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2年成都大运会有多少个国家参加
将会有来自17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运动员多达1万余名。
成都大运会延期至2022年举办
成都大运会原计划是2021年8月份进行开展的,后因疫情形式延期至2022年举办。
其名称依然用的是“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其中运动会的表示保持不变,将会开展共计18个体育项目。
[关键词]吉林 中等职业学校 运动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27-02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人和有一定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同年,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确定了目标,更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下,加之实施新课标的配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职业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等,而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方向不容忽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吉林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各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情况和学生对现有运动会的反映情况为研究内容。这几所学校是:吉林工业经济学校、吉林机电工程学校、吉林轻工业学校、吉林工贸学校、吉林信息工程学校、吉林城市建设学校、吉林公用事业工程学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向抽取的30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回收整理。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4.访谈法。对吉林市的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走访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一)对现阶段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会举办模式的现状调查
通过走访调查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现阶段吉林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的频次在1-2次,大多数学校都是1次。如表1所示,有85.7%的学校每年举办1次运动会,有14.3%的学校每年举办两次运动会,没有学校举办两次以上。时间大都集中在春季4、5月份和秋季9、10月份,运动会召开的模式都是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模式。这种模式下,一般运动会的举办时间为1-3天,学生多而场地小的学校多选择租用体育场举办运动会,学校的各个班级都为争得荣誉而努力备战,包括检阅队伍的训练、节目的排演、班级运动员的动员等工作。据调查,学校举办这样的一次运动会,投入都在五万元以上(仅仅小型学校),包括租场地的费用、运动员奖品、工作人员的前期准备工作等等。
(二)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运动会现状的调查
1.参与项目的学生很少。我们都知道,现行模式下的学校运动会都是纯粹的竞技项目,看的是谁跑得快,比的是谁跳得高、投得远,而且运动会上都会以班级总成绩评出优胜,所以说既有运动项目本身对参赛者的限制,又有班级荣誉至上的观念影响,导致真正能参与到比赛项目中的学生很少。如表2的统计,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只有不足三成的同学参加过运动会上的比赛项目,另外的七成多同学则成了座上看客,这与我们学校运动会所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口号并不相符。
2.学生对现行运动会模式兴趣不高。学校运动会是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检验学生锻炼成果而召开的,属于学生的节日。但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属于学生的活动却很难赢得学生的好感。如表3所示,仅有34.8%对现行运动会感兴趣,甚至还有将近三成的学生对现行运动会根本就不感兴趣。那么他们在运动会上到底是什么角色呢?如表4所示,只有36.9%的学生在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激情,甘心当观众的也只有23%,另外的40.1%的学生干脆把运动会当成了假期。
3.学生期望属于自己的运动会。虽然学生对现行运动会模式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们仍然渴望能到赛场上去体验运动的。如表5所示,有84.8%的学生渴望到赛场上参加比赛,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学生是期望属于自己的运动会的。
三、分析与讨论
(一)现行的田径运动会模式的优点
这种“模式”化之所以能够立足半个多世纪肯定有很多可取的优点。田径赛场是体现力与美的竞技场,竞技性很强的比赛过程精彩、激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再加上学生观众的加油和呐喊,整个赛场的气氛可以达到很热烈的程度。多少年来,这样的场面已经给过去的几代人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给平静的校园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二)现行的运动会模式的不足
1.运动会的举办形式“模式”化。在我们的意识里,只要提到运动会,无疑都会想到跑道,想到铅球,想到跳高、跳远……的确,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往往田径运动会就是所谓的运动会的举办形式,而且运动会的整个流程也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开幕式、比赛日和闭幕式,甚至开闭幕式的仪式内容(包括运动员入场、领导讲话、颁奖词等)都能找到通用的模板,而比赛的具体项目则更是铁定的内容与程式,所以说学校运动会的举办形式具有典型的“模式”化特点。
