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学习礼仪

小学生学习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学习礼仪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分辨左右;积极思考;合作学习;识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06-02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他们数学知识储备极其有限,除了会数数和通过掰手指算10以内的加减法,其余就知之甚少。因此,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是一片空白。为了给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怎样有效地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一年级学生哪些数学能力呢?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如下方面来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培养一年级学生分辨左右的能力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体系里,数物体的时候从左数,另一些时候从右数;在体育课排队时,队列左边站的是谁,右边站的是谁,向左转,向右转;另外在交通安全教育中教育学生靠右行走等。不管是数学知识体系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分辨左右能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举手游戏来让学生分辨左右,或者让学生在排队过程中让学生分辨左右;并且采用从左数或右数的题中强化分辨左右的能力。

二、培养一年级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习过程不能在儿童面前设置一些能够克服的困难,那么这种懒于思考的习惯是多半先在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身上滋长起来,而且懒于 思考的习惯又多半在低年级就养成了。所以在一年级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脑,感受动脑的乐趣,培养用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培养积极思考的能力,教师不能一看到学生学习有困难就帮忙解决。一定先要让学生自己动脑,不断进行尝试,在必要的时候,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动脑筋解决问题。比如教学一些数学思考题时,我总是先给学生读读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想,尽管能够想出来的学生人数不多或者答案不完全,还是有同学想出全部或部分答案;这样学生感受了动脑的乐趣,增加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此外,不时给学生出一些稍难一些的题;有时还用一些语言去激将他们。

比如:有一个题用数字填空,有4,5,7,2四个数字,每个数只用一次,让算式成立。()+()—()=()这样一个题。这个题对一年级学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教师可以说:一群一年级小朋友来到智慧城堡,城堡主对小朋友们说——我这儿有两个小小的难题考考大家,‘用4、7、5、2四个数字使( )+( )-( )=( )和( )+( )=( )+( )成立,并且每个数字在一个等式中只能用一次哟,答对了给小朋友一颗智慧星,这两个题可难倒很多很多的小朋友,你干吗?’然后让班上的60多个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对于有创意的想法,还可以进行一些口头激励和物质的奖励,既调动了学生爱动脑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一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一部分学生也会带动全班学生动脑,形成一个遇到难题爱动脑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越来越聪明。

三、培养一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学会合作,懂得交流,使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其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之间 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意识不强,甚至彼此间有可能相互拆台。因此,教师应从一点一滴教起,首先在分组方面对于一年级学生尽量使用同桌二人小组,进行一些很机械,很原始的合作学习。比如说,看图说话,一个人说,另一个听。或者让会说的学生教不会说的学生说等等。说数的分解组成,一个说8可以分成1和,另一个人说7,从这些简单的合作活动中巩固知识。又如学习认识钟表,可以让两个学生一起拨钟,老师说一个时间,一个学生拨时针,一个学生拨分针。这些简单机械的合作为学生在以后四人小组或一些高难度知识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四、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图的能力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识图的能力是整个教学的基础。这种能力不禁在图文应用题中运用是比较普遍,而且认识物体,分类教学,数数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都要用到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一年级数学知识。数学的识图能力要从数学的角度去识图,找出数学方面的有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好这方面的能力,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有许多的图,教材上的图都可以让学生先看图,再说出图的意思,发现里面隐藏的数学信息,把图变成语言,变成文字,变成算式,得出结论。以后遇到文字的时候才能在脑袋中把它变成图形。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把它在脑袋中形成图画,也就是要图文结合,图文互相转化。同时实现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五、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动手操作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又必须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培养。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呢?学习数的分解组成时,让学生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数的分解和组成。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后,让学生自己在家里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画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

形,三角形等图形拼出一些图案,把拼出的图案贴在一张纸上,全班进行展示,评比。另外在学习钟表之前让学生自制一个钟表,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就可以让学生拨时间。在这一

些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培养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多种途径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出现一种新知,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寻找解决这个知识的答案。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第2篇

自学能力指的是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一般不依赖教师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 自学 能力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是智力竞争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在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启发、诱导、训练和培养。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首先就得转变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把独立学习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1、从问题中转变认识。比如让学生回家独立学习“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数位顺序表”,结果在反馈中发现,学生都被“数的产生”中一些奇异的记数方法所吸引,而忽视了“自然数”及“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就在班级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了一些学习方式的专题辅导,比如在独立学习中不能只重视结论,要注意结论的产生过程,不能被一些无关的外在因素干扰,要明确学习的方向等等。这样的说理,不期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对学生有一点触动,使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倾向,也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开始去尝试。

2、重视评价和激励。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中就包括对教师引导上的理解能力。因此,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之后,必定有一些学生会很好地进行,而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就无动于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利用自觉进行独立学习的这些同学的榜样作用,在班级中进行情感上的激励,带动全班同学开展独立学习。同时,对受到激励并开始进行独立学习的学生再给予一定表扬,如此反复,不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终带动全班学生一起进行。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1、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2、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训练中,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要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必要时可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三、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要想真正把“培养”落到实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需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独立学习的方法。如在学生中间开展一些学习方法心得的交流活动,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提高。比如独立学习的时间,有些学生习惯在晚上进行,有些学生习惯在早上进行,也有些学生喜欢在中午进行学习。又如独立学习的技巧,有学生喜欢用笔在书本上画画写写,有学生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摘记下来。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逐渐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为自己今后的继续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营造学生独立学习的氛围

