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思维活泼,想象丰富,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较强,上课气氛活泼,接受能力特强。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四年级美术上册,由绘画创作、欣赏评述、工艺手工三个方面构成,教材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衔接。教学以形式多种多样,合安排,给学生创造足够的作画创作时间,,满足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愿望,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习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新旧结合创造新作品。本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常识认识形、色、机理等美术语言,学习用各种工具,通过看、画、做等方法表现事物。体验媒材效果,激发想象、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2、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4、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尝试运用各种媒材制作创作;通过欣赏、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事物,激发丰富想象创作潜能。
2、课堂上多进行记时绘画训练,培养学生绘画、制作的速度。
3、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营设有利的学习环境,通过欣赏、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真欣赏,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创作。
4、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学生对人文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教学中,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6、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各科及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复学后根据学校和学科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好个人本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工作要点。
一、对任教班级学生网课期间状况分析
分析四年级上下册教材发现内容编排上做到了知识的前后衔接,实现了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更加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表现力和创造力;此外,本册教材也增加了艺术家及作品欣赏、材质等内容的新学习。
依据罗恩菲德、汤姆林森等人的观点,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开始进入写实倾向的萌芽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观察现实生活环境并进行探索,他们对儿童画中表现的天真、稚拙并不喜欢,更羡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绘画。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通过欣赏或创作多种表现形式的作品的机会,以适应多种发展趋向的学生心理需求。
二、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衔接
美术欣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快的投入线上课堂教学中来。
三、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有22课,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领域。用三十二个课时完成,主要强调趣味性美术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教学目标
课堂上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在学习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难点:利用现有的工具材料,利用拼贴、塑刻、绘画等手法表现造型,学会用美术语言表现对美术作品的简单评述。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1、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
3 、做好课前各项准备活动;
4、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5、改进作业讲评的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激励性评价。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及安排
1
5.25
开学第一课
5.26
抗疫防病毒口罩制作
2
6.1
.画家凡.高
6.2
大师画我也画
3
6.8
设计生活标志
6.9
认识中国画
4
6.15
汉字的联想
6.16
.衣架的联想
5
6.22
艳丽的大公鸡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
为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矗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机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矗
三、经验和教训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6、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7、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1、安排值日轮值表并制定制定值日小组长
2.定期更换黑板报
3、每日填写班级日志,出席表
4、巧妙的利用墙报,鼓励学生争先
5、抓住时机(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6、为本学期在陈埭镇召开的“特辅班研讨会”做准备。
7、协助龙林小学编写并出版《特辅教苑》的杂志
8、参加晋江市特殊学校承办的助残日活动
9、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
10、收集有关学习困难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学生。
11、进一步做好教研工作
12、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带学生到附近工厂学习技能为学生以后踏上社会能有一技之长打下基础。
13、与普通小学的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做好助残辅弱工作
二、教学工作
继上学期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以单元化的方式自编课程及教材
语文:
对于本班级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在不断摸索不断改善的状态,力求能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缺陷补偿,根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上做一些调整和改善。
主要是对全体学生加强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能力好的学生拿出一半课时用来进行常用字的教学,根据汉字要求的1000多个常用字,教师根据难以程度进行自行调整,并自编简单的教材,主要是对字进行加工,组词,撰写一小段落,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新课标语文标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组词造句,多音字、形近字等还有句子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另一半课时继续进行北师大教材的教学,教师选取一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学生能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中重度学生继续按照上学期的教学,集合图形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经常用到的字进行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生活社会常识进行教学,教师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还是以康复治疗为主。具体各年段安排如下:
汉钊继续学习北师大六年级下册的课程,本学期主要是尽快完成下学期课程并进行小学语文阶段系统的复习,主要还是对其阅读,写作的训练。
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学习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如上所说教师有选择的选择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教学。
洪均金在完成二年级课程的基础上本学期进行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教学,按照普小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缩小一定难度。
雷兵志铭在完成一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下去教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还是对其常用字的教学。
数学
本学期都采用北师大版教材,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程度对教材进行选取和整合,安排形式多样,联系实际的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安排情况还是按照上学期的计划。
3.其他课程的安排详见个别教育计划
4.康复课
康复课作为重点之一本学期将继续进行,针对学生本身存在的缺陷,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及各种活动中仔细的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的提出问题并在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中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康复学上的原理方法来改善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观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并不断的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家校联系
1、期初进行全面的家访,了解学生寒假在家的表现情况并把本学期的计划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 1
2.不定期的和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并把学校活动或者班级活动告知家长,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3、个别学生通过家长练习本与家长每天保持联系,与家长配合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4、期末和家长进行详细的面谈。
四、课外活动
1、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2、制作手工作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大赛
3、与爱心小队开展一对一的互助活动
4、编排助残日活动的节目
