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今天,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中国怎样引领青年一代以更为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融会国家的主流文化,党的十提出了24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向大学生传递、培育和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结合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教学建议要求,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十及一至五届全会的会议内容,特别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在各门课程中重点贯彻,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如创新不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差。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实践,需要我们分析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

1.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教学评价不理想。

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委员会做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的调查,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0.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一数据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较差。我们通过大学校园、课堂调查以及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不高,40%的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好,20%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近20%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收获不大,仅有20%觉得有收获,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2.课程的理论内容繁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少。

其一,现在多数高校选用指定的教材,该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由全国一流的专家统一编写,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与理论性,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有些学校在思政课上还使用自编或自选教材,这些教材创新性差、理论体系不够严谨、可读性差,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其二,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实践课开课困难。如果没有“实践课堂”,那么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感知力就不强,学习兴趣就不高。其三,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只注重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后果是课本知识无法与现实问题对接,使得学生认为理论苍白、无用,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远,对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帮助。

3.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安排不科学。

首先,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虽然大多数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仅仅是把板书变成课件,整堂课宣读课件,照样和学生“零”互动,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其次,教学安排不科学,合堂上大班课成常态,教学课时常常遭到或明或暗的削减,这主要源于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

4.教育对象彰显新特征,教育者缺乏教育自信。

首先,新时期教学对象呈现新特征。特别是近十年的时间,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影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化,随之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也日益明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带有这个时代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个性张扬,注重个体感受,对简单粗暴的说教颇为反感。其次,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思想需求、认知特点、接受规律、注意偏好、成长环境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对“90后”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征,讲,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教育者对此要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如未及时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新特点,缺乏与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了解,就很难创新大学生培养的方式方法,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导致教育失败。

二、核心价值观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障高校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应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全体思政教师也应认识到加强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紧迫性。

1.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定,注重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高校必须选用指定教材,保证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青年正是价值取向的形成期,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定和研究,将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点,消除理论上的困惑,培养科学的价值取向。同时,高校思政课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研究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条件。讲“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发现,研究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只有了解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掌握他们的内心需求,理解他们在新时期对学习、工作、生活的美好向往,才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论篇”、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为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民主平等。

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在知行统一过程中融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增强学生对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深切感受,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师生民主平等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更注重平等感受,所以应该建立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真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挖掘学生思想深处的认识问题,教学内容才能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获得实效。

3.重视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国内外教学模式相结合。

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者面对改革创新,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扬长避短。现代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主流,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国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探索出了自己的现代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的主要有:(1)理论层面。卢仲衡:自学辅导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邱学华: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李吉林: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2)实践层面。盘锦课堂教学模式——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结。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国内外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学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既要继承中华主流文化,又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当前高校注重学习、实践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这种兴起于西方的教学尝试与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实际结合起来,将其效用最大化,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罗森塔尔指出,真诚的信任、期待和赞美是一种正向的能量,能够使人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者应切实践行核心价值观,充分地信任学生,赞美他们的进步,努力建立起师生互信互动的课堂教学机制。这一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概论课”教学中,笔者借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其专业技能要求,设计了个性化的课后小组作业。回到课堂上,教师只讲核心知识内容及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课堂教学成效明显。事实证明,翻转式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自主搜集学习材料,相互分工和合作,在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论证和探讨中互相启发、彼此鼓励、共同进步。

4.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注重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师说》里讲:“术业有专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其五门课包括了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多领域内容,可见加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善于用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最好选择集体备课,增加知识的融合与互补,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全校学生,学生专业不同,文理科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不同的讲授内容及方式。学生渴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指导他们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因此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对接,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终身学习”的实践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终身学习”指“整体”“全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通过“终身学习”积淀知识,形成诸多良好的师德品质。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认知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鼓励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学生必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莉莉.论增进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三个途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31(4).

