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人物事迹

爱国人物事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国人物事迹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1篇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郭小平事迹材料: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获“十大责任公民”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在1月15日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颁奖中,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当评为人民网2013年度“十大责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这个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从2004年的“爱心小课堂”发展到现在社会大力关注并给予关爱的红丝带学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2006年,为了解决艾滋病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态,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郭小平曾不止一次面对媒体解释,字里行间显得低调却充满着暖暖的真情。“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正因为对学生们有浓浓的感情和亲情,郭小平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2篇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承担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日常治疗护理及管理工作, 同时又是对广大群众进行艾滋病知识普及教育的主要力量[1]。为了解辖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对艾滋病病人的相关态度,为开展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措施,我们于2013年5-7月份对辖区2家县级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开展调查,共收回300份问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青云谱区2家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医院,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均接受无记名调查(导诊咨询护士除外),调查对象分临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和其他(含麻醉、药剂等)几种职业。

1.2 方法:由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工作组提供,问卷不记名,含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等基本情况,一部分是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另一部分是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的就医态度问题。问卷经督导员审核后收回。问卷录入采用EpiDate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 检验分析,以P=0.05为纳入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含性别、婚姻、学历、职业等。女性居多(68.0%),职业护士占多数(45.7%),医生其次(40.3%)。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感动中国;平民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58-02

典型报道是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重点报道,是我国报刊常用的报道形式。其目的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剖析,引出普遍性的经验或教训,用以指导工作,教育读者。①其中典型人物报道是最显著、最常见的形式。

典型人物报道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种传统报道样式。作为正面人物宣传的集大成者,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典型人物作为社会的一员,脱离不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一批典型人物,如雷锋、王进喜、张海迪、牛玉儒等等。典型人物及其媒介形象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当下社会形态的认知。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体现特定社会背景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观照中国的历史变迁。典型人物报道因其具有强烈的宣传色彩、抽象的道德感召等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树立榜样、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由于社会形态、人文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变化,人们的个体意识增强、价值观趋向呈现多元化。而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采用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塑造角色大多具有高大全的形象,过分强调集体意识忽略个体,这些遭到了人们的摒弃。典型报道在经历了繁荣之后出现了式微。

自2000年起兴起的人物“榜单”,是典型人物形象呈现方式有了显著地突破。比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的关注度更高,社会渗透性更强,而《感动中国》是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感动中国》从整体上来说是一档人物评选类的节目,它是以颁奖典礼的形式对评选出来的最具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年度人物进行表彰。《感动中国》一开始就以“感动”为主题,这个节目的名字也是从节目的主题产生出来的,紧扣“感动”主题,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无论时代怎样的变化,凝结于人心中最朴实最动人的情感不会改变,人文精神的挖掘是正面人物报道的永恒主题。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从2003年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年,它已成为中央电视台一个知名的公益性节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感动中国》的成功在典型人物报道陷入低迷的情况下不仅彰显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且为当代典型人物报道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借鉴的典范。笔者认为《感动中国》在报道内容、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手段等方面的策略与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手段不同。

一、平民化的策略

典型人物的形象选取由以往的“高大全”开始趋于平民化。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政治色彩浓厚,推崇典型人物的标准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等。典型人物常常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这种“神化”的典型人物与平民百姓保持着相当的的距离,让人敬而远之,难以给人亲切感。

《感动中国》中典型人物的形象选取开始趋于草根化、平民化。这首先是由其评选的标准决定的:不计人物的身份、年龄、背景、阶层,贫富,只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公众,就可以当选。所以一大批平凡普通的人物进入人们的视野。既有淳朴的农民及农民工,林秀贞,魏青刚,也有坚守岗位的基层工作人员王顺友、李春艳,还有国家干部以及科学家。总体来看,近十一年来评出的人物其中半数都是普通老百姓,拉近了获奖者与受观众的距离,这些人物让观众感觉有亲切感。

