评分。平时实验过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分,三项求平均值作为这个实验的总分,一学期下来所有实验求平均分,作为实验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另外期中笔试成绩占20%,期末笔试成绩占30%。实验成绩也能体现出勤情况,目前该方法有效地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们的问题多并能及时询问,然后我们一个接一个解决的,这样就把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都掌握了,也就是以实验/项目为主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做到了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教师由原来的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且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小组的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文卫.分析化学(中职中专)[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李桂春.浅谈“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
[3]严希清,陈红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