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人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鉴于对于目前在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将成人高校英语的授课形式、基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加以改进,并逐渐摸索对目前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加以改变。修改出一套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的的课改办法,以完善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首先我们可以变化课程安排,变化课程安排是全面改革教学模式的基础,变换课程安排的重点改革内容包括打造语言环境、培养语言技巧、发展交流思维能力等,要充分增加学生自信,从而激发学生们培养听说能力的学习需要。
其次在授课理念上产生转变,不能一味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分数上,应该将以往的通过英语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好坏的观点加以转变,不能拿学好英语能提高分数这一理念要求学生,老师的岗位角色也可以从知识传播者加以改变,作为知识技能的指导者出现。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用英文交流,养成良好的语境习惯,教师作为参与指导者出现。
最后将英语教育改革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因地制宜的将教材加以改变,留出灵活的教育教学板块,让学生去架构。将知识的运用和累计加以互补和协调,作为成人高校英语授课的目的,拒绝教材的束缚,要把学生作为中心,可以应用精讲班和多媒体教学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法,尽可能的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激发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采用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未来成人高校英语教学新办法的养成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 西方文化教学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务英语一跃成为了各大全日制高校的热门专业,受到许多优秀学生的追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与全日制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同步发展的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专业。目前,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建立了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齐头并进,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经历着不断的变革,从早期的商务语境下的词汇教学已经发展到现在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均没有开设独立的文化课程。笔者也对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如商务英语阅读),发现很少有涉及到文化领域的课文。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缺失的。在当今全球化加剧推进的背景下,在全日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由语言交际向文化交际转变的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必须与时具进,意味着也要从语言交际教学向文化交际教学转变。
1.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现状及对文化的需要和期待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开设文化教学。为了突出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作了两项调查。调查一中,笔者设计了10道关于文化的选择题用来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其结果由以下图表显示。
第二项调查是调查成人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成开设文化学课程。
从两项调查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能理解主要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尤其是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比较的时候,学生更加束手无侧。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帮助自己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或者商务谈判。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也希望能够开设文化课程并用这些文化知识来指导商务实践。
2.文化教学内容
假如开设文化教学课程是必需的话,那么文化课的教学应该围绕着什么展开呢?笔者认为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与商务结合,并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下将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课内容进行探讨。
2.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大部分学者把文化划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种划分的根据是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文化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所必需的,就称作交际文化。否则就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某种文化的具体的言语或非言语的知识,它不会阻碍文化间的交流。知识文化跟语言有关,主要指的是表达或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而交际文化指的是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知识。交际文化关注的是某种表达或者行为的文化意义,缺乏交际文化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所以交际文化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
2.2交际文化的内容
交际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交际文化。具体来说,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涉及问候、祝愿、感谢和道歉等;非言语交际文化包括肢体语言和副语言等;概念文化包括宗教和价值观等。商务英语教学应该重视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教学。
2.2.1非言语交际文化
非言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爱国指出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尤其是肢体语言传达的,而只有35%的信息才是通过言语传达(赵爱国:204)。[1]非言语的交流方式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但却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情感。Mehrabian指出93%的有效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传达的(Mehrabian:51-52)。[2]当一个人的语言跟他/她的非言语表达相冲突时,我们倾向于相信他/她的非言语表达。
在商务交际中,非言语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在商务背景下,人们倾向于敏感。由于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商务交际中,双方非常注重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希望能从中了解对方的内心状态。贾指出,非言语交际研究应该包括空间价值、姿势、身体接触、外表、眼神接触等。
2.2.2概念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
概念文化具有暗含性的特点并对某种文化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文化行为都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它的根源。概念文化的构成要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从深层次上并持续地影响信仰某种文化的人的东西,如宗教、价值观和时空观等。
2.2.2.1宗教
