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实一体化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将《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的内容或合二为一、或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段的严格划分,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三是在师资队伍上,授课老师均是既具备深厚的儿科护理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四是在学生层面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问题法教学; 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12-001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从内容看,要完成五本书的复习,涉及的知识点庞杂,头绪万端,记忆量大,遗忘率高,任务重;从学生看,水平参差不齐。基于上述现状,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该如何有效的进行一轮复习呢?经过我校几年的高中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普通高中生源不太好的情况下采用“问题教学法”能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效率。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法教学设置的必要性
在历史一轮复习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法教学具体实践
1.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做好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的预习。对于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在高中一轮复习的预习中,教师应该依据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以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并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知识漏洞、思维缺陷或亮点,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高高中复习课的效率打下基础。
2.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一轮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一轮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复习,扎扎实实的抓好基础知识。所以复习时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原则、方法等的良好历史思维习惯,在评价中坚持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思维方式全面分析评价;另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文件等的比较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较为固定的历史比较方法与习惯,同时从中得出一定的历史启示,以挖掘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在对历史事件、政权组织、政治运动等性质分析提问中,培养学生分析性质的一般思维角度和方法;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因素的提问时,则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的思维习惯。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今高考更为注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复习中,以某一阶段、专题、社会热点作为问题设计的中心,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设计问题要科学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问题提出来以后,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3.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一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头绪杂,因此,设问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1999年
[2]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
[4]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一、指导思想
教导处将根据上级部门工作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改研究,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端正教育思想,努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贯彻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为大主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2、做好宁波市级立项课题《现代小学生道德行为调控的研究与实践》下子课题《处境不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研究和调控》结题工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4、突出教学这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5、做好辅优补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素质发展。
6、为04年秋全面进入课改的相关学科做好培训准备工作。
7、办好家长学校。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是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每位老师必须熟悉新课标,理解新课标,运用新课标。
(1)组织好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特别要加强一年级语数、科学等学科的新课标学习,为下学年采用新课标教材做好培训。
(2)加大学科论文征集力度,要求青年教师能结合课改认真地人人参加学科论文征集活动
(3)教师要加强自学。要求教师通读“走进新课程”一书,并学习好本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2、立足课堂,深入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各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用新课程的理念改进教法,树立只有统一的教学理念,没有统一的教法模式,要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提前备课,备课有新意,不照搬照抄。教学中,把教学的焦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落实教学环节,扎扎实实地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提高教学质量。
(2)抓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科质量。
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兴趣的培养,逐步养成好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要多动脑筋,做到精、活、实,即作业少而精,避免机械无效劳动;本学期提倡全校学生写日记,任课老师做好指导。
数学教师在教好教材的同时,要渗透数学的思维训练,增强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针对现状,本学期将对全体学生进行朗读、写字测试,4-6年级进行作文写片断比赛,1-3年级进行口算过关;另外举行4-6年级古诗积累比赛,1-3年级数学智多星比赛。
(3)继续做好研训一体化工作,深入开展“主题化”教研活动。本学期的教研主题以课改为背景,各教研组要确定主题,精心设计教研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人人参与,研讨气氛浓厚,效果好,资料齐全。继续加强镇英语教研组及其它教研组的的活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要突出“评课”这一环节。
(4)本学期实行听“推门课”,教导处将不定期对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等情况进行检查。
3、辅优补差,健全差生转化的措施及考核办法。
(1)加强对早读时间、午休时间的管理。特别是早读时间,做到任课教师下班,合理利用时间。
(2)重视尖子生培养,加大对差生的辅导力度,面向全班抓教学质量。
(3)重视差生的管理工作,建立差生管理挡案,制定差生转化措施并实行。期中进行抽测,教导处跟踪分析,对薄弱环节(年级学科)跟踪调查指导。期末进得总体测评。
