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教学模式 研究 中期总结
作为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语文)的培养目标即是“综合培养、发展专长”,为了研究适合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我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学习和座谈,现就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座谈
2015年6月29日课题组前往北京,到事先联系好的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同我们进行座谈的专家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杰以及讲授小学语文专业的几位教授。此次调研主要就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紧紧把握国家大的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在调研座谈会上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向专家们了解并学习到了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权威的咨询,以“培养小学教师要为当地教育服务”为宗旨,专家们指导意见对课题的研究给出了宝贵意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注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第二,教育要把握国家大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应科学合理。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研习。第四,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起来,比如儿童文学与课文教学的结合,儿童剧创作与课文阅读指导的结合,修辞与文本解读的结合。通过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调研、座谈,课题组对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思路打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明确的方向。
2.到北京进修学习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几所小学听课调研
课题申请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深入首师大初等教育专业课堂学习应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间利用进修的机会在首师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掌握了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对于课题组研究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深入小学课堂听课调研,了解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更能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
主要走进的小学有: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听了公开课《搭石》。教师讲课,还有专家点评,受益颇多。
首都师范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听了几节课,同时参加了首师大和朝阳附小一起举办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有教师讲课环节,特级教师和专家点评环节,还有专家答疑环。此次活动令人开拓眼界,收获小学教学的最权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精讲课,理解了小学教师讲好语文课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识,当然包括实践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锋路小学听课,呼和浩特呼伦南路小学听课,初步了解内蒙地区小学教育的特点,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特点,逐步掌握关于小学教学的调研资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区教育教学特点和需要,才能为本地区培养适合小学教育的人才。
3.参加全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会议和讲座
2015年11月20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午由北京各参会小学的优秀教师讲示范课,特级教师点评,下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交流教学心得。
2015年11月21日,听了梁晓声专家的讲座“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通过会议和听讲座学习就小学语文的阅读、古诗等教学研究规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获了权威观点。
4.课题组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
从首都师范大学6月份调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课题组及时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总结调研心得。座谈会主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心得”,会上教师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贵的意见,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组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越来越体现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对孩子们的启发,关注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里把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当前教育理念的准小学教师,才能为今后的小学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经过研究和探讨,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导师制,进行技能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适的部分,直至最终完成写作,培养学生早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师们认为应该增加实训比重,实践应用性创新教学。
同时教师们提出要带领实习生走进小学课堂能再局限于中学的实习基地。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调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请专家来学校给小学教育的学生做专题讲座。
2.带领大学生走进小学课堂。
3.课题组再次举办座谈会,探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4.教师在课堂初步应用研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庄惠龙、杨淑林.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3, 10.
[2]庄华杰、周金其.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作者简介:
李晓雯,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调研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汉中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知识宣传、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本地区的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收集调查问卷74份、座谈会8次、个别访谈200余人次,整理资料300余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培训人员认可的社区教育培训方式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主,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格证。47%的调查者认为参加此类培训的时间较短,希望培训授课方式以集中面授、远程授课和编组学习多种形式,采用教师讲课和自己手动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为主。25%的调查者认为培训的成果不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增产难、致富慢,培训内容上要求包括现代农业理论知识、产品市场及营销、创业技能等。55%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的选取上过于局限,希望延伸至区县、乡镇一级的地区。
二、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目前汉中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多,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强,青壮劳动力缺乏,制约了农业劳动的开展,优良的品种及主推技术难以在农村中推广开来。
(二)部门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统筹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管理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强;分配任务时,培训单位与受训人员统筹不到位;培训资源整合混乱,往往出现多个培训专家讲同一内容,不同培训单位组织的专家为同一人等现象,导致受训人员抱怨重复培训、培训内容单一等情况出现。归根结底,各部门未能紧密配合,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系统。
