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汉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选题定位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汉字,只有亲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爱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他,所以汉字文化是孩子们必须了解的。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汉字》一课,恰好能给予学生一个接触汉字,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机会。
二、技术优势
对于本专题,在常规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个难题:
1.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形发展而来,其内在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规教学中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2.“汉字”专题讲授需要大量资源的补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生动性增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亲近汉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策略目标
对于本课在设计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点:学生缺少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孩子们普遍缺少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中国字符号性的优秀,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古人的聪明!他们需要感受到文字,经历一次愉悦的文化洗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具体设计进行介绍。
有以上三个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能力目标: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汉字构造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了解汉字为目的。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来具体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
(一)走进汉字王国
这一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播放动画《有意思的汉字》,给予学生任务性问题: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播放由汉字演绎的动画,展现了在常规教学中所难表现出的形象美,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因为整个课件基调都是在童话般的氛围中开始的,那么为了配合这样的情境,将教学重点部分的三个模块,设计为“三扇大门”。并且画面中右侧的“资源导航”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使课件既可以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课件,又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自学课件。
第一模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共同打开王国的第一扇大门――汉字之史。
⒈汉字起源
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那么从古至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都有哪些呢?它们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在这里提供了四种起源说,它们分别是:a.结绳说;b.八卦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和可信度的解说自主阅读,确定“汉字起源于图画”。)
⒉汉字演变
结合刚才所学,观看视频《汉字形体的演变》,提出任务性问题: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吗?大体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认真归纳。通过对“汉字之史”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历史的了解”。)
第二模块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习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打开王国的第二扇大门――汉字之奇。
⒈构造方式。“六书”即为: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e.转注;f.假借。其中前四个是指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道。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讲解,并结合文字定义,互助学习,得出结论。)
⒉自我检测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个检测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检测对四种“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检即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特点的了解”。)
第三模块
(设计意图: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第三扇大门――汉字之趣,让学生在游戏和生活中进一步体味、感受。从而完成情感目标中提出的“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谢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致谢汉字王国。)
⒈七嘴八舌话汉字
研究探讨:⑴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⑵你认为汉字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⑶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之前所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了汉字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思维阶段,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⒉ “啄木鸟行动”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⒊给我留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讨论、交流,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实破,从而也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
(四)结语
自从学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个单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伟大。
