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学高级华文》 写作教材 单元内容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又处于东西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汇中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是《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①,在此基础上,《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不仅在形态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更在内容的设置上结合资讯科技,力求生动、形象,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开拓学习空间,获取学习资源,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中学高级华文》教材一共八册,包括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其中写作教材部分为前六册,即从《中学高级华文》一年级上册到三年级下册,每册平均有五个写作训练。每个写作单元都分布在相应的阅读单元的后面,属于与阅读课文相配套的写作专题训练。每个写作训练包含三部分:训练要求、辅导要点、例文。每一个写作训练都有明确的训练主题和内容,而且方法指导具体,例文引路直观有效。
一、训练要求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单元的内容构成中的第一部分是训练要求,这里的训练要求就是训练目标。因为写作教材在《中学高级华文》中是相对独立的,训练目标的设定也是根据写作学和相关心理学的理论设计的,所以训练目标的序列是教材中较为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另外,从学生写作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看,训练目标的一系列设计涉及的范围也是较为全面的。
由“目标系统”的具体内容看,训练目标涉及的写作学范围不仅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训练,而且贯穿写作过程中选材、结构、语言等横向写作能力训练点;涉及的写作训练篇幅不仅有一般写作教材有的完整篇章写作,更有短小的片段写作,如“学生能对动态描写进行简单的描写”、“怎样缩短长文”系列等。
二、辅导要点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辅导要点,即指导系统是紧密围绕着训练要求展开的,主要内容涉及写作知识与写作方法。
(一)写作知识指导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写作知识系统不仅介绍了各种文体知识,而且介绍了与各种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这样的系统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各种文体写作上有更深更专业的把握,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
首先,按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分,在中学阶段,根据文章的表达方式,把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②本写作教材文体样式指导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主要文体;从文章的社会功用方面划分,本写作教材文体样式指导不仅涵盖了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类文体,还涵盖了报章新闻这样的实用类文体。其次,以按文章的表达方式为标准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主要文体的知识指导都设立了专门的单元系列来进行学习。
例如,在6本写作教材中涉及一系列的议论文写作,教材中就议论文这一文体的写作知识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
表二:议论文的写作知识
如上表所示,分布在四个单元里的议论文写作相关的文体知识完整而具体。类似议论文写作相关的文体知识指导在《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指导系统中到处皆是,可以说,文体知识的指导是指导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二)写作方法指导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写作方法指导涵盖众多方面:从文体上讲,介绍了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以及一些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还涉及了如续写文章、缩写文章、文章结尾等写作中关于片段的具体写作方法指导。
如,一年级第九单元“怎样描写动态景物”中的辅导要点写道:“要把景物写好,除了掌握语言运用、修辞方法之外,也要培养细致、精确的观察力。先观察景物的特点,对所要描写的景物作一番取舍,然后进行构思,以准确的语言,适当的修辞手法,将景物‘重现’出来。”从以上两点看,辅导要点的主要内容是与每一个单元设定的训练要求紧密联系的,内容上侧重文体知识的指导还是写作方法指导则视这个单元的训练要求而定。
三、范文
“范文是作者个人的言语成品,作文是学生个人的言语成品。在语文教学中打交道最多的是个人(作者或学生)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和言语结果(范文和作文)。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认真研究范文作者的言语经验和特色,不能不认真研究学生个体的言语行为特点和成败的经验教训,不能不认真研究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可以结合的部位”。③
本研究在上文已提及关于本教材中的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是合编的问题,因此,该写作教材的范文从广义上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写作教材中涉及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如一年级第一单元“怎样写人”中有“《父亲》就没写人物的外貌。而《听故事》交代过石九仔和‘我’的关系,以及石九仔的年龄之后,便开始写他的外貌:‘铜色的瘦削面庞,乌溜溜的眼睛……’又如《白菜汤》这样描写老寡妇:‘老寡妇的脸瘦的陷了下去。她的眼睛又红又肿。’两篇文章都只用了几句话,就生动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这里所提到的《父亲》、《听故事》、《白菜汤》等三篇就是这一单元的阅读教材中的选文。这个例文的概念较为含糊,因此在此处亦不加追述。
第二,写作教材中单独的范文系统。这个例文系统较为清晰,写作教材每个单元都单独设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范文系统选用的例文大都是学生习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例文在内容上贴近他们的生活,写作技法上也容易加以模仿,思维上更符合他们的写作心理能力结构。如一年级第一单元“怎样完整地记叙一件事”中,训练要求为“能从家庭生活中选择平凡而有意义的材料,学习用不同的记叙方法,完整地记叙一件事”。范文如下:
浓浓父子情
爸爸出差快一个月了。
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妈妈打赌:“今天,爸爸一定会回来。”然而,一到晚上,准是我输。我好想爸爸呀!