Nanda指出,“宗教探讨的是生与死,宇宙的起源,社会和种族的起源,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1994:349)。[3]宗教不仅影响到人的精神及心理需求,而且给我们指明了文化的社会性。以下我们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例子说明宗教如何影响商业行为。
(1)基督教
首先,基督教徒相信有组织的礼拜。基督教的自我观是相互联系的自我。这种宗教管可以解释美国人喜欢归属于某个群体。他们更为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西方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都可以从基督教中找到根源。再者,耶稣扮演环游世界的救世主的角色,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影响着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生活。可兰经渗透到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人们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Esler指出,“伊斯兰传统导致了一个膨大的宗教律法体制、宗教道德、社会行为、商业及婚姻关系”(1992:257)。[4]所以要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商业行为就必须了解伊斯兰教。
总之,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商业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所以,宗教这一类深层次文化结构必须贯穿到教学当中。
2.2.2.2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观的划分的根据是不同的主流文化的文化模式。由于我们都接受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原因,不同文化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最大。虽然社会在变,文化都在变,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文化系统有多个方面: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导向、人性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导向;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等。在这里,笔者举例说明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商业观念和商业实践。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商业思维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探讨的是社会个体的相互依赖程度。个人主义者偏向于喜欢较松的社会框架。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社会普遍鼓励竞争,以及人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作出判断。这种文化强调个人推动力、个人成就和个人决策。Hofstede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的特点是有严格区分群体的僵硬的体制。“我们大家”的意识比较浓厚。集体主义者认为身份是基于社会系统。个人决定于社会机制和机构。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概括地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往往能影响到某种文化里的人们的商业思维,如商业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商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商业成就的认可、商业动机和推动力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对商业的影响
男人气质文化指的是很大程度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男人为导向的。日本、墨西哥等国的文化属于男性气质文化。在这样的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男性占据了话语权和决策权。来自男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的商人是任务型和目标型的商人,他们比较直接和高效。而以女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强调体贴、关爱和修养,来自这种文化的商人比较保守并且重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谈判前跟他们建立好关系是必要的。
3.从文化现象到案例学习再到文化深层结构的渐进式教学
文化教学必须从熟悉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取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学生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师也需要将文化跟商业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文化是如何对商业起作用的。为避免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如教师可以将世界不同国家的麦当劳文化进行对比,解释麦当劳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然后解释本土文化对美国麦当劳文化本土化的作用。最后是文化的杂交与融合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商业案例分析。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给他们展示“文化”对商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各国文化的理解正确与否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无论是各种文化现象也好,案例分析也好,教师要完成的最后一步必须是理论化。也就是要从深度上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比如,教师在讲解尊重文化多样化(cultural diversity)及反对文化民族中心主义(cultural ethnocentricity)这一话题里,应引导学生追溯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里的由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回到柏拉图的中心说(Logocentrism),并详细讲解两千多年来这种中心文化根源对欧美等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再进一步解释商业文化如何受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理解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由来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打破这种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提倡文化多样化和平等性。这时,为了把文化多样化和文化平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引入语言学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后结构主义思想(Post-structuralism)来解释打破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文化教学经过这三个步骤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了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商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案例中得知在实际实践中如何利用对文化的正确理解来创造商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够从深层次、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各种文化现象。
4.结语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用证据证明了成人大学教育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开设文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文章初步论述了文化课上应该教授的文化学内容。包括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等。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层次和步骤:先从各种文化现象入手;接着使用各种案例来说明文化对商业的作用;最后探讨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Mehrabian,municationwithout Words.Psychology Today,1968,2:51-52.
[3]Nanda,S.Cultural Anthropology.5th Edition.Belmont,CA:Wadsworth,1994.
