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第1篇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今年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令人怀念。这泼水还有讲究。分为文泼和武泼。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两个生动的传说,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不告诉你了,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吧!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第2篇

部分学生对戏曲接触较少,其相关认知比较浅薄。为提升戏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多重学情调查。在备课中找准欣赏切入点,在学唱时介入演绎活动,在欣赏操作时引入戏曲剧情,在课堂训练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以打造小学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从不同维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戏曲欣赏课堂教学品质。

一、备课中找准欣赏切点

戏曲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各地都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这些民间艺术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教师在整合戏曲教学资源时,不仅要对文本教材信息展开解读,还要深入探究这些地方文本艺术的成长经历,搜集相关文化信息,选择适合教学切入点,设计教学程序,完成戏曲课堂教学体系构建。《欢乐的泼水节》采用傣族民歌的音型音调编写,歌曲分为四个小节,共四个乐句,第一、第二乐句完全一样,第四句节奏与第一句相似,第三句完全不同,在节奏上形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在学唱这首歌曲时,教师先搜集整理傣族泼水节相关信息,为学生准备丰富图片视频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信息展示,对傣族泼水节有清晰认知。教师讲述傣族泼水节的来历,每年举行泼水节的盛况,并对歌曲内涵进行深入剖析,给学生带来更多信息感知。可从不同维度展开欣赏切入,搜集整理傣族民歌相关信息,为学生设计图片、视频等展示材料,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认知机会。学生通过丰富感知体验,对傣族文化有更深刻理解。

二、学唱中介入演绎活动

在戏曲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进行反复示范,利用声光电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本地戏曲内容,学生有一定认知,教师要引入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演绎过程中感知戏曲丰富内涵。在学唱时,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矫正,特别是拖长腔的戏曲,学生掌握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多重示范演唱,为学生顺利介入演绎创造条件。在学习《那达慕之歌》时,教师先将歌词展示出来,让学生朗读记忆。教师根据歌词解读蒙古族群众体育文艺集会“那达慕”。为让学生对蒙古族人们生活有更多了解,教师专门挑选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祝酒歌》《达纳巴拉》等,利用多媒体播放,并动员学生一起律动舞蹈,课堂教学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教师适时介入蒙古族民歌舞蹈,不仅有效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还为学生认知蒙古族文化创造条件。通过这样的演绎活动,学生再来学习蒙古族歌曲,其感知会更到位。

三、欣赏中引入戏曲剧情

戏曲都有丰富多彩的情节,在音乐欣赏时,教师不妨进行相关延伸,对戏曲内容进行展示,对戏曲故事进行讲述,以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精彩的打斗、服饰、唱腔等内容,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教师给出多重展示讲解,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立体感知效果。每年春晚都要涉及一些戏曲内容,那些精彩的唱腔、节奏、打斗和服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典戏曲片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学习意识。在学习《草原放牧》时,教师这样导入:有一个故事片叫《草原英雄小姐妹》,谁能讲讲故事情节吗?今天欣赏的琵琶协奏曲不是影片,其中第一段为“草原放牧”,这部分又分为五段,后四段分别是与暴风雪搏斗,小姐妹牢记党的关怀,千万红花遍地开,整个乐曲主题清新活泼,具有内蒙民间音乐色彩。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乐曲基本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也为欣赏奠定坚实基础。

四、训练中融入流行音乐

戏曲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对提升学生戏曲认知水平有一定帮助。跟随多媒体试唱、自主演唱、小组演绎、同桌对唱、课堂展示、课外训练等,都属于训练范畴,教师要适时引入流行音乐,实现戏曲与流行音乐的高度融合,以提升戏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在戏曲欣赏中介入流行音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渔舟唱晚》形象描绘了渔民在夕阳西下,满怀劳动丰收的喜悦,乘着片片白帆归来的情景。为提升学生感知能力,教师让学生课下搜集中国十大民乐曲目,并让学生选择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示演绎。中国十大民乐在多种音乐榜上都有重要地位,其流行性特征十分鲜明,学生对此有较强敏感性,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搜集相关信息,学习其曲调,利用多种乐器进行展示。教师让学生搜集学习展示十大民乐,这是开放性音乐学习训练。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展开相关训练学习,自由选择展示方式,也为学生创造力激发提供重要动力。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人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求知欲,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去旅游、去那充满神话与传说的地方旅游。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去探究,想去研究,之后产生旅游。原古的先民为了解释一些现象与还原历史,为了给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给予一个合理的说明,创造了神话与传说。富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与传说总会打开人们的思绪,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心中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忆并且想要去一探究竟。把神话与传说作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招牌,甚至是一种品牌也可以说是一种手段。总会做到吸引大量游客们的到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可以传播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源源留长。在这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有:有着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天外狐仙和刘海砍樵,杭州西湖河畔的白娘子、宋城千古情。