5、班级不定期的进行各种比赛(手工、唱歌、讲故事、词语接龙、查字典、朗诵等)
五、班级教研
1、对班级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困惑进行研讨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2、收集资料,并协助出版研讨会的刊物
3、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素养;综合素养;“2+2+1”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1-02
西安理工大学建筑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强调学术与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开放教育环境,鼓励多学科交叉融贯;重视科研引领下“产―学―研”的结合,推动教学、科研与生产融合发展;结合国家对高层次建设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强的建筑学方向教学、科研及管理人才。办学秉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承启历史,回应时代,立足地域,回归本原”的办学理念。
一、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模式及措施
在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以调研市场对建筑学人才能力需求为依据,培养上手能力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原则,采用“2+2+1”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1.第一个“2”是指基础学习模块,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前期调研的结果,比较传统的建筑学教学计划,在学生低年级专业素养培养方面,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如对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通过模型制作、徒手表达的训练、大师作品解析、建立校级低年级的学生作品交流平台等教学手段来强化和实现。为了推动低年级基础课与中高年级专业课的衔接,增加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学时。为培养学生专业的空间感受及实体空间辨析能力,开设了一系列建筑学基础课程设计,同时在设计题目选址上,不假设场地,在真实空间里让学生进行创作。例如校园茶社设计中,选址在学校环境优美的“集翠苑”里,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学生创作优秀的场所精神的能力。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美术素养的培养和建筑视野的开扩,安排有美术写生和建筑外埠参观的实习。同时在低年级,为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积极在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推介适合低年级学生适合看的专业书籍。通过一、二年级主次清晰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力求塑造建筑系学生进行建筑创作的“环境观”。
2.第二个“2”指的是专业提升模块,主要是三、四年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三、四年级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相应开设了专业理论课、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系列课程以及辅助建筑课程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为学生进行规范系统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建筑学系统教学理论的设置。专业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功能性和空间复杂性较之低年级相应增加,开设如汽车站设计、建筑系馆设计、博物馆设计、高层住宅设计、施工图设计、剧场设计等。涵盖的建筑类型广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复杂空间的创作能力。在系列课程设计教学设置上,秉承设计课程题目选址的真实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空间、分析空间、创作空间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方案创作设计深度和图纸表达规范性。在计算机辅助建筑方案设计教学中,开设建筑CAD及PhotoShop软件的学习,来满足学生汇报方案的图纸表现。社会实践类课程也是建筑学的必修课,通过设计院两次实习,联系了学校教育和市场的需求。同时,学校积极引领学生参与更高的设计创作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相关的大学生设计竞赛,如“挑战杯”、“中联杯”、“威海杯”、UA、暑期建筑学学会下属举办的暑期实践(体现“产―学―研”办学思路)等。办学仅四载,基于前期扎扎实实的教学工作,学生们也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通过中间段系列的教学手法,第二个阶段塑造中、高年级学生建筑设计的“理论观”和“技艺观”。
3.最后一个“1”指的是综合模块,特指五年级。大五是本科阶段的结束,毕业设计是重头。学生面临从学校教育转入到实践工作的过程,还有部分同学要继续学业深造,针对最后阶段的教学,从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和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完善学生理论知识在创作中的规范运用,强调毕业设计题目的真题型,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建筑、分析和解决建筑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受工作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最后一年系列的教学手法,塑造学生能发现建筑问题并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实践观”。
二、综合型人才必需的素质及培养措施
西安理工大学是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型高校。建筑学专业,又是一个工科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技术并重的专业,它既需要扎实的工科基础又需要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特色创新平台的建设来培养具有创新复合型人才。
1.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需要我们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更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强化心理训练,从而主动锻炼意志毅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艺术修养。好的建筑需要具备坚固、适用、美观三个主要特征,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也需要加强艺术修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建筑创作能力和建筑审美能力。开设了《艺术概论》、《建筑初步》等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艺术相关知识并提高其艺术修养;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艺术展览馆,在欣赏大师的作品中受到艺术熏陶;开展“手绘大赛”使学生加强其建筑表现能力。
3.动手能力。建筑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课课堂教中,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草图、模型等方式推销方案;在《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式》的学习中,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古建筑测绘;另外,还建设了专门的模型制作室、物理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动手能力的操作平台。
正是由于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以下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建筑131班学生马晨驰、郑思衡在由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2014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固定翼障碍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建筑131班学生马晨驰在2014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摄影作品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建筑131班学生强磁力、李成帅、马晨驰、邢瑶在2014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限时自制飞机能耗赛中获得第一名。
4.人文素质。建筑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并且有着很强的人文、地域相关性,与历史、地理、哲学等多种学科发生关系,因此鼓励学生从中外建筑史、哲学系统知识及地域文化中汲取养料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善于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开设了《中国建筑史》、《西方建筑史》等相关课程,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历史博物馆、古建筑博物馆,聆听历史讲座,使他们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
5.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对于学生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信息获取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十分重视。例如,设计系列课程每个阶段学生的工作成果需要学生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丰富了,认识才能丰富、升华,从而产生创造力。为了贯彻实践性原则,系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助于增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并通过社团活动等来增加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1.参加全国设计竞赛。2012级学生刘佩瑶、王有为、董红晨、郭晶晶完成的作品《场 景 情――村落中的交流空间》在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关中新民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入围奖;2011级学生高瑞、吴铁男、余芳的作品《麦田-守望 基于“触媒”效应的空间激活》,在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举办的梦想旧城――2014第四届奥雅设计之星大学生竞赛中获得入围奖等。
2.学生社团活动。西安理工大学“匠人工坊”是在西安理工大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指导下成立的建筑学协会,汇集校内爱好建筑、设计的师生,一起交流学习,并承办校内的建筑学活动(座谈、调研、营造、竞赛),同时负责宣传建筑学最新动向和专业竞赛,从而使更多的同学走进建筑,了解建筑,在校园内营造更好的建筑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