1、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日常学习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经常性开展自主学习比赛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增长知识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学习意识的增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坚持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并重,将原来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机械性重复训练转变为问题推进式、启发讨论式、实践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自主思考、自主教育和自主探索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31-01

新课改需要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小学数学首当其冲挡受到新课改的冲击,作为身处一线的数学老师,在面对这种局面时应该积极投身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研究与实践中积极进取,不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使学生能充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课堂游戏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爱玩爱闹是必然的。教师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不应该被学生爱玩的性格困扰,而应该将学生的这种性格利用起来,创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游戏胜负的方式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做一个游戏,你们随意选出一个数字,我就能马上说出几个这样的数字加在一起得多少。如你们选的数字是3,那么我会告诉你们2个3相加得6,3个3相加得9,4个3相加得12等,看我们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样学生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言,看到教师又快又准确地说出答案,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劲头一下子就来了,屡次实验之后,提出自己的疑虑:“老师为什么可以又快又准确地说出答案?有什么方法?”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乘法知识,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知识解决这类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而且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说,在思考中学会方法,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二、有效应用互动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在《时钟的认识》这一章节中,教师在上课前,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闹钟,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闹钟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工具,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早上起来是自己醒来的或者是妈妈叫的,还是闹钟叫醒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纷纷讲出自己的情况。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成功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制成一个表,7:00干什么,12:00干什么,让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更加吸引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非常轻松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针对问题自行探讨解决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创设是数学探究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问题”的创设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创设“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将穿衣搭配规律引入到学习中。因为有很多同学在参加酒席的时候会穿漂亮的衣服及鞋子,但是每个人的衣服鞋子有很多款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想出搭配方式?教师这时候可先提出问题:“在参加酒席时你一般会选择怎样的服装?”,然后让一些同学积极地发表看法。其后教师可进行追问:“你选择这个服装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先选裤子还是衣服?在选择顺序上发现了怎样的规律?”这些问题会让学生在一个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出现一些创新的答案,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不要太过理论化,必须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益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同时也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前提。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吃透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还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包括他们的学习习惯及生活方式。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快速地掌握和理解物理中的重点知识,既推进了教学进度,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条件

初中物理学习必须做到五个方面,即:复习、上课、作业、实验、复习。要想学好初中物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

1. 预习。每门课程都需要我们进行课前预习,那么怎样进行预习呢?我们可以这样做:“读”,应该养成课前预读的习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读一遍,对不懂的地方上课认真听讲;“划”,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标注;“写”把读的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及时写出来,带着自己写出的问题去听教师讲课。“记”,对课本中基本的公式、概念、单位或者一些特殊要求进行重点记忆和重复记忆。

2. 上课。上课分为四步,首先是“眼到”,要做到上课认真,仔细地看,无论是实验课或理论课。“耳到”,就是要做到认真倾听,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同学发言。“心到”,就是要做到及时思考,在教师上课时绝不能心不在焉,要充分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手到”,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记录教师所要求的重点内容,还要对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进行标注,以便课下可以请教教师或同学。另外,在上课之前还要养成预备好学习用品的习惯。

3. 实验。众所周知,实验对于物理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当做到: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操作规范;实验环境必须整洁;实验结果认真检查及验证。

4. 作业。要保证作业的整洁规范,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检查和修改。在以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作业,切不能随意应付。

5. 复习。按照著名学者艾宾浩斯所提出的遗忘曲线分析,人类的遗忘过程应该是“先快后慢”的。首先要做到对每次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消化理解,加强对当天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其次,要做到制定合理科学的复习计划,定期地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及整合,分析其内在联系,掌握其内在规律,形成完整化物理知识体系。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式及方法

1. 把握开端,明确目标,务必落实。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因此,在进入初中时期后,所上的第一节物理理论课、第一节物理实验课甚至所做的第一节物理作业都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契机,要求其认真落实学好物理的五个方面,平时严格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锻炼他们。比如在平时作业中公式的完成性、相关的单位问题等。对学习中一些细节进行严格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养成了。

2. 加强指导,传授经验,严格管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讲解并让其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在每节上课之前都要求他们做到:预习,找出重点,记录难点。在初期要求他们强制性地执行,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等,这样,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会养成课前及时预习的好习惯。再就是观察实验:明确学生所要观察的目的,具体学生观察的重点,传授学生观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学习的方式具体化、规范化以后,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3. 注重小事,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平时的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实验方面注重实验的基本规范要求如:(1)各种器件的规格、用途等;(2)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3)实验器件使用的顺序;(4)实验误差和故障的处理;(5)实验数值的保留;(6)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处理;(7)实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思考;以上所述的内容都是平时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或遇到的,因此必须做到对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了然于胸,不断学习和复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及时检查,定期评价,给予鼓励,习惯是一种反复性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重复,及时地复习和强化,使习惯固定化、流程化逐渐养成习惯成自然。用身边实例激励学生,如请课前预习比较好的学生谈谈预习的好处,请学习较好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一些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