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管理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管理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可以获得稳定的利差,规模管理是最有效的手段,有规模就会有利润。因此,在银行实践管理中,预算、统计、评价和决策都是用存款规模、贷款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规模等指标体系,无需知道业务拓展的成本以及相关的投入产出,也无需确定价格策略和价格政策,利润也只是在期末结算的会计概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规模已经不再是关键指标,提高存款利率就能够提高存款规模,有规模未必就有利润。银行的内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和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管理会计等管理工具。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同质化模仿”策略未必能够有效果,制造业惯用的“价格战”可能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声誉受损,唯有依靠“价值创造”的差异化特色经营以及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市场谋得一席之地。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是价值创造,所有业务和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都是基于价值创造为基础,具体每一个业务都要综合考虑规模、价格和收入、成本和投入以及风险和损失等因素,所有责任主体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实现盈利管理的全覆盖和全流程管理。

二、管理会计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转型

管理会计发端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仍是管理会计核心基础和底层代码,银行管理会计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由于银行的间接费用占比非常高,成本核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小银行的管理会计通过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收入确认、直接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预计损失和坏账、相关税负分摊和经济资本成本,实现对产品、客户、机构、人员等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和盈利核算和分析。由于银行的海量数据,管理会计的应用都是以系统开发为起点和基础,管理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以盈利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系统本身,包括上述收入确认和五大成本的核算等内容,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成本分摊模块、经济资本模块和盈利分析等模块。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延展到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实现预算、核算和评价的管理循环闭路,进一步延展到客户产品定价系统以及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领域。管理会计促进商业银行转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规模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型。管理会计本质是多维度的盈利管理体系,是盈利和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会计可将“价值创造”理念和战略向各个责任中心、经营产品和客户落地,将价值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各个产品和目标客户。管理会计将综合价值创造目标分解到不同经营单位、管理部门,衡量、测算和评价每个责任中心的利润生成、成本节省和价值创造。全方位的价值管理,对前台营销部门实行利润管理,对中后台支持和管理部门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既向外部客户要利润,也要向内部管理要利润。二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粗放式的规模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粗放式的规模管理”源于过去30年来的国内经济稳步高增长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保护政策,中国经济将走下高增长的平台回归到平稳的低速增长平台,于此相适应的,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能持续,差异化的战略、对小众群体个性化营销、内部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是银行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责任管理、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将广泛用于内部管理。三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方向转型。客户导向是商业机构经营的根本,但是将客户导向的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管理会计可以实现对客户和客户群的所有业务综合分析和盈利核算,可以促使提供多产品综合营销,提升服务的综合价值,使客户获得一揽子服务和整体的服务方案。管理会计对产品的成本准确核算,有利于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服务。管理会计的核算可以展示有价值的客户和产品,从而为这些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路径

(一)建立规范的责任中心、产品体系和客户分类体系

1.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

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是责任会计、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管理会计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少运行成本,也有助于责任中心经营的常态化和长期化。缺乏稳定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会导致组织架构边界模糊,责任主体的权责利不匹配,增加内部管理难度和各种内耗,无法实现责任主体目标与全行整体目标一致。组织架构和责任中心的经常变化,会诱使管理短期化和经营短期化,只重视当期的考核业绩,而忽视长期的管理提升和市场培育。建立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稳定组织构架和管理路线,明确是总分支结构体系还是事业部制体系。无论哪一种管理组织构架都可以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实现,但是经常变化和模棱两可的组织构架会影响系统的长期稳定。总分结构的管理体系,应将上级部门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等的成本向下分摊;事业部制管理系统,可将产品研发、营销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内部化,成本和权利边界较为明晰,所以有些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同时推行条线化的事业部改革。其次,确定责任中心的种类,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对责任中心的类型确定直接影响对它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对其发生成本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的责任中心要明晰其功能和边界,减少交叉和重叠。最后,确定责任中心的细度,有些管理精细的银行,可以将单个客户经理作为一个责任中心;大部分银行是以团队作为责任中心,例如,将网点的进一步切分成运营责任中心、零售营销责任中心和对公营销中心、以及各个事业部派驻的团队。

