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支一扶培训心得体会

三支一扶培训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支一扶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支一扶培训心得体会

三支一扶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60-2

引 言

临潭县,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全县总面积为 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多,汉族约占77%,临潭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是甘肃汉、回、藏等多民族杂居区。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切实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平稳发展。

一、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

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否,不仅决定着全民素质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县中小学教育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导致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发展程度低下、教育水平落后。如何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理清教育发展思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场改革教育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的攻坚战在桃州大地打响。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抓好教育事业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虽然国家一直在不断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有大量青少年辍学去打工。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能受到义务教育,希望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其能够高度重视,大家共同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受民族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小学里他们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与全国小学受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这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绝大多数都长期在偏远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任教,工作环境艰苦,教学任务重,往往越是贫穷的地方代课教师就明显越少,在有些边远地区的部分学校仍是保证当地义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群体。小学是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重要阶段,民族地区农村普遍没有幼儿园,所以小学是少数民族学生一生的最重要阶段,小学是每个少数民族学生开始接受文化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启蒙阶段,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加强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而民族地区加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二、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既存在于民族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此外, 在许多民族当中,还存在着男、女童受教育的不平衡与差异。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不仅严重制约着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也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家长意识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文化教育受传统观念、风俗、宗教、经济、适应性及人文环境的严重影响和制约, 使其与单一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村民长期生活在条件艰苦,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环境恶劣且封闭而保守的民族地区,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受到“听天由命”、“因循守旧”、“宗教思想”、“近亲结婚”等问题的干扰和影响, 使学校形成了所辖范围内的自我满足现状。但是,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只要有小学或初中文化, 能掌握基本的常规农业生产, 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就行了”。有的甚至对少数重视子女培养考上高中、或中专、或大学后参加工作的农户, 还进行冷嘲热讽, 或嫉妒打击。因而对本地区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家长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教育者素质的优劣。

(三)师资力量薄弱

如今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现状表明, 好教师不愿来(由于条件艰苦), 年轻教师留不住(很多年轻教师想方设法往县城跑),中年教师不安心( 因教学质量影响评职称),因此学校以老教师居多,可老教师却把学校作为消磨时间的避风港。尽管通过政府和各级领导共同努力,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必须得具有一支扎实、有效、敬业的教师队伍。但在目前这样一种状况下,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已是燃眉之急。

(四)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科目不相符

大多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科目不相符也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文化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是以参加甘肃省教师五千名、特岗、三支一扶等考试来当老师的,而他们在大学里很多都是非师范类专业。为了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考到教师资格证来参加考试,有很多教师纯属在中小学里混日子的,但他们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里算是高文凭的大学生,这些教师必然会影响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五)代课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

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实行高考优惠政策和就业优惠政策,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考大学不够重视,高考分数普遍较低。民族地区的教育环境造成学生根本不想考好大学,很多学生的根本目的是随便上个大专、高职学校等,而考入大专、高职容易,毕业也容易,上学时间段等。毕业后参加全省教师五千名、教师特设岗位、三支一扶、事业单位招考等考试进入教师这个群体当中,这样会必然引发教育者只是为了工资而完任务,受教育者也是为了以后有个一般的工作而混日子。因此代课教师的学历也是影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六)教育观念陈旧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中有很多教师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的理解研究处理不尽完善,钻研教材不到位,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更谈不上教学技能的造诣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故教学质量低劣, 学生考试及格率比较低。

(七)环境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全县有很多生意老板的快速爆发,以及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兴起和工资的不断增长,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很多中小学生混入打工群体中,也有的家长主动让孩子辍学去打工挣钱,这些学生只是看到身边的人每年能挣到很多钱,看到别人挣了钱去买车、买摩托车、买手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他们却看不到知识的作用,起了辍学念头。

三、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

家长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要处处从细节做起,负责任的家长会培养出负责任的孩子,孩子会把这种责任心迁移到对学习、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真负责,进而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好孩子、好学生的培养与家长的责任意识是成正比的。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言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没有言教,就很难使有关知识、做人规范、道德品质等入耳、入脑、入心。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行为规范

在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遵守工作纪律,承担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量,能胜任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目标全面、明确、有层次,教学内容科学有序,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先进,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体现教师主动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手段正确有效,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基本功扎实,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业精选适量,认真批改,及时反馈纠正;辅导要有计划,针对性强,有计划地做好日常教学检测,及时做好试卷分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时家访,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学校定时给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学评价、家访活动、教学研究等给出指导性意见和明确的要求。

(三)完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特别是着力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因为普及“两基”造成的欠债等遗留问题,着力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学校在正常运转得到保障后的发展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民族贫困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并免除相关资金配套的要求。高度重视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工作,义务教育年限在民族地区应考虑向下延伸,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作用。

(四)加强激励作用,切实提高效益

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变学校布点过于分散、学生与老师比例过低的问题。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增大专任教师在教室队伍中的比例,并提高教师质量,使教师的学历提升和培训与其所教专业保持一致,发挥教育与培训的效果。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要提高中小学校长、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用激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加强榜样教育。

(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各阶段,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在中小学中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马丽云.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反思-以甘肃积石山县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1,(10).

[2]王清霞.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J].中国民族育,2011,(02).

[3]杨学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