人物身份的多元化体现出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同人物身上现在不同的感动主题,既有体现爱国爱民精神的,又有扎根民族精神深处的道德力量,还有自强不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受众在接收传播时具有一种“求近心理”,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况相对接近的人物产生亲切感,容易表现出一种“认同”的心理趋向。②不同阶层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受众在《感动中国》评选出的人物中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典型人物。

平民化的叙事策略,在表现人物是并不刻意抬高神化他们,而是尽可能的展现他们平凡真实的一面。制作人用镜头原生态地记录,把他们实实在在地摆在观众面前,让事实说话,让观众从实施中资助的体会和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同时在现场采访获奖人物时,他们的回答都很朴实,并没有讲什么假大空的道理。会让我们感觉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凡人,因为他们的平凡,他们的事迹反而显得更加伟大、更加震撼人心,观众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身份的认同感和皈依感。2005年获奖人物农民工魏青冈面对滔滔海浪毫不畏惧,三度跳入抢救生命,可是在领奖台上却表现出了拘束和紧张,只是说:“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帮你,人家有困难你能不帮助别人。90后女孩孟佩杰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的养母12年,并带着母亲去上大学。她的孝心感动了无数人,然而在采访时她却说;“我只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人物朴实、厚重、生活感强;他们的事迹贴近实际、震撼力强。平民化的策略使得《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采用立体式的报道方式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表现形式单一,一般都是长篇大论的通讯,这与当时的报道环境及媒体条件有关。《感动中国》采用“三段式”的报道方式。

首先,短片放映。短片运用多种电视语言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生活场景、行为过程尽可能地进行还原。选取获奖者最鲜活的特点和最感人的细节,进行准确、到位、生动的阐释,短片追求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以便观众对这些获奖者的事迹能够全面接受和理解。影像表达比单纯的文字更有感染力,让观众从事实中去感动。

其次,现场人物访谈。给人以真实感。《感动中国》对每个获奖者都有几分钟的现场采访。第一环节的短片放映给观众呈现了感性的介绍,看过短片后观众心中肯定有问题想问获奖者,他们不想只停留在听这一被动接受的阶段,而且想有交流。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在他的“对话理论”中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交流”是节目的主导。这时间接的介入采访,主持人所问的有时正是他们所想的,此时主持人就成为观众和获奖者交流、沟通的桥梁。

最后,精彩评论。评论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人物事迹内涵的作用。《感动中国》采用主持人朗读推选委员会的推荐词以及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的方式,并且最后都用四个字对其进行总结。这些评论,在对人物进行高尚情操的理性概括,在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和构建的同时,还起到了弘扬主旋律、确立精神导向的作用。

《感动中国》的这种“三段式”的立体报道使其所传达的人物信息更加丰富,并形成互补,在对观众情绪的调动方面,形成递进式的结构,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强化传播效果。

三、重视受众的参与

中国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形成了带有策划性和自上而下的推广性性特征的基本宣传模式。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媒体共同策划典型人物报道,典型的推广自上而下,中央和地方媒体依据上级政策意图,提炼当下社会需要的某种主流思想,借以影响并为公众设置人物形象议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渴望表达自己的意愿。当今典型人物的塑造淡化了政策宣传的痕迹,改变以媒介和政治合力主导的政治话语时代,逐步过渡到以广泛受众心理认同的公众话语时代。人物的选取和呈现方式更为真实,模式更为接近人物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触及的“现实形象”原貌。《感动中国》中的每个人物的推选,都是先在全国范围征集人物候选人,通过对观众、读者和网友的投票进行统计,组委会初步确定了20位候选人,并开始陆续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进行展播,显然这些典型人物已经注入了种种集体认同的元素。随着网络的兴起,每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时候,腾讯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都在显著的位置设置了感动中国专区,对人物进行介绍并且提供讨论区。据报道,在2012年感动人物评选时,在感动中国的新浪赚取的讨论区里有460万人参与讨论,这样一种方式有了实时互动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把自己的感动相互分享。