[2]刘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方案比较[J].北京教育:德育,2015(6).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工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20003

1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生产的不断细化,批量产品生产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工艺技术的不断细化以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工科专业尤其是机械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需要大批量高技能性人才,而对这些生产第一线的操作者,理论基础知识要求不高,但实际操作能力必须达到该专业的现实需要。世界各国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兴办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其中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兴办得最早,且有一定的成效,而中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发展较晚,因而大量借用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兴办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而兴办我国的职业教育。

2世界各国兴办职业教育的概述

世界上最早兴办职业教育的国家是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而中国和俄罗斯在兴办职业教育方面发展较晚。

(1)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采用“双元制”办学,主体由职业学院与相关企业“双元”组成,教育模式由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双元”构成。设置应用性专业,以岗位需要导向开展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对参加教学的教师强调专业学术与专业实践相统一,同时,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及其协作合作服务等方向发展。

(2)美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采用“社区学院”办学,指的是设立在社区内,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社会性文化生活教育的教育实体。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完全适应和满足社区各行业、企业及居民的学习需要,而且社区学院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能紧密跟随市场的变化,随着新领域、新需求的产生而产生或淘汰一些专业。美国社区学院的招生、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毕业生就业等也都是以本社区为中心制定的,办学具有开放性。

(3)英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采用“开放大学”办学,指通过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实行远程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方便学生学习和小组见面解答的服务原则。

(4)法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采用“教育机构”办学,指通过大学基础及专业再教育的学习和考取专业证书的原则,实行宽口径和窄口径互补的教学学习方式,以满足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特定的借鉴意义。

(5)俄罗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采用资源整合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办学,教师队伍要求专业和实践相统一,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多专业复合高技能性人才。

(6)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采用“教育机构”办学,指实行定位培养,其办学在探索和借鉴别国经验。

3我国兴办职业教育契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进外资,学习别国兴办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尤其是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推动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在此,就需要大量的高技能性中等和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从事第一线的工作,这些高技能人才单靠企业或一些社会培训机构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兴办职业教育事在必行。

在我国也不是没有兴办职业教育的基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企业就有专业的培训班,国家也有技校,他们帮助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的企业一线工人,只是当时需求量不大,没有进行全专业的整合和细化。随着80年代的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特区企业密集,需要多专业多技能的专业人才,过去的培训班和技校的培养人数和技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这样,就需要在全国大量兴办职业教育。先是经济特区兴办一些职业教育,然后逐步推进到非经济特区,在此基础之上,国家根据社会的需要,实行全国范围内兴办职业教育,而达到每个地级市至少一所,以满足社需要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兴办,一方面,给那些没有通过高考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再学习的机会,给了他们就业谋生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社会流动人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尽管如此,国家兴办职业教育得有全方位的政策和指导思想,不能由地方上的教育机构擅做主张。现在地方兴办职业教育不是那么理想,有些人还在钻国家政策的空子,办些与职业教育不相符合的专业,以达到利用国家资金而浪费国家财富的目的。

国家职业教育要继承原有的企业培训班和社会技校的办学理念和方法,然后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成功经验体系而且要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不能一味照抄照搬。现在,国内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或学校多势照抄照搬国外职业教育方法,不管那些方法适不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而一味搬来照用,结果浪费了国家资金。

4地方兴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地方兴办职业教育是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地方兴办职业教育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职业教育机构为辅助;以培养学生价值观为导向;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师生来源的细化与优化;以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凸显个性;以职业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职业教育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爱国热情。

4.1地方兴办职业教育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职业教育机构为辅助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部分,不能离开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来兴办职业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是高考生源较差的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觉性和知识基础较差,要通过高等教育模式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职业教育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职业教育的教师与高等教育的教师既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要从事理论教学,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知识基础相当差的(除了那些再就业而接受培训或职业教育的学生外),如果给他们讲太多的理论知识,学生们是没法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受职业教育的教师讲课要恰到好处,既不能给学生传授过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不能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的不同之处。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在企业第一线干过5~10年,而且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应相当丰富,不然,职业教育的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大脑将是一遍空白。而有过5~10年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企业生产一线的能手或专家,他们的某些条件又达不到职业教育招聘的要求,这就明显出现了招聘和求职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还必须修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用人制度,这就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问题虽然多,但如果地方政府处理恰当,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2以培养学生价值观为导向

