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财政支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意义
1.1推动产业稳步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根据现有财政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能够使市场更加稳定运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市场企业功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更强,实现市场产业的优化升级。将产业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将老旧落后的产业进行改革或淘汰,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岗位资源。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
1.2稳固产业收入效益,实现财政经济的健康运行
产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缺少活跃性会导致产业经济出现下滑。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对产业进行经济支撑,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能效益,提升发展水平,提高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财政支出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是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建设行为,通过对产业经济的带动,能够稳固产业收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政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健康发展。
1.3优化产业财政支出,提升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的价值
目前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性财政支出、行政管理性财政支出、教育科研性财政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性财政支出等。以教育科研性财政支出为例,教育科研性财政支出会直接体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这对于提升产业产能和经济效益有着积极影响,通过优化升级,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业生产的主体,推动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突显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的重要价值。
2财政支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途径分析
以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在实现财政支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道路上,要在保证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对新兴产业的财政支出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完成各产业的协同发展,确保市场经济和社会整体的稳定。
2.1提升财政支出投入力度,建设多元化财政支出支持模式
财政支出支持力度与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政支出支持力度的提升,财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产业投资的力度符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增速基本情况,对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使产业模式与市场需求相呼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样对于提升产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会产生积极影响。虽然财政支出支持属于政府性行为,但是财政资源流入市场后,仍然需要市场自身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完成运作。建设多元化财政支出支持模式,能够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市场价值,实现产业之间的合作发展,这样能提升财政资金的实际价值。例如对于一些新型能源产业,可以鼓励实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模式,从而实现创新多元化的产业投资方式,减小了财政干预对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影响。
2.2明确重点扶持产业,实现各产业之间的共同优化和升级
财政支出支持政策,要明确具体的重点扶持产业,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重点扶持的产业项目,在财政资金配置上要稍有倾斜。这样能够缩短产业之间的发展距离,缩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差异。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支持时,需要明确优势产业,从而确定相应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完成这部分产业创新升级。确定需要扶持的产业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减少传统产业的财政支出支持,加大对科技科研业、基础教育和医疗、环保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高精尖制造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够尽快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同时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在财政支出支持过程中,要防止出现重复性投资或过度投资的问题,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保持产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和恶性发展的问题,从而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3提升对教育科技的财政支持,提升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需要提升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对于产业的结构升级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受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含量的制约,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果不明显,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这种情况比较多的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因此,在财政支出支持政策中,可以适当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型企业提升扶持力度,加大多一些高精尖等技术含量较高产业的投资资金,从而提升科学技术、教育知识等资源的快速积累,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6.4%下降到2013年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2014年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力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观光休闲的体验式服务。针对咸宁市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加速转型:①加大投资、拓宽渠道,实现产量增长。咸宁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完全可以依托武汉市场,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资金。武汉市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具有当地湖北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②突显特色、加大宣传,提升产品竞争力。咸宁市有许多优质农业资源,相对于传统农业,投资周期较短,回报丰厚。嘉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蔬菜产业基地一直是武汉各大超市的优质供应商;通城油茶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在人们关注健康饮食的今天,市场前景良好;崇阳的楠竹产业一直稳中有升,而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的鸭业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通山的山区资源丰富,现代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的主导方向,牧场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③发展集群、健全市场,促进高效流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产业集群型的农业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加产业链效应。大型农业园区应该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采摘行业,并在服务过程中宣导生态农业和品牌的意识,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选准主导工业,进行支柱产业升级。在前期的建设铺垫中,工业园的规划和发展一直是咸宁市的发展重点,但也存在重复建设,没有合理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咸宁市工业的发展应该以节能减排和精细化发展作为方向,城区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森工等轻型工业为主,并加强信息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打造“咸宁制造”的同时,还要打造“咸宁名片”,让客户对咸宁生产的工业品有认同感和品牌认知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咸宁的山水资源在湖北小有名气,作为“灵秀湖北”的主推方向,观景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现在成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要追求更高增值性和附加值的旅游,网络便利的预定平台、高效运转的集散中心以及方便的吃住玩一条龙等都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运作。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税收政策
前言
中国现存的税收政策在今年不断显示优越性的同时,也在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由于采取了分税制的财政税务机制,将中央、地方和中央地方的共享的税收进行的明确的划分,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地区之间会产生的税收误差和转移,造成在全国范围内中的各地区之间的税收和税源无法吻合,相互分离,使地区间税收与税源之间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距。这对于产业结构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现存税收政策分析