2.形成全行统一规范和可拓展的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

银行产品是商业银行对外经营和服务活动的最小单位或组合,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建立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管理会计系统的产品体系应与其他系统的产品或类别建立对应关系,应作为全行统一的体系。产品体系应该开放灵活,以适应以后产品的拓展和更新,以及各个责任中心体系的变化。

3.建立多维和灵活实用的客户分类体系

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客户维度信息,可分析单一客户、客户组合(企业集团)和客户类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客户的分类管理要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营销,例如不同的定价策略、产品搭售、定向营销等。客户的分类需要业务部门深入介入,需要业务部门对当前的客户分类进行梳理,构建全行统一视图的客户分类体系。

4.建立其他分析维度的结构和分析体系

其他包括渠道维度、科目维度、币种维度等等。渠道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渠道可以是作业渠道,主要包括柜面、ATM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和短信银行)等渠道,也可以是获客渠道,比如客户经理、柜面、电子渠道等。

(二)清理数据源和规范上游数据,视条件建立数据仓库

管理会计系统要实现对机构、产品、客户、员工进行多维盈利核算,所需数量较大,各种数据来源于上游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以及还需要客户关系信息、薪酬管理信息等。但是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不同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匹配,各种数据未能有效整合,有数据不齐的“零散数据”,有数据不连贯的“信息孤岛”,有重复但又相互矛盾的“数据混乱”。因此,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数据整理和规范。数据清理首先要确认管理会计的数据单元,即数据粒度,商业银行的数据单元可以是账户、客户、借据和交易,一般多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如果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那么就需要规范账户信息,保证账户信息的完整性,包括金额、期限、收付息等等完整信息,内部账户也需要按照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非账户数据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账户,例如对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需要建立虚拟账户。对财务和薪酬信息,需要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将费用核算进一步细化核算到员工、产品、网点等责任主体,逐步增加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逐步减少公共费用,如果难以直接核算,可选择时机建立相关费用分割机制。为了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需要进一步丰富维度信息,根据数据的维度分析的需要,不断完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客户经理信息等。客户信息的不完整或不规范可能是中小商业银行经常遇见的问题,因此,大规模收集或补录客户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客户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数据的精细化要求应与管理的精细化需求一致,例如以机构为单元管理模式的数据要求可能会比以条线为管理单元的要求更低,以个人为管理单元的模式要求的数据精度会更高。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管理的核心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基本覆盖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此为契机整合和清理全行数据,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字典,有条件的银行可建立数据仓库,夯实全行的数据质量。

(三)统筹规划系统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系统开发

如前面所述,管理会计系统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可能一步到位,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往往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根据管理不断精细的要求不断深化,也需要根据上下游数据和系统的变化进行改良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范围很大,可以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侧重,抓住重点逐步推进,比如先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第一步,然后推进经济资本,最后推进费用分摊,在管理会计系统全成本核算功能完成之后,根据管理需要逐步推进客户定价、绩效考核和客户管理等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模型和方法没有统一规则,不同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借鉴,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限制不可能向大中银行那样大规模投入和精益求精,宜由粗到精,先易后难。比如,转移定价方面可以先应用于存贷款业务,对资金业务采取简化的定价的方式,再过渡到完整的内部定价方式;在经济资本方面可以先直接采取监管资本中的标准权重法,权重和缓释都采取监管口径,减少内部争议,在观念和条件成熟后,再探索内部评估的经济资本法;在成本分摊方面可以先仅仅归集直接成本方式,对中后台的成本采取简单的分配方式,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加强财务开支的精细核算,并对中后台逐步应用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收入确认和交叉销售,可以先采取双算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分成的方式。管理会计系统是后端系统,其精细化程度和功能的实现需要上游数据支持和完整。比如,管理会计系统中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数据需要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中的风险缓释数据需要上游低押品数据的完善。因此,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需要统筹全行的业务推进,根据管理需要,优化管理会计系统优化,进而推进前端系统建设和优化。