在深入体会这种“模式”化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的项目单一,涉及不到别的体育项目,把运动会与除田径外的其他项目隔离开来,这种现象的结果导致了运动会的项目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脱节,产生运动会的功能与“健身性”的体育教学目标相矛盾的现象。现行学校运动会竞技性强,趣味性和娱乐性少,其主要表现为竞技化、成人化、专业化、专项化。与新课标提出的“快乐体育”“面向全体”“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目标相脱节。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通过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学校运动会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形式。
2.现行学校运动会的目标“夺标”化。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学校运动会存在着“冠军说”和“锦标主义”。参加比赛要力争好成绩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体育失去了竞技夺魁的特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学校的运动会里,参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所以在参赛的目标定位上应该有所不同。运动员的任务就是训练好技术和体能,通过参加体育比赛的形式为单位或国家争光,这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途径,而学校的学生参加运动会应该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参与了就都是胜利者,切实地通过运动会来愉悦自己的身心,这样,学生在身体上参加了比赛,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享受。
由于为了实现“夺标”的目标导致学校运动会的比赛虽然激烈但缺乏趣味性,学校运动会中,竞技要与健身、兴趣相结合。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的体育竞赛,还应具有健身性和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难以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展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永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同时,“夺标”思想的存在,加之田径运动会对参赛者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这就使得运动会的参赛者只能集中在极少数身体素质好、有一定运动技能的同学身上。而大多数同学只能作为比赛的看客而不能参与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运动会的期待与参与的积极性,这与“教育要面向广大学生”的教育理念相矛盾,同样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传统的体育运动会重锦标、重竞技的思想一直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指导思想。这迫使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为了“荣誉”疲于奔命,给学生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和损害。这对学生健康没有真正起到多少的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运动会参与者大多数是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学生的参与率低,教师就更少了,违背了人人参与的原则,不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运动会的开展与中等职业学校特点相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我们运动会的开展可以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样既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比如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开展计算接力赛,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展模拟导游精英赛,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开展负重接力赛等。这种比赛形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运用专业知识带来的成就感,达到锻炼身体和强化专业技能的“双赢”效果。同时这也正适合“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师生全员参与
运动会不应该是单纯的体育精英的较量,而应该是全员参与的舞台。学校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与学生参与的兴趣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也就没有办法体验到比赛的成功感,因此在设置运动会比赛项目时,应当向全校师生宣传设计思想,本着趣味性与运动性,职业特点与简便易行的原则,向他们征求意见,通过精心选编和整理,罗列出师生乐于参加的集体项目,设计学生和老师都能参加的集体比赛项目,同时保留能反映学生素质能力的田径项目,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为学校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三)淡化金牌意识
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是为了决出比赛结果,更是为了学生能参与其中,因此比赛项目结束后的评价不能仅以运动成绩的好坏来做惟一定论,应当对运动会中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鼓励性评价,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贺桂平.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106-111.
[2]边绍梅.浅谈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J].教改纵横,2009(4):34.
[3]刘佳.学校体育运动会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03-105.
[4]晁恒.邹议中学体育运动会改革[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7-89.
[5]李军.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终身体育[J].研究与探索,2003(8):33-34.