相关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对现存的税收政策进行相关研究,他们发现现存的税收政策存在这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会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产生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无论是税收机制的设计、还是企业经营的发展经营和管理、或者是政府之间由于税收的竞争而进行的恶性税收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都是由于现存的税收机制不够完善造成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对其进行分析和找到解决之策的过程中任务就变得很艰难。从表象来看,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对谁收的横向划分给予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和安排,这就会使得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有关于税收的收入不能达到标准范围内的相差水平。从内在因素分析,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历史因素[1],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彻底、政府间划分不够清晰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等也都是相关的促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对尤其相关的事权和财权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规定,使二者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划分,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地区和政府之间在利益上面达不成一致和统一,使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越来越缺乏明确性和纪律性。企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升级就会受到阻碍。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政府和相关的税务机关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立更好地税收政策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这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关键点。近年来,我们国家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体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制度体系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以此来抓紧时代的步伐,满足形式的需要。1.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税收政策近年来,为了使我国的农业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货物和劳务税类、相关的农业所得税类、农业的财产税类和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政府以与农业相关的税务和劳务作为切入点进行探析[2],我国已经相继停止对一些与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在这些农业特产税中,除了烟叶会进行征收,其他的都已被取消,国家对于相关的牧业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采取了全部免征政策。针对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来说,当其在紧销售粮食或者对粮食进行紧急压扣式,应该尽量降低其税率;或者当其在对农产品进行销售或者进出口时,也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和措施,国家对农业生产者基于更多的照顾,其在销售资产农产品时,可以免增值税。与此同时,相关政府和税务机关对从事农林牧渔等项目的收入中宿舍即的企业所得税都采取免征措施,这大大放宽了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生产者提高了更大的便利与保护。2.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国家根据经济运行的相关规则提出了增值税的相关政策,无论是专业化的分工还是社会化的工作运行,增值税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众所周知,我国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实行增值税制度,与之前的税收制度相比,这本身就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将它看成为是一种对于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税收政策。与增值税相关的税收政策当中明确规定了很多免增值税的一些项目,其中具体包括:在科学研究中、在科学实验中和在教学的进口设备中出现的增值税都免除增收。针对于单位和个人的技术转让和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当中出现的营业税也给予合理地免除征收。同时,高新技术行业也得到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根据我国的相关税法,对于技术转让,只要其符合条件,就给予免除征收的优惠政策,以一年为纳税周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居民所能享有的免征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的所得税额度为五百万元,超出部分采取征收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由于国家正在建设科教兴国,因此,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大的照顾,其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均给予合适的保障。3.与服务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在这个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环境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的发展和切得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一些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为中心,从而发展起来的服务工作。现代化的服务相比较传统的服务也相比,它有着一定的特色和优势[3],它将知识的密集型充分体现,使整个管理工作能够更为科学和合理地运行起来。如何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业是对第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就我国目前的营业税收政策和制度来看,我国目前对于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采取了免征收营业税政策,对于博物馆等出入也实施了对营业税的免征制度。在财产税上,国家主要针对医疗和教育部门进行保护,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疾病防控中心,免征房地使用税。
三、实施税收政策时所需注意的要点
1.维持各个领域税收的竞争秩序要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根据事权来明确税收收益的归属权。确保财权和事权可以得到完整匹配,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分配原则,确保财权和事权相匹配,这样的分配方式,才可以实现对分积分券相关的财政政策体系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对责任和权利的完整明确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当国家的各个地区间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界定的不够明确时,那么地方政府在培养地方的税源和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进行组织时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和阻碍,同时,这还会影响到西方政府的财政安全问题,对其财政的安全支出造成了很发达的危害。同时,国家应该以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替代区域税收优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执行的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其他地区,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区域性的税收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种政策将中国的中东西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更大的不平衡,而且使其之间的税收差距原来越大,针对于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和中东西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现状,我国一直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了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去缓解这种不平衡的趋势,但是从作用的力度和缓解的程度来看,都还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国家应该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的发展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采取差别化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挽救和消除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使产业结构得到良好的优化和升级。2.整合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政府的恶性税收也是影响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在对整个财政税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属于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税收利益,在税收方面进行恶劣性的竞争,严重者采用了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完全将合作的意义摒弃,造成这种情况的本质原因就是我国的地方政府的考核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地方政府官员的一些考评和选调制度不够完善,很多决定权都被掌握在上级官员手里,这就会导致各级官员在税收竞争中不断地比较优势,恶性税收[5]。因此,必须要建立合理地官员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来避免恶性税收给企业优化升级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国家要对现行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调整和完善,通过建立长久的政绩评价机制来减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和问题吧,而且这些因素之间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这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进而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安体富,任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2:1-6.