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影响到我国的民众及其子孙后代了,因此,必须对其及其子孙后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育。书本教育只是一个理论方面,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及其全体国民都要在现实生活中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行动。

职业教育的学生每学期必须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理论知识到全国比较贫困的山区农村接受至少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疾苦,真正从意识形态方面改变学生们对现实社会的整体认识,不但学生如此,整个社会国民都要接受这方面的再教育。时间长了,学生、公务员、教师和相关行业处境好的国民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对社会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就会极大地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尤其是对那些养尊处优的公务员和国家干部更要行之有效的作好,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代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学生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4.3探索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师生来源的细化与优化

(1)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既c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相同,但又不全同。相同之处大家共知,这里不再累述。不同之处,理论教育不再详述。但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验实训操作,必须有实训场地与企业接轨,这就要求企业也必须参加到职业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中去,企业是否有兴趣参加,这还是一个未知,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而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只管使用,这就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脱轨之处。国家对此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把企业与职业教育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联系起来,一方面,让企业一线的能者或专家参加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同时,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达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必须参加到企业用工中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专业学生,以满足企业所需,使职业教育适时调整他们的培养计划以达到供需结合。

企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就是:企业与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联合的培训机构、教育机构和研究所等,让他们落户到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教育后自己去联系和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来满足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授予文凭,得到全社会认可。

(2)职业教育师生来源的细化与优化。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高考下线的学生,理论基础十分差,对他们的理论授课不必太多,达到够用就行,而必须注重对他们的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必须进行一般的职业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的教育,这只是其中一环,关键是国家教育在小学、初中阶段就要开设职业教育相关门类的课程,让学生从小学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就对自己单方面的专业爱好产生兴趣,一经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们自己的专业爱好已形成定局,他们在寻求自己的职业时就少走曲路,高中阶段学习完成后,他们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进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时在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训方面,通过企业能者或专家的进一步实训操作把他们没学到的学到,熟练技能的达到巧技。也就是说,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受一定的职业基础课的学习,能方便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他们要有丰富的该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企业一线干过5~10年,而且也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技能技术;其次,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力方面要较强,随时能捕捉企业所需专业和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相关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所需专业和学生的技能方向,以达到企业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4.4以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凸显个性

职业技能大赛是反映学生在过去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他们个性的彰显,以增加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精湛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技能大赛,要求指导老师无论是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还是在操作技艺方面都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无疑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师要长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也就是说,开展学生们的技能大赛,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促进了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5以职业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礼仪,简而言之就是中华民族的待人之道,通过礼仪的学习,以彰显学生的个性气质,给人以美感,使相互之间交往的人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相互之间的目的。好的礼仪使你感觉到原本不熟悉的两个人产生好感,近而相互接近。在团结协作干事过程中,有了好的礼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心情愉快,达到协作合作的目的性就越强。

4.6以职业教育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爱国热情

职业教育法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纲要,对学生通过普法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一些事情能做与否,以教导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保守企业和国家的秘密,让他们树立以热爱企业国家为荣以及违法可耻的思想。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普法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普法教育,以事例教他们明辩是非的能力,列举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以增强他们抵抗违法的能力。同时,促进社会普法守法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5结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企业与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联合的培训机构、教育机构和研究所等,让他们落户到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教育后自己去联系和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来满足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授予文凭,得到全社会认可。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安全、国家的管理,让学生有了逐渐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的高技能技术,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方便他们以后就业谋生。让学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担负起培养高技能性人才的责任,目的是促进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泽宣.职业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2][日]宫地诚我.职业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何广文.职业教育k学理论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嘉兴浙北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职业教育成长历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5]陶永平,陈锡宝.职业教育法律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6]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杭中茂.职业教育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8]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9]麦汉光.职业教育技能教学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帛.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1]明立军,葛政,葛岳.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12]阿尔伯特・哈伯德.职业教育巨擎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儿子的36封信[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4.

