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理统计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注重理论的数学课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是必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仅仅以此作为目标。那么,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有取有舍,基本的定理和公式要讲清楚,而对于这些定理和公式的证明可以对学生降低要求,通过多举例子,多给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公式和定理;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学时单独列为实践学时,目前数学软件在统计领域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常见的:Mtlab、SAS、SPSS等,在教学中将理论与相关数学软件相结合,进行上机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本门学科在实际中如何应用,也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到两门数学软件的使用,方便他们今后专业学习。

二、结合专业,注重案例教学

在地质类专业中,很多实际问题都直接用到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内容,比如: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都是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那么,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将地质类学科中的案例与数理统计中的这些方法相结合,把地质学中的实际问题当作例子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中进行讲解,地质类专业的案例在很多时候就是在具备专业背景下的统计学的应用,用这类问题来替换课本上枯燥的数学例子,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学生在专业课中使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打下基础,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自然过渡。

三、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日常教学中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率论统计学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医药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是医学院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医药数理统计》是为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医药学中实际问题。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以往学生学过的高等数学思考方式不同,两者思想体系差别较大,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学生除具备《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语文、逻辑学知识,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1联系医药学专业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在医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观点,而《数理统计》课是公共基础课、非专业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数学观念,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数学教育应以数学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计算技巧训练,轻能力培养忽视应用,我们应把教学重点转到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为此,我们教学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据一般本科医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使教材尽可能体现应用数学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科的特点。

对教材体系、内容增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门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应用部分在统计学部分,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完整性条件下,压缩概率部分内容,减弱概率论部分理论难度。

②改变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讲解,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应用。增加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③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例题和习题。适当配置一些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束缚,不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根据《数理统计》课程偏难应用性又较强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参与意识,培养互相沟通合作的精神

传统教学法偏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都知道应重视互动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往往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讨论式教学法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数理统计》课程特点,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富有争议性问题,采用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拟定好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留问题课后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例如,我们在讲完区间估计概念后,为了准确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P{θ1<θ<θ2}=1-α能否说参数θ落入区间(θ1,θ2)的概率为1-α?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此说法是错误的,回答正确。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坚持此说法正确,教师及时总结、释疑说明回答错误的同学是把参数θ当成随机变量了。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它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往往会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回去讨论,给学生提问,留下新疑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使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方法也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学习,提高讲课素质。

2.2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个决策问题。教学案例是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实际调查后所作的客观书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备课中,注意选取医药学真实案例,一旦选定某个案例作为教学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内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问题,寻找该案例相关资料,将案例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例如:在讲假设检验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理统计》这门课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存在畏难情绪,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也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分析案例,理论教学是基础,案例教学是补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好,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3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授课效果

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育的现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学生来说,《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比以往学过的高数难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为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到CAI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是任何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不在于CAI课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用语言吸引学生,而不是课件吸引学生。教师不可过多地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更不适合应用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因为它的条理性较强,不易更改,使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试改革,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者对后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后者为前者打下了基础。对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考试改革不可忽视。通过改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①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这样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死背硬记也能得高分,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内容应体现出对基本理论、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适当出一、二道能考察创新能力的题目。

②避免考试方式单一。考试模式多样化,平时要有测验,要提交读书报告,增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例。学生的成绩应根据平时成绩、读书报告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评定。

③改革考试题型。应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多出些综合性思考、分析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本研究是针对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定位进行的一些思索和实践,还有一些方法不够完善,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为培养21世纪应用创新型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交通系统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的复杂巨系统,其自身又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

2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等教育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重条件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学生的警务执法技能,而忽略对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名卓越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灵活掌握警务执法技能,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

(2)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随着公安院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日益突出,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由原来的大专变为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配套条件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公安院校实习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地市级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校内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佳,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还处于初级阶段。

(3)课程设计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条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虽然也开设了相关交通工程设计类课程,例如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但存在单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对学生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等问题。