4、着力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学校努力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提高本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对青年教师立足内部发掘,督促培养尖子。
5、继续完善班主任考核细则,办好家长学校。
(1)对班主任工作加强指导,开好期初、期中、期末三次班主任工作会议,期末做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
(2)继续办好一年级家长学校,各年级要做好家访工作,加强家校联系,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四、各月份工作安排
二月份
1、 报名注册
2、 制订各类计划,填报各类表册
3、 始业教育
4、 镇教导主任会议
5、 期初班主任工作会议
6、 征集各学科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
三月份
1、 家长学校(四)
2、 教学常规检查(一)
3、 教研室对新教师进行了解性听课
4、 “辅优补差”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四月份
1、 期中质量检查及反馈
2、 期中家访
3、 期中班主任工作会议
4、 家长学校(五)
5、 教学常规检查(二)
6、 研训一体化活动
7、 1-3年级口算过关
五月份
1、 校朗读测试
2、 校写字测试
3、 4-6年级作文写片断比赛
4、 家长学校(六)
5、 新教师听课
6、 教学常规检查(三)
六月份
1、 镇学科论文评比
2、 4-6年级古诗积累比赛
3、 1-3年级数学智多星比赛
4、 教学常规检查(四)
5、 复习迎考
6、 教学质量测试
7、 期末班主任工作会议
8、 期末各项考核及评比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训练
1 实施背景
佳木斯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机制造产业、粮食产业、煤电、矿业、木材等加工制造业十分发达,数控加工人才紧缺,据相关部门统计,佳木斯地区每年就有2000人的需求缺口。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立于2006年。经过几年的发展,2012年数控专业被黑龙江省人社厅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撑。
2 主要目标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为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契机。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我们设计了本次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目标:
2.1 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全程参与,要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技能提升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巩固提高。
2.2 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培养质量。以生为本,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是学生导向的,要落脚在学生的“学”上,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数控加工人才。
2.3 增强教学效能,探索有效模式。从国内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目前尚未发现数控加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本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探索一种适合的、特色的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发挥示范效用。
3 实施过程
“四级递进”技能训练是指在数控加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技能的习得和训练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学生沿着“从新手到专家”的路线,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级:一体化教师技能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一体化教师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要掌握的技能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为学生进入角色奠定基础,其考核形式主要是过程性考核。
第二级:校内实训基地技能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实施,重点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附带在一体化教师进行技能认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企业一起开发的项目课程,内容占到一半以上,其考核形式也是过程性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
第三级:校内企业体验式实习阶段。第四学期,学生进入校内企业实习阶段,但这种实习主要是体验式,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试错性”生产,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所学技能,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即进行真实的生产做好准备。这一阶段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转向企业的指导师父。
第四级:校外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是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在企业中承担真实的生产任务,身份逐步从学校学生转变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成为一名“准专家”。这一阶段,虽然是在企业实习,但它却是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和提升的关键阶段,我们提出要把这个阶段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管理,派教师入驻企业,跟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考核。
4 保障条件
4.1 制度前提
学校先后与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畅通一体化教室、佳电一体化教室、畅通产品研发中心、宝玛产品研发中心。这些企业不仅是佳木斯市技工学校学生企业实践基地,还是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根据学校情况,提供给实习实训机会、研发项目、技术人才、生产产品等资源,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贴合,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4.2 物质基础
技能的习得与科学知识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情境依赖性知识,它不能脱离真实的工作环境而独立存在。构建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需要。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购买和引进先进设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4.3 智力根本
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兼职教师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一方面引导、激励教师走向“双师型”的专业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从企业引进专家型师傅,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为实施“四级递进”技能训练,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5 主要成效与成果
5.1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企业满意率逐年提升
经过两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企业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企业普遍反映对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十分满意;在2013年佳木斯地区杏花杯职业技能大赛上我专业学生囊括了数控车前三名,普车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2014年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学生组团体第三名。
