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机构项目

教育机构项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机构项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机构项目

教育机构项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矩阵组织;管理;应用

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是影响一所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水平高低及发展前景好坏的关键因素。纵观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始终遵循直线职能制结构。随着继续教育市场化和信息化,以往单一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迫切地需要变革与创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

一、矩阵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

结构,原本是生物学和建筑学中的概念,是指一个系统中,其构成诸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形式。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指出:“我们可以把结构看作是一个组织内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1]组织结构就是组织内部各个有机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组织结构设计就是规划或设计组织的各个要素和部门,并如何把这些要素和部门有机地联结起来,使组织中各个部门和单位有机地协调运作。组织结构大致有6种: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分权组织结构、矩阵组织。在这6种组织结构中,矩阵结构最近在国内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成为了热点。管理者已经开始认识到组织必须充满活力,也就是说组织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要求的快速重组的能力。矩阵型组织无疑就是这种充满活力的组织。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性。[2]矩阵式结构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其取名借用了数学的矩阵概念,矩阵组织结构既包含纵向管理,又包含横向管理,纵列与横行交叉,犹如矩阵。矩阵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目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项目、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的一种结构。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矩阵型结构打破了统一指挥的传统原则,有多重指挥线。当组织面临较高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多项需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项目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矩阵式结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打破了行政式组织结构中的统一命令概念,矩阵式结构中的成员有两个上司,在由专业职能部门构成的层级链上又叠加了一条横向的命令链。如图所示。

矩阵式结构图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

继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为高校弥补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继续的办学模式不能简单移植普通办学的模式。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继续教育蓬勃开展,我国高校都在继续教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两种管理模式:一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二是以办学为主导的管理模式。[3]这两种模式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直线职能制结构,校业务部门居于组织机构的中心地位,继续教育机构为职能机关。这种组织结构存在的不足是:职能机关缺乏对市场敏感的反应机制,难以及时了解继续教育市场的需求及发展变化的趋势,难以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定位和从战略上进行规划;校内可用于继续教育各类资源没能得到有效整合,继续教育的办学效率与效果受到限制;继续教育的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学校顶层,基层组织缺乏必要的权力,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削弱了竞争力,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难以对市场需要做出及时反应,不利于开拓创新。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信息化的加强,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模式已难以适应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上的需要,矩阵式组织结构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并得以研究应用。

三、基于矩阵组织结构理论的高校继续教育组织结构的创新

高校继续教育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原有单一的直线职能制结构的变革,具体来说可设置多个继续项目管理部门,每个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对外以学校在该项目上的代表身份负责联系工作,处理问题和协调关系,对内则控制项目总目标,收集和汇总有关项目的信息,协调各工作部门的关系。

1、矩阵式组织结构设计

矩阵型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行政职能与继续教育项目的有机结合。继续教育管理组织结构中除了按照分化序列设置的纵向等级的职能结构,校—院(系)—业务部门外,还应该有按照继续教育项目的关联性,设置横向联合的适合项目实施管理组织结构形式,包括按区域、行业、层次等划分的项目管理机构部作为补充。纵向为学校行政导向,由学校行政实施业务管理。横向为继续教育项目导向,按项目实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实施管理,以解决继续教育项目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设计、开发培训项目,协调课程师资、教学场所、服务等实际问题为目的。

2、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1)有利于加强责任感。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人员对于项目管理任务都有明确的分工,同时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各方面工作负全责,督促项目管理人员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横向沟通交流。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的克服职能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弱点,增强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矩阵主管和项目人员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2)有利于加强竞争力。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按行业、区域、层次、学科设置项目管理机构,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有利于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继续教育市场的需求,适时开发出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培训项目,缩短继续教育项目的设计、开发时间,并采用有效的营销策略与手段,提高高校继续教育项目的竞争力。

(3)有利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科研活动是依靠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的,自身不具备独立开展教学的师资、场所和设施,建立以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机构,发挥不同部门人员的各自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的控制保障

矩阵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存在双重领导,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为争取有限的资源有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牵扯管理者更多的精力,并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导致组织结构紊乱,管理体制失调等。因此,为了避免这些矛盾的发生,明确机构(人员)的职责范围、权限与责任、合理授权是建立矩阵组织结构的核心工作。