交通管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目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偏重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对理论的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实验性和不可再现性,很难在实际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虚拟再现的手段,可以为交通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CAD技术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持,进行产品和工程的方案设计、解析计算、判断优化、分析评估和详细设计的一门技术。[3]CAD技术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优化评估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能力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交通管理工程这类综合实践性专业中进行应用,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两大方面,课程涉及数学、物理、运筹、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基本掌握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CAD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可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时,学生可通过对TransCAD软件的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

(2)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特点,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务人才。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时,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认为交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路面执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CAD技术的引入及学习,可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交通设计、道路工程基础、交通事故勘测、交通仿真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3)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导致了解决方式的复杂与多样。[4]比如在交叉口设计或交通事故勘测中,一般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绘制图纸。这些设计任务的完成,若用手算笔绘,工作量很大,花费太多时间,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若在这些设计中增加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都输送到公安实战部门,学生所需具备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在专业培养中增加CAD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 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

4.1 交通事故处理

Auto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企业开发的一个交互式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及三维的绘图设计,[5]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6]由于AutoCAD软件操作简单、绘图精确,且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仿真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兼容,在交通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测,绘制精确的事故现场图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目前,交通实战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现场手绘《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进行存档,绘图过程繁琐且不精确,绘制的图纸不易存档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勘测图,如图1所示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测图,图中可清楚详细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对事故发生时的地点、车辆运行轨迹、碰撞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 交通系统仿真

交通系统仿真可以动态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种交通现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和各种类型道路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复现交通流的时空变化态势,深入地分析车辆、驾驶员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与管理、交通能源节约与物资运输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统仿真对所提出的管控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因此,对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如图2所示为行人过街行为仿真,通过VISSIM软件对设计的行人过街信号配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图3所示为道路交叉通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4.3 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交叉通信号配时优化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缓解道路拥堵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交通辅助技术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与评估,能够有效提升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效率与科学性,并能够进行事前评估与对比分析,更好地为交叉通管理提供有效依据。Synchro软件是一款交通信号辅助配时设计工具,并具备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仿真、区域协调控制、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等核心功能。同时,该信号辅助配时软件还具有与主流的交通仿真软件CORSIM、TRANSYT-7F、HCS等的接口,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Synchro交通信号协调及辅助配时设计软件包含Synchro、SimTraffic、SimTraffic CI、3D Viewer、Warrants等的组件,能够实现交通仿真、三维场景生成、独立交叉口评估等功能。Synchro兼容HCM 2010、MUTCD 2009等重要的国际重要规范标准,为交叉口的评估与信号优化提供了标准化的辅助决策流程。

数理统计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资源 资源配置 配置能力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reng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y dominates the invest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output. At presen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and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cap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is relatively rare.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bilities,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it. All of these researches indicate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ultimately benefi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Resources allocation; Allocation capability 

科技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其优化配置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及潜力,它并不是单独某一种能力的体现,而是由几种能力合同作用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 

1 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 

首先,有必要了解已有文献对于科技资源的界定。周寄中(1999)认为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第一生产力”的要素, 被称为“第一资源”[1]。丁厚德(2001)认为科技资源是投入科技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以及组织的总和[2]。其实二人对于科技资源的定义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而参与到生产中,只是周寄中的观点更加偏重于强调科技的要素角色,而丁厚德的定义则更加具体化突出科技要素的组成部分。孙宝凤等(2004)对丁厚德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认为科技资源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科技进步,并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资源,同时将科技环境资源也列入其必要要素中[3]。 

科技资源配置指的是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领域、过程、时间、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4]。目前国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5-6],且侧重于方法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模拟[7]。而国内关于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8],即科技资源配置的含义、特点、作用机制的研究与分析,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相关研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的研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研究内容,衡量科技资源配置的综合能力。经济在达到均衡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人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把握[9]。因此,研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可以优化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转变。 

2 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看,周勇,李廉水(2006)认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区域内,结合实际,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创造效益的能力[10]。徐建国(2002)把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定义为区域内能够高效率地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强度、结构、方式以及运行模式等要素的影响[11]。华瑶(2004)认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区域高效运用与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这个区域从宏观上讲可以是国家或地区,从微观上讲可以是某个单位或部门[12]。在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早的研究中,学者们基本上延续了徐建国(2002)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研究,直接引用其内涵或对其加以补充。 

