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教育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行知教育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第1篇

前年参加了龙岩学院召开的陶研会后,我与学校校委会成员共同探讨了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师生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等负责,于是结合学校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师生的责任感。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

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经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粮,丰富人们的思想素养。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等。

1.文化熏陶学行知,营造行知思想氛围

我校地处冠豸名山,浸润着冠豸灵气,积淀深厚的冠豸文化。为了让全校师生更深入学习、感受陶行知思想内涵,我校以冠豸文化为载体,多层面打造行知校园文化。如,我们在校园大门左侧布设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长墙,介绍陶行知事迹、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理论书籍等,在通道的醒目处悬挂陶行知画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灯箱,在走廊上和班级里张贴陶行知名言。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围,形成了有丰厚行知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行知思想中,受到陶行知思想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2.活动引领学行知,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学校在行知思想氛围中,围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围绕“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校师生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如,学校在开展书法进课堂的特色活动中,每月开展一次师生书写陶行知名言活动,感悟陶行知思想精髓;在国庆、元旦等节日里,举行“行知杯”师生乒乓球比赛、“行知杯”灯谜活动,在开学初举行“培养爱心,承担责任”师生演讲比赛,开展“读行知教育理论”读书活动,召开“陶行知教我如何做学生”主题班会,利用教工例会开展“学陶教师论坛”活动等。

二、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

爱心与责任是社会最需要的永恒主题,然而,当今时代,恰恰就是这个永恒的主题被当前不少急功近利的人忽略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社会事业就没有发展,社会事业没有发展,国家就没有发展。提出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其实就是要有责任心,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我把爱心与责任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提出来,就是针对当前教育责任缺失的现实而言的。

1.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促进学生责任感之养成,教师承担着许多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教师树立起责任感,才能使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才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学校注重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要求教师做学生责任感的表率。

我校徐秀红老师就是我校爱心与责任教育的楷模。她担任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只要她教过的学生,她无一缺漏要每学期家访。徐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都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就记熟全班学生和家长的姓名。如果没有责任心,谁能20年坚持如此?谢燕华老师,是八(6)班的班主任,她孩子才3岁,但她每天晚修都坚持到学校,真正做到以校为家,以班为家,而家务却让丈夫全部承担。她把爱融入教学,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正是这些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上,潜移默化中把爱和责任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自觉学习,快乐学习,爱心和责任心在情感交流中悄悄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中。

在我们学校大力推行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特色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践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践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为学校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2.实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责任感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内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终生的座右铭。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是告诉我们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用一颗爱心从教,要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把爱的阳光洒向教育事业,洒向他的学生。

首先,我校结合国家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教师职业道德等道德思想教育,提出了开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培养了一支有奉献精神、爱满天下、活泼向上的教师队伍。

其次,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开展奉献精神大讨论,树立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让教师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如,每学期三期的“学陶教师论坛”就是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大讨论。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努力,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任劳任怨,敬业爱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如,有三位教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两位教师被评为龙岩市师德标兵,一位教师被评为龙岩市名师,十多位教师被评为县师德个人。

三、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呢?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感要在生活中培养,对此,我校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采取陶行知“三问”思想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这正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1.问“健康”,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从事学习、工作。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使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自身也对体育不以为然,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导致体质差。不仅如此,对心理健康也较少注意,现在不少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激、冷漠、孤独、嫉妒、自卑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因此,我们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从小就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学会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负责。第一,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如,请交警部门进校园进行交通安全现场报告和图片展览,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第二,学校扎实抓好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让学生每天傍晚坚持锻炼50分钟,作为学校常态化管理。

2.问“学问”,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求知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只有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在学习方法上要让学生知道,优异的学习成绩是靠勤奋得来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业精于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生要常问;今天我勤奋了吗?

其次,明确虚心求教学习态度。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不要爱面子,那样会阻碍自己的学习进步,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道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我们倡导学生每天反思:今天我问了几个问题?

最后,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平时的作业要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巩固、复习,做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这样才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孔子不就有“温故而知新”名言吗?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3.问“道德”,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负责

“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外,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第2篇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者。作为一名教师,对于陶行知先生教育家的身份了解的要更多些,最初是从那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求真名言对他有所认识的。

这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再次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说实话,我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有关他的资料的,心理总想:还有这么多烦琐和“更为重要的工作”要我去做,干嘛要花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无奈之下,带着满腔的不情愿打开学校发的学习资料,看着看着,我越看越佩服陶行知先生,越看越觉得他的高尚,越看越觉得自己渺小。尤其是读到以下几句的时候,我的感触尤为深刻。“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定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地献给国家。”多么伟大无私的思想,让我自惭形秽,羞愧得无地自容。“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在这之前,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工作一向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一直以“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对比之下,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不够了,太差劲了。想想自己:平时工作多了、累了,要发牢骚;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能讲究说话教育的艺术性,但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方法简单,态度不好,缺乏耐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之先生还强调: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之的这一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倡导的---因材施教。

陶行之先生还强调: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之的这一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倡导的教学应该---教学相长。

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的互动,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第3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一、具有神圣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极其优越的大学教授的职业,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深入基层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现在我们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标,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虚假伪善的尘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我们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指导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珍贵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为学生的更好的成长创造最好的社会氛围。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还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经说过:“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陶行知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创立了“不要教死书”、“不要死读书”的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认为旧社会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套方法在当时是水平极高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近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样,他的教育教学理论也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借鉴其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用于现在教育教学当中。

  陶行知曾经说:“不要教死书”,“不要读死书”,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的责任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必须给学生注入生活的动力、活力,使他们能够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他认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和学统一,成为一体。实现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有主动的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他说:“学生的生活,学习,倘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让我们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学习陶先生的伟大精神,总结并借鉴他的教育理论,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们,老师想说:其实爱你们真的很容易。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第4篇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矗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第5篇

一、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必须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进修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做到“行为示范”,要切实履行教师的职责,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并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尊严,发展其个性特长,不断满足其成长的内在需要,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探索

教育学家袁振国教授认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历史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历史教材中鲜活具体的史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从“投笔从戎”的班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脊梁,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了熠熠生辉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伟人高风亮节、胸怀坦荡的人生品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加端正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将来做一个合格公民,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历史教师必须把握的良机,而当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点亮一盏指明灯。

2.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首先,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学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就不再是“教师要我学”等的消极体验,而是感受到“我要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才合乎人性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生志在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的敏锐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件、处理问题;其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如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简单网页等。

总之,教师要吃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要在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足够的张扬,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培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