三、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做好高素质农民在科技致富等多方面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原来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培育一个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一大片。另外,可以将一些高素质农民培育好的经验及方法进行推广,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影响力,让青年农民看得见希望,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农民。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整合资源不断强化工作计划,配套规章制度,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求,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一线授课”和“实操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依托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聘请指导老师,如本土农村实用能人、产业能人、农民土专家等。在全市展开社区教育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及媒体为高素质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汉中产业发展特色及农民对相关技能的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
一、工作目标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的方针,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实效、创新、开放、集成为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我市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培训类别
(一)学历培训
1、学历达标培训。未达到国家规定相应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应参加学历达标培训,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
2、学历提高培训。培训对象是已取得国家规定相应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更高层次的学历,以适应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和我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非学历培训
1、教师职务培训。本周期教师职务培训主要任务是新课程培训。根据教育部关于“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凡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本周期内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全员岗位培训。
2、新任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在一年试用期内,应接受不低于120学时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新教师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是我市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点。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带动我市教师全员培训。我市将按照教育部、省教厅骨干教师研修班计划,按比例推荐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研修。同时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快打造我市骨干教师梯队的进程,促使一大批骨干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科研型,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
4、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新任校长在上岗前或任职规定时间内要参加规定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已取得任职资格的校长要参加规定学时的提高性培训。在培训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参加省级、国家级举办的高级研修活动。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内容的培训和实施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6、紧缺、急需科目教师培训。着重开展新课程改革急需学科以及英语、艺术等科目的教师培训。
7、培训者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及教育行政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
三、培训形式与任务
(一)教师职务培训和新任教师培训。本周期要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以新课程培训为主,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坚持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小学教师由各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培训,初中教师由*教育学院组织培训,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组织培训。
(二)骨干教师培训
1、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各地要认真做好优秀骨干教师的推荐、遴选工作。本周期要分期分批选派3—5名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1000名中小学专家计划”培训,选派3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10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计划”培训,选派3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参加“全省6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培训。选派一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省职业培训基地培训。培养和评定15名教育专家。
2、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市培训基地的作用,以*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和各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通过集中办班、专家讲座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3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3000名县(市、区)学科带头人。
3、建立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机制。要加强与教育强市的合作,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强市跟班学习。要安排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能的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市基层学校挂职锻炼,并作为今后晋升的一个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05年开始,我市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本项目上级认定的执行机构*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实施。主要采取选派主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再由主讲教师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的方法逐步推进。同时,继续分批组织全市男50、女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计算机等级水平培训考核,其中40%通过高级考核。
(四)学历培训。加快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工程”计划,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兼顾函授、自考、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大面积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到2007年底,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要全部达标,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从2005年开始,逐年、分批组织4000名以上小学教师参加专科学历培训;3500名以上小学教师和3500名以上中学(含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加本科学历培训;400名以上中学(含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培训。到2007年底,我市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占有率提高到70%,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占有率赤坎区、霞山区和开发区达到30%,其他县(市、区)达到2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有率提高到50%,赤坎、霞山和开发区达到6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达到15%以上。
四、非学历培训学时分配
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时间不少于240学时(新教师岗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为:师德与专业培训60学时;新课程培训60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60学时;校本培训60学时。其中,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小学的教师应有40学时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取得(20学时属专业培训,20学时属校本培训);完全中学和县城初级中学的教师应有50学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取得(20学时属专业培训,30学时属校本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市成立“*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领导挂帅,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制订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以及各类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部以及各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制订实施各类培训工作的具体计划。