汉字起源于五千多年前,从仓颉造字到如今,它们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样子。经过这次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汉字的字谜、谐音歇后语、汉字的演变等知识,汉字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写作文的时候,它们在我的笔尖下,或嬉戏,或玩笑,或唱歌……让我不禁感觉到汉字的神奇,它不仅能精确地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还能让前辈的成果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我爱你,汉字》这课的“一点值万金”小节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细心,不能写错别字,你看,因为挂面厂和进出口公司没有认真检查,使乌鲁木齐的“乌”变成了“鸟”,让十八万元付之东流。还认识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王懿荣,是他让沉默了几千年的文字浮出水面。
看着这些有色彩,有气味、有灵魂的小精灵们,你会为它们动情。我坚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汉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珍爱。
五年级:向天歌
一、汉字认知视角下的教材状况
我们认为汉字认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掌握其形音义,并能运用于契合儿童身心需要的阅读和书面表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第一、二、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至初中阶段(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第二,获得汉字思维,树立汉字规则意识,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且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它以象形字为基础,继而构造出指事字和会意字,又进一步向半表音半表意的形声字发展,具有以形表义的特征。汉字的形体逐步演变发展,从原始表意性图画到甲骨文,历经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汉字教育,须遵循汉字整合性与具象性的特点,也应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使儿童充分感受、认识汉字构造特点,能够运用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自主识字。
第三,积淀传统文化,了解与汉字相关的文化知识,亲近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既包含有关汉字起源、演变、构造、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也包括与汉字关联的历史、经济、宗教、民俗与艺术等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汉字学习,除了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养成汉字思维,还应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获得对汉字及其相关艺术的审美体验。
以汉字认知的内涵衡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着汉字意识不强的问题,即对汉字认知的内涵认识不足或不全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汉字构造特征关注不足。汉字是源于象形的文字,以形表义,现行教材并非没有注意到汉字的构造特征,如基本上都阶段性地设计有形声字归类、形近字辨析等练习,有的教材还注重引导儿童关注偏旁与字词意义的联系,也不乏诸如“日月明,鱼羊鲜”“二木林,三木森”之类的识字歌,但总体而言,若从字种选择、汉字识读内容与顺序的安排来看,大多数缺乏一以贯之的汉字特征逻辑。这就在教材内容层面减弱了从本体特征人手培养儿童汉字思维的基础。
对汉字认知缺乏文化维度。一方面表现为凭借字源及其字形演变学习汉字文化。尽管各家教材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字源,有的也包括字形演变,但往往是举例性质的几个或十几个字,如“日、月、山、水、石、田、火、人”等,大多数汉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处于被忽略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处理汉字与汉语拼音学习的关系不当。除了少数的几家,多数教材的教学顺序是汉语拼音学习先于汉字学习,这一设计显然忽视了汉字认知和汉语阅读的特点。因为汉字的形体特征,汉语阅读者最终一般会获得由视觉符号关联概念的认知方式,而汉语拼音是拉丁字母,形体与意义之间并无联系。儿童入学之初,首先接受的是非汉字的认知方式,且不论拼音学习的难度,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说,母语特性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
二、识字教材内容的组织要旨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其组织依据由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课程目标决定。识字教材内容的基本组织取向有三种:社会需要取向(以汉字的使用能够满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本依据)、汉字特征取向(以汉字构形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特点为组织依据)、儿童特点取向(以儿童的语言和生活经验、发展需要以及学习心理为组织依据)。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以整合取向组织识字教材内容成为越来越多汉字教育研究与实践者的共识。整合取向并非各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个取向为核心来整合其他维度。通过汉字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以汉字特征为基点整合组织教材内容,把汉字应有的文化内蕴充分地发掘出来。
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识字教材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识字教材的字种选择依据当然主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附录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3500字),那么初始阶段学习哪些汉字比较合适呢?我们认为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应整合汉字特征和儿童特点。从汉字特征而言,如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所主张的“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即先学习构字能力较强的象形、指事字等;从儿童特点而言,则是选择儿童心理词典中已经储存了音、义的字词。所谓整合,便是尽可能地择取二者的交集部分(下文将增加新的维度)。
第二,汉字的呈现形式。通常第一学段儿童所要认读的汉字组织在两类材料中,一是篇幅短小的诗文,一是词或短语等。从文化传承而言,应较大幅度地增加韵文的数量,除了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借鉴古代声律启蒙读物的编写经验,使儿童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充分感受汉语的节律。
第三,识字的内容与方式。教材内容及其组织的理想状态,“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组织识字教材内容需要考虑识字内容与方式。识字是在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教材内容的要旨是:有助于明字源、讲字理。明字源,即把汉字的字形演化过程呈现出来;讲字理,即阐明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