[13]黄耀五,谭绍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4]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传承性、渗透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大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高校,在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又展现出广播电视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征。

(一)虚拟性

电大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网络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学生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这就决定了电大校园文化的虚拟性。一是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区别于普通高校以课堂面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在网络上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论坛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论坛、QQ群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地交流,“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人”对话,电大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开展。二是校园文化承载方式的虚拟性。广播大学是运用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的成人高校,网络教学是电大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同时也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站、BBS、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有效承载方式,与校园文化物质承载方式不同,这些承载方式体现出了很强的虚拟性。

(二)开放性

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职业、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不同,电大学员的成人性、职业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存,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合,造就了电大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在普通高校中,学生接受的是既定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了相似的体现。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主要以参加工作的学员为主,学员经历各样,观念各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为不同,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和谐共处,不同的价值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其次,电大校园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相互融通。电大校园文化通过具有不同职业背景、职业文化的成人学生与社会其他亚文化进行交流,其他社会文化渗透到了电大校园文化中,电大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整合、吸收后又会给社会文化增添新的内容,电大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共同交融,这是电大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又一表现。

(三)服务性

电大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覆盖了城乡各地,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能申请进入电大学习。电大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和系统优势为每一位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人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开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促进教育的公正、公平,提升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是电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电大的社会责任决定了电大文化的服务性特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来源于实践,同时更要服务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类的非强制性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和不可抗拒的,其中已经内含了文化的服务性。电大校园文化具有激励、规范、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实践中,电大所有的工作以服务学员为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员,努力提供个性化地教学管理服务,充分满足每一位电大学员的需求,让每一位学员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性办学的成人高校,电大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然而,目前很多电大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简单地把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唱唱歌,搞搞活动就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了。校园文化具有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学生和教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氛围不浓厚,学风差;教师缺乏上进精神,不能充分认识教师的职责,工作懒散,教学效果差。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师生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缺乏凝聚人心的“精、气、神”,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单一

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指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和工具,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和制度载体。从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容看,形式和内容都是较为单一的。大部分电大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活动的展开,比如:组织师生唱歌,开茶话会;组织教职工踏青,开展羽毛球比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等,校园文化以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固化于行为载体上,这是秉持狭义校园文化观念的结果。甚至部分电大连活动都没有开展,即使组织了,也是为了完成工作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而在对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的建设上,如校园景观打造、学校标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等,则涉及更少。就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其载体和形式无疑是较为单一和片面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还需进一步开阔,载体还需进一步拓展,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

(三)主体参与度不高

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各主体参与度不高。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参与度不高。学校领导普遍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中,学校也没有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和建设目标。显然,校园文化工作成了学校的“附属”工作。在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不少领导以工作忙为由少参加或者不参加活动,这其实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的表现。其次,教师参与度不高。由于电大“师生比”较低,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很少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再次,学生参与度不高。电大的学生都是成人,平常工作较忙,由于以网络学习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缺位,不利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四)特色不突出目前,部分电大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盲目照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缺乏对电大自身实际特点的思考,导致电大校园文化难以体现自身特色。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从活动主题、内容,到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都套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也盲目追求现代、豪华、气派,忽视了电大自身的特点。其实,电大和普通高校是两种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电大的生源、办学理念、定位以及教学方式、手段都不同于普通高校。电大师生应从虚拟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入手,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电大校园文化观

电大领导和全体师生要更新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重新认识校园文化的作用,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审视、反思和改进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改变过去功利性较强的政绩观,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光荣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工作日程,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中期、短期方案;将工作落实到人;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电大全体师生员工要切实抛弃过去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献言建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好建议和好想法,共同为打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而努力。

(二)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活动内容

一是继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在重大节假日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密切师生间的联系。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奖学金颁发仪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电大校园的文化特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长廊,打造校园文化景观,让学校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洋溢着浓厚校园文化气息,学生行走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三是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中,要体现电大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人文关怀。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向学生传播电大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四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应对自身的校园文化进行提炼,形成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校徽、校歌、校训等载体把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展现出来。