(1)明确职责。在矩阵型组织中,项目组织(或项目负责人)是继续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其职责是确定培训项目、制定预算,协调资源等问题,同时组建项目团队,以实现项目目标,使学习者满意。因此,必须做好工作分解结构,制定计划及预算,为相关职能部门划分具体工作任务,并监控项目有关部门执行情况,确保项目目标完成。职能部门的职责是决定如何完成好项目负责人分配给本部门的任务,并确定每项任务由谁负责。组织结构中每个业务部门(教学、后勤、财务)负责人要在具体业务上指导和领导项目中的本部门工作人员,同时有责任确保该部门承担的所有任务都能在规定时间和预算范围内完成,且满足项目的质量要求。

(2)合理授权。建立有效的授权体系对于顺利实施多项目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高校的高层管理者或机构在对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授权的原则制定授权的标准。通过充分有效的授权,项目成员就可以在职责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实现项目目标。项目负责人与部门主管对项目成员授权要根据项目目标及工作分解结构内容进行授权,做到职责与权限匹配。例如对各个项目的营销负责人与教学负责人应赋予不同的权限。要根据项目成员的情况授权。不同的项目成员有不同的能力及知识水平,对于那些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项目成员,可赋予足够的权限,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反之,对知识水平及经验相对欠缺的成员,授权力度则相应减小。

(3)协调与控制。当项目与职能(业务)两个组织的冲突难以解决时,学校高层管理者则必须加以协调并进行决策。高层管理者作为继续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在矩阵组织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当出现冲突或推诿扯皮时,高层管理者所作决定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种类较多,不可能事事均需高层管理者出面进行裁决,这里必须有一个项目综合管理部门。这里的项目综合管理部门应该是一个项目的综合管理机构,项目负责人应该是项目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并直接接受项目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学校综合管理部门职责主要有:第一,制定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搜集与整理继续项目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为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咨询,以及创建适用的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第二,适时开展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和绩效评价,为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提供具体的支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的项目负责人,甚至对不合格(或不适合某个项目)的项目经理进行调整。第三,项目综合管理部门可以代表主管项目的高层管理者行使其日常管理权利。项目管理部门既是项目经理的领导机构,也是职能(业务)部门或经理的业务指导部门,要科学地缓解与仲裁项目组织与职能(业务)部门间的冲突,要跟踪分析各种问题,为主管项目的高层管理者最终仲裁提供依据。

四、结语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信息化的加强,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模式已难以适应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上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采用和设计矩阵式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取代以往单一的直线职能制结构,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

[2]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3]陈萍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教育机构项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计算机 高职

一、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既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子项目、任务)中,以完成项目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项目”情境中,通过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项目(子项目、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项目的完成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2.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并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

项目教学在于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学习”,项目教学的过程也包括了有意义学习的两种途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老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确立知识点,确定先行组织者,划分任务,搜寻或设计项目等。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教师将学生引入门,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通过项目子模块,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二、常用项目教学法的一些不足

项目教学的一般作法是:在教学当中,引入一个或几个综合案例(或实际工程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划分成子模块(子项目),并与相应知识点关联,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领会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最终以完成这些模块作为学生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的标准。这么做确实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但会由于所用项目的局限性,最后可能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项目教学操作模式的构建

笔者通过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将一般作法进行了改良,构建了一种基于教学目标的项目教学模式。

笔者的作法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贯穿于整门课堂的综合项目,将教学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把综合项目划分为子项目,每个小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其中会用到大量案例,当然也包括大项目划分出的小模块,最终在完成整个项目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的建构。其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构出整门课程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分两条线:一是主线――教学任务,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建构;二是辅线――项目,目的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对知识灵活的运用。我们需要将主线――教学任务进一步划分为每节课的子任务。同时,需要将辅线――项目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子模块,其中项目子模块对应于每节课的子任务。

整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教学阶段一:教学目标的展示、项目的引入。新课程开始前,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师精心设计好的贯穿整门课程学习的大项目介绍给学生,也可由师生共同选择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分组分工,引导学生将大项目进一步划分为子模块,各小组根据讨论制定出项目实施的方案计划。