(二)建设基地。要采取措施,加快我市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要建设1—2所省级示范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各教师进修学校要建设成为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的新型教师培训基地。
关键词:中小学新任教师 专业精神 阙失及重塑
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我国教师学历、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改进,但是却出现了越来越多老教师、家长、学生反映新任教师专业精神方面存在各种不足。面对这一矛盾现象,本文试图从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职业资格证制度等方面入手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新任教师专业精神阙失的内在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师教育院校改革中的过失
我国师范院校的大规模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政策上确认允许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中国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单一定向型体系宣告打破,许多综合性大学在教育部的号召下以各种形式参与教师教育。另外一些师范院校则纷纷改名换姓和其他学校合并成综合性大学。这样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大大增加。
国外教师教育体系的变化是由于冷战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国家急切通过提升教师质量来提升教育质量。由于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学术水平低,为了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整体队伍质量,美国的综合性大学如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学校纷纷建立教育学院开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加入教师培养的队伍。
中外师范学校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我国师范学校的合并和综合是出于高等院校布局调整,建设一流大学的副产品,而国外的师范院校调整是基于教师质量的需求。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容易偏离了师范学校办学原则,传统的师范精神在改革中流逝。
(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中的忽略
目前我国师范生课程中除了一般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以外,教育专业课程主要还是老三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以及大四一年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余的都是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少部分的限选课。在课时设置上,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大部分都是60%以上。这样的课程设置一味地追求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忽视了师范学生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区别,不能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美国的师范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学生必须兼修自然学、社会、人文学科等方面知识,这些普通的教育课程占全部课程的大约40%到50%左右。除了这些教育课程外,还有师范性专业课程,主要学习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心理学与儿童发展等。日本的师范教育中则从大二开始,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各个学校进行各种实地研究和实习,让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走到教育的第一线。
(三)教师入职门槛的设置的缺陷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的门槛,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性而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现实中,由于学生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的考试以及一个简单的试讲就可以拿到这个执业证书,因此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受到质疑。
日本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建立于1949年,教师培训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会研究、算术、科学、音乐等)以及近年来新增加的“外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等。教师录用考试竞争激烈,录取比例在1:5之间。新任教师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就制定工作计划、教材研究、班级管理、学生心理指导、校务管理以及在教育中心进行的讲课、实习和参观等方面进行校内培训(每周2 天,至少70 天)和校外培训(到教师进修中心或新型教育大学进修)为辅(每周一天,至少35 天)。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为10年,在教师资格证到期前两年教师需要参加相应的讲座,继续学习教育课程,并经审查合格才予以更新。
二、对新任中小学教师专业精神阙失的体制重构
(一)端正师范专业的办学目的
在高校改革过程中对于合并入综合院校的师范学院或者是综合性院校中新建的教育学院,不能淹没于众多学院大楼之中而被边缘化,被忽略。师范学院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意识到师范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诉求,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远大目标,注重对学生教育学,心理学已经相应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授。其次,综合型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中众多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扩展师范学生的视野,加深加厚学生的知识根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明确师范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设置上,应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比重,加大人文知识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因为教师不是知识传送的管道,而是知识的建构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手段,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思维的技巧,学会生存的本领。在实践能力上,要增加实习课程。鼓励师范学生从大二,大三学年开始进入和高等院校具有合作伙伴关系的中小学中进行“基础体验”,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去指定的中小学校听课,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堂环境,对教学计划,课堂控制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一定体会。在每周的实习中考虑给实习生提供固定一节课的授课时间,课堂完全由实习教师控制。由于只有一节课,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差错,指导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即使弥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这样融实践与日常的学习之中不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轻视,对实践的好高骛远。
(三)加强入职教师的专业考核
不论师范生和非师范,在入职前可以进行为期一年的“校本培训”这一年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一年。对于学校而言,是为了让新教师更好的胜任学校的教学任务。另外学校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帮、带、传。新教师备课,上课等情况及时向骨干教反馈,双方进行沟通,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经过一年的培训后,再由学校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可以通过恰当的考核途径决定是否录用新教师。经过一年的在职工作,新教师也可以对教育工作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对于自己是否合适从事这项工作有个判断。
教师资格证的更新也可以视为是对教师入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制度保障。新教师刚刚迈入工作岗位,缺乏相应的教学技巧,2-3年一次的“教师资格更新”主要是不定期的组织专门人员考察新教师的授课技巧,学生指导,自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老教师,主要是知识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可以5-10年左右组织老教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根据每个学校情况不同开设相关的学习课程,并进行考察和结果反馈。
通过对新任教师专业精神阙失制度层面的解读,我们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师范办学理念,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和把好教师入职的门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范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才能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稳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魏成武.转型期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缺失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许美德,李军.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J].教育研究,2009(6).