明字源、讲字理是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组织方式。儿童时期的思维与记忆模式以形象性为主,而汉字起源于图画,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恰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认知特征相吻合。基于汉字构造特征明字源、讲字理,在汉字教育中可谓一举两得。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汉字思维。儿童在感知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学得汉字的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是图画式的纯表意文字,古象形字能准确描画出事物的典型特征,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指事性符号来表示意义,古象形、指事字的意义往往一目了然,儿童可轻松识别。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成,也有的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起来的(如上“小”下“大”为“尖”),解析会意字的构件就能推测其意义。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表意文字,儿童基于象形字、指事字与会意字的经验,可以很好地理解形声字。由于长期演变,形声字的许多形旁和具体事物的形态已有较大差别,借助对字源和字形演变的追溯,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这些形旁的具象性表征。如“宀”在甲骨文中为一尖顶房屋形状“ ”,儿童掌握其演变后,就能通过“宀”提取出尖顶房屋的心理表征,从而迅速理解形旁宝盖头的含义。汉字大多数部首都是表意的形旁,儿童了解字形的演变后,就可识别很多部首的形义关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汉字文化。若能理解和欣赏古文字,表意的汉字在儿童眼中就能成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追溯汉字字源,实质上也是引领儿童感受中华文化,文字起源与演变的信息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这种熏陶与浸染正是文化的传承。
对于可以依据明确和明显理据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教材应呈现相应的学习材料。
明字源、讲字理的方式因字而异。如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过追溯字源来讲字理,会意字可以通过拆分、组合构件来讲字理,形声字则可以依据形旁归类来实现。在教材的组织中,对于象形字、指事字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把字形演变的过程呈现给儿童:原始表意性图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会意字也跟图画有密切联系,呈现的应是各构件及其关系,若其中的构件是尚未学习的内容,同时呈现这一构件的字形演变过程,让儿童明了各个构件的形义关系以及构形的依据;形声字要呈现的则主要是形旁的字源以及结构关系。
何时呈现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比较合适?并非每认读一个汉字就必须呈现相关材料,这一时机应根据汉字特点和儿童经验来确定。大致可以分为两档,一档是汉字认读当下就出现,如象形字、指事字;另一档是阶段性地呈现,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设置特定的明字源、讲字理专题。阶段性呈现适合各种类型的汉字。
组织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识字初期少一些,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后可以大面积地呈现;二是应从象形字和指事字开始。另外,有些形声字的声符与意义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汉字可在中学阶段的教材中适时归类介绍。
为使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内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教材呈现讲字理的方式宜适当采取整合取向,即追求汉字特征与儿童心理逻辑的契合。汉字学习中引导儿童关注、探究汉字构造方式,旨在传授儿童识字方法,培养儿童自主识字能力,但要求学龄初期的儿童完全按照汉字造字的理据来分析每个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在明字源、讲字理后,儿童的“说文解字”,只要不对字义的理解造成误导,应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汉字,如:乌鸦太黑了都看不到眼睛了,所以“乌”没有“鸟”中间的一点。这是儿童创造的识记方式,虽然从汉字个体而言并不符合字理,但是不能说不符合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因而,教材有必要呈现少量的儿童“说文解字”的样例,当然也可将样例编排于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由教师传递给儿童。
三、汉字与拼音的学习顺序
汉语拼音是识字阶段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厘清拼音学习与识字的关系是教材组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汉字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结构,尽管关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的心理机制尚无权威定论,但已有研究表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有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心理特点,汉字认知的脑区、个体发展过程中对字词处理脑区优势的发展路径等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汉语特有的认知方式是母语赋予我们的民族属性,汉字教育有责任保护母语认知特性的传承。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先识读一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有利于儿童亲近汉字。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是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汉语拼音是正音、识字、汉字输入的工具,利用汉语拼音可以学习普通话、多识字、快识字,从而及早阅读,但汉语拼音本身不是与汉字相当的学习目的物。
我们主张识字教材采用先识后拼的编排顺序。例如,某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从第八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先安排学生认识一些常见常用的实词――独体字,而且是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以及一至十的数字,然后再安排拼音学习,再过渡到认字、识字、写字的学习”。编写者如是阐释,“汉字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应当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母语,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学习拼音”;“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儿童学习拼音困难,容易一入学就产生挫折感”;而首先学习汉字是可行的,实践和专家研究都证明,不识拼音直接学汉字可行,“而且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实验课程也是先识后拼,其语文学习开始于集中大量识字,识字五六百后开始汉语拼音学习,并与计算机汉字输入学习整合。