(三)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是全员性、动态性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学校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积极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园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答疑解惑和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融入电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到电大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电大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在活动的主题选择与组织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电大成人学生特点,结合成人学生的需求实际着重开展能够提升职业技能、人际交际能力的活动,进一步增加校园活动的吸引力。

(四)突出电大特色,打造网络校园文化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馆校合作;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82-02

“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而言,馆校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面对真实对象的学习机会,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为开展校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完成”,并启动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项目,支持教育部门与资源单位联合开发“学生实践学习任务单”“学生教育计划书”等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资源,用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实践学习。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对拓宽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无疑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而校外场馆也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教育窗口的社会责任。

然而,一直以来,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有限,影响了博物馆学习的成效。学校教师在发掘博物馆学习资源时,缺少专业知识和时间来准备学习材料,常常把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视为学校学习的调节,以致博物馆参观对学生的帮助并不直接。博物馆则很少吸收学校教师参与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致教学活动缺少对学生以往学习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学习之后的反馈和评估,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为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在“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一套是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的,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4大主题,共计32组教学内容,分为8册学生用书和4册教学指导用书。课程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载体,这套课程在博物馆教育如何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价值,如何不再只是单纯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及如何将教学活动从“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确立“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博物馆教学活动中,博物馆多是以自身的藏品为基础,规划设计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参加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师生没有参与课程规划,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使用。由于缺乏对学校教学的深入了解以及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参与,博物馆单方面设计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也较为薄弱。为了更好地将博物馆教学与学校教育融合,本套课程改变了由博物馆主导的方式,由双方合作进行开发,对各自的优势进行了整合,使博物馆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展览资源以及优秀的专家团队服务于教学,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研究教学形式并进行双师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双方教师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本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物,掌握博物馆学习的方法,认识到博物馆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校外教育机构。

“双师授课”即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授课引导并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学校教师完成体验教室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交流分享为主。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纸春秋》为例,本课介绍文房四宝中笔和纸的起源与发展。教材首先以跨页的形式出示展厅导览图和展品朝代尺,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本课要观察欣赏的展品在展厅中的位置及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然后,博物馆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文房四宝,并提出问题:“毛笔是怎样发明的呢?纸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以此激发学生进入展厅寻找答案的兴趣,指引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探究学习环节,博物馆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涡纹四系彩陶罐、战国楚笔、旱滩坡纸、施胶纸等文物,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认知与感悟。参观结束后,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在体验教室授课,在实践体验、拓展思考和探究收获等环节,通过“哪一种纸最适合用毛笔书写?”“你还知道哪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纸?”等实践和探究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文物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吸收参观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而梳理规则。以上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在这种新的模式下,由于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到博物馆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实地授课中,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而是博物馆中真实的藏品,同时,他们在博物馆的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参观实物,而是在了解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博物馆教师的引导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学科的交叉统筹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遵照这一原则,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有意打破学科壁垒,有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跨越了美术、语文、科学等多个学科,例如:结合小学开设的书法课,博物馆课程的“说文解字”主题就从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入手,讲解其来源并延伸至其他文房用品,以此与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发生联系。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提高,课程深入到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并逐步向高年级学生渗透传统书画知识。从单独的教学单元来看,也与不同学科建立了联系,如“说文解字”主题中《汉字起源与发展》单元与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遨游汉字王国》、“音乐辞戏”主题中《诗词歌赋》单元与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轻叩诗歌的大门》等,从而使学生在国博课程各分类主题的学习中,能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联动。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体系和课程框架

学生之所以到博物馆参观,是因为博物馆陈列了实物,可以说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博物馆是以馆藏的实物作为教育的媒介,以实物来反映社会,展示历史,阐释世界的。面对国博深厚的文物藏品,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发掘和重新组合,改变过去依靠内容孤立的《博物馆学习单》进行学习的状况,使零散的课程系统化,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彰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森工企业;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38-02