[2]樊义.促进江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3]龚元凤.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田永臣.济宁市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税收政策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刘涛.优化产业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动荡不堪,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显得更为迫切。
一、经济新常态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新要求
1. 从全球经济来看,自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在危机演化多年之后,不再是一个内部统一的集合体,各国各地区经济自身经济都有了发展,美国经济发展始终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却早已有暗流通缩迹象,中国、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国家经济依旧稳健,全球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然而全球经济变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更大,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时,应加快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 从国家经济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紧随其后地进入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在新常态时期,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变成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找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目的。
二、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对中国产业结构会有高于以往的要求,对于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清楚新常态背景下优化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1. 产能利用率低,行业过剩现象非常严重。产能利用率低加剧了产能的过剩,过度的剩余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生产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同时,供过于求的现象也使得企业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以前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生产规模减小,使得就业岗位大量流失,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仅聚集于传统产业,还发生在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等。据资料显示,2014年的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排行榜: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化产业,如(见表1)由中国钢铁行业近5年的产能利用率表可见,利用率有明显下滑趋势。然而总量过剩的同时,发展高端产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迫在眉睫。
2.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比重偏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46.1%,第二产业降至43.9%,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首次赶超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部门,2014年第三产业则比重继续上升为48.2%,(见表2)而且还有持续上升趋势,国民经济服务化将变成主要趋势,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部门。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够,服务业整体层次比较低,而对制造业能起到良好协同作用的生产业与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结合度不高。
3. 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破坏环境、耗费不可再生资源、生态遭到破坏等为代价的,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是不科学的。当今中国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却没有跟上工业化步伐,相反的是依靠资本和技术发展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产业技术结构反而显得更加不合理,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偏重引发的。
4. 中小企业发展难,产业集中度低。自2014年以来,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要面临五大难题,使得大中小企业发展更趋于不平衡,即第一是成本上涨,成本上升主要表现在生产型材料价格、劳动力使用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以及企业获取资金成本上涨,加重了生产型企业的生存状况。第二是结构性问题,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一些对资源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高的企业发展更加艰辛。第三是资金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对一些新上项目实行信贷紧缩,后续资金不足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四是市场问题,2014年海外市场不稳定,加之国内市场需求变小,中小企业可获取的利润大大缩小。第五是战线问题,企业盲目投资只拓宽了生产经营的宽度而深度却不够,使得战线发展太长,不利于发展企业的主营业务。
5. 自主创新水平不够,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大中型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强度平均仅为0.93%,中国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我国一直缺乏核心技术,直接导致中国依靠外来技术。第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国科研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于10%,低转化率是必然。
6. 区域结构不合理,中西部接待外来产业转移形成无序竞争。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陆续出台了针对中西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了中西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并且缩小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然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妨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这是新常态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三、新常态下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思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保持适当的比例、平均利润的形成引起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引起产业结构优升级。新常态下必须解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三次产业协调,调整产能过剩行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必须维持适当比例,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保障,关乎产业是否协调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产业发展不协调,行业产能过剩,即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第三产业的生产供给不足,两者比例失衡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启示我们,在新常态时期,发展产业经济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比例化,调整产能过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重视各个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快推进第一产业的现代步伐,增加对农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巩固第一产业;二要尽快解决第二产业过剩问题。综合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控制新增产能,并且依法关闭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控制产能的目的;政府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刺激消费,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三是提升第三产业水平,要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增加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就要做到国家政策向服务业方面倾倒,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促进技术进步