“在儿童认读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习惯于汉字的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习惯于接受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后,再来学汉语拼音。从而养成儿童直接认读汉字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了一部分汉字后再学习拼音,然后在汉字认读、阅读与书面表达等学习活动中继续运用拼音,我们认为这是依循汉字认知心理的学习顺序。同时,从识字心理的角度看,先识后拼还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学前的语言经验,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是在一个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儿童已经具有的口语心理词典,先识已经掌握音、义的字,字形和音、义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建立,可谓事半功倍。另外,从音节拼读的角度看,先识后拼也有助于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相对于汉字,汉语拼音对儿童来说更为陌生,先期识得的汉字可以成为拼音初学阶段的工具。 综上所述,识字初期教材的字种选择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适合于明字源、讲字理的基本字;二是儿童的口语经验;三是普通话400个基本音节的覆盖率。
要在汉字教育中比较充分地实现汉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教材建设而言,不仅仅是教科书的编撰,相应的教辅资源建设也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设计开发专业性的帮助教与学的资源,因为教科书中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学习汉字的除了常规的图书、挂图、音像等产品外,还可以设计成学具,让儿童在操作中明字源,在拆分、组合汉字的构件中讲字理,在快乐的学习中传承汉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40~34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9.
[3]何林英,魏晓燕.构形学指导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建设,2013(3).
[4][7]李先启,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77.
[5]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特色[EB/OL].http://gbjc.bnup.eom/news.php?id=16710.2015―03―20.
【关键词】书法;起源;发展演变;篆书;隶书
中国书法,做为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其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洛阳始终和它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洛阳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源地。从河图洛书到八卦,从卜骨到金文(青铜器铭文),甚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些中国文字的雏形无不与洛阳有关。
一、洛阳是中国书法的发源地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汉字的问世便是书法的产生,因为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法和汉字本为同一性质。而汉字之根,就深扎于洛阳这块沃土。
(1)从洛阳的考古研究成果,看中国书法的起源。中国书法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有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社会比较进步的地区,总有首先产生书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距今约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便在洛阳黄河岸边留下人工打制的石片,河洛先民在长期的群居生存和进化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仰韶文化是以洛阳地区渑池仰韶村遗址命名的,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在洛阳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涵盖了早、中、晚期。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和陶器。陶器的饰纹由几何到抽象、刻画符号由萌生到雏形,出现了“x”、“s”等形状的符号或纹饰。人类追求美的意识和用文字交流的渴望日渐强烈。
(2)从华夏文明之源“河图洛书”看中国书法的起源。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河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因为伏羲则图画卦于洛阳,开创了人类文明,为纪念这位华夏先祖,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就在河出图处建成了龙马负图寺。 “河图洛书”的产生开启了中华先民早期的哲理思维,导源了中华民族汉文字,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产生。
二、洛阳是中国书法发展、演变的核心地区
这表现在多种代表性书体如金文、八分书、章草、今草、真书、飞白书、魏碑等,都是在洛阳被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流传至今在大多数书体都起源于洛阳。在中国书法变革、发展中,作为中国书法主要发源地的洛阳,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历代书法崇尚的风格都有洛阳关系密切。比如,“汉尚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而这各个时代崇尚的书风都有洛阳密不可分。
(1)篆书的演进与总结。篆书是我国古代最早成型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汉文字从卦象书法到具有书法鲜明特征成熟体隶书,发展历程漫长而艰辛。洛阳在承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的同时,不断接纳汇集周边地区书法发展的优秀成果,从而使“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等书体,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发展演变。商、周时期,在各种书体的碰撞中,金文凭其整齐、遒劲,揭开了金文书法的壮观序幕。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百家争鸣、艺术百花齐放。中国书法在沿着主线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鸟虫书、货币文字、符节文字等。
(2)汉字由篆到隶,再由古隶到八分,是一次历史性的重要转折。在书法中,各种笔法的运用无不导源于八分。将古隶推向“八分”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大书法家蔡。《熹平石经》的刊立是隶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两汉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字的书写和运用空前频繁,“能书”成为选拔各级文吏必须考核的内容,写字跟仕途挂钩,自然引起读书人的重视。实用书写要求快速便捷,促使字体突破秦朝小篆,产生了隶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到东汉晚期,篆、隶、草、行、楷五体俱备,并出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汉字书写开始与文人情趣相融合,遂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
