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顶岗实习指的是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生到对口合作企业中进行的实岗操作带薪实习形式。”目前,各高职院校所采取的顶岗实习模式不一,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的是“多学期、分阶段”的顶岗实习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分散时间模块,分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输送相关信息。根据笔者近几年带毕业生顶岗实习的体验,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感觉学习能力还算比较强,虽然也接收了许多关于就业服务指导的信息内容,但到了毕业季节,还是有点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也有些学生走上了就业岗位后反馈他们的“发现”:在学校所学的某一门课程让他在自己工作中得心应手,然而也有些学生抱怨说,自己在校所学知识用不上,要干好现在的工作还得被“继续教育”,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个学生电话向我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觉得《电工电子技术》很受用,自己的工作离不开电工电子知识,只可惜当时没有好好把这门课程学精通。”很显然,这位学生找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对口的,但他们在读书时,也许不知道所学的课程与以后的工作的关系,或者他们早就说过“不知道这门课能在哪些企业什么性质的工作上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输实际就业中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具体的“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分为:第一学期的专业岗位认知实习;第三到第五学期的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第六学期的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一)专业岗位认知实习

大学第一学期,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大家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毕业以后自己都可以干些什么。针对这些疑问,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给予解答和指导。由专业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专业的相关知识。毕业以后该专业都可以从事哪些岗位,相应的岗位又需要哪几门相应的专业课程。指导老师安排时间和同学们座谈,专门解决同学对本专业的疑惑。另外,大一初期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是实习车间进行一次见习,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

第三到第五学期,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阶段要进行相应的实训,我们称之为“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机械工程类专业要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如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普通车实训,PLC技能实训等,根据具体专业开设相应的实训内容。通过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必需的多种技能。反之亦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学生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略有一种“学有所成、想小试牛刀”的感觉。在就业前安排一次顶岗实习,对学校、学生的检验和企业的需求来说,意义显而易见。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主体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主动融入企业的生产氛围,以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返补专业知识所缺;学校总结企业的前沿生产力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正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做到教研与社会生产相适应。

二、顶岗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未是真正毕业走向社会的企业员工,现时身份仍然是在校的学生,但人身却又实实在在离开了校园进入了企业,脱离了校园管理的视线。对学校或企业来说,在对学生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些难度或矛盾。所以,学校作为“顶岗实习”中第一责任管理者,要协调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注重细节,规范管理,才能使“顶岗实习”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使各方在当中收到实际的效益。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控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务必加强对学生的管控力度和保证管控的不间断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具体管理和指导者分为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对象不同的责任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工作动态的管控。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加强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变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学生的管控上一定要作出清晰明了的制度化文件(如《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等),对具体的联系频率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是每周一次还是有必要每天一次。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员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工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上的。大多数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工作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机械行业企业,常说“空中有吊车,地面有钉子,面前有飞屑”,对安全意识一时疏忽,可能就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所以企业指导教师务必给学生进行入厂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时时刻刻牢记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再者,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环节的考核,注重纪律的重要性。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维护学校、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形象和声誉三方共同努力,为“顶岗实习”的可持续性尽力。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要求

由于环境的变化,从校园到未来憧憬的企业环境;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到可能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份薪水的“企业职员”,学生难免很兴奋,甚至是得意忘形。此时,尤其要注意自我的纪律性和谦虚的个人修养。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基层做起,虚心请教前辈,按时完成自己企业的工作和实习报告。这些都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成顶岗实习的关键。

(三)校企合作,符合三方利益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是政策方向,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符合各方利益。校方应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走“顶岗实习”可持续之路。如校企在顶岗实习中的协议,应重点保护好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应有的劳动权益。由于顶岗实习时间短,校企共同为学生制定顶岗阶段性计划,有利于避免近几年新闻常出现的“使用学生廉价劳工”现象。当然,学校也应该维护好企业的运营利益,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性,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企业成本。校企双方可以探讨顶岗员工的人才备案,制定就业优先双选机制;产研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开展项目课题,推动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总之,只有三方利益均得到保护,才能让“顶岗实习”可持续下去。

三、本校在顶岗实习中的收效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12-03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研究背景

项目化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代表了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目前,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仍处于研究阶段。

学生成绩的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在评价标准上,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单一的纸笔考试,忽视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承担,没有形成由实训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在评价实践中,缺少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因此,要以高技能培养作为发展主线,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确保项目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就必须改革评价方法,构建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高职项目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调查

根据项目任务,确定专任教师50名、行业企业专家25名和随机抽取的高职学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225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调查: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应占有的比例、评价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关于评价主体,84.5%的教师和77.8%的学生的选项中有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此外有34.6%的教师、26.2%的学生、100%的企业行业专家认为企业行业专家也应该是项目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主体。

关于评价方法,62.3%教师和66.4%的学生的选项中有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

关于过程性评价应占有的比例,54.1%的教师和50.9%的学生认为应占课程成绩的60%。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思路

明确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特点 传统的课程评价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项目化课程的评价是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融合于项目(或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

明确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 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是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考核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职业素养、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五个部分。

明确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形式 项目化课程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习效果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制定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指标 为使学生成绩评价落在实处,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比较客观、完整地反映学生在每一个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实践

现以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阐述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具体做法。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以真实产品为载体,以载体中添加的典型食品添加剂为切入点,打破传统以食品添加剂类别为章节的教学体系,按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了食品添加剂的选择、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效果评价和检测技术4个学习情境共14个项目。在学生成绩评价中建立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实践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定量化”的成绩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考核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每个教学阶段都注重知识学习、技能练习和职业素养养成。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确定学生学业成绩由过程性评价(60%),终结性评价(30%)和创新能力评价(10%)三部分组成。

