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1篇

一、悦纳孩子,不把“问题学生”丢在路上。

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首先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不仅把他当作自己的学生,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如既往地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若心存抗拒、讨厌,自然就会放弃。因此我用爱的雨露浸润他的心田,想方设法地转变他落后的局面,让他认识自我,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

二、究其成因,对症下药。

1.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懒惰任性,学会攻击他人的,归根到底是自孩子年幼起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学龄前的王×因父母工作忙,由奶奶带大,因为王×是唯一的孙子,所以特别娇宠,孩子一哭闹,奶奶就张慌失措,想尽办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若无法满足,他就闹个不停或做出报复的行为,如,乱撒尿等,过分的迁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父母不在身边,学前教育更不用说,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他不会与人交往、自理能力差、做事马虎懒惰、贪玩好动、没有学习兴趣。

2.好动贪玩、注意力分散、没有学习兴趣,是厌学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王×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桌上的一支笔、一把尺子,甚至自己的手指都能玩上一节课。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加之过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考试交白卷,学习成绩很差。

三、用爱去感化、用心去交流、用理去引导,一如既往地给予鼓励与关怀。

1.营造一个平等、友爱、和谐的集体氛围

要让学生认识到王×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们不能歧视他、嘲笑他、欺负他。他有困难应主动给予帮助,他有进步应为之高兴,乐意与他交朋友。在班里时常发生王果与男同学争执打闹的情景,每次我都会教育学生谅解他、宽容他,这样不仅消除了他的自卑心理,还令他开开心心地融入这个集体。同时还经常教育他:“要想同学爱你,你首先要爱同学、爱集体,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理会他人的感受,做事之前想想是否伤害了同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肩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只会令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因而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交谈的口吻不是命令,而是建议、商量与鼓励,常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见家长不是投诉,而是及时反映孩子的动态,既报忧又报喜,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树立其教好孩子的信心。过去王果的家长对学校、老师存有偏见,总认为老师歧视和放弃他的孩子,经常迁怒于学校、老师、同学。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家长改变了态度,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3.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事情折射着大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把学生出现的点滴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要让它滋生蔓延。针对王果任性、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我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地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予以严拒和批评,加强孩子的自控力。为他创造自控的情景,让他确立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奖励,从内心的感受到自立和理智的成长喜悦。例如,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我要求和督促他每天放学后收拾抽屉和书包,不能在教室随便摆放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乱扔纸屑,见到纸屑杂物马上捡起,每天要把座位周围的卫生搞好。课间不允许坐楼梯、坐地、乱吐口水,还每天坚持晨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初步形成习惯,个人卫生也好多了,自理能力也强多了。

四、案例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设计;反思

参与式语文教学,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不再枯燥和死板。最重要的是,利用参与式教学的任务设置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实际做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具有集体意识。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两次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任务设置进行比较,从而完善老师关于参与式教学中的任务设置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手段。

一、授课任务设置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授课任务设置。通过绘制表格的形式可以了解到任务设置的过程。如表1所示:

二、教学设置任务分析

通过对教学任务设置的分析可以明确教学任务设置的目标和过程。任务设置的目标,第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字,并且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欢和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之中,这样可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课程顺利的进行。而且需要根据教学难度的不同,划分成为几个级别。比如对生字的偏旁部首,以及韵母和声母的使用等,都是教学设置人物的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认识汉字的能力。比如,认识“渴”,这是故事的起源,就是因为“乌鸦渴了”。而针对“渴”这个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想像自己“渴了”以后,会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理解乌鸦的行为。而且老师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现任务分层,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了解任务和完成任务,实现对课文和语文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任务设置分析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师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不够清晰和成熟。因此自主认知的能力比较差,所以选择参与式的任务设置办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环境之中。而且在呈现任务的阶段,学生会喜欢参与到任务之中,并且注重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完成任务阶段,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等内容进行反馈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任务设置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的任务设置方法,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在一次,真正的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次,则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设置任务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执行活动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设置的人物,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掌握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最后,则是参与式的任务设置,可以让语文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任务设置的完成更加困难。

本文通过对同一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授课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任务设置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并且可以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利用参与式的任务设置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老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的改进,这样也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互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参与式任务设置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李建军.“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问题透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33-138.