[6]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问卷数据 福州特奥会 城市软实力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18-02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1
引言
第五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在福州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我们对“特奥会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做大量的市民问卷得出的数据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并将数据所呈现给我们的一些主客观认识进行阐述。在特奥会前后的一段时间,通过深入到街头、公园等地采集了大家对于特奥会看法的各项指标,经过初步分析,主要根据大家对于特奥对提升城市软实力进行讨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州市民,以及包括特奥会期间服务赛事的特奥志愿者以及裁判员们。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这个课题设计了关于“特奥会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的问卷。
2.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问卷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应用软件为SPSS软件,运用此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主要对整个问卷数据的频率进行统计。
(二)特奥会的举办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具体作用
本文重点统计了调查对象对于特奥会的举办对福州市软实力提升作用的认识,一个大型活动的举办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多方面的(见表1)。在统计数据中,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本届特奥会对促进福州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持肯定态度。作为本次特奥会的主体――广大的特奥运动员,他们代表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势群体,在全国性的赛事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赛场上的荣誉,而且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本届特奥会是历届中国特奥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亮点纷呈的一届,办成了体现人文关怀、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振奋精神的残疾人体育盛会,让特奥运动员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运动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和人生的快乐。
本次特奥会得到了国际特奥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参与人数、参与队伍都创造了历史。志愿者的出色工作、市民的高尚人格为特奥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这很好地提升了福州市城市形象。本届特奥会构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使普通民众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智障人士,使广大市民对智障人士观念得到转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残健交流与融合,对福州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2004年的国家内部系统研究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的科研成果――《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城市软实力至关重要。福州市应该继承本次特奥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善智障人士的生存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这样才能提高残健融合,这对福州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特奥会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从根本实质上对智障人士在生活、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这体现出了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和本质意义。特奥会让智障人士在社会得到了生理、心理各个方面的康复。使他们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和存在的价值,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自信地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福州特奥运动会其所展现出的发达的城市文化、高尚的城市精神丰富了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推进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进而为推进海西建设提供了动力。在福州举办的特奥运动会可以证明只要社会多一份理解、关爱和帮助,智障人士一样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追求,温馨的环境中更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特奥会在福州的成功举办使人们对特奥运动员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改变,了解智障人士和对他们的存在给予帮助、同情、关怀给社会和智障人士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明显增强城市的民族凝聚力。特奥会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形式,对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而难得的机遇。
四、呼吁
通过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人们去学习和体验关于特奥会、特奥运动员,进而深入地接近智障人士,去帮助、关心和关怀广大的智障人士。通过贯彻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展现、发扬关爱残疾人的精神,从而使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转变为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主动地帮助这些智障人士,最终使得他们更好地、完全地融入社会。
在未来的义务教育甚至各个阶段的教学课程中,可以适宜地增加关于特奥会、关爱智障人士、特奥运动员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样可以使社会上的人们从小对智障人士有一种关爱、同情、理解和帮助,这样便可以形成他们那种关爱残疾人的精神,从而使智障人士在孩童印象中的形象发生改变,这样便可以使得智障人士更加完美地融入到社会中来。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人民出版社.
[3]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M].
[4]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5]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6]王芬.构建和谐社会与体育改革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第五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者通用培训教材.你的勇敢我的微笑[M].
[8]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年研究会.志愿者形象及其社会影响[R].2009年.
The In fluence of the Fifth Special Olympic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a City
CHEN Zhen K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e launching of the Special Olympicsso that make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mid-to late prophase of Special Olympics, we and found that the disabled community is in vogue,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help and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our life and public place,the sunrise of life and public life of these vulnerable groups bave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to helpwhich shows from the side that the impact of Special Olympics on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impact of the city is enormous.
关键词: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全运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81—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s of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eleventh National Games,the pap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quantities of gold medals and medals, score ranking, advantageous even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etc。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etitive sports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was leading in National Games for several times,but it is lagging bebind in the second group。It should try to get into the first group and make sure the ranking before the twelfth;It is suggested to change the dominant mode of “relying on advantageous events”and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actively。