这一天,我不和妈妈打赌了。
吃过早饭,我从书桌上拿起昨晚写得一张纸,把它贴在大门上,之上写着:
爸爸:
你上楼后,就立即把北面的窗都打开,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窗子开了,就知道你回来了。你要是饿了,就打开冰箱,寻找你从中国买的那只花边碗,那里有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看见了,肯定会很高兴。另外,我还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它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儿子
放学后,呀!我家小楼上的北窗都开了。我克制住内心的喜悦,有意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回走。边走边想着怎样把我的秘密告诉爸爸……
我走到家门前,看到爸爸在我的“留言”下面,添了两句话:
儿子的深情令爸爸感动,我也给你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注释:
①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08.3.
②粟宇详.新编写作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5.
③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M].2008.3.
[2]柳士镇,洪宗礼主编.外语文教材评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一、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三幅插图,我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议论纷纷,袋鼠上任后大家怎样辛苦的练习跳跃,小猴子做大王后大家怎样欢呼雀跃;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教语文归根结蒂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我在教《荷叶圆圆》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它是怎么样的姿势?你来做一做吧!停在绿绿的荷叶上,蜻蜓又是怎样的心情?孩子们高兴地上讲台来表演,把自己想象的演出来,说出来,自然也就体会了蜻蜓此时高兴舒畅的心情,朗读就轻而易举的非常到位了。
三、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春雨的色彩》一课,“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省略号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我引导学生想象,春雨还会听到谁的争论?他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胖乎乎的小手》写到兰兰长大后,小手变成大手,还会帮大家做更多的事情。但文中没有写兰兰长大后的情景,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四、引导仿写改编,展开想象。
低年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遇到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诗歌的佳境。
教学中,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如:把常见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科学童话改写成说明文;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顺其自然想象结果进行续写等等,使学生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发散性表达,让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想象的助燃下灿烂地迸发出来。
五、结合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但受积习深厚、认识偏差、评估模式化等制约和影响,朗读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创新教育的需要,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有些老师宁肯自己多作业讲解,或者宁愿叫学生多做几个题目,也舍不得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一节课40多分钟,教师讲得密不透风,学生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一般“无痕”。朗读时间不够充分,目的性不够明确,指导不得法,朗读面狭窄,只求形式,不求效率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发展。思之原因,主要还是观念问题,缺乏人本思想,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创新意识、精神的养成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为前提。反思旧的教育,我们很多做法是扼杀个性的教育,加上评估体制滞后,使我们总陷在固有的模式里不能自拔。于漪老师针对写作教学在“模式化里跳舞、写不出优秀文章时”心痛地指出:“过去我们太醉心于‘一刀切’,太醉心于‘统一步调’,比如朗读,从小学到中学,‘齐读’的做法屡见不鲜,仔细想来,‘齐读’,学生怎样动脑筋?怎样品味语言,领悟思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朗读,乃至摇头摆尾进入角色地读,有什么不好?”[1]于漪老师一语中的,指出朗读教学中,我们积习难改,沉迷“统一”、“一刀切”,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放开读,让学生自由读,是十分富有远见的,她在“世纪寄语”中的谆谆告诫,为我们指明了朗读教学的方向。
从教学实际情况看,任何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某项事物的厌恶乃至抵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也一样,范读、听读是必需的,但范读、听读(录音)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因情而得,按“得”去朗诵,才能进入朗读之境,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老先生沉浸在朗读境况中的陶然自得状。否则,学生只能是感觉雾中看花,“隔靴搔痒”。所以一节课中的范读、听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教师不要包办,代学生之“口”。齐读是需要的,它有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产生“滥竽充数”和有口无心的唱读的温床,所以,一节课中不宜多用。那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朗读呢?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如下几条行之有效方法:(1)以情激读。刘勰《文心雕龙》指出的“披文以情”,也适用于朗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悠扬处还它个悠扬……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2]。为达到“美读”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作者、学生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丰富的情感,高超的朗读技巧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朗读王国中去感受语言的韵味,语言的节奏,语言的魅力。诗歌的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加以充分发挥。(2)以趣促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而又昂奋地诵读。如教《中国石拱桥》这是篇说明文,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教师可这样设计:“这两座桥是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向导,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大增,跃跃欲试。教师进一步引导,要做导游,先要把课文熟读,抓住这两座桥的特点,并带有自豪的感情,才能介绍得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学生的个性在此得到张扬,很快沉浸于朗读感受中。(3)形式多样,灵活运用。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它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应加以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单一。如教贺敬之的《回延安》,在自由诵读后,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信天游的语言特点,我把全班分成男女两大组,像人生AB剧那样各坐一处,形成对读架势,然后两组竞争,各读一节进行比试。结果学生声震屋宇,读得酣畅淋漓,余音不绝。
尊重学生个性的朗读,绝不是教师放任自流不加指点的朗读,而是指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朗读,它并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矛盾,也不菲薄教师范读的意义。我们所强调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朗读,是不求形式,只重实效的朗读,是指朗读教学应回到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激发兴趣,开掘潜力的心智活动中去,使朗读教学更加适应新世纪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