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推动全县教育事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主要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双百工程”。在积极争取上级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项目的基础上,该县针对地处深山区、自然灾害频繁、校舍破损率高的实际,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改造30个小学D级危房,三年改造100所小学”连同农村公路村村通确定为“双百工程”。三年来,县本级财政共投入危改专项资金1288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
二是农村教师医保工程。从20*年开始,我县实施了“农村教师医保工程”,由县、乡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为全县5184名在职教师和1417名离退休教师办理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解除了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的后顾之忧。
三是贫困学生救助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在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开展了“妈妈”活动,从县四大班子领导到乡镇、部门负责同志,从行政事业单位到个体非公有制企业,纷纷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教,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每人分包1—3名贫困学生,宛药集团、龙成集团、西排公司分别资助180名、110名、31名贫困学生。全县通过“妈妈”活动,累计捐资350万元,帮助792名贫困学生顺利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高中阶段,西峡县从2000年开始启动实施了贫困学生救助工程,在县财政设立贫困生助学基金,每年拿出30万余元,对普通高中学生按25%的比例确定为贫困生,每人每月发放救助金9元,对职业学校的全部学生,每人每月发放救助金7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全高中学业。
四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2002年我们启动实施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采取“财政拿大头、学校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累计筹措资金1960万元,为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装备计算机教室101个,安装计算机2900台,建成多媒体教室77个,建起局域网和校园网13个,消除了计算机空白乡镇,为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二五”开局之年,济宁市已经交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单。目前,我市已经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卫星和微波通信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我市通信基站达5500处,今年累计投资近亿元,覆盖全市市区、县城、乡镇、农村,其中3G基站主要覆盖市区、县城和重点的厂矿。
济宁市的信息化布局早已开始。2009年以来,济宁市先后实施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教育信息化、无线城市、城市一卡通、数字城管六大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快了“数字济宁”支撑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
济宁市一直把自主创新和信息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经信委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培育光通讯、汽车电子等新兴融合型电子产品制造业,积极引导济宁高新区打造成省级光电产业园、嘉祥县省级光伏产业园。围绕电子产品制造,发展嵌入式系统软件,支持重点工业行业领域软件研发,发挥集聚效应,规划建设了任城鲁南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同时,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的相关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我市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发展迅速。值得一提的是,“金贸”、“金农”、“金税”、“金盾”、“金卡”等一批信息化应用工程建成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步伐。金融系统已基本实现了业务和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卫生系统建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管理系统,覆盖到全市乡镇一级卫生机构,解决了新农合报销难的问题,进一步地做到了惠农、便农。
然而,我市的信息化工作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我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足,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仍然存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电子政务协同能力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还不够突出,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济宁市的两化融合发展仍面临着挑战。经信委将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载体,在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上求突破。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抓住“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个切入点,在传统工业上,实施“百家企业示范,千家企业达标,万家企业提升”信息化行动计划,重点培养100家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利税过千万信息化示范企业,带动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
在工作思路方面,济宁市经信委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首要的是坚持融合,加大工作力度,把原来已经提出并经实践检验正确有效的措施坚持下去、落实到位。同时,要适应形势新发展,推动融合发展向新的领域扩展。再者,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机遇,应用新技术,推动融合迈向更高水准。
落实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服务性质,促进妇幼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妇幼卫生体系建设为契机,优化功能布局、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满足群众妇幼保健需求的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机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能力,增强服务公益性。建立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整体服务能力,使群众能就近享受到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
二、推进三级预防,积极推动新“两纲”实施
争取政府支持和相关部门配合,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妇幼重点指标落实。重点加强一级预防,积极推进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网络,推动由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网络建设;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婚检工作流程,落实免费婚检的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自觉婚检。