5.2 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专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两年来,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地区的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业局、佳木斯四海印刷厂、三江开关厂等提供技术服务6次;为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常发佳联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年培训200人次以上,且培训人数规模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知名度。
5.3 师资队伍成长迅速,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成长迅速,培养出具有专业开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具有课程开发和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12名,专业教师队伍中的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教学任务的双师教师团队比例已经达90%以上;教师教研教改能力明显提高,申报建设了某级精品课3门,发表省级以上科研教学论文28篇,开发出版教材4本。
5.4 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产学研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逐步增加了本专业的吸引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建立了起来。我专业带头人与部分骨干教师参与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PCD铰刀技术开发与G10震动清芯机研发项目,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为企业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专业与苏州宝玛数控有限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共同开发,成功制造出数控雕铣机,不仅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而且为学生专业能力拓展提供了基础。
6 体会与思考
通过实施本次改革,我们的体会主要是以下两点。
6.1 企业的主导性参与是“四级递进”技能训练法的关键
“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学校职业教育在默会知识传授中的缺憾只有通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弥补。企业参与必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四级递进”技能训练,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与企业人才知识需求无缝接轨;通过教室与车间的转换,实现学生学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统一;通过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转换,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完美融合;通过学生和工人角色的转换,实现技能人才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通过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换,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关键词:铁路科学发展 员工素质 培训优化 创新发展
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现代企业呼唤着员工培训的创新和发展。目前铁路企业员工培训体制指令性比较强,行业要求和规定比较全面,造成员工培训工作思维定式模式比较明显,这种思维定式模式已无法适应铁路科学发展需要。本文根据南方某铁路运输企业员工培训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铁路科学发展新形势下员工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积极的思路。
一、基本状况
(一)组织架构
实行总公司、下属单位两级培训管理体制。总公司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负责员工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总公司下属4个不同区域的培训基地,承担总公司级员工培训任务。下属单位设立了专职培训部门,负责本单位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制度体系
在培训管理体系、培训组织程序、培训激励机制、培训检查考核等方面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办法和制度,包括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员工培训“一体化”考核办法、下属单位培训年度评估办法、高铁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等。
(三)培训队伍
总公司现有培训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662人,其中:4个培训基地共280人(其中专职教师84人);下属单位培训管理人员及专职教师(含专职教学技师)382人,占下属单位总人数的2.88‰。
总公司现有兼职教师约2500人,其中:下属单位主要管理者约占30%、技术人员约占40%、技术工人约占25%、外聘兼职教师约占5%。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总公司加大了员工培训工作力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度,员工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员工素质也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培训效果不佳
总公司近些年的培训量大幅增长,但培训质量却一直不高。由于生产一线工学矛盾一直非常突出,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培训过程卡控不严、师资水平不高、教材课件针对性不强、实训设备设施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员工业务知识、岗位实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些员工应知的不知、应会的不会,在生产岗位操作中出现很多低级错误。总公司培训部门最近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 150名管理人员中,有58%认为培训基地的培训效果一般,8%认为培训效果不好;参与调查的139名生产人员中,有51%认为培训基地培训效果一般,7%认为培训效果不好,有50%认为本单位组织培训效果一般,3%认为培训效果不好。员工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培训即是调休”、“培训前后没两样、技能技巧得不到提升”等方面。
(二)培训管理不规范
一是管理制度不规范。总公司和下属单位近些年开展了一系列整章建制工作,但仍然存在部分制度不切实际、一些重要制度缺失、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如培训人员岗位准入规定中对师资准入未设立明确标准,专兼职师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教材课件管理等办法和制度至今也未建立。二是协调机制不完善。总公司和下属单位虽建立了培训工作委员会,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既未按规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也未按职责分工研究解决培训重大问题。在培训经费管理方面,培训部门与财务部门存在意见分歧;在培训办班方面,未实现统筹安排和管理,总公司一些业务部门经常临时安排各类全员性培训,打乱了总公司和下属单位的培训计划,加剧了生产一线工学矛盾。如某下属单位反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到不同业务部门通知要求分别独立开展的培训就有劳动安全、电气化、消防、防洪、防护知识、防胀、防暑、天窗修、路外施工安全监控、调图等十多项,难以完成。三是检查考核不规范。培训工作一直被列为安全和业务检查的重点,但是总公司业务部门的检查方式和检查标准均不一致,相当一部分检查人员对培训规定了解掌握不够,造成下属单位培训部门往往无所适从,在对培训工作的检查中,“政出多门、检查无序、处罚过度”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培训师资队伍不强
一是师资配备不足。总公司培训基地和下属单位均存在专业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如某培训基地,承担高铁客运培训任务,目前尚无任何客运专业教师,作为主要培训项目的车辆专业也仅有3名专业教师。总公司下属单位专业师资的定编比例仅为2.3‰,尚未达到铁路行业标准3‰的下限。二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基地管理服务人员与专业教师比例失调,各基地专业教师人数仅占培训基地员工总数的30%。另一方面,专职教师队伍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较为缺乏,40岁以上的占到队伍总数的65%,50岁以上的占11%。三是师资整体素质偏低。下属单位专业教师中有65%无任何技术职称或技能等级。培训基地84名专业教师中,有33人学历专业为非铁路专业,有4人无任何技术职称或技能等级。且专业教师授课以理论为主,动手实践开展较少,能主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人数不多。