教学阶段二:日常教学阶段。本阶段是项目实施的重要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时期,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实践法。这个阶段主线与辅线是同时展开的。通过主线的展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子任务,完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辅线的展开,学生分工合作、自主完成相应的项目子模块,获取真实项目的经验,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学阶段三:项目整合与总评价。当所有教学子任务完成时,项目子模块也相应完成,这时,各小组可进行项目整合与组间交流、互评。项目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评价的多样性。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思维角度、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别人的意见,往往正是自己疏忽,同学的建议,会使自己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在项目教学当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坚持多样性,在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师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更能充分肯定学生个人的优点和进步,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和不足。评议者既为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加深了对别人项目(作品)的理解,更是提高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阶段四:项目推广及应用。基于教学目标的项目教学模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现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J].1999.

教育机构项目范文第3篇

1.引言

数据结构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设计和应用各种软件的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围绕课程改革,许多学校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由于数据结构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许多老师花费了许多心血进行备课,但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为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的信息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联合师资力量对数据结构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申请了区级教改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提高。

2.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动手能力。在课题项目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跟理论课知识紧密相连,又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本的抽象知识,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老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所有知识点不再一一讲授,而是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讲解,学生课后学习比重加大,促进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同时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将好的作品项目介绍或演示给学生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兴趣基础。

2.2 项目设计

课题项目可以由教师预先准备好,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每个题目必须具有可行性,同时考虑工作量和实践难度的平衡:题目的设计满足课程知识构建的需要,还要考虑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性:题目设计要有一定的拓展性,留有一定的空间供学生发挥。人员的安排上,尽量考虑硬件、软件两部分内容的实现,既要让每个同学有所锻炼,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安排的工作量要适中。

2.3 项目实践

课题组学生成员对拿到手的题目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对整个课题的各个模块实现分工要明确。对于关键性问题组成员之间要积极讨论,提出可行性方案,根据讨论结果进一步分配设计任务,每个组成员要积极合作撰写任务书和实施方案等。在正式实施之前要由老师和同学进行开题答辩,对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方案进行论证,通过的课题方案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制作或程序调试等内容,最后上交总结报告,进行结题答辩等。

为了及时解答学生在做课题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在每周固定时间安排一次答疑时间,以便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按时完成。另外,也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图书馆资料等及时查找资料,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2.4 项目考核

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评估,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整个课题的完成情况,可以分为多个考核点,比如平时表现、项目完成情况、答辩表现、工作量及难度系数等。对每个考核点都有相应的分值比例,课题项目验收的时候由任课老师、实验室老师及助教等组成,分别进行实物验收和答辩情况打分。各个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演示、汇报、提问回答情况给出一个综合分数,最后讨论确定小组成绩。这种方法虽然主观打分的因素比较大,但是摒弃了传统的期末考试试卷答题的方法,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3.教学买施效果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完成课题项目,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候,会积极联系课程的理论知识,动手查阅资料,从而解决实践问题。这一过程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为每个课题内容都保留功能拓展部分,这就鼓励了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在原有基本功能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题目的功能进行外延的扩展。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团体协作,分工实现能力。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每个学生既要完成属于自己的模块功能,相互之间又要进行沟通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联机调试。经过这种学习模式的锻炼,在后续的电子设计竞赛中,不少团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4.注意事项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有效促进了自主学习、思维创新及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部分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1)数据结构课程中有些教学知识点难以设计出比较满意的教学案例,这需要教师加强素材积累及资料收集,以便在后期的教学中设计出比较满意的教学案例。

(2)对于某些设计出的教学案例,虽然学生积极努力完成,但是在后期的答辩中难以演示比较满意的效果,这都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设计和实现上开动脑筋,以更形象更生动的效果完成对课程抽象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教育机构项目范文第4篇

青岛实验小学“三三一”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的细化设计充分体现在每一个学科当中。《立足“三三一”课堂实践 推进适性教学探究》一文是从该校的整体设计出发阐述“三三一”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等学科都设计了不同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但又都统一于对个性化教学的落实。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该文还为我们列出了“三三一”课堂实践的操作要点,本期另外三位老师的三篇文章正是对这些操作过程的真实展示。