贯彻落实《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规范产前诊断(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加强服务监管,强化质量控制,提高筛查率和确诊率,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积极开展听力筛查工作,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县级达95%以上,乡镇达85%以。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和加强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的新方法,努力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三、加强机构建设,深入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创建
进一步完善三级妇幼卫生保健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妇幼保健评价体系。积极开展等级保健机构创建和评审工作。市妇幼保健院要积极争创二级妇幼保健院,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创建工作。
积极推进规范化儿保、妇保门诊创建活动,统一全市妇保、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和流程,做到分区明确、功能适用、流程合理、环境温馨,确保2012年全市100%的妇保、儿保门诊达到规范门诊建设标准。积极开展规范化产科创建活动。
四、完善核心制度,构建产科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模式
深入开展“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子安康”活动,围绕“控制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剖宫产率”,认真落实“目标责任管理、手术资格准入、剖宫产手术评估审核、孕产妇保健全程跟踪服务、高危孕产妇会转诊管理、剖宫产率信息通告、产科质量督查评审、产科专业人员定期培训”等八项措施。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将产科质量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产科质量自查评估、疑难病例讨论、转诊会诊、危重孕产妇报告等相关制度,畅通绿色通道,完善孕产妇急救网络细化岗位职责、标化工作流程,实行全员、全程、全面的控制;通过体系化构建、精细化的管理打造规范化的产科服务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产科服务能力,降低剖宫产率,确保母婴安全。
五、狠抓项目实施,不断提升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积极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降消”项目、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市妇幼保健院要完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切实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努力提高保健管理率。
要细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做好妇幼保健人员“三基培训”、农村住院分娩“一站式”补助,健康教育、孕产妇、儿童死亡评审等重点工作,确保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推动妇幼卫生管理水平上台阶。
六、规范服务行为,依法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监管
继续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整治活动,将宣传教育、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集中开展打非行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坚决查处非法接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等违法行为。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各发证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落实专门人员,确保《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及时、准确,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一、加快技术标准制定工作
(一)加大重要领域标准研究制定力度。针对产业发展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成体系组织开展重要领域标准预先研究工作,制定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夯实标准立项和制定基础。通过试点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同步开展产业链上各环节、各类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重要领域标准全面覆盖和配套的局面。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等重要领域标准制修订,并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各行业标准制定重要领域见附件)。
(二)加大具有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制定力度。大力推动标准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加强标准化工作与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研发等工作的衔接,支持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联合开展标准制定,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技术标准,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三)加大产业急需标准制定力度。围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品牌、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工作,组织制定标准3000项,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继续开展与国际标准对标工作,把对标的要求纳入计划立项和审批等标准制修订流程,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升行业标准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
(五)做好标准复审工作。开展标龄满5年的行业标准复审工作,淘汰不适用标准,加快修订落后标准,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二、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六)促进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领域为突破口,加大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研究,支持企业同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对重要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加大我国自主标准的海外推广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七)加强与贸易相关的技术标准跟踪和预警。推动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企业在关注ISO、IEC和ITU等传统国际标准的同时,密切跟踪重要的区域标准化组织动态,关注其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及早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加强标准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评议和应对,引导外贸型企业积极关注产品输出地的相关标准动态信息,帮助企业迅速调整适应国际贸易变化的要求。
三、推进标准贯彻实施
(八)推进工业产品达标。按照《产品质量达标备案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加强对企业贯标、达标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扩大达标备案管理的试点地区,协助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落实达标备案企业的激励措施,促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加强组织管理和平台建设,调查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贯标情况,为标准制修订提供支持。
(九)加大标准宣贯力度。组织行业协会、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开展标准宣贯。结合重点项目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将相关标准的贯彻实施作为工作内容之一,推动企业贯彻执行标准。探索建立重点领域标准贯彻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动态跟踪和掌握标准贯彻实施情况。
四、完善标准工作机制