Key words:Henan;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al Games; reasonable position; development model
河南省竞技运动水平在前五届全运会上十分落后,六运会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尽管有所波动,但毕竟已摆脱了在全国的落后地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河南省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体育已开始逐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作为既能代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竞技体育,其运动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经济强省,如何认识自己的竞技体育实力,从而科学合理定位自己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对于明晰奋斗目标、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评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据运动成绩的排名,其中重点是从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田麦久教授认为:金牌数集中地反映着参赛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前三名及前八名的奖次反映着参赛地区的总体竞技能力,其中前三名奖次及其总分更集中地反映着冲击金牌的竞技实力[1]。据此,我们拟对七运会以来河南省代表队在全国运动会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试图从多个视角、更多层面寻找河南省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全国的合理定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在第七届至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赛项目以及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十年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报纸文章、重要学术会议报告及电子文献等资料,收集了河南队在近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成绩,和与其有相关的部分数据。
1。2。2专家访谈法
对河南省体育局、地市体育局部分领导,有关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基地领导和教练员等进行座谈;参加了部分届次的河南省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议、河南省体育局长会议,并和与会者进行座谈。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河南省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及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发现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特征和本质规律。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Excel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对河南省竞技体育项目的成绩现状的客观解释。
1。2。5奖牌、名次赋值
在对河南队近五届全国运动会成绩进行分析时,参考全运会规程规定的计分方法:获得足球、篮球、排球(不含沙滩排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项目前十二名的成绩,分别按26、22、20、18、16、14、12、10、8、6、4、2分进行统计;获得其他项目前八名的成绩,分别按13、11、10、9、8、7、6、5 分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竞技体育的“三分之一格局现象”与河南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所处位置分析
[关键词] 中小城市;体育赛事;社会效应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06-03
[作者简介] 徐 欣,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江西 赣州 341000)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申办体育赛事能为申办地区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许多中小城市把举办体育赛事,特别是规模大、水平高的赛事看作是一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不可多得的契机,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对强化当地居民的体育意识,尤其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东部沿海中小城市为例,就中小城市体育赛事产生的一系列效应进行全面的论述。
一、体育赛事的涵义
体育赛事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内容,在裁判员主持下依据统一规则进行的运动员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能力的较量。文中所述的体育赛事是指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和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单项运动会、一些高水平的洲际或全国性体育比赛。
二、中小城市的体育赛事
中小城市的体育赛事指中小城市所承办的国际国内的大型体育比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许多中小城市承办了一些国际和国内的体育比赛。根据对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1年全国体育招标计划,对全国正式性比赛、全国辅比赛以及国内举办的国际性比赛共计1311项进行分析研究,除22%的赛事地点特定外,特大城市承办的赛事占32%,中小城市承办的赛事占46%。从区域划分来看:东部沿海有88个中小城市承办197项次;中部地区有63个中小城市承办150项次;西部地区有35个中小城市承办89项次。主要表现出东部沿海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承办多,竞赛市场也好于其他中小城市。
三、东部沿海中小城市体育赛事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
1.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一,举办体育赛事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人们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开支每增加1%,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5%。因此,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第二,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能够推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由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和改造体育场馆,因而可以促进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赛事的举办需要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体育场馆周围良好的设施和生态环境,能吸引大批居民,有利于社区房地产的发展,体育消费的发展能带旺周边房地产业。因此,大型体育比赛对举办城市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如:在唐山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1994年唐山市实现第二个翻番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提高当地体育经济产业的质量
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省市的中小城市,其中一个明显的弱点是总体产业质量不高,体育市场中各类体育企业的规模小、管理水平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真正形成知名品牌的企业不多。从国际经验看,作为体育产业承担主体的体育企业商业经营的核心在于无形资产的变现,也就是品牌化经营。而品牌化经营没有一定的规模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应借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重新整合现存的体育经营企业,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发展的企业集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业,提高产业质量。
3.体育赛事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体育赛事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当今世界,无论是全球、洲际性的比赛,还是国家、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可以加快申办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建设,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反过来又可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宁波市以承办运动会为契机,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面貌随之大大改观。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不仅调整了投资结构,推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城市更美了、更亮了,格调更高了。不但使宁波具备了承办全国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和国际单项比赛的基础条件,也大大改变了宁波市及周边城市的投资环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为这些城市发展助力。