(四)宣扬管理会计理念,循序渐进推广和使用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系统的推广使用与“价值创造”管理理念推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念的推行和宣扬,系统就没有运用的土壤;没有系统使用,理念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会计的推广和使用需要与理念推行如影随形,不断的培训和宣讲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银行推广使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一股脑的开发所有模块,一次性投入考核和分析中,会导致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不能接受,产生抵触情绪,对有关方法和理念也是囫囵吞枣,没有消化和吸收,甚至干脆放弃,被动接受,把管理会计作为不可理喻的“黑箱子”;二是畏头缩尾,认为数据不够精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理念不能普遍接受,现在经营状况也还可以,始终认为条件不成熟,不敢贸然推进,使得管理会计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或者即使管理会计系统上线了,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成果不能用于业绩评价和考核以及决策依据,而一直作为一般分析的工具,管理会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工作量估算方法是从测试输入要素出发,分别为估算项目技术活动测试工作量和非技术活动工作量。首先对输入要素自身、单一功能输入要素、组合功能输入要素进行分析;其次核定组织级的劳动生产率;最后通过输入要素测试点总数与测试劳动生产率相除,计算出项目测试的技术活动工作量。根据组织级定义,项目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约为总工作量的70%,非技术活动工作量约为总工作量的30%。假设项目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为TAW,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NTAW,在不考虑风险因素情况下,通过测试输入要素分析初步估算的测试总工作量为TW,则TW=TAW+NTAW。

(一)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二、结论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理的构建,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卡尔•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可以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习惯性的敬畏之情转为本性好奇心驱动下的学习之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心理的构建。在安全心理下,个体将减少僵化表现,以新鲜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从而步入创造之路。[2]而学习小组的方式根本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而且教师的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而是针对学习小组,从而使个体安全心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上述原因,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学习小组的方式。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的实践

(一)运用状况介绍

2014年2月下旬至4月底,分别在一本和三本的金融专业两个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运用了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一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0课堂学时,按教学计划讲授36课时、研讨4课时,学生共计91人。三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8学时,学生共计94人。两班学生均是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分组方式:采用EXCEL随机分组法,将每班学生随机分成16组,每组5-6人。分成16组的原因:我国目前在境内上市商业银行共16家,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内容详细(按照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真实(经权威机构审计)。每组负责一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汇报。小组任务:在整个课程中,共布置小组任务6次,分别为:根据银监会最新年报做出银行业统计数据表;搜集所负责银行的历次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情况;搜集所负责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投资并做成图表;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分析所负责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及收入构成情况;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动态变化状况并解释原因。这6次任务基本上包含了《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汇报方式:由于讨论课时有限(4学时),前三次作业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后三次作业由各小组学生上台进行PPT演示,并及时答辩。上台演示学生由任课教师随机选取。成绩评价: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和上台展示情况,由任课教师给小组的6次作业分别打分,加权平均后成为小组作业的总成绩。每个小组只有一个成绩(组内成员成绩一样)。分组作业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验证学习小组方式在《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效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最后一次课由学生随堂填完上交。为了解学生对各操作环节的看法、对学习小组方式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特征对各操作环节和总体评价的影响,设计的问卷涉及三类问题:学生对各操作环节上的反馈、学生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学生特征(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共发出185份,有效问卷177份(其中一本班级86份,三本班级91份)。学习小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3所示。学生特征对各选项的影响:经过比较发现,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等表层和深层特征的差异对各项目选项的选取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一般在五个百分点以内,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方式根据被调查者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见表2),8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有正向作用,9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成员间的关系有正向作用,超过88%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而且将近90%的被调查者不排斥在后续课程中使用学习小组方式。2.一本班级与三本班级在多个选项上存在明显差异将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对比发现,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9个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差异(见表3)。整体倾向是三本班级的被调查者比一本班级更喜欢学习小组方式。根据对两类学生多年教学观察,认为存在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课时、班级稳定程度、学生性格、学生素质上存在差异(见表4)。课时数的差距使得三本班级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开展课后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汇报和讨论,认为学习小组浪费时间的较少;三本班级人员相对固定,关系相对融洽,即使搭便车的比一本班级多,仍然觉得学习小组的方式很好;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又使得三本学生表现欲望相对强,课堂汇报环节主动挑其他汇报组的毛病,很有主人翁精神;三本学生更喜欢新鲜活跃的教学方式,而且很快能融入进去,并在学习小组的作业中有很多创新。3.本次学习小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习小组得到多数被调查者的认同,但在运作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就分组方式上,随机分组的方式受到有些学生(尤其是一本班级学习较好的女生)的强烈反对,一些学生提出了自由组合、按宿舍分组、按学号分组等分组方式;分组展示环节,上台学生如何选取是个问题,如果随机选取,选取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有可能,从而严重影响小组成绩,若小组自选,容易导致小组学习过程中其他组员的消极对待;分组展示环节,每组只关心自己组的展示,对其他组的展示一点不关心,甚至如果不是自己上台连自己组的展示也不关心,从而产生浪费时间又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两个班级都存在比重不小的搭便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组内成员一样的成绩就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付出更多的组员不能获取更高的成绩,付出较少甚至没有付出的组员也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要素的再建构