(十)完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继续完善“分工合作、职责明确、联手推进”的标准化运行机制。一是强化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会商,积极稳妥推进会商合作;二是加强部省互动,通过试点积极探索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申报标准计划项目的模式,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作用,促进标准化工作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衔接。三是加强对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和高效的标准化技术组织运行机制。四是制定《关于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促进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和企业等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五、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十一)开展提升行业标准总体水平研究。继续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研究。针对化工、冶金、制造等重点行业,深入研究提升标准水平、优化标准布局、加强贯标工作、强化标准管理的措施建议,全面促进行业标准总体水平的提升。
(十二)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结合地方特色与行业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提升企业标准化人员素质。积极探索标准主编人员持证上岗和标准化工程师评定制度,夯实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人才基础。加大国际标准化活动经费投入,建立国际标准化人才选拔、培训、输出、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十三)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大标准立项协调力度,提高标准立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配套性。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建立标准化研究和动态信息通报机制。启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附件:2012年工业和通信业各行业(领域)标准制定重要领域
石化化工行业:农药及乳油剂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专用树脂、特种合成橡胶、水处理剂、专业涂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及煤化工技术、废弃化学品处置基础标准、乙烯丙烯、车用汽油柴油等。
钢铁行业:热轧和冷轧宽带钢关键技术装备、高强度钢筋、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档电力用钢、高档精密不锈钢薄板带、高级无缝钢管、抗腐蚀抗大变形的管线钢、高磁感取向硅钢、耐高温高压腐蚀电站用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海洋工程用钢、船用耐蚀钢等。
有色金属行业:铜铅锌冶炼短流程工艺、高性能专用铜铝材、再生金属,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0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高精尖深加工项目等。
建材行业:太阳能光伏发电用玻璃基板、各类显示器用超薄玻璃基板、家电用特种玻璃、陶瓷膜及陶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新型砌块及墙体材料、非金属密封垫片、摩擦材料、人工晶体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石材、木塑材料及深加工材料及制品等。
稀土行业:永磁材料、磁制伸缩材料、催化剂材料、发光材料、贮氢合金材料。
黄金行业:氰化物管理、黄金采矿、选矿和尾矿。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基础零部件、重大技术装备、基础制造装备、生物制药设备。
汽车行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安全、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和电磁兼容、车辆报废和回收再利用。
航空行业:民机产业行业管理、民用飞机及系统通用要求、设备级产品通用技术规范,民机基础、标准件和关键设计技术。
船舶行业: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主流船型优化升级、船舶先进制造技术、船舶配套产品、基础共性技术和行业管理标准。
轻工行业:高效节能家用电器、新兴小家电、造纸、家具、五金、玩具新产品和新技术;农用塑料、新型功能性洗涤剂、智能化缝制机械;高效照明产品、电动自行车等产品用锂离子电池(组)、铅酸蓄电池及超级电容器;食品用原料、特殊膳食、发酵产品、罐头产品、饮料产品、功能性食品、谷物和豆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
纺织行业:高新技术纺织纤维和产品及检测方法、产业用纺织品、服装CAD、新一代纺织机械。
核工业行业:辐射改性新材料、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高能X射线实时成像装置、高能X射线工业CT装置。
兵工民品行业:民用枪弹、活性碳、民用光学。
电子行业:高性能计算机、RFID、卫星导航、数字家庭、3D电视、面向三网融合的视听终端、家电售后维修服务、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半导体照明、电子设备安全与电磁兼容、平板显示、电子新材料、新型电子元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子文件管理装备、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技术服务、SOA、基础软件、中文办公软件格式、版式文档、游戏游艺机、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
通信行业:IPv6、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TD-LTE、无线局域网、三网融合、移动支付、智能终端、互联互通、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无障碍、互联网数据中心
工程建设领域:石油化工工厂系统工程设计及长输油气管道布置规范,矿山工程及选矿厂设计规范,化工行业专用法兰技术要求,新型显示器件等电子工厂及产品应用系统集成工程建设标准。
1“十一五”军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军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挖潜改造、节能降耗、减员增效为基本途径,推行全成本核算和综合绩效管理,走出了一条服务质量优、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节约发展路子,推动了医院建设由投人驱动向科技推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带动了医院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1理清工作思路,管理氛围逐步浓厚
军区医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在新的起点上思考和谋划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各医院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广大官兵讲成本重效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区医院上下形成了层层抓管理、个个参与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良好氛围。
1.2打牢工作基础,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以提高医院建设质量效益为主题,以集中统管为核心,立足新视角,运用新机制,采取新办法,大胆创新实践,以深化综合绩效管理促进规范建设,以推行全成本核算提升经济效益,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军区积极探索试点,在南京总医院组建了卫生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推进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理论内涵、制度规范和人才学科建设。
1.3把握工作重点,管理内涵持续深化
将管理的内涵范围由注重管钱向管钱管物并重延伸,管理的着力点由控制支出向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延伸。同时,坚持适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医院资本运作效率,使投入、消耗、收益、再投入合理运行,实现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良性循环,保持了医院建设资金的充足供应和效益的稳步增长。
1.4狠抓工作落实,管理效益显著提升