在各种书体中,东汉晚期人最迷恋的是草书,最早的书法理论也是关于草书的。最初的草书保留隶书笔法,字字独立,为区别于后来连绵纵逸的“今草”,这种书体被称为“章草”。“最初几位草书大家,都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崔瑗曾长期游学洛阳,与马融、张衡结下深厚友谊;张芝则随在朝为官的父亲,长期在洛阳生活,正是文化之都的沃土,成就了这几位书法家。
关键词:初中生;汉字本意;文字品鉴;写作练习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大环境对母语重视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运用汉字。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学用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
为扭转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越来越淡化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体现了东方文明特有的思维和文化,希望激发同学热爱汉字,主动学习汉字,准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我们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汉字学用准确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第一,应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里特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汉字学习,从心理上“亲其师”。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个博览群书的大脑,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一颗善良温暖的心,能够让学生“信其道”。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汉字的学习可以更加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多样的教学媒体地使用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因枯燥而从心理上抗拒学习汉字。
第二,让学生从每一个字的来源和演变上认识汉字,理解字义,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要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比如,自己的“自”这个字,它是象形字,有学生会说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可能指的眉毛。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那么这个字的字义就解释不通了。可以让学生看看甲骨文中是“自”,是这样的 ,它实际上像的是人的鼻子。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气,而鼻子是呼吸的器官,所以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这个“自”经历了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最终的字形为“自”。这样就理解了“自”的含义,进而可以理解它的引申义。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字义,又看到了字体的演变进而能够记住字形,最后识记字音。
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有时我们了解了一个字的起源就可以理解与之相关的字的意思。比如“而”这个字。它的甲骨文为 ,金文 ,金文大篆为 ,小篆 ,最终字形为 。从它最早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而”的本意指的是胡须。有“而”和“女”构成的字“耍”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了,“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留胡子的是男人,用胡子女性,叫耍。同理还有一个由“而”和“寸”构成的“耐”(本字为“Y”)。在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这种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汉字的准确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字义,认准字形进而读准字音。当然,在手机等智能产品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想让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需要长期的书法练习了。
第三,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准确地将所学的汉字运用于实践呢?我认为可以从字词品析和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入手。
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之外,只要稍加留心,训练的时间就可以安排出来。晨读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诵读规定的经典文章或者诗词,并要求学生读完之后能够谈谈文中用词或者用字的精妙性。所选的文章可以是名家诗词散文,也可以是中考必考的古诗文。例如:初一阶段的学生可以安排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或唐宋时期的诗词。读完后让学生就所读的章节中感触较深的词句进行品析,品析可以从语境,情感,修辞角度进行。
在训练之初,可以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入手。例如:《城南旧事》中的段落“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小段话中的“磨”和“冒”两个字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让人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的情形。作者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出自己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笼”字的表达效果。两个“笼”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迷蒙冷寂的画面,烘托了朦胧凄凉的气氛,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让学生有了章法可循之后可以把课内课外的名篇都拿来给学生进行品析。
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准确运用汉字,首先要有一定的积累。字词的识记,好词好句的摘抄都是很好的方式。在有了一定地积累之后,可以进行规定题目的练习。如雨天景物描写,三步上篮动作描写。力求形容词和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在学生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觉得用的最好的词语及其原因,同时允许其他同学质疑或者提出更好的修改方式。
这样在晨读经典,品评字词,课文品鉴和写作实践的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学生汉字使用的准确性会不断地提高。
在“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百家讲坛-探秘中国汉字-赵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