(一)分组方式选择

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对组内的相互协作及组间的竞争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其在教学上的效果[3],因而一些研究探讨了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王静,陈英和,2008)[4]。综合相关研究和实践体会,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整体上看有三种: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随机分组。成员的特征分为表层特征(性别、民族、种族、教育背景等)和深层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水平、认知风格等)。若成员特征相同,即同质分组,否则即为异质分组。调查问卷中,学生选取自由组合、按宿舍、按学号等方式分组即会形成同质分组,该分组方式往往使组员在性别、宿舍、班级、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异质分组较多见的是以能力水平的异质性为标准分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分组前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打分,用聚类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在每类学生中按比例抽调成员,组成小组[5]。按照这种方式分组可以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而随机分组则按随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出现同质小组的概率比较小,多数小组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异质小组,而且这种分组方式较为方便快捷。采取何种分组方式应根据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同而定。若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则宜采用异质分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实现互补性;若是为了完成差异性的教学任务,则应根据学生资质不同分组(同质分组),对不同小组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若小组存续时间较短且时间有限,则适宜采用方便快捷的随机分组;若是为了建立长期而固定的学习小组,则应根据学习小组的任务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由于《商业银行管理》的分组作业是以小组完成共同任务为主导而进行的设计,因而宜采用异质分组。但由于课时较短,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则适宜采取随机分组。调查问卷中,54.6%的被调查者支持随机分组,反映出学生对随机分组较为接纳。

(二)成绩评定方式的再构建

小组学习会因责任分散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和行为;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在小组学习中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属于集体,从而不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呈现消极合作态度。这两种现象都是搭便车行为。为避免这种行为出现,从而降低小组学习的效果,需要设计有效合理的考核体系。借鉴徐林清(2013)[6]的评价建立小组考核体系:1.小组成果集体考核。小组展示时,由教师和每个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分,以加权平均成绩作为小组集体成果的最终成绩(避免教师个人打分的主观性)。2.小组考核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小组给出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系数或小组贡献系数。同样为避免个人打分的主观性,采取小组成员背对背打分,加权平均算出各个成员的小组贡献系数。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由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是否上台展示、是否主动提问等因素决定。3.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用小组成员的贡献系数乘以小组成果打分,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这样的评分体系区分出了小组和组内成员的成绩差异,有利于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

(三)上台展示环节的再构建

在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的作用的调查中,6.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负效应,12.6%的被调查车认为正负兼有,而在这些选择负效应的选项中,90%的选择都是“浪费了时间”。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学生所指的浪费时间主要在上台展示环节(如前所述)。学习小组成果的展示环节本应是学习小组方式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责任人明确,往往使得其他组员对这一环节高度不重视,从而不能通过此环节有效获取相关知识,为此应该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视。根据经验,认为课进行如下改进:1.由小组决定上台展示成员。如上所言,随机抽选上台组员会产生因展示组员自身能力差异而导致小组成绩的差异,而由组员商定,必将推选形象、谈吐和知识素养较高的同学担任主讲,可以更好吸引台下学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上台展示组员应该提高其小组贡献系数。2.小组展示后,不仅教师对其打分,其他小组也对其打分(见成绩评定),并要求其他小组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同学增加其在小组的贡献系数。3.由于课时限制,严格控制每组汇报时长。

