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使得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成为了摆在所有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1.只有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才能顺应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和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时代潮流。

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提供操作便利、友好交互的途径和工具,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接受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语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强大的获取语文学习资源、处理语文学习内容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信息作品可以给人更多的享受;丰富多彩的信息产品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只有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满足越来越适应数字化学习的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青年学生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影像和超文本等多媒体的学习知识的形式非常普遍。学生对多媒体的记忆和感受能力更强,符合认知和记忆的特点,所以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学习特征,更有利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3.只有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交互式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丰富的资源的自主学习。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网络互动,把网络作为全新的教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辨别、筛选、整理,通过在线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甚至可以获得额外的知识。教师可以搭建网络的BBS、聊天室、博客、QQ、Email等多样化的平台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基地,与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异时空的双向互动的新型课堂。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

1.利用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课堂创设灵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语文教学,为语文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觉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灵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调动视听,意欲畅想,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网络平台,拓展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为学生进行网络高中语文课程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渠道。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视频、音频、图像、超文本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搜集有助于学习的各种信息,帮助自己学习理解文本,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增加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将学生个性化探究和互助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提升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电子邮件交流、会议演示、网站、在线交流等成为了信息与交流的流行方式。让学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博客等现代传媒手段自主展示学习成果,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的讨论,交流心得。学生将线下的自主探究获得的个性化文本解读,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心得体会,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主张,在相互探讨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学习和运用能力,才能最终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在诵读中积累。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子、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在搜集中积累。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中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在交流中积累。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褊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在运用中积累。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教学单元,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时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生活语言的运用。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以往每接任一届高一新生,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往往按如下方式推进:先请几位同学聊聊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语文后有哪些心得体会、还存在哪些疑惑。然后由我自己谈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诸多区别与不同要求。最后再强调高中语文学习应当养成的一些习惯等。

这种开学第一课表面上没什么大问题,但静下心细想,它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2016年下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下定决心要来点变化。

二、回放

语文第一课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从语文学科的魅力之处、经典之处引导他们。最终,我利用对联,以嵌名联为主线,策划了一堂别具一格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堂环节之一:初识对联。以自己的一副嵌名联“智慧属天生,欲与斯人说今古;峰峦拔地起,每从是处觅仙源”导入,让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名字。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又于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众说纷纭之后,答案揭晓:智峰。

课堂环节之二:议议对联。让同学们由老师的这副嵌名联展开自由讨论,并尝试归纳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老师作进一步引导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能称之为对联,而“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则可以。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些特点使对联具有一种对称的美感。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调。尤其是对联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则为平声。平仄使对联显得音韵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悦耳动听。我又进一步对古音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今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了解释和比较,但并没有在此处多加纠缠,因为这个知识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在内容、情调、意境、色彩、风格等方面都要协调。为进一步说明对联的这些特点,我又列举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名联来加以介绍。

课堂环节之三:补写对联。让学生补写一副简单的嵌名联的上联或下联,以进一步把握对联的特点。我板书了一副含有自己嵌名联的上联:“频步书山增睿智”。接下来由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尝试着对出下联。然后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板书展示各组对出的下联,由大家共同决定高下并说明理由。最后博采众长,对出下联:“躬身学海上高峰”。

课堂环节之四:拟嵌名联。让学生尝试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并选代表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讨论,并发表改进意见。

三、反思

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指出:“母语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语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冲击。”

如何重塑语文课堂的魅力?我们从这堂开学第一课中也许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1.语文课堂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粹

要想把语文课上好,必须选择语文特有的教学内容。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于1932年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

在今天新课改的背景下再来审视前辈这些意味深长的话,实乃真知灼见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中“对对子”“猜灯谜”甚至如“补歇后语”“成语接龙”等包含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趣味活动的开展,对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成效。