【关键词】外语学习绩效模型;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86―05
一 文献综述
近五年来,教育部积极完善并大力推进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教高司函[2006]7号和[2007]101号),加之各高校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大力投资,目前高校网络多媒体的外语教学环境已经基本成型,网络多媒体的实践教学也已初具规模。但在信息经济时代,我们必然会更加关注这种全国性巨额人力、财力投入能给教学者和学习者带来多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即外语学习绩效到底如何?新环境下外语学习绩效的内涵有哪些变化?因此,对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绩效模型的研究就成为了首要的重要课题。
国外的外语学习绩效(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erformance)研究从早期考量学习者对语言语法、词汇语音等知识(language proficiency)的掌握发展到目前涵盖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各个方面,内涵由一元向多元转化,并越来越全面地考虑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动态性因素[1];此外,对学习绩效的评价方式研究也由终结性评价向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多标准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向过渡;评价的参与者由早期仅局限于教师转向包括学习者本人、同伴学习者(peers)、管理者、网络记录等[2]。
国内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绩效研究起步较晚,尚不具规模,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 外语学习绩效的内涵界定不科学。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外语学习绩效在很多研究中仍与“考试成绩”同义,标准单一。研究对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策略使用、交际能力表现等过程性因素重视不够,未将其列为外语学习绩效研究范围。折射到教学实践上则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缺失,学习方式僵化,重“应试”轻“应用”,这显然有悖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注重素质教育”的初衷。究其原因,是不科学的外语学习绩效观的负面反拨作用所致。其次,外语学习绩效研究的方法有待改善。现有文献多以思辨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而对外语学习绩效模型各因子的确立、评估模式建构等研究显然要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寻求数据支持,仅靠思辨研究缺乏说服力。
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外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实践,尝试构建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外语学习绩效模型。
二 理论框架
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学习更是一个系统[3],只有在系统观的指导下,从学习的对象、管理方式、动机、环境等方面入手,才能全面解释外语学习绩效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学习实践,所以外语学习绩效的理论框架也是各相关理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将从学习主体、环境甚至效果评估等方面系统指导本研究。其要点为: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认识的发展是学习者在通过对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4]。该理论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是“学会”,更要“会学”,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应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网络多媒体的作用是用来创设情境;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在评价时应予以重视。
2 元认知策略理论。元认知策略是高层管理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它包括:①计划策略: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难点,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安排学习时间;②监控策略:监控自己是否学会了学习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策略是否适当、是否按计划进行自主学习训练;③评估策略:评估学习材料难度、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等[5]。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策略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策略、学习资源,控制其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绩效,塑造真正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3 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6],在本研究中,它是衡量外语学习者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参数。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于几个方面: ①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③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④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自主学习能力是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学习者最重要的能力[7]。
4 外语学习绩效定义。以上述理论为框架,结合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特点[8],并参照Einhorn 和Hogarth以及Libby提出的学习绩效函数:
P=K × (M ×A×E)
其中,P(performance)代表绩效,K(knowledge)代表知识,M(motivation)代表学习动机,A(ability)代表学习者的能力,E(Environment)代表学习环境[9]。本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绩效应该体现为“学习者在特定学习环境中习得外语知识与技能并具备运用它们的能力”,该定义试图强调外语学习绩效的过程性特征:不仅指外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更要包括获得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利用周围环境学习的能力等。
三 研究方法