建立岗位责任制,将管理目标、管理任务和管理责任细化分解到每个部门,落实到具体人身上,新上项目、合作医疗、成本核算更加科学有效,超财力办事、盲目决策、违规操作的现象明显减少。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消耗,效益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医院全面建设,有力提升了卫勤综合保障能力。
2卫生经济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要求
分析当前医院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市场化导向要求进一步加强医院质量效益建设,社会化导向要求进一步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军事化导向要求:进一步提升为兵服务保障水平,法制化导向要求进一步规范财经管理秩序,对加强卫生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内涵
大力推行卫生经济管理,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要求:我们按照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求、统筹兼顾的保障要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加大对经费资产的管控力度,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提升医院质量效益的“倍增器”。
2.2完成多样化任务,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使命
完盛多样化任务,是对军队使命的拓展延伸,对医院系统来说,也是最经常、最现实、最具体的任务。必须以使命任务转换为契机,以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为抓手,坚持效益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经费陡用效益和综合保障能力,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推进医院有效履行多样化任务的“调节器”。
2.3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课题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要求我们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的经验管理、定性管理和垂直管理等模式,逐步实施现代的系统管理、精确管理和矩阵管理,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推动现代医院建设的“加速器”。
2.4实施数字化卫勤工程,赋予了卫生经济管理新目标
数字化卫勤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卫生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卫勤的发展方向。必须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推动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全流程贯通、全方位覆盖和全领域应用,提高电子化作业、智能化决策、精细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能力,促进卫勤建设向“精确、高效、优质”转型,使卫生经济管理成为实施数字化卫勤工程的“推进器”。
3加强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
军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将以全面建设现代卫勤为目标,以适应市场、服务战场为主线,以实施数字化卫勤工程为依托,超前筹划,健全机制,改进手段,培养人才,着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卫生经济管理水平,为增进官兵健康、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基础标准化、手段智能化、人才复合化。
3.1管理规范化
牢固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认清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抓好“四个规范”。
3.1.1规范机构建设
按照卫生经济管理特点规律,明确职责制度,理顺工作关系,确保科学顺畅、合理规范。
从有利于深化卫生经济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效益出发,进一步研究内部机构设置、职责职能划分和工作流程安排等,切实理顺管理关系,提高运行效率。
3.1.3规范数据流程
规范各部门、各科室基础数据的录人操作和检查审核,建立数据的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数据采集、传输、汇总、报表生成自动化,为全成本核算管理提供服务。
3.1.4规范考评标准
进一步完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严格组织考评,对经费预算、收费结算、军队病人成本消耗、药品器材收发领取等重要环节,实行全程全方位绩效管理。
3.2基础标准化
深化卫生经济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只有把基础性工作做扎实,重点做好“四抓”,才能使工作取得实效。
3.2.1抓成本归集
将各类医药开支、物资消耗、水电气暖、人力成本、资产折旧、服务保障和管理费用等全部纳入成本范围,按照业务和管理属性进行分类,准确界定成本,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
3.2.2抓分级核算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管理,逐步推开项目成本管理、单病种核算、作业流程重组等卫生经济管理新方法,完善自下而上、相互配合的多层次成本核算体系,明确各层次核算重点,统一核算口径和操作流程,保证层层参与核算,层层纳入核算。
3.2.3抓资产管理
推行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控,新购建资产需求测算,纳入统一安排,严格限额控制;推行全寿命管理,加强对资产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管控;推行全资产管理,认真落实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药品器材、医疗设施设备集中采购范围和份额,发挥资产最大使用潜力。
3.2.4抓合作管理
按照“规模适度、统筹设置、严格审核、归口管理、按级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总部和军区医疗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会同财务、纪检、审计等部门,对医疗合作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合作项目的预计收益率不低于上年度医院平均收益率。
3.3手段智能化
按照数字化医院建设的要求,以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突破带动卫生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重点是着眼“三高”抓落实。
3.3.1高起点建设信息平台
科学谋划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信息流程和数据库内容,进一步推进以网络、软件、数据库和一体化工作平台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抓好现有设施设备、网络系统的升级改造,为智能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3.2高标准融合系统软件
把“军卫一号”、医院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级核算、物资管理和合作项目管理等辅助系统联起来,通过功能的完善、系统的优化,实现多个系统的有机融合,整体发挥作用。
3.3.3高水平应用先进手段
广泛吸纳成熟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拓展“条形码”可视保障、“零库存”直达保障,利用“楼宇控制系统”、“一卡通”等智能化管理手段,使核算更加准确、管理更加精细、效益更加真实。
3.4人才复合化
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岗位,对人员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都很高,重点是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3.4.1管理骨干队伍
选拔创业型、研究型、学习型医院领导,配齐配强机关职能部门骨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策略和管理艺术,进一步加大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力度。
3.4.2财务经管队伍
组织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岗前和岗位培训,分级分类抓好在岗训练,采取学历教育、远程培训和岗位轮训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和信息素质,培养一支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红管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