2.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堂开学第一课的嵌名联实践给我一个启示,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比如对联、短信、广告词等),创造一定的语文学习情境,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接,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理念。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要接通与社会、与生活的血脉。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活动务必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设置导语,抓住学生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教学重点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营造氛围,创设良好气氛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精讲巧练,严密组织

教师上课若随意,课堂练习活动组织无序,放任自流,想到什么讲什么,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上看不见任何有效的操练活动,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表面是全体学生参与,实则出现图形式、凑热闹、放而难收的低效局面,造成了教学时间无情、无效流失,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是少、慢、差、费的课堂。

三、问题引领,激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他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情景时,这一特定的事物环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的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者。

四、讨论介入,有效引导。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学之后,把心得体会、看法意见或对疑问的解答写成书面材料,作好交流准备;然后组织交流,先小组,后全班,既可推选代表,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发言,认真倾听,作启发性的总结发言,对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赞扬性评价,对不能“自圆其说”的意见指出其不足。甚至有时可以让各种意见并存,互相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文本。

五、灵活变通,高效教学

任何事情“变则通,通则久”,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要随时随地改变我们自身的东西,才能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适时有效地保证高效的语文课堂。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它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新颁发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好可以为这一目标“加一把火”。

语文课程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思考;语文素养

一、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素养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语文应用能力与一定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为其个性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不过因为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素养”的诠释并非完全由操作层面得出的,一线教师有的认为新课程标准是一本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有的认为其是不同表述的“三维度”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二、命题思路收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影响

在推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得到充分的执行与贯彻,其中一个关键的导向就是评价,而高考作为教学评价最主要的途径。有人曾说过:“课改怎样改,就要看高考怎样考。”因此,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一说法毋须置疑,并且也是不可以回避的。由高考命题的改革来分析,“除了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果,还要重视其学习、思考的过程。”某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其题型结构与命题思路均发生了变化,这可看出综合应用题的比例加大,并且重新调整试题难易程度出现的顺序,大大增加了对于考生心理素质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核。这样的命题思路除了考核语文知识之外,还包含考生的价值观、态度、学习语文的情感及自身的心理质素等语文素质的考核。不过根据教学深层的目标要求,学生对于语文素质所要考查的命题思路理解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与命题中仍需深入思考。

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得学生可以在自由空间中尽情发挥

平等民主作为现代师生关系的关键要求,平等民主分别有两方面的意义: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受教育者的情感与尊严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尊重。

(2)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其中一定要保证接纳受教育者的个与满足其需求,并且要为受教育者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体会到自己能够被教师尊重的幸福感。新课程着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者可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分享经验知识,从而丰富教学的内容,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让教学活动可以推陈出新。

2.构造合作学习式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辩论里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合理使用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读书指导、课堂讨论等各种方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印象也会变得更加的深刻,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并且成为上趟的主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的狗在实际的经验里体现

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素材应该来自他们的实际生活。因为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的、听到的显示沉淀,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知识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要给学生们带来一个自由、安全、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而且吧学习过程和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融合在一起。这样,学习就不再是额外的负担,学习就成为了有意义的生活。

4.立足于教材,把握考点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借助高考的学习和复习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还要体现的“学――练――评――巩固”等循环提高的方式。学生认为语文难,其实就是难在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转化,并非理解,这一特点启迪笔者在高一教学的时候就开展高三能力的训练,这固然不会是揠苗助长。开展部分模块的科学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将语文能力的训练变成一种能够操作的语文行为,并为其提供时间的保证。科学的学习、训练和总复习相互结合,毫无疑问,一定会创造出学习语文的新局面,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上述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语文的体会与思考。总管多次的课程改革,都是举步维艰,甚至可以说是较为痛苦,不过无需否认的是教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机遇,充实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务必要时刻抓住机遇,并提升自身的素质,让课堂能够乘客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应试两者谅解和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郑丽雯.关注过程 弱化结果――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2]张志元.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飞跃[J].考试周刊.2011(30)

[3]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