《自学 导学 探究三学归一 引领学生适性发展》是“三三一”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位老师把数学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分析体验、拓展实践”,在基于微课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同时,不忘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化阶段加入了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与小组协同完成的教学环节,其后又把知识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实践”,使数学从知识符号走向实践,教学更为生动。

《适性课堂“三三一”在音乐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把音乐课堂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的设计都以“三三一”为基础,该位老师用“创境、体验、感悟”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完成“聆听、参与、表现”三点一线的教学过程,实现“情感、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里对“情感”目标的达成应用了情境引入、情境创设与音乐编创体验等方式,目标的合理设计与方式的正确选择相得益彰。

教育机构项目范文第5篇

“思维导图结构与模板”设计思路

思维导图为河北省信息技术电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软件版本为XMind 7 (Update1)。根据软件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本单元按照认识思维导图、子主题的相关操作、修饰美化导图、介绍结构与模板的顺序来组织单元内容。本文聚焦于结构与模板这一部分。学生通过前三部分的学习,对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化的特点有了基本的认知,并对思维导图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思维导图、插入分支主题、美化主题,根据主题的属性选择合适的图片和图标等操作已经掌握,对对象、关系和结构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够画出基本的结构。基于学生已经对结构形成了基本的认知,所以笔者将结构与模板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够理解对象、关系和结构;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结构;能够根据主题需要选择适合的模板。学生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对对象和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笔者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结构与模板进行介绍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对象、关系和结构的理解。此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软件自带的思维导图结构中选择合适的结构来进行可视化展示。

基于此,笔者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关系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结构。考虑到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经验基础,笔者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树状图结构和时间轴结构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鱼骨图的结构,其他结构则由学生自行探索,在理解并掌握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主题对模板进行相应的选择与操作。

思维导图结构

1.设计思路

思维导图结构可以方便、直观地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在原有经验中已经对对象和属性有了理解,如果教师先展示思维导图结构,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更清晰具体的认识,从而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更加合适的结构。

2.教学内容

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学习XMind思维导图软件时所看到的思维导图结构:思维导图、平衡图、组织结构图、逻辑图、矩阵图等(如图1)。

(1)树状图结构

设计思路:思维导图结构中的树状图是一种树状结构,可以用来表达对象之间的父子关系。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将文件夹进行分类管理,在大脑中已经有了父子关系的概念,知道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构成父子关系,子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构成兄弟关系,它们一起形成的结构是树状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习过的文件夹分类为例,将已有经验迁移至树状图结构的学习中。

教学内容:以“我的电脑”为例,展示“我的电脑”图片(如图2),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思维导图表示“我的电脑”中的文件夹。

笔者从文件夹引出对树状图结构的概念讲解: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构成了父子关系,形成的结构是树状结构。思维导图结构中的树状图也是一种树状结构,可以用来表达对象之间的父子关系。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我的电脑”思维导图的制作(如图3)。首先,在XMind思维导图软件中选择树状图结构及合适的风格后,新建一个工作簿;然后,在工作簿中将“中心主题”修改为“我的电脑”,添加分支主题,并修改分支主题文字;最后,当分支主题全部修改好后,再分别插入分支主题下的子主题。

拓展练习:用树状图表示自己的家庭关系。

教学建议:

第一,中心主题之下可以有分支主题,分支主题之下还可以有子主题,子主题之间是并列的,属于兄弟关系。中心主题与分支主题之间、分支主题与子主题之间都是父子关系。类似地,“我的电脑”和“本地磁盘”之间是父子关系,“本地磁盘(C:)”和“本地磁盘(D:)”之间是兄弟关系。明确这些关系后,学生可以逐级插入各主题,利用插入“子主题”功能,可以完成下一级主题的插入,反之,利用插入“父主题”实现的是上一级主题的插入。

第二,相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图2所示的本地磁盘下的文件夹就是按照不同的属性分类的。例如,本地磁盘(D:)下的子文件夹按照时间属性分为不同学年的不同学期,而本地磁盘(E:)中的子文件夹又是按照文件的类型属性进行分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文件分类管理时的对象属性的相关知识,制作思维导图时,也同样需要体现这种分类管理的思路。