[3] 李国立.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沈鸿敏,卢慕稚,刘求实.日本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最近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5] 岩田康之.日本教师教育课程中的
作者简介:
关键词:成人教育;生态环境研究;成人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成人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正规教育的教育,其生态环境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态环境。现以生态环境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规律。生态环境是指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构成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的个体、群体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一、成人教育生态的多维性
教育生态学把受教育者——成人,既看成社会的人,又看作是生物的人。在教育的周围存在着三种环境圈层,即自然的、社会的和规范的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成人的自然环境不同于一般校园环境,成人的自然环境也是社会环境,农民的自然环境在农村以及农民可能要迁移的城市,企事业职工的自然环境在企业、在其所工作的宽广的工作场所。而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生其学习环境是在与社会有一定距离的象牙塔内,其受社会的影响并不太大,而且其学习环境容易控制。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成人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也可以制约着成人的教育,在不同阶层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一样,以至于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教育与发展。而正规学校的成人教育是非常少的,大多数的成人选择由社会机构举办的学校进行教育,因此一些政治、经济因素对成人教育的影响直接而又深刻。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与气质、观念。在对待教育问题上,中国的价值观念,不同时期的认识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儒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对中国人教育观影响非常大,自然参加成人教育的成人会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学习目的。而有一段时期,在“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体脑倒挂”的社会,大多数成人则选择直接就业,以赚钱为目的。中国的民族性中,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当今社会,不仅重视人的学历,也重视人的能力,所以许多成人不仅选择学历教育,也选择了能力教育。
关于生态因子的性质和作用探讨:
在成人教育中,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这三种教育生态环境,组成多维复合的生态环境,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因素,分别满足成人生物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生活需要。当整个成人的教育生态环境由这三种环境交织融合组成时,就和成人教育相互作用,组成成人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竞争、协同进化和生态平衡或生态失调等复杂的情况和关系。
社会环境影响着成人学生的教育动机,成人教育参与者的动机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属于求知动力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作的要求;第二种需求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有部分成人学生为了提升职务、职称等原因而参与成人教育。第三种类型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取得精神上的享受。
成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成人学生的学习基础,成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从生源上看,成人教育的学生一般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各种技校的毕业生及已经踏入社会许多年的在职人员,年龄跨度较大。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来自不同的阶层,如来自农村、来自企业、来自教师行业等等,而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历水平,不同的年龄,决定了成人教育学生无论在生活阅历、学习精力、原有的学习水平、接受新事物的水平与层次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判断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社会目的不同,成人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政策教育、法治教育、人口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培训教育等等。我国现在仍有20%的人口属于是文盲和半文盲。依照教育法的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盲教育。因此,在某些教育不发达地区,成人教育担负起扫盲教育的任务。
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成人教育的民办非学历高校,与正规学历教育竞争的问题。民办非学历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学内容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但不具备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资格的各类培训、进修、辅导、补习等非学历高等学校教育。
总之,事情的发展变化,协调失协都是与外部和自身的因素相互作用的。
二、成人教育生态的结构层次
(一)成人教育的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
从宏观上可以看出,国家对成人教育是十分重视的。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成人教育纳到“终身教育”体系,而与此同时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将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通过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教育;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发展重点为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成人教育重点放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与业务水平上;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均将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国家是把成人教育与其对国家的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的。就地方法规来看,我国仅福建、北京、上海三地制定了地方性的成人教育法规。