四、结论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l、体制原因。一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拔改贷",即国有企业的资金由直接拔款改为贷款,试图通过资金有偿使用来解决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拔改贷。从其初衷来看,本无可厚非,但这一改革措施(即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事实上使银行由"统管"逐步"演变成"统包"。国有企业来自财政的资本金投入萎缩,又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自筹资本,自有资本金的增长又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统计标明,改革后国有企业流动资金中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部分逐年上升,1978年为57.5%,1980年为61.4%,1985年为67.1%,1990年为73.3%,1994年为90%。

2、政府原因。政府职能转换缓慢,政企不分,国有商业银行自不完备,地方政府非理性地干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决策,倒逼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若干有悖于经营原则的无效或低效贷款,强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信贷资金"供给制";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直接原因之一,

3、国有企业原因。国有企业由于受粗放式经营增长方式的影响,在生产经营上片面追求产值、追求速度,而忽视市场需求的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致使产品积压,经营不善,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企业沉淀、呆滞,加上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不能如期偿还银行的贷款,这是比较直观的原因。从深层考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控制权与融资结构的错位则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看。他们的作法是,企业内部人、企业股东(或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三者对企业生产和发展决策权、控制权的相互制衡,形成。"三权鼎立"的控制权结构安排,对于维护协调有关方面利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国,国有企业远未形成如此控制权结构,致使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结构与融资结构呈现非对称性。

4、国有商业银行原因。

第一,从贷款投放环节看,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乃至现在,确实存在着政府决策银行贷款的问题,政府强令银行贷款的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政府强令贷款也好,政府干预或决策也好银行也都同意货款了。虽然有些贷款银行可能迫于无奈,考虑与政府的关系,考虑今后业务发展需要政府支持怕不同意贷款今后业务不好开展,甚至个别的考虑怕丢官,明知不行也同意贷款了,结果形成了不良信贷资产。但是不可否认,有打些贷款投放时银行态度也很积极,也认为可以发放贷款,未经详细论证便匆匆决策发放贷款,而后来事实证明决策失误,形成不良信贷资产也就在所难免了,更不排除社会上不正之风对银行机体的侵蚀,“人情贷软”、"关系贷款"所引致的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上述种种,政府干预也好,"人情贷款"也好,银行经营决策失误也好,均可以归入银行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机制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银行缺乏健全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决策失误,是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最大的、最种耍的因素。

第二、从贷款使用环节来看,即使排除贷款决策失误的影响,即在贷款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在贷款运用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形成不良信贷资产的极大风险的。这里,既有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因素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贷款使用这一环节中,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也与银行有直接重要关系。这主要体现在银行对信贷业务"重贷经管"、"重贷轻帮"和"重发展轻完善"等几个方面上。

1、重贷轻管。贷款发完,只等收本收息,忽视对企业用款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和健全对不良信贷资产的预警预报机制,只有贷款到期收不上来时,才发现问题,结果失去了转化和控制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良机。

2、重贷轻帮。银行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围绕信贷所进行的结算服务,没有发挥银行联系面广泛、信息灵通、经济咨询力量较强的优势,帮助贷款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协助企业发展生产、创造效益;如开展经济咨询、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各种服务把握企业经营脉搏,特别是投入精力,参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结果不能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控制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

3、"重发展,轻完善"。银行从自身发展考虑,偏重于布网点、增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忽视了信贷资产的质最管理,加之业务发展快,队伍扩大迅速,部分人员素质差,为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埋下了隐患。因此可以说在贷欺使用环节中,银行缺乏管理、监督、参与、帮助的机制;没有充分认识银行和企业兴衰共存的关系,则是引致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三、在贷款回收环节中,企业、政府和其他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拖欠银行贷款,这是形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外部原因和客观环境。从主观上分析,银行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工作脱节,没有建立严格的信贷考核和奖惩制度,收货工作缺乏力度。(2)银行没有抓住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约有利时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投入较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银行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浓厚氛围和的相应机制:没有取得政府、企业和有关部门对银行收货工作的支持。(3)银行游离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活动之外,没有发挥金融部门对企业的参谋、桥梁和纽带作用;(4)银行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给逃债、转帐提供了可乘之机。(5)银行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还债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银行间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在贷款回收环节。银行缺乏应有的管理机制、良好的保护氛围、强烈的参与意识;合理法律手段的运用和银行间的合作机制,是形成不良信贷资产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着出,银行自身的不足或缺陷存在于信贷资金运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和主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5、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企业赖债被诉诸法律,作为最大债权