1 预测问卷设计。鉴于外语学习绩效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系,涉及学习者从计划到监督到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研究者选定六类人群作为大学生外语学习绩效预测问卷条目的提供者,希望能较全面地反映外语学习绩效的各个层面,他们是:大二学生、大三大四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管理者、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研究者等,共30人。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访谈和开放式调查问卷,要求他们提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与大学外语学习绩效相关的5条左右条目,共收集问卷原始条目147条。
分析整理原始条目,综合考虑内容的重复性、文字表述、大学外语教学实际情况等,参考相关文献[10][11][12],并依据本研究对于大学生外语学习绩效的定义,研究者将整理后的条目进行整合,最后编制了一份包括33个条目的预测问卷。问卷要求被试在Likert五点量表上填写对这些问题的同意程度,所有条目采用正向计分。
2 预测以编制正式问卷。小范围预测的被试为安徽省某工科大学共55名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9份。研究者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确定问卷条目的鉴别度,删除不合适条目。首先将高分25%处得分确定为高分组,低分25%处得分确定为低分组,使用SPSS13.0对于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部分示例如下:
通过考察Levene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值),判断方差齐性如何,从而确定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若显著性概率小于.05,则此条目具有鉴别度;或者判别值95%的信赖区间,若信赖区间未包含0,则表明两者差异显著。依据此标准所得的项目分析结果,研究者共删除了12个不适合的条目,最后保留21个条目形成正式问卷。
再对这份正式问卷进行信度测定,使用Cronbach’sα系数作为检测问卷信度的工具,得到的α系数越高,则代表其检验的因子内部一致性越大,信度越高,见表2:
本问卷的α系数为0.829,信度值大于0.80,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较好。
3 问卷数据的获取。研究者对安徽省不同地区四所高校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正式调查,调查对象为二、三、四年级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每所高校100份,采用直接发放的方式,回收387份,经分析处理后得到有效问卷为334份。我们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3],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3.0。
四 数据统计结果
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研究者首先对数据进行了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以分析统计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分析,KMO测度的值为0.882,表明样本大小符合要求,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统计量为2535.663,p=0.000
在因子分析时,我们根据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符合碎石检验以及抽出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3%的变异等因子筛选标准,经过多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大学生外语学习绩效的四个因子,具体数据如下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四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在大于1.0的可接受值范围内,四个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变异达到了67%,较好地解释了整个量表的方差。各因子中条目的负荷量介于0.522和0.816之间,高于0.30的可接受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该外语学习绩效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从表4还可以得知,各因子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皆大于0.7,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55,可见问卷的信度较好。
根据条目内容,研究者将这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语言知识掌握情况F1,主要反映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学习动机变化情况F2,主要反映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抱有何种动机,以及动机会发生何种变化;应用语言的能力F3,主要指学习者将英语知识转换成实际的交际表达能力;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F4,指学习者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源、更新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 分析与讨论
研究者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探讨,建构了大学生外语学习绩效的四因子模型,即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结论与本研究对于外语学习绩效的假设定义基本吻合,用实证的方法改变了人们将外语学习绩效等同于应试成绩的传统观念。接下来,研究者结合实验结果对被试在这四个因子上的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概括目前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绩效特点。
1 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1) 词汇方面。对于问卷中关于单词、词组掌握情况,总体问卷该项平均分为3.6,高于3(指Likert五点量表上的“有时符合,有时不符合我的情况”选项,下同。),说明被试都能达到教材规定的对于词汇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与高中词汇重复率较高,真正意义上的生词量少。其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主要将精力花在单词记忆上。而被试对于构词法一项普遍给分较低,基本为2(基本不符合我的情况)、3分,反映学习者在单词记忆方法上存在误区,死记硬背的情况还是普遍,这也是“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
(2) 语法方面。对于这项条目的分数统计让研究者很诧异,73.3%的被试该项选择2(基本不符合我的情况),远远低于3。研究者访谈部分被试可知,原因有几点:1) 由于现在各层次的英语课堂崇尚交际,教学者不再像传统教学法那样分析句式语法,导致语法教学环节几乎缺失,大学英语尤其如此;2)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巨大的差异让英语学习者无所适从;母语语法的负迁移作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法上难度加大;3) 英语语法学习枯燥乏味,纷繁复杂,很多学习者不知该从何学起。
(3) 语篇知识。该项平均分为3.1,稍高于3主要是因为经历了至少两次(高考、四级)考试的大学生在备考写作和阅读理解时被不同程度地灌输语篇结构知识,如“总―分―总”式的结构模式。