从狭义的角度看,李应博(2009)认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对科技资源的获取、使用和获得收益的能力[13]。吴家喜,彭洁(2010)对其定义为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定位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使用状况,有效整合和利用内外部科技资源的知识与技能。周伟,章仁俊(2012)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区域内,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有效的科技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文环境,使科技要素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合理分配与使用,确保科技成果高产出并高效地应用于社会生产,最终实现经济的高产出的一种能力[14]。综上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研究,具有从笼统到具体,宏观到微观,广义到狭义的规律,这些规律越来越具体地对科技资源的高效化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正确地理解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各项指标的选取等具有指导意义,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实证分析等的研究形成理论支撑。 3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内容上讲,现有的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主观解释。学者们在就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延伸研究时,一般都会对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基于自己的研究角度做出界定。如吴家喜,彭洁(2010)总结和探索了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特征、驱动因素等。第二类是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理论上的构建。如华瑶等(2004)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周伟,章仁俊(2012)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的BSC模型等,都实现了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为定量衡量科学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类是结合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实证分析。目前在实证方面较为广泛的研究有三大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针对国家广泛区域的宏观分析。主流的研究是对中国东、中、西部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评价。如杨艳萍,赵洪祎(2007)[15]、杨艳萍(2007)[16]、李恒等(2013)都是基于模型基础上对国家的宏观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分析[17]。第二个方向是针对某个省市的中观分析,如毕娜等(2006)以宁波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18],陈呈频等(2007)立足于浙江省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19],范斐等(2013)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交互耦合的深层次机理[20],宗晓丽(2010)则根据山东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21],第三个方向是结合某个企业或单位的数据作实证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策略。如李志远(2012)研究科技资源整合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理[22], 单娜(2007)通过分析得到是科技资金和人力等要素得到最优配置[23]。雷彦斌(2012)认为行业研究所作为各个行业的科技前沿单位,科学地评价行业科研院所的效率水平[24]。 

从研究的展开角度来看,早期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其内涵进行补充和扩展,如徐建国(2002)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强度、结构和效果深入和建立模型,在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沿用这种方式。但随着研究的进行,研究角度也在随着研究的转变规律而发生变化,在研究的展开角度上渐渐深入。如黄宇等(2011)从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两个测量维度展开模型探讨[25]。周伟,章仁俊(2012)从投入产出、环境优化、成果转化、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深入进行进一步研究。李恒等(2013)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配置效果角度深入研究。总体来说,研究角度越来越深入和多样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展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理解,更有利于扩展思路,使其更好地解释经济社会中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有关的经济现象,解决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科技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华瑶等,2004),“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周勇,李廉水,2006),基于BSC的基本模型的方法(周伟,章仁俊,2012),耦合协调度模型(范斐等,2013)。 

4 结论探讨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看,国家的东、中、西部由于其历史或地域差异,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差别较大,因此资源配置的重点和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东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濒临沿海,拥有较好的资源配置的环境,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投入、研发、以及成果的转化,注重配置效率。而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吸收都较低,应当着重于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应用。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可忽视。各地政府或企业单位应当首先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高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重视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同时,重视基础教育,加大科研教育院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从国际层面看,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已成为主流趋势,技术溢出效应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科技发展提供可能。因此,我国要增强主体对内部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外部科技资源的获取能力,统筹协调,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资源配置能力。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当前国内外对科学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这种评价虽能对科技资源配置方向给予指导,但量化数值不够精确。其次,已有的文献偏重于实证研究,而对理论的探索没有很大的进展。事实上,只有理论层面不断提升,其付诸于应用才有可能。因此,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提高。再次,微观层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不足。随着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加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必将削弱,而更多企业单位将会担起资源配置主体的重任。因此,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微观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5-36. 

[3] 孙宝凤,李建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杨印生.运用DEA方法评价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对有效性[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52-53. 

[4] 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