(一)项目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职业素养考核、知识学习能力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安全生产、文明卫生、团结协作等表现;知识学习能力主要考核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专业技能主要考核学生识别使用各种仪器和试剂的能力、熟练操作设备的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实训观察能力、数据记录能力、报告形成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权重的60%,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互评(或自评)20%、实训指导教师评分30%和任课教师评分50%。过程性评价成绩统计(见表1)。

学生互评(自评) 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学习小组可由教师指定、自由组合、随机组合,小组长由各小组成员推荐产生,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包括本人)在每次实训过程中的遵章守纪、团结协作、实训准备情况、实训参与度、实训全程的整洁度、实训项目研讨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100分计,权重0.2。学生自评(互评)量化表(见表2)。

实训指导教师评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对每一位学生在实训全程中的遵章守纪、学习态度、操作规范、安全生产、文明卫生、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及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进行客观评价,以100分计,权重0.3。实训指导教师评价量化表(见表3)。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着重评价学生对实训项目的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实现程度,从课堂交流讨论表现、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实训报告及获取信息、语言表达、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全过程评价,以100分计,权重0.5。任课教师评价量化表(见表4)。

(二)终结性评价

占总评权重的30%。课程结束后,可采用写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的始终,可采用随机提问的口试或笔试形式进行考核。

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在融会贯通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将其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开拓了教学内容的新领域,使学生了解了食品添加剂领域中的安全现状、前沿知识及新技术,并将课程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论文有以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的非法应用为例,首先根据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准确检索出乳制品中可添加的所有食品添加剂及其最大使用量,得出三聚氰胺不是乳制品的添加剂;接着说明乳制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几种途径;然后,说明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应用产生的危害;最后列出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应用效果评价安全检测等全过程,能比较全面地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评价

占总评权重的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一些专题项目,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方案,实施验证,最后以“PPT汇报”的形式进行答辩。考核评价的重点在于项目的合理性、完整性、创新性和知识的应用性及交流互动等内容。评价方式为学生互评(占60%)和任课教师评分(占40%)。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反思

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不仅可以准确反映项目教学的效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能力强弱和素质高低,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如何将企业评价引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如何保证评价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景霞.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构建项目课程评价体系[J].江苏教育,2009(6):19-20.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

[3]仇超,马仕麟.《电工技术》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3):57-58.

[4]邹茜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之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2010(5):53-54.

[5]吴倩,滕刚.高职项目化课程发展性评价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9):18-20.

[6]马越,王文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7]姚芳,刘靖.高职《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1(3):44-46.

[8]于蕴,龚江泳.基于AHP下的江苏省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2):72-75.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专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主要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2个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下,培养出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已打造完成具有职业技术领域和典型产品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和综合实训,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近年来开始实施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因此育人模式也要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改革研究。在此,提出“专业导师制”,是适应学院学分制改革、突出本专业特点、并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意义重大。

首先,导师制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导师的内涵有两点:“导”和“师”。所谓“导”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道德规范,这种素质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师”是教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方法,学会解决现实问题,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有效途径。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增加“导学”功能,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指导选课、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材施教、加强管理,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与生活。

2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内容

笔者通过调研与思考,结合我院校情,提出建立完全式或综合式的“专业导师制”。含义是:专业导师在学生入校三年中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扮演“导学”、“导能”、“导业”的角色。同时,每位导师手下的不同年级学生可以形成学生梯队,通过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实现双方的能力提升。导师依靠平时的言传身教、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营造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弥补学分制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导师在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不同。如大学一年级以“导学”为主,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电子信息学科知识多、选择面宽,有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拓展,比如高等数学、技术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属于工科公共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专业基础课程。很多课程之间有先后衔接关系,如果不注意把握,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例如,C语言学不好,则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单片机应用技术也不易学好,后续的嵌入式技术、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都会受到影响。大一学生在选课时不甚了解,若认为C语言无关紧要而“弃选”,那么后续课程会因没有基础而倍感吃力,因此,此时的专业引导大有必要。以前此项工作没有特别说明,主要交由班主任完成,但是很多班主任不是专业教师,无法给学生有效意见。如果改由专业导师和学长来指导,则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选课方案,使学生有的放矢,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并实现“爱我所选、选我所爱”,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大学二年级以“导能”为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我院连续十余年参与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对学生的竞赛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团队、按指导教师“导能”模式。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实践项目,根据要求进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画出电路图、仿真、制作电路板,编写软件设计流程和编写程序,进行安装调试,完成电路设计的完整流程。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这种模式已经通过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载体遍地开花、成果喜人,稍加修改进行普及推广,是切实可行的。

大学三年级以“导业”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引导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一直实施毕业生导师制,每位导师年均指导毕业生10人左右,负责指导顶岗实习工作,负责控制顶岗实习全过程;负责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项目,指导毕业生的选题、理解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直至考核、答辩的全过程。

3 规章制度保障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导师选拔激励机制、学生评价机制、师生双选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物质、经费保障机制等。

专业导师制以导师为依托,导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导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建设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进取的专业导师队伍是重要保证,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培训和锻炼,使普通教师、专业教师尽快成长为专业导师。

4 结论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主要特色是:(1)能实现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间沟通与交流,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教育模式。(2)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能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计划,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与创新,综合式专业导师制定能在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瑜.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8-29.

[2] 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56-58.

[3] 郝娟,芦峰.高职院校实行新生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78-81.

[4] 韦杰,李昊.同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实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询会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结合2014版培养计划修订,做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现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2] 张军国,刘西瑞,张健,燕飞,阚江明. 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09,S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