(4) 背景知识。该项平均分为3.9,高于3。表明学习者具有开阔的知识面,尤其对于异域文化存在较强的求知欲,体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时代特点。
2 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
根据Gardner和Lambert的研究,动机可以分为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认为动机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学习者受父母或周围人的影响,或受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的熏陶,或者和个人的性格有关;而工具性动机则强调学习结果,拥有此动机的学习者大都是想在第二语言测试中获得好成绩,或者把目标作为一种获取高薪工作或提高社会地位的根据。他们认为融入性动机比工具性动机对语言学习更具有促进作用,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4]。
仔细分析可知,本因子中的an5和an21为工具性动机,an12和an18为融入性动机。统计数据表明,大二学习者在an5和an21两条目上选择4(符合我的情况)的人数比例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大二学习者要面临四六级考试和每学期期末考试。而大三、大四学习者如果还在继续学习英语,多数出于兴趣,所以在an12和an18条目上选择3(有时符合、有时不符合我的情况)和4(符合我的情况)的人数比例较大。这样的统计结果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大学英语教育的主体形势还是应试教育,高分低能仍很普遍这一现象。
3 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
语言学习的要旨在于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依据Bachman 和Palmer的观点,外语能力主要指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策略能力包括目标确定能力、估计衡量能力以及策划实施能力[15]。本因子包含的七个条目基本能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体现两位学者的观点。
但数据表明,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在体现听和说的an6、an19和an20上,平均分分别为2.11,2.05和1.93,均小于3,也就是说多数被试认为这不符合他们的情况,在听和说方面不能达到要求。
这是因为一者教学者囿于种种限制无法开展有效地口语、听力训练,同时学习者因为受环境、认识等因素限制在听说方面花费精力太少,这是英语四级机考的最大挑战。an2的平均分较高,为3.7分,这可能是因为大学英语阶段开始有快速阅读的系统训练,还有就是英语课堂教学课文分析节奏加快,让学习者潜意识里有了时间意识。an7的平均分2.98,an 10的平均分为3.07,两项分数不高主要是因为英语使用频率太低,学习者尚未形成这方面意识。an16 其实反映的是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反思可以起到自我监督和阶段性评估的作用,被试此项平均分为3.03分,对于大学生(成人)英语学习者来说,不是很理想。
4 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研究中的学习环境主要指网络多媒体环境,这也是现在英语学习环境的主要特征。因为被试几乎都能便捷地接触互联网,英语课基本为多媒体授课,所以本因子中各条目平均分都很高,比如an1、an4和an15平均分都超过了3(3.43,4.17,3.11)表明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看到并利用着网络多媒体的优越性。
研究者认为,这也是学习者走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an9项平均分为2.76,表明学习者受工具性动机的影响,对外文网站在外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利用此重要资源学习英语的习惯。an3其实反映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由于大学阶段自主性学习普遍存在于各学科当中,这项平均分较高,为3.87。
六 结语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尝试构建了一个四因子大学生外语学习绩效的模型,四因子分别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该模型改变了将外语学习绩效等同于静态的语言测试成绩这一传统观念,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等引入到外语学习绩效的评价中,体现了外语学习绩效的多维性特点。同时本研究还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描绘出大学生外语学习绩效的现状,那就是:目前的大学生外语学习仍然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情况;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仍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尚处于自发阶段。当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的缺陷,比如样本比较小,反映的数据不一定很全面等,但研究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呼唤广大同仁对外语学习绩效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更有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晓霞.英语网络课堂教学策略教师感知度实证研究 ― 对影响英语网络课堂教学及其绩效的因素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26:38- 43.
[2] 秦伟.大学生英语学习绩效的调查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20 (5): 656-659.
[3] 阳志清,张帆.外语教学绩效研究的系统观[J].中国外语,2009,6 (1): 63-66.
[4] 何克抗,郑永柏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0-241.
[5] O’Malley, J. M. & Chamot, A.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4-137.
[6]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3.
[7] 何莲珍.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 287-289.
[8] 王国胜.语言教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4.
[9] 张红艳,焦宝聪.网络远程学习绩效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 (6): 75-80.
[1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 李力,陈治安等.策略 风格 归因―学会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 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9-86.
[14] Gardner, R C & W. E.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 1972.
[15] Bachman, L.F. &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Oxford: OUP, 1996.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its Analysis
LEI Peng-fei SHU Xue-ju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