人的银行往是胜诉而赔钱。有的利息收不到,有的本金收不回,有的还例赔进去了诉讼费和其它费用。而债务人丝毫不受损,法人代表并没有压力,处之泰然。对个别确实需要核销的呆帐,银行又难以核销。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贷款本应实行有效财产抵押,但对过去信用贷款和手续不完善部分的贷款补办手续,有的企业不理解、埋怨、抵触、造成银行反倒求助于企业,工作难度大。对新发生的贷款实行抵押,既使处于主动的银行也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手续不齐的贷款上不敢"下斩",加之抵押又要经工商、房产、土地等部门过户,又因收费太高而使抵押"搁浅",难以落实。

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

1、改革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形成,客观上要求抛弃传统的集权投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按照价值规律和讲求经济效益以及责、权、利相结合的投资管理体制。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决策行为,属于宏观的战略决策,国家权力适当扩大,属于微观项目,决策权相应缩小。因此,投资决策权应适当分散,建立分层次决策体系,逐步实现分级管理,责权相结合的方式,改变目前项目过于集中的状况,赋予地方、部门和企业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国家在宏观经济上制订科学的产业政策,指导投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及市场需求等,对企业投资无疑有极大的作用。防止盲目和粗糙的决策,有利于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2、财税体制改革要为银行和企业营造宽松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价值调控。而财税与银行信贷是影响和制约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流通、价值增值的两大外部因素。两者各有分工,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落脚点。税收增则信贷减,反之亦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掌握的尺度应该是:银行收得回本息,财政收得上税,企业有积累并能自我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新的财税体制要面对企业银行的历史包袱,为银行和企业营造宽松环境。·同时要推动企业改革和银行商业化进程,促进新财税制度的完善。具体讲要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率。亚洲四小龙成功的奥妙就在于企业有自我积累,有造血功能。因小龙的企业所得税较低,台湾所得税为20%;新加坡为10%;香港为15%;我国企业所得税为33%,与亚洲四小龙比仍偏高,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基本持平。降低所得税率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使国家收入减少一块,但税赋的确定应该符合我国国情,用一定的时间放水养鱼,培养企业创造新的财源是必要的。

3、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切实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建立起以信贷资金来源制约信贷资金运用的机制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管理中,只有贷款规模而没有资金来源,甚至不顾资金承受能力,强行发放贷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严重的根源之一是信贷部门只负责资金的筹措,贷款是否合理却管不着,所以,要真正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信贷资金来源制约信贷资金运用的原则,要协调信贷管理与资金管理,使资金的所承受能力与抵御贷款风险损失的可能相匹配,坚决杜绝资金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贷款走的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实现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5、建立起贷款项目备选库制度和后评估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就项目评估项目、坐等计划评估的做法,把项目评估工作与项目推荐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争取项目评估的主动性。实施项目备选库制度,其基础工作是要搞好项目库的建设,主动与政府综合计划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系,通过及早介入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了解拟建项目的规划立项情况,掌握项目发展变化动态,将一些具备基本条件的项目通过预评估列入项目备选库。由于列入备选库的项目,已经经过了初选和预评估,在正式评估时,可以节约评估时间,提高项目评估的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后评估制度,项目后评估是相对于贷款项目决策实施前的评估而言的,即在项目实施或建成投产后,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将项目实施过程或投产后的数据与项目决策依据--项目评估时的数据进行比较,判别当初预测生决策的正确程度及偏差度,分析成因,以总结有益的经验或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原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以使项目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后评估,可以掌握项目系统复杂的动态变化,使项目管理真正为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且,通过项目后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今后同类项目的评审和决策提供参照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评估质量和贷款管理质量。