四、采用“全国感动联盟”的传播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嬗变,现今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通讯媒体对受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信息的关注点日趋多元化。信源的发散性、内容的多样性,单一媒体用单一方式在单一时间里传播单一信息再难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整合新闻媒体资源,以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就变得一场重要和必要。《感动中国》采用的“全国感动联盟”的模式就是一个典范。央视在制作《感动中国》时,突破了栏目行为或部门行为力量单薄的局限,组织全台的相关栏目和部门协调互动、形成合力。《东方时空》栏目展播候选人物的事迹,央视国际网站和《中国电视报》紧密配合进行人物事迹宣传和孤立受众投票,《面对面》,《焦点访谈》等栏目针对候选人录制相关节目。央视在制作《感动中国》时,不仅整合了内部资源,而且主动寻找其他媒体进行合作,成立了“全国感动联盟”。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感动人物的故事通过网络、微博、微信这些媒介迅速传播。据媒体报道,《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人物专题的点击率在一天之内就达到了180万。在腾讯微博上搜索“2012感动中国”网友的留言已经逼近70 万。这种地方媒体和全国性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倾力合作,保证了评选活动最大程度地深入到受众之中,使活动增加了多样性、增强了广泛性,扩大了影响力。

在典型人物报道陷入低迷的情况下,《感动中国》采用这种平民化的策略、立体式报道方式、全国联动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倾力合作的传播的方式,使其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也为典型人物报道的改进提供了借鉴的典范。同时,其自身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便更好的传递社会正能量。

注释:

①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4页.

②聂茂、张静.典型人物报道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参考文献: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生 爱国主义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34

On Strengthe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HE Xiaoyu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Xi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zhou, Shanxi 034000)

Abstract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ject is to help the majority of people, especially vocational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so a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very important job.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Schools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atmosphere is not strong, diversified shock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omprehensive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o interim patriotic vocational students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Marxis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atriotic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共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每个爱国者都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化为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的实际行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已成为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永远高擎爱国主义的精神火炬,顶住霸权主义的各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 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2.1 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氛围不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日益呈现出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热情不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重视经济效益,学校重视升学率,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不浓,对于中职生来讲也就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另外,新闻媒体宣传和报道爱国主义的栏目不多,没有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2.2 学校、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当前中职教育处于转型时期,中职学校的生存压力不可避免地使得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德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说:中国当前家庭子女缺少的不是营养、金钱,也不是家庭的爱,而是缺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却很少有家长会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2.3 多元化冲击影响着中职生主流价值观念

由于我国对传承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腐朽文化逐渐冲击着我国中职生的传统价值观念。中职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国外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极易受到不健康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3 中职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3.1 是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同时也给新时期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部分中职生受外来落后腐朽文化影响和干扰,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信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培育广大人民特别是中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2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职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承继者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所以,要把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升中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技能型人才。

3.3 是提升个人价值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中,提倡“公忠”,侧重于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公忠”不仅是一种爱国思想,也是个人的“修身之道”。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至今仍激励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这些先人们用他们的语言、行动甚至生命向后人阐释了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所在,那就是只有具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行动,才能提升和实现人生价值。加强中职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并使其内化为一种自我修养,是中职生走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需要。

4 新时期加强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出路

4.1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

4.1.1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征,积极加强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让中职生熟悉中国辉煌而悠久的历史,读史以明智、知史以爱国;其次,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要与外国优秀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4.1.2 加强危机意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我们在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更多强调取得的成绩,而对现存问题认识不足,势必会降低教育的信赖度,而危机意识自然得不到加强。因而,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增强中职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使中职生认清世情和国情,居安思危,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4.1.3 加强自强意识教育

目前,我国虽在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靠新一代青年去努力拼搏。因此,我们加强对中职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一代树立起自强意识,树立起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并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职生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2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创新

4.2.1 抢占网络阵地,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平台,加强对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具有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然后,积极开发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软件,把学习技能知识和加强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主题以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

4.2.2 开发寓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娱乐作品

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引下,创作出更多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作品,教育工作者应该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反映爱国主义主题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入课堂,集思想性、科学性与娱乐性为一体,在满足中职生的审美、趣味要求的同时,逐步培养和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素养。