但是从微观上看,成人学历教育却已呈萎缩趋势。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31.7929万人,与2001年的719.0658万人相比,增长近2倍。相比之下,成人高校的招生却出现了“滞胀”,如2010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在读生总数为536.0388万人,而2001年在读生总数为455.9809万人,10年来增长不到80万。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成人学历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差、层次差、学历“水分大”的代名词。相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萎缩,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却如日初升,方兴未艾。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继续教育在国际化的发展上也加快了步伐,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依托本校优质师资与丰富底蕴,加强国际继续教育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二)教育的个体生态、群体生态
教育的个体生态属于微观生态。现代教育科学非常强调教育过程的个体化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而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对象——成人决定的。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以成人的方式指导教育的过程。诺尔斯认为成人自学者拥有着和正规学校的学生不一样的物质,他们能够系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认知能力,而且成人是一群主动学习的人。正是这样一群人影响着成人的个体学习生态。
中国的成人教育的群体生态系统有多种,具有中国特色。其成人教育的主体主要定位在普通高考落榜生、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职人员,甚至还有把军队的官兵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也是一种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网络,在网络系统中,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促进教育的生态演替,使教育的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使人才培养由基础向专深发展。
而现在远程教育更快捷地把分散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组织并加以协调,使教学得以实施,并且其实施的内容和方法更加有人性化,更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实施。
三、成人教育生态的规律
(一)成人教育生态的平衡与不平衡
1.成人教育的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
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不平衡。成人学历教育主要是指成人高考性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类型有:远程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学习形式分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和函授、远程教育4种。但这类成人学历教育已经不断在萎缩,甚至被许多职业大学所取代。
但是现在的培训教育却方兴未艾,针对青壮年农民广泛开展的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技术员、企业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而且这些培训教育也不能完全满足成人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势必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其平衡的标准就是适应社会、广大成人对求知、求学的需求。
2.成人教育课程与正规本科教育课程的不平衡
从湖北大学继续教育所提供的课程来看,多属于面向社会需求的,急需型的课程,如旅游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电力工程管理、应用电子技术、学前教育、物流管理、通信技术、数据技术、市场营销等。
而本科专业则侧重于哲学与基础学科:法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正规本科的课程则还有基础和哲学方面的考虑,可能成人教育的举办者认为,满足社会的一般技能和学历需求就可以了,而人们追求更高、更精深的要求并没有完全被满足,另外所设课程也与某些本科实用性课程一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本科的教师。这种课程的不平衡必然会被人们更高的精神追求所牵引,从而向更高的平衡进发。
3.成人教育拨款的不平衡
这种拨款与收费并行的方法持续到20世纪末,此后成人教育学员的学费收入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成人教育本着“谁受教育、谁出钱”的原则,由接受成人教育的学习者支付学费。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函授和夜大学费、成人脱产班的收费、中小学师资培训费、专修班或联合办学的收费等,可以说成人教育基本上没有国家拨款。而高等院校学历教育拨款虽然偏低,但是国家也按照“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来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经费分配。
(二)成人教育的迁移、潜移和富集
成人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即比较明显的迁移,也可以把这种径流看作是成人教育中的人员流动;但在微观上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迁移,也可以说是成人学生思想上的迁移、道德上的迁移。生态学上的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意思是有益的或有害的物质,通过食物链而逐渐浓缩,使其含的浓度成几倍或几百倍的增长。
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和2010年工作计划的通报》记载,2009年,教育系统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249.31万人,与2008年统计数据比较,总人数增加300.10万人次。共有16.44万所职业、农村成人学校参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这样的人口大规模的转移,与我国的城镇化经济策略是相合的,在城镇化中,成人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成人教育中,一个人的成就受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兴趣价值以及家庭环境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比正规学校教育更直接和强烈。虽然有些文化上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当这种思想的影响被学生慢慢地沉淀,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这也可以说是文化的富集作用。如当一个农村成人在不断地接受教育,到一定时候,就有可能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一个学历不高的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成人教育中,可能会超过比自己学历更高的人,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
四、结语
成人教育的生态环境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后教育,是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从其生态学中来探讨成人教育,给了成人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严立云,卢万合.终身教育视角下的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途径探讨[J].学术论坛,2012,(11).
[2]曾青云,郭凌雁.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引示[J].职教论坛,2012,(30).
[3]邓叶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构建农村成人教育新体系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4]尹翔宇.推进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