6、建立起贷款风险责任制体系

以往的贷款管理中,责任不清是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低劣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就必须明确贷款风险的责任与义务相对应。在具体的操作中,将贷款风险责任管理以责任系数方式量化分解到贷款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按项目类别和各级信贷管理人员所负责任大小确定不同责任系数,将决策责任和管理责任落实到各有关责任人头上,并按贷款实施效果和分散的责任系数进行奖罚,真正做到责、权、利挂钩。经办行每年对本行贷款风险和质量进行一次检查评价,评价结果经过经办行审计部门审计后,报上级行进一步审查,对风险度超标的行,责令其限期完成风险转化任务。并且实行压缩逾期和贷款回收目标责任制,分解任务,层层下达,落实到人,分阶段进行考核,调动经办行收货积极性。

7、坚持贷款集体审批制度,实行审货分离

集体审批贷款是实行审货分离的一个好办法,它能有效地扼制住"人情"贷款的发生。最主要的是运用了集体的智慧对信贷员提交上来的贷款申请和调查情况进行质疑式的提问,逐个排除风险,从最大限度上防范风险贷款的产生。

8、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对贷款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对贷款实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检查的"三查"制度,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对贷款实行三查",实际上是对贷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是保证贷款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下去。

9、建立贷款公证制度

贷款公证制度,是以法治贷的一项有力措施,对贷款合同进行公证,在法律手续上是对借款单位的一种制约。在法律观念上,加强了借款单位对贷款的法律认同。在法律程序上,如发现贷款有风险时,可以免去等阶段,直接进入执行阶段,由公证部门通知法院下令追缴,在时间上争取了主动权。

10、扩大抵押贷款比重,加强对借款单位约束力。

实行抵押贷款,是对银行贷款确立物的保证,是银行贷款避免风险"的最佳途径。目前,我们应加紧贯彻落实《担保法》,对各项贷款尽量办理抵押,扩大抵押贷款比重。对贷款实行抵押办法,将加强对借款单位的还贷约束力,保证贷款如期收回。

11、完善贷款操作程序,建立核保制度。

为了把贷款风险压缩到最低程度,应加紧完善贷款操作程序,建立对借款单位的保证单位进行的核保制度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12、建立贷款低压保险制度,降低和转化贷款风险

为了尽量降低和转移贷款风险,还应对所有办理贷款的非证券类贷款低压物要求其一律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以防止因其一时损毁造成的还贷难。对此类贷款在具体操作时,还应提交保险公司的保险单,作为办理低压贷款的比不可少的凭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转移风险。

资料来源:

《金融市场》1996年5期固定资产贷款的风险及对策陶云生

《四川国际金融》1996年7期提高信贷管理质量张兴江

《投资与金融》1996年2期优化信贷资产运作策略谈

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要求为各类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由于银行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可以了解到其他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的信息,但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仍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披露程序的制约,也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大大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成分。在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完成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未来》(陈毓圭译,1997)一书中,强调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有效会计信息,这相对于以往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会计报告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大大前进了一步。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不管其成本相对收益是否过高,有效信息应当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通过有效信息,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充分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往往在“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发生冲突,致使一些国家如美、英等国提出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如,“企业报告没有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地不完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从十九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报告演变而来的,它无法满足二十世纪末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等。针对这些批评,美国会计界开始面向客户,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渠道和报告方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尤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为代表。根据这一委员会的研究,今后企业报告模式将出现这样几个变化:

1.从原来着重于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革新情况等的有机结合,从原来着重于最终经营成果,扩展到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而且新增加的信息类型在企业报告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开始融合。

2.对财务报告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点是划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企业的发展趋势、机会和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揭示企业报告的不确定性。

上述报告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要求,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过多的考虑“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有可能会损害其“可靠性”特征。为满足客户对有效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企业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然而,由于受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质量特征以及财务报表重要性等具体原则的约束,目前尚难以将用户所需的有效信息恰到好处地纳入财务报表原有的结构中去。为了圆满解决需求信息与提供信息间的矛盾,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最可能及最便利的方式,就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附注相当于我国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来反映,揭示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正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增强与提高。