4.体育赛事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举办大型的运动会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直接受益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给第三产业中与其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体育产业、会展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媒体传播业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商机,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举办大型的运动会对当地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方面。传统服务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比重明显提高等等。大型的体育赛事可以使举办城市形成庞大而活跃的投资和需求市场,激发城市经济的活力,促进对外贸易,扩大技术和资金的引入。由运动会相关产业发展和运动会商业化筹资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机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找合作机会,形成大的投资市场。经济交往的扩大将促使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从而推动对外贸易扩大,提高外商投资的信心和强度。
5.体育赛事能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市民的素质
城市是社会结构变迁和转换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体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已越来越显示其无限的生命力。体育成为强身健体、增进身心健康、为国争光、增进世界和平友谊、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和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显示出她的无限魅力。举办大型赛事能够对市民的心理产生深刻而长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单单是宏大场面的精神比赛,满足广大市民的观赏性,还能够使市民建立强烈的主人意识、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
6.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
运动会的举办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特别是大型运动会的申办,将会有大量国内外资金进入该城市,会给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些就业岗位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就业岗位的增加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拉动与此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环保、文化和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催生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这主要分布在新闻传媒、广告公关、零售摊贩等行业和流通环节中,从几角钱的报刊到几元钱的旗饰、喇叭直到几百元的服装等等。另外,体育的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从业人员只需要短时间的培训便可以胜任工作,如:初级体育社会辅导员,体育服务人员等。因此,可以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7.带动当地体育的发展
对于竞技体育来说,举办体育赛事的城市都是以“东道主”的身份进入赛场的,当地的政府和人民都希望能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会增加对训练的投入,优化训练环境,努力提高竞技水平,这都能有力地促进当地和周边城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全民健身来说,体育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遗留的场馆为市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
四、影响中小城市举办体育赛事的因素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的基础设施是承办体育赛事的基础,是进行比赛的物质条件保障。中小城市对体育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的投入不够导致设施落后,场馆的数量不多,质量不好。东部沿海中小城市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承办过一些体育赛事,也修建了一些新型的体育场馆,但是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旅游接待能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会吸引运动员和相关人员,而且还会吸引相当一部分的旅游群众。体育赛事可以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动。如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专程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就约有20万人。但是,对中小城市来说,因其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的涌入,会产生接待能力的不足。
3.体育赛事的运作能力。体育赛事的组织运作是一项管理复杂、业务繁多、分工细致的工作,需要有统一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协同配合,并要集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人员。中小城市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较少,对大型体育赛事的运作还不成熟,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和产业开发的经验。
4.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当今社会,几乎所有大型运动会都是市场化运作,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市场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体育赛事难以按市场规律运作,因为大量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部门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经常会对体育比赛进行干预。此外,还存在体育赛事运作不规范,如招标方式单一、招标参与的主体之间容易存在非公平竞争、市场化不透明、体育竞赛本身的包装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力度等问题。
5.对本地区或城市的宣传不够。城市宣传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是为提升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服务的。城市宣传首先是寻求城市定位,塑造城市品牌,其次是利用某种活动或事件,聚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提高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许多城市纷纷把举办节庆活动作为扩大地区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南宁“民族节”、青岛“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等。只有该城市或地区让大家接受和认可,申办大型运动会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五、东部沿海城市举办体育赛事的战略对策
1.提高体育赛事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竞技体育,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体育赛事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社会进步。但是,我们目前仍存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
2.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大。京、沪、浙、粤等省市人均GDP水平高,其场地设施投入也高。但是,在中小城市,地方的经济收入是有限的,地方政府不可能也没能力把大笔资金投入到场馆建设之中。因此,一方面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应依靠政府部门投入,另一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吸引外资,走设施产业化道路。
3.加大对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体育离不开宣传,大力度的宣传能增强全民的体育意识,使体育更深入人心,能动员更多的人热爱体育,投资体育,支持体育。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是最主要的宣传媒介。如唐山承办的第二届世界男子乒乓球俱乐部锦标赛期间,有18家国内外新闻单位对赛事进行了追踪报道,仅新华社刊发图片消息就达26条。
4.增强体育赛事的运作和管理能力。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的运作和管理能力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各个部门的协调不够,工作效率不高,存在许多运作不规范的现象。各地还要根据当地的特点,积极着手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竞赛法规,为大型体育赛事的运作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此外,中小城市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是有时机、有规模和速度的选择,这必然有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特别是东部沿海中小城市经济相对发达,首先可以举办一些全国性、单项性、影响力较小的比赛,同时积极主动吸取国内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先进经验,提高赛事的运作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钱文军.中小城市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周文军,邓凤莲.高校体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性[J].体育学刊,2004,(2).
[4]吴岩,刘夫力.广州亚运会对促进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曹继红.体育产业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J].福建体育科技,1995,(1).
[6]熊斗寅.中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学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1996,(1).
[7]郭云鹏.关于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思考 [J].体育文史,2000,(5).
[8]王桂忠.广州申办2010亚运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