[2]魏小娜.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技术[J].教师教育学报,2014(06):111-113.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3篇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重要而且也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形式的僵化、单一的局面。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语文 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给学生实际体验场景,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作为主角之一,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亲自体验,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点,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分组讨论,这种方式即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去完成的。这训练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转变为是和学生朋友,一起分析、研究、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表达自己思想,同时也要学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3)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涉及各种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知道如何对待似的情境或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善于接纳他人的建议,学会如何修正和完善自己;还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学习, 去接受去探索学习真谛, 提升学习自主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助于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目标,确立案例教学类型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运用到课外。所以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明确这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精心制订详细的整体计划。在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灵活地导入情景,巧妙地设立问题,多种形式地讨论问题,激发参与热情,挖掘学生思路和解决方案的潜能,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案例、评析案例、 进行对话时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对全程进行掌控,不能课堂变成“放羊”状态。这需要我们应该及时关注讨论中是否偏离主题,在学生发挥自由讨论同时,教师在旁边给予诱导扩展思维的思路。运用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类型一般有三种。一种问题评审型,即直接提供学生进行评价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分析决策型,不给出解学生决问题的方案只呈现现实叙述包含问题的案例事实,让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三是发展理论型,经过案例讨论从中发现新的道理延伸点。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需要训练学生理论思维的需要,则可采用第三种案例教学。

(2)周到选择案例,明确研讨问题

运用案例教法的主要环节是案例研讨。在案例讨前应明确研讨程序,考虑整体结构、案例的典型性、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案例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案例的特殊性典型性,对学生有启发性。精心选择好案例后,少不了对确定好的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循循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情景,慢慢地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了解情景的主要矛盾,提出问题,诱导并加以分析进行。多样化运用案例,多改革创新教案,比如,文字案例、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和的课堂教学案例等等。多样化案例的运用,不仅仅能丰富课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运用。 如在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 可以讨论思考题如下若干基本问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门”指的是什么门。如何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进行合理进行分组讨论。同时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合理分组尤为重要。在分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差异化,这样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的角度,能有效地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对其他成员有着思维扩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修正个人观点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重视堂课收尾,扩展能力训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常都是画龙点睛效果,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创新的、正确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疑问的及时解答、错误的及时更正、不足的进行完善扩展。解决答案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与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去延伸去扩展,教给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碰到类似问题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时应重视教学收尾工作,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案例教学常用的收尾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写下总结,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这堂课知识的记忆,也能为下一堂课打下基础。 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与创新,在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庞巧妹.以案析理、提高效率――论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11)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 文本 目标 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活动是对课堂艺术的拓展,要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适时开展,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有个性、侧重对话,着力于能较准确地表现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情境体验中感悟课文,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表演呢?

一、教师——课文表演的引路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针对过去只重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只重教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忽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弊端提出来的。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表演要能“深”得进去、“沉”得下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理念的精髓,有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积淀。

二、文本——课文表演的铺路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当前课堂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低效的关键症结。一位教师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然后让学生体会母亲和孟郊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为表演打好基础。其次,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进入角色,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帮助介绍角色,分析启发人物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加上肢体语言表达。最后在表演时,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剧本进行大胆的创造,使剧本显示出表演者飞扬的灵性来,使学生再次超越自我。

三、目标——课文表演的航标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次适时、适度的表演,必须首先“定标”,确立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次表演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比蜻蜓点水式的表演要好得多。目标落实了,表演方向就明确了,否则就是埋头拉车不看路,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转贴于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提高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但必须注意的是,确定表演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年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

四、反思——课文表演的动力

反思是个体行为,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的。在反思活动中,任何合作同伴都不能代替实践者本人成为反思的主角。正如社会理论家班杜拉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人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往往对表演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关注,而容易忽略对表演过程的反思。而教师能够在课堂表演时,通过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将使学生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将学生的反思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由肤浅走向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成为有效教学。

“浮华洗尽见清醇”。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无疑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适时、适度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表演,将会更好、更快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燕.例谈有效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梅建伟.“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多议.教学与管理,2008.2。

[3]武爱兰.对低年级语文游戏的思考.小学语文研究,2003.7、8合刊。

[4]叶晓萍.薛彩霞.教学因反思而深刻,小学数学教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