Abstract: Doing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uld effectively inspire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employees working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elp build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strengthen enterprise cohes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offer an ideological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enterprise reform and growth. The Jilin Quanyang Forestry Bureau now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including making proactive use of online information platforms, taking the lead in holding a reading campaign for leading cadres above middle level, encouraging extensive discussions over enterprise reform and growth, guiding with typical examples, carrying out recreation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in various forms,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一、行政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很多国企职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组书记的事,是政工干部的份内职责,与企业行政人员无关。而事实恰恰相反,行政领导所居于的工作岗位和担负的职责,让他们能更准确地抓住职工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群众更容易接受和乐于接受,因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成效。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政工干部份内之职,也是行政干部的份内事。国企行政干部要履行一岗双责,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激发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当前吉林省泉阳林业局和其它森工企业一样处于国有企业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林区改革三重叠加的时期,热点、难点问题与日俱增,职工群众关注热切、思想焦虑、情绪波动。因而做好森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森工企业负责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第一,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有关企业改革精神,牢牢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内容实质;第二,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森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人事制度调整、薪酬制度调整等与职工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要求,要及时细致进行宣讲,并解答有关问题;第三,对于森工企业资源综合开发、职工自营经济、安全生产、扶贫解困等企业管理方面的措施要求,都要宣传到位,化解职工群众心中疑虑,做到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的原则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于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时解答,讲真话并讲透彻。工作中要带着感情与职工交流,及时采纳职工合理化建议,关心困难职工群众生活。对于奖金发放、工资调整、企业制度调整等重大决策必须通过职代会等形式讨论决定后实施;二是在执行纪律法规上要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上必须严格,不能偏颇和有失公允。尤其是在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上,要坚持原则,做到奖惩有据、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不偏不倚;三是企业行政领导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又要承担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管事、管人紧密结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在职工难以获得大量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多以大会传达文件、小组学习讨论、个别思想谈话、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如今传统的报纸刊物、广播视等早已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唯一媒介,众多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手机软件上网冲浪,应用微信、微博等和接收大量的信息。传播迅捷、受众广泛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新常态,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方式方法。近几年,泉阳林业局通过积极探索总结,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一)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泉阳林业局率先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建立微信群,把上级文件精神、党委工作部署,企业年度重大事项、经营成果等内容绘制成可供的图文信息,在微信中及时播发,使全局职工随时接收,随时翻阅。同时严格掌控正确的导向,坚持正确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难点、疑点也可以通过上传到局微信平台上,由林业局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及时解答回复。

(二)率先实施全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读书工程

由宣传部门依据上级党委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和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选择推荐学习书目或购买发放学习书籍,以提升党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经营能力。泉阳林业局要求每人每年阅读三本以上书籍并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党政干部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积极开展森工企业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

对职工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开展全员大讨论活动,使职工群众化解疑虑、掌握精髓、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15年4月,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针对很多职工群众担心、迷茫等情况,泉阳林业局决定开展“改革形势怎么办、保护发展怎么干”全员大讨论活动。结合国有林区现状和职工群众关注的话题,拟定了讨论题目,组成了七个讨论指导小组,印发了学习材料,分发收集了1000余份征求意见表。林业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到基层单位与一线职工面对面参与学习讨论,答疑解惑。使职工群众明确了国家停伐的战略意义,主动参与改革、支持改革,促进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企业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对党的各次会议精神进行深入解读,使职工了解和掌握国情、局情,能安心开展各项工作。

(四)典型引导,积极带动

认真把握先进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用先模事迹感动人,用先模精神影响人。通过开展先模事迹图片展和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先模人物的培树和精神弘扬工作,大力弘扬森工企业几代职工群众勤劳朴实、爱岗敬业的传统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小故事、大道理,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落实,使职工有认知,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能够深入人心。

(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每年林业局都适时开展青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业务培训、技术比武、书法绘画摄影、排球比赛等文体活动。使职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和大家庭的温暖,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职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