为了便于人们对未来财务报告模式的认识,以及对财务报表附注地位的深刻把握,本文将陈毓圭博士翻译的“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一表摘录如下(陈毓圭,1997):

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

Ⅰ、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A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

B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Ⅱ、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A有关财务、经营、业绩的数据变化的原因,关键趋势的特征及其对过去的影响

Ⅲ、前瞻性信息

A机会和风险,包括关键趋势所引起的机会和风险

B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

C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进行比较

Ⅳ、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A董事、管理部门、酬金、大股东、交易、关联方关系

Ⅴ、公司背景

A广泛的目标和战略

B经营活动和财产的范围及内容

C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附注在未来财务报表发展趋势中日益呈现其重要性

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上的,这种变化给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首先表现在:1.表外信息不断增加。财务报表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表内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根据安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信息自1972年来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财务报表的增长速度则达7.5%。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告来看,表外信息同样有增无减。显然,在整个体系中,表外信息将越来越冗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也将越来越高,这表明财务报表愈益为人们所重视。2.非财务信息不断增加。诚如前面“改进企业报告模型”中所展示的,现阶段财务报表使用者正日益注重有关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这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背景是相适应的。对此,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作了明确的规范。譬如在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除了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外,还要披露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化情况;公司提交给有表决权的股东审议的重要事项等。在第五十九条中对年度报告则规定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尽管目前各国对非财务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差异,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为了适应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将是必然的。

其次,伴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将这些金融工具尤其是创新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一般揭示,转变为充分有效的揭示,对当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纯的“表外注释”可能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研究探讨财务报表附注的新形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披露自愿性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也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提高,人们已逐渐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其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未来会计信息和传输将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逐步形成。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地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再去获取那些业经整合的、历史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电子化,更加突出了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只有对各种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可以深信,这种以文字为主,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始终居于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

三、正确认识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诚然,企业报告模式及财务报表的未来发展趋向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希望与可能。然而,由于受现阶段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管理体制的制约,欲使财务报表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仍将更多地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当然,就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而言,必须对整个财务报表体系加以改进,比如,国外有人提出“彩色报告模型”与“会计频道”等概念或设想就是这种改革的信号。此外,随着财务报表的发展,我国的财务报表附注将有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这一点已基本在上市公司体系中实施,这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发展国际化要求的客观必然。同时,由于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银行信贷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要求更为全面和真实,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

1.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便对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进行判断。

依据企业会计规范编制的会计报表,实际编制中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企业可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在实施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之间的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原始价值为10万元,使用5年后,报废时无净残值。若这一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一年后,因某种原因从第二年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这样,从第2年到第5年两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折旧的差异就会很大。

按平均折旧法,年折旧额=10-0÷5=20000元。即每年平均计提取折旧2万元;而按双倍余额递减,2—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万元。即该企业在第一年采用平均折旧法,第二至第五年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时,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0000元、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元。这一年折旧额与平均折旧法下的各年平均为20000元折旧额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它对于这一期间利润额的形成和税款的缴纳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补充披露就能为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便银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监控。

2.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以适应我国当前信贷管理队伍的现状。

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解这种逻辑关系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基础各异,如果能够看懂企业报表,就可以通过会计附注对表中数字进行解释,将抽象的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并说明产生各个项目的会计方法等。这样不但使熟悉会计的人士能深刻理解,而且使非会计专业的人士也能明明白白。如固定资产作为一个报表项目,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时间内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无法反映其分布构成。通过附注就可以将各类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及工器具等原始价值分别反映,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及各类固定资产间的比例,判断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报表,合理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3.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会计报表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从形式上说,会计报表以数字为主,会计报表附注侧重于文字,辅以数字注释两者结合。从内容上看,会计报表附注除原有的内容外,如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将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同时,会计附注所反映的内容将更为完整、全面,还将对前瞻信息、企业背景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加以有效披露。随着我国财务报告方式的改进,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将更具国际化,会计报表的全面性特征将更趋明显。譬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为了帮助信贷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应收账款,可将应收账款按债务人或“账龄”的长短分别列示,使报表在提供应收款总额的同时,通过附注提供详细资料,以便评价客户的信誉,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