神话与传说经常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有的人说传说是神话的传说,而什么是神话,谁又是传说。而现实之中传说是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是有关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相对于传说,神话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观点看,刘魁立先生在为《中国百科全书》所书的《神话级传说》的词条中,认为“神话就实质和总体而言是生活在原始的公社时期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原始思想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与原始信仰相关联的一种特殊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袁珂认为广义的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虚构,本身具有多科学的性质,它通过幻想的三棱镜反映现实并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这便是神话与传说。

上至云南的风景名胜、民生习俗,下至民间的风味食品都流传着让人们记忆颇深又细细回味的动人传说。流传着的拥有悠久历史的传说与神话构成了云南的文化与民俗,将云南的历史、古迹与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便构成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云南的各个的旅游景点都充斥着神话与传说,这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利于云南民俗与文化的传承,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神话与传说参杂在旅游景点当中,使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更加充实,也使旅游景点更富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它也能够提高景点的品味使其摆脱低俗。用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古文化的热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景点迸发出特点与特色。以神话与传说为基础,吸引游客、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云南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云南民俗中的神话与传说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众多民族的聚居。注定云南有着丰富的文化与民俗,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独特的气候也奠定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吸引着人们。富有春城的云南景观,多民族文化也使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众多吸引众人、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神话与传说。这些构成了云南旅游民俗的重要部分。比如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傣族的《变札责帕》。白族的洪水神话《小黄龙》。与魔怪斗争的神话,如纳西族的《杀猛妖》和《都支格空》,傣族的《泼水节故事》,时代稍后的还有白族的《杜朝选》、《岛枝杀鹰》。崩龙族的《祖先的来历》《葫芦神话》。瑶族有日月成婚的神话。傣族、景颇族有关于太阳神的神话。佤族、哈尼族基诺族有解释月食由来的神话。《龙女拜观音》、《沪沽湖传说》、纳西族《不怕死女人》的传说。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有关玉龙雪山旁象山和狮山的传说、虎跳峡来历的传说、描绘美丽的格姆山的传说。这些是他的文化与历史。云南拥有众多民族,注定拥有别具特色的神话与传说吸引着人民的眼球。不仅仅如此,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土特产不仅内容丰富,更富传奇色彩。傣族竹编、撒尼挂包、多彩扎染围巾,粗麻民族绣花外套、大理草编。鹤庆银铜工艺品、酥油茶和蜡染、东巴挂毯 、木雕。乌铜走银、路南挑花、撒尼刺绣品、青云工艺、卜农玲、太极豆腐,云南白药,云南过桥米线等都具特色,可谓丰富多彩,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流传后世的传说。如今,去云南旅游的游客都会去云南寻找这些物品,有的人会把这些东西买下了作为纪念品亦或是到博物馆里参观来了解云南的历史与风情。游客们是不会放过这有美丽风景、丰富的文化、土特产多样的旅游目的地。

三、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一)神话传说提升云南民俗旅游的品位

旅游景观的构成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比则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将文化融合到旅游之中,让二者协调和谐发展,以文化为基,去构建旅游业的高楼。用文化去创造一个更广、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意境的旅游。是当代旅游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拥有地神话传说也众多。气候特异,也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也促使其形成了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神话与传说作为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地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心。游客为此被吸引,去享受、去消费、去旅游、更多地是去欣赏与神话相关的旅游景点,去感受云南的民俗与历史,传承云南文化,扩大了云南地区的旅游资源。玉龙雪山也因他的传说而闻名,还有与其一起而闻名的无头的哈巴雪山,由十三把宝剑化身而成的十三座雪峰。有关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也让云南闻名与中国,更让云南米线被中国人民所熟知,关于云南米线的故事被人民所熟知。云南的神话不仅能够丰富当地民俗的内涵,也能够更多地是给游客带去了更多新奇的东西,让游客增长知识与文化。使云南可以成为名享中国的旅游品牌,提高云南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与质量。

(二)神话传说为云南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素材

民俗旅游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强。而创造这种差异性便是开发项目的关键。云南的多民族、多神话为云南开展别具一格的旅游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有一身摆设而没有精神文化填空的旅游项目是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的。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使云南地区的神话资源丰富,用它来包装云南的旅游项目再适合不过,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特色,使其与其它的旅游产品能够非常容易的区分开来。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甚至其本身都可以用来开发。如民歌,工艺品、族谱以及地方特色小吃等,都是云南人民开发项目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开发旅游项目。比如云南的《云南印象》大型实景演绎,它的创造源头便来自云南的神话传说,这就是对云南的神话传说加以利用以及美好的诠释。以高科技手段再现这种文化,再现那种场景,《云南印象》主要包括《第一场:太阳,月亮》,《第二场:大地》、《第三场:家园》等近十个场次。将云南地区的缤纷文化展现尽致。《云南印象》也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到来。它是旅游,文化、科技结合的典范。