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年,应更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知道增加资本有机构成,能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企业生产设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继而将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变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的四大支柱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志着中国已经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转型为新型环保制造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是响应“十二五”规划号召,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一些新产品、新工艺技术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全新的产业部门。
(三)鼓励大中小企业齐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高低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产业竞争、技术水平、政策环境。首先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要想提高产业集中度就要追求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扩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提升产业集中度;从产业竞争方面来看,提升产业竞争力应重点突出产业集聚。需要设立完善的部门合作体系,兼并或重组产业结构相同的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从技术水平来看,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环境来看,提高产业集中度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国家采购政策等,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为大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提升产业集中度。
(四)增加科研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体制建设。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并且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生产、科研技术和学习相结合的体系,更合理地优化配置科研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2)提高管理者的自主创新意识。管理者应不定期地组织学习、自我反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其他企业的相互交流与合作。(3)增加资金投入。企业要有计划地规划科研经费,应设立研发中心,加大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一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引导中西部对产业转移的承接
解决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形成东中西部齐发展的局面。首先东部必须发挥先导作用,带头领导中西部经济发展;其次政府适当引进外资,在引进外资中要追求质量不能追求外资的数量;再次中西部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经济健康发展,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最后由政府引导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产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
[2]朱宏仁.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中国小企业,2014(11).
[3]施红.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06).
[4]石碧华.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J].西部论坛,2014(03).
[5]鲁丽.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商场现代化,2015.
[6]管清友.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2).
[7]李春,黄亮雄.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失衡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01).
[8]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问题,2015(04).
[9]任保平,宋文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稳增长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4(03).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咸宁市;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44-02
在曾经“唯GDP增长”的年代,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追求经济增长率显然不应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具体到产业发展方向上,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许多城市进入瓶颈期,开始思考产业配置和升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
从该表中看出,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6.4%下降到2013年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
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2014年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
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力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观光休闲的体验式服务。针对咸宁市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加速转型:①加大投资、拓宽渠道,实现产量增长。咸宁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完全可以依托武汉市场,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资金。武汉市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具有当地湖北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②突显特色、加大宣传,提升产品竞争力。咸宁市有许多优质农业资源,相对于传统农业,投资周期较短,回报丰厚。嘉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蔬菜产业基地一直是武汉各大超市的优质供应商;通城油茶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在人们关注健康饮食的今天,市场前景良好;崇阳的楠竹产业一直稳中有升,而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的鸭业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通山的山区资源丰富,现代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的主导方向,牧场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③发展集群、健全市场,促进高效流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产业集群型的农业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加产业链效应。大型农业园区应该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采摘行业,并在服务过程中宣导生态农业和品牌的意识,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选准主导工业,进行支柱产业升级。在前期的建设铺垫中,工业园的规划和发展一直是咸宁市的发展重点,但也存在重复建设,没有合理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咸宁市工业的发展应该以节能减排和精细化发展作为方向,城区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森工等轻型工业为主,并加强信息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打造“咸宁制造”的同时,还要打造“咸宁名片”,让客户对咸宁生产的工业品有认同感和品牌认知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咸宁的山水资源在湖北小有名气,作为“灵秀湖北”的主推方向,观景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现在成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要追求更高增值性和附加值的旅游,网络便利的预定平台、高效运转的集散中心以及方便的吃住玩一条龙等都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运作。
4.依托高校平台,进行技术创新。这几年,咸宁市在承接武汉教育资源向二级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众所周知,武汉市的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若咸宁能利用好这一优势,顺利承接资源的转向和转移,必将获益良多。湖北商贸学院从今年启动搬迁计划,并将于三年之内整体搬迁至咸宁。而且,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咸宁校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咸宁校区以及武汉工业学院咸宁校区等都将在咸宁落户发展,这将为咸宁带来丰富的人才输送和消费能力。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能实现人才的考察和锻炼,并最终留住优质人才,这些都是可以积极依托高校资源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津.论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08,(8).
[2]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是杂志,2007,(18).
[3]沈露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10,(6):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