4.2.3 利用先进事迹增强爱国情怀

模仿典型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用爱国的先进事迹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更具有说服力。我们要善于利用社会生活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事迹,如大力宣传中国航天员不计个人安危,成就航天事业伟大成果的“载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扬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凝练出的“奥运精神”;大力弘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等等。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些先进事迹并积极发现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从而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增强中职生的爱国素养和爱国情怀。

4.3 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利用好社会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当前,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中职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发生变化,差异性个性化趋势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社会手段和方式,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进取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我们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中职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好大众传媒的媒介作用,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区等社会组织的协助作用,共同致力于提高中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加强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促进国家繁荣强盛和社会安定和谐的精神支柱,也是提升个人素养,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当代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新环境,挖掘新时期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德广,秦朝钧.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与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41-43.

[2] 章凤红.浅谈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J].教育论坛,2005.23:8-9.

[3] 黄锦.互联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平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14-17.

[4] 刘燕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岱宗学刊,2006.2:78-79.

[5] 马建.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0.4:8-9.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武术课 教学方法 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8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71-01

一、 如何上好幼儿武术课

(一)设置合理的、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目标

幼儿武术课的教学目标有它自身的特点,它要反映整节课对幼儿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的要求,在各种动作演练时要对基本技法进行训练,培养其思想品德。而这些目标的实现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培养,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身心特点设置一个长期教学目标(如年目标),然后将其体现在各个短期(如学期、月、周目标等)的教学目标中,而每一节幼儿武术课就根据短期目标去一一制定,一一实现。

(二)教法的选择

教学中,在选择教法时应考虑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一因素。在给幼儿上武术课时,最主要的是教师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调动幼儿的想象能力,而这种形象语言也必须是他们生活中经历过的、并且能够听懂的。这样他们的动作才会记得快。而抽象和空洞的成人教学语言会成为与幼儿沟通的障碍,使他们接受武术技术非常慢。并且如何将形象化语言与武术技术结合,也是幼儿武术教学中成败的关键。

1.形象化讲解。对幼儿进行武术传授最重要的是形象化讲解,但现代武术的发展却是以术语为主。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武术的动作名称进行编排。如“武娃幼儿武术”中将现代武术中的“提膝穿掌”这一名称,以形象化的方式还原成传统的“金鸡独立”。既形象的表达了动作,在课程中还能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形象化讲解,使其能更快的掌握武术技术动作,值得借鉴。

2.故事化教学法。以故事为主线条贯穿武术技术的教学,也就是设置情景教学的模式对幼儿进行武术教育。在“武娃幼儿武术”中的“满江红拳”,就是以古代英雄人物岳飞为原型,在教学中穿插若干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不仅能使幼儿在学习武术中主动的接受武术动作及增进历史知识,更能使幼儿在历史人物的熏陶下培养形成一定的良好道德意识,寓爱国文化教育于幼儿武术教学中。

二、幼儿武术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生有重要意义

勤劳勇敢,意志坚定是中国人的美德,21世纪需要的是勇敢进取,奋力拼搏的人才。现在的学生意志薄弱,好像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一是生活安逸,二是父母娇惯。学生意志薄弱已经成为他们成才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所以,从小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事,这是关系整个国民素质的大问题。

意志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自觉、坚持、果断、自制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因素。意志既能调控态度,又能调控情绪,并且能促进和保证理智的充分发挥。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练武不仅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多方面的:通过武术练习,可以使幼儿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幼儿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生活习性和品德。

(二)武术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武术运动具有特殊性,其蕴涵了活泼、勇敢、坚强、阳刚等特性,通过武术练习,能使男孩子更勇敢,女孩子更坚强。那么在武术活动中如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呢?1.采用故事引导法,感官导知,随机教育。2.以英雄人物事迹激励幼儿,美化心灵。

幼儿期是培养意志能力的重要时期,对幼儿将来学习工作都将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三、结语

幼儿不像成年人,身体和心理发育都不完全,所以针对幼儿武术教学,应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同时兼顾幼儿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问题。采用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以短套教学为主的方法,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基础,同时锻炼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达到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左从现等.长拳基本技法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3-94.

[3]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杨斌.形体训练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