(三)神话传说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人们都是好奇的,而神话传说的存在却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好奇心、这种求知欲。云南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以及云南独有的《云南印象》以及《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都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许有些人前往不是为了它美丽的景色,而是为了它神秘的传说与神话。几年前一段描述云南纳西族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在中央八套上映,这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云南,了解到云南的文化,了解到云南的民俗,了解到云南的木府。更为重要的是有更多的游客们为此前往了云南。去了解那里的文化与风俗,去那里旅游。独具特色的母系氏族摩梭族生活在云南。作为罕见的母系氏族,他们与众不同的走婚习俗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把更多的游客带去云南。因为不真实,无法去验证才更加具有吸引力。显然神话传说符合这一点。它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的作用。

四、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中的应用

(一)在互动项目中的应用

神话传说描述了美丽的故事,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与期望。也为旅游互动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灵感与创作基础。与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活动也大大增加了游客们的参与热情。如在云南地区由泼水节衍生的泼水项目,人们乐于参与其中,通过泼水宣泄了心中的烦恼而得到了快乐,宣泄掉都市神话的不开心和烦恼,活跃人民的身心。以及由此衍生的泼花活动,身处花的海洋之中,吸闻百花之香。傈僳族的刀杆节,爬刀杆、下火海、打火滚、拉火链,洗火脸等旅游互动活动,也是明代的传说故事。彝族火把节的载歌载舞,篝火晚会也是源于人们用火把帮地神战胜天神的传说。景颇族的盛大节日目脑纵族是源于古老的祭祀宗教活动。白族的观音寺每年都会有20万的外地游客前来观看。哈尼族的扎勒特都是参与互动积极的旅游项目。以上的活动都与当地的神话传说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在旅游纪念品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人们出去旅游,无论去哪里总会买一下纪念品的。纪念品的收入是旅游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扩大它的销售量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而将神话以多彩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则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神话为题材的纪念品无疑对游客会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比如人们可以在蜡染或扎染中融入神话传说故事。也可以将神话中的人物制成面塑,泥塑、陶塑,木雕等形象各异的工艺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带动经济还可以满足游客需求,也宣传了云南。

(三)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这种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体现在各个方面,人们的居所,生活服饰以及各种工艺品。歌舞都与神话有着剪不断的关系。但人们更应该把这种形式扩大化。将它体现在景区大门,门票。旅游商品包装等多个方面。要想更好地吸引游客,就要把神话传说融入到装饰艺术的设计中。这样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更加发展好云南的旅游事业。

(四)现代民俗演艺中的应用

云南现代民俗演艺的开发已经很不错了。《云南印象》大型实景演艺将旅游,文化、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神话予生命。成为云南民俗演艺中的品牌。可云南的民俗演艺不仅如此。极具丽江风情的大型民俗服饰、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在西双版纳开展的夜间旅游活动。篝火晚会都与古老的传说相关联,以及即将推出的《印象丽江》大型实景也会在次震撼游客的。各民族节日的重大节庆演出也多与神话传说有关。神话传说的存在促进其演艺事业的发展,更促进了云南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第4篇

端午节(Dragon Boat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欢迎浏览阅读转发!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祝福语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让俺的祝福乘坐汨罗江的龙船船,飞过洞庭湖的岸边边,溜过蒿草的叶尖尖,钻过荷包的彩线线,透过白砂糖的软绵绵,品尝端午节的香甜甜!愿端午快乐!

2.把思念做成绿豆,加上牵挂的糯米,配上真诚的红豆,用关心来包裹,把它做成一只好运的粽子。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送给你,愿你开心过端午,好运没尽头。

3.端午节,岁月为你“端”来一生的平安健康,请你“捂”住;生活为你“端”来一世的快乐如意,请你“捂”住;我为你“端”来真诚的祝福,请你“捂”住!

4.端午节就到,提前送你“金钱粽”:解开好运金丝线,你的“钱”途会无限;

剥开聚财黄金叶,你的“钱”景很灿烂;咬咬千万黄金粒,你的“钱”程走不完。

5.端午节到了,送你一颗幸运什锦粽。

里面包着健康米、快乐蛋、长寿菇、幸福虾、美好栗,和一条祝福你的短信。许一个美好心愿,祝你快乐连连,端午快乐!

6.端午到来人欢笑,家家户户佳节闹。

粽子香飘千万里,浓情厚意全送到。美酒佳肴桌上摆,欢声笑语桌边绕。漂亮香囊随身带,祛病消灾少不了。激动人心观龙舟,呐喊声声直呼妙。愿你开开心心过端午,健健康康幸福抱!

7.亲,如果老板端午节不给发过节费,那要记得给他送粽子哦,要到淘宝网去挑选最贵的,然后记得选择货到付款哦,亲!哈哈,预祝端午节快乐!

8.绿绿粽叶包吉祥,欢欢喜喜过端阳;长长丝线绑健康,无病无灾身体棒;甜甜粽馅溢飘香,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祝福来送上,愿你平安又舒畅!

9.加一勺蜜糖,褪去昨天的苦涩;撒一把芝麻,调制生活的醇香;添几粒绿豆,消去夏日的炎热;缠一根丝线,将情意来捆绑;寄一个粽子,祝你端午快乐徜徉!

相关期刊更多

古今农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学术探索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考试与评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英语辅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