第三,练习中设计让学生用树状图来表示自己的家庭关系。这一方面,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树状图结构;另一方面,旨在促进学生思考,思维导图管理的对象可以是物,如文件夹或者磁盘,也可以是人,如家庭关系中的人。

(2)时间轴结构

设计思路:时间轴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把事件串联起来的一种结构,能够清晰地呈现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对象和关系的角度来说,时间轴结构表现的是时间轴上各主题对象之间存在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关系。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观察过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事物的生长顺序,对时间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苹果树的生长过程为例介绍时间轴结构。当学生明确时间顺序关系需要使用时间轴结构后,自然就可以在思维导图结构中选择时间轴结构并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

教学内容: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原有的学习经验,苹果树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幼树期、结果期、衰老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需要使用表达时间关系的思维导图结构。学生明确时间轴结构的用途后,笔者要求他们选择时间轴结构完成“苹果树的生长过程”的制作。学生选择时间轴的结构和风格,在时间轴结构中插入主题,将主题中的文字修改为苹果树生长的时期,可以插入对应的图片,修改主题相关的属性。

拓展练习:利用时间轴结构记录自己一到四年级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

教学建议:时间轴结构包括水平时间轴结构和垂直时间轴结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表达习惯,选择思维导图中提供的不同结构来表示相同关系,如苹果树的生长过程可以用水平时间轴结构表示,也可以用垂直时间轴结构表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象关系表达的需要修改思维导图的结构。记录经历过的有趣事情,一方面,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轴结构,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考思维导图管理的对象除了人、物之外,还可以是事。

(3)鱼骨图

设计思路:鱼骨图是一种表示因果关系的结构图,在鱼头上呈现结果,在鱼刺上表示原因。为了丰富学生对关系和结构的理解,教师可以拓展鱼骨图结构,丰富其图式。教学实例可以结合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进行选择。

教学内容:选择四年级语文《奇怪的石头》一文,展示鱼骨图(如图4)。鱼刺上表示原因:李四光的留学经历、兴趣、好问和坚持。鱼头上表示结果:李四光发现了冰川遗迹。

教学建议:鱼骨图不仅包含因果型,还包括问题整理型和对策分析型两类。在鱼头上表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鱼刺上表示相应的影响因素。笔者考虑到一节课的容量,鱼骨图只需借助实例促进学生了解即可,不必安排实践。

总体而言,结构部分的教学,其一,需要学生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结构。而理解关系,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如父子关系、苹果树的生长,以及学习经验,如本学科的文件夹、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二,借助不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对象管理中的对象包括人、事、物。

模板

1.设计思路

无论是结构还是模板,都体现了效率的思想。结构的效率体现在:学生根据关系选择结构后,软件可以将插入的子主题自动放到合适的位置,减少了思考结构中对象的位置问题,节省了设计时间,学生可以快速完成作品,进行可视化展示。模板的效率体现在:模板是预先设计好结构和形式的思维导图,模板中已经插入了图片或者图标等内容,学生只需要修改文字或者添加、删除子主题即可,节省了设计和操作的时间。因此,如果确定了思维导图的主题,就可以根据主题来选择合适的模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一个模板实例的操作,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2.教学内容

借助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模板的优势,提高思维导图制作的效率。

展示思维导图中提供的多个面向特定主题的模板(如图5)。

笔者以讲解主题为“旅行计划”的模板为例,告知学生在新建思维导图时,可以选择旅行计划模板,在新建的工作簿中出现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包含子主题和图片图标等内容,只需要在合适的主题中修改文字或者添加、删除主题即可。

3.教学建议

XMind软件中提供的思维导图,多数是企业中需要的结构图,比较复杂,不适合小学生使用。在选择模板时,教师要以贴近学生的经验为原则,选择他们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模板实例。

结束语

在结构与模板教学中,学生需要明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相应的结构与模板,形成对对象的管理。进而,学生的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对象也都需要系统地管理,需要从思维导图中的对象管理方法出发延伸至对“人、事、物”等对象的管理方法及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象管理意识的形成、管理目的的明晰,以及学生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是管理思想的应用价值,也是其终极追求。[3]

参考文献:

[1]朱彩兰,李艺.走向课程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路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