(四)培训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相对比较粗放,没有形成目标、过程、结果的闭环管理,离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没有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常态机制,容易导致培训与需求不符,导致培训结果达不到预期要求。二是培训目标不明确。在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前,总公司很少与下属单位进行对接,没有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基本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应付式培训。三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和学员的层次、岗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且缺乏对培训质量的过程控制,培训内容“一锅煮”,“上下一般粗”,与现场实际脱节。四是培训形式单一。大多采用大班制、长班制,教学形式以“你讲我听”、“填鸭式”的单向封闭式传授为主,现代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场景式的教学模式较少。五是考核流于形式。“教考分离”的管理模式尚未得到广泛推行,培训结业考试流于形式;培训“一体化”制度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以考代培现象比较普遍。
三、破解之道
铁路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长期造成的,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优化员工培训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对培训工作战略性的认识
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发展的成败。总公司各业务部门、下属单位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员工培训工作纳入“大安全生产”的范畴。一是要深刻认识培训的安全风险是隐性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训质量不好、培训效果不佳、员工素质不高是安全生产最源头、最根本的风险。二是将培训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工作来抓,坚持培训与安全生产同抓同管同考核,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在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权重。三是明确主要管理者是本单位、本部门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下属单位培训部门与业务部门同等重要的定位。
(二)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系
1.完善培训管理架构。构建主要管理者挂帅、具体管理者主抓、培训部门统筹管理、专业部门分工负责、其它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培训管理构架,确保管理重心下移、管理责任上移。
2.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按照分层级、分专业、分阶段的原则,重点围绕打破员工任职资格终身制、专兼职教师资质分级管理、强化过程控制的弹性教学模式、注重培训效果的“一体化”动态考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培训系统的整章建制工作。
3.优化培训资源布局。一是按照优化整合、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鲜明、效益最优的原则,将不同区域培训基地打造成侧重不同培训方向的专业培训基地。二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总公司区域内的培训资源,分系统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战略,努力构建内外结合、跨系统资源共享的培训网络。
(三)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管理和培养
1.严格培训教师岗位准入制度。一是重新修订完善总公司培训教师管理办法,严格专兼职教师资格准入;对拟聘请的专兼职教师统一由培训部门颁发聘书,并定期进行综合考评,不合格的即予解聘。二是建立专业师资信息库,促进师资在总公司内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同时,不断吸收各专业优秀技术业务骨干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实行专兼职教师分级管理。从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授课质量、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动态考评,确定教师等级,不同等级的教师享受不同标准的授课津贴。二是对连续多次考评不合格的实行末位淘汰。三是打破“大锅饭”体制,加大激励力度,各方面待遇均向授课教师倾斜。
3.强化业务素质。一是采用订单式委外送培的方式,大力推行专兼职师资TTT(train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培训师培训)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师资的职业素养。二是建立培训人员定期下现场跟班写实和挂职锻炼制度,及时补强专职教师实作能力,确保课堂教学与现场实际有效对接。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和“学科带头人”制度,请他们上台示范、授业解惑、领头攻关,提升专兼职师资的执教能力。四是大力开展教研教学论文、课件、教材评比活动,定期组织教研攻关、教学观摩,举办教学公开示范课和技术交流活动。同时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擂台赛和专业技术比武。
(四)严格培训过程管理
将培训过程管理作为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环节,按照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的要求,大力推行培训项目化管理。一是强化培训需求分析。运用各种科学分析方法,对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的目标、知识、技能等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何时需要培训、需要何种培训,并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二是科学制定培训目标。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研讨,明确综合培训目标和单项培训目标,并按阶段分解量化,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培训规划,倒排培训进度,确保按阶段推进。三是强化项目过程卡控。组建精干的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并进一步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部门做到即时互动,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确保高质量实施。四是优化培训质量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大力推行教(培)考分离,确保公平公正。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分层开展培训质量的效果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学员做好培训后有效跟踪和延伸服务。
(五)创新培训形式和教学方式
1.丰富培训内容。注重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训内容除了传统的岗位应知应会、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外,还应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安全心理教育、团队意识训练等,并引导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知识传授、态度激励和能力拓展三位一体。
2.创新培训模式。全面推广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将新入职员工素质“关口”前移,指导、协调职业技术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强化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学校毕业实习与企业岗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缩短培训周期,实现“员工受惠、企业受益”双赢。
3.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行场景教学和案例教学,对现场安全生产实际进行全方位的深度仿真,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工作中培训、在培训中工作;采用灵活机动的小班制、特色式培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工种员工的培训需求;引入历奇培训理念,挖掘和拓展员工潜能;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着力探索3G实景教学、网络在线培训等手段,提高培训效率,缓解工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