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社局人才工作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举办其他配套活动。积极争取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继续开展“三请三回”活动,结合节庆、联谊、经贸等节点和活动,深入沿海乡友、校友、战友聚集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更多在外宜商返乡投资创业。组织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广宜春自主品牌。组织参加省第三届青年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的“双品网购节”、第二届宜春电商直播网购节等活动,加快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社交营销等模式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团市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刚才听了大家的汇报,加上到职以来与同志们的初步交流,也抽空听取了分管领导和一些科室的情况汇报,虽然面谈的次数少,接触的时间短,了解掌握的情况还不深不透,但总体感觉,今年以来,全局上下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重点,能够坚持高位谋划强势推进,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全局工作保持了高点开局、高位运行、高速推进、高效落实的良好态势,经过努力,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发展和保障民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点工作强力突破、卓有成效。这几天,通过听科室汇报,也看了一下省对市考核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共16项指标,截止11月底,已经达到了“六个倍增”和“十个超额”。“六个倍增”是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六项保险缴费人数增长率同比实现了成倍增长。“十个超额”,是就业、劳动合同签订等十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这些重点工作的数字印证了思路、验证了措施,检验了队伍,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惠民工程全面推进、给力民生。一年来,全局上下把关注民生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最大的形象,着力实施“就业安民”、“保障亲民”两大工程。就业工作卓有成效,近4000名高校毕业生将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数千名岗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实现了新突破,退休人员退休金大幅提高,医保待遇水平达到历史最好,6县1区60岁以上的农民首次领到了养老金。这些无不凝结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三是重要活动特色鲜明、彰显活力。事关人社发展的重要活动上突出特色、注重质量,反响良好。特别是“创先争优”、“两讲一树”、“政策落实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试点等主题活动虚功实做,成效明显;参加市上举办的庆“三八”诗歌朗诵、“学、知党史、强党性”知识竞赛、“颂歌献给党”文艺演出、机关单位职工运动会、“双节”文艺演出等活动,我们人社系统几乎包揽了所有单项和综合奖,既展示了风采,凝聚了人心,又体现了水平;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现场会议策划周到,组织严密,赢得了好评,提升了形象。
四是科室工作你追我赶、各具特色。我们在抓工作、促发展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人社工作成绩显著、捷报频传。小额担保贷款、劳动监察等2项工作受到国家级的表彰奖励,劳务经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人事统计等4项工作受到省上的表彰奖励,创业服务、计划生育、提案办理、残疾人等4项工作受到市上的表彰奖励。
五是干事创业风正劲足、心齐气顺。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在任务重、困难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围绕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分解任务,细化内容,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多数科室和局属单位把全局总体部署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工作思路清,落实力度大,一些工作甚至走在了全省前列。面对今年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多的实际,相关科室和单位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力促任务落实。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业作风、效能建设都有了新的转变和提升,事关民生的重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得到了新发展,全局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工作运行顺畅。
这次组织安排我到人社部门工作,同大家一同共事,对我来说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机会。对此,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倍加珍惜,三个尽心服务”,即倍加珍惜这个岗位,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搞好服务;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努力为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搞好服务;倍加珍惜这个集体,努力为同志们的工作和生活搞好服务。在此,我也郑重承诺,任何时候都不拿原则作交易,坚持做到公平处事、公正待人、力挺正气、抵制歪风。希望大家对我多支持、多帮助、多监督,我也决心与班子成员一道,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竭尽所能、扎实工作,如履薄冰地把涉及老百姓最关注的、普遍得实惠的、长期受益的民生实事落实好、办理好,不负党和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厚望。借此机会,我对当前和今后工作,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是高起点谋划工作。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在对2011年工作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单项工作求突破、整体工作求推进、全省位次求前移”的目标要求,深入研究政策,深刻反思得失,准确提出2012年的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和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要谋划和确立一些社会满意、群众受益、领导放心的实事,能抓得住、干得好、落得实的一些大事。为此,要求办公室要在全面了解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工作计划、准确掌握省上精神的同时,从现在开始着手起草2012年工作要点,提出全市人社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财务科要认真研究省市指标,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分解县区任务,不断加强工作的分类指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确保年底各项考核指标进入全省前列,保持稳定增长;人教科要提早着手,综合考虑,提出科室和局属单位的目标任务,要细化、量化、具体化到科室、到人头,确保每个科室、单位和工作人员都有压力和责任。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做好新一年工作的谋划,把思路理清,把目标定准,把措施想明,争取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新的作为。
二是强措施抓好落实。落实力、执行力关系政府及部门的形象和决策的成效。人社系统干部职工要自觉历练品格和素养,着力提高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卓有成效的干好每一天,扎实有力的迈好每一步,共同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部门形象作出努力。一要营造抓落实的氛围。人社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营造一种真抓实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氛围。我们的干部职工都要从自己做起,树立谋事、干事、成事的实干精神,求真务实地解决问题,直面矛盾,攻坚克难。二要建立抓落实的机制。要把今年部署的工作与抓落实结合起来,谋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言必行、行必果。对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把想干的事情看准,把看准的事情干成,把干成的事情做精。要强化监督检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反馈体系,使各项工作量化、硬化、责任化、具体化。局党组及各位领导要经常听取抓落实情况的汇报,了解抓落实的进展情况,对落实不力、政绩平平的,要通报批评;对顶着不办、无所作为、态度消极的,要严肃问责。在人社系统,既要解决有令不行的问题,更要解决令行禁止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要自毁形象。三要保持抓落实的精神状态。作为人社部门的干部职工,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敢讲、敢做、敢抓、敢管。抓落实不仅要有一抓到底的精神,同时还要善于抓落实,在深入调查研究,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真正把心思放到抓大事、求突破、促发展上,真正把精力放到排民忧、解民困、办实事上,时时处处谋发展,尽心尽力干事业。
三是严要求带好队伍。实践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实现大发展、做出新贡献,不仅要有大发展、大贡献的思路和能力,而且要有大发展、大贡献的干部队伍。如何带好队伍,树立形象,这里我提三点希望和要求:第一点,人社部门要争当模范部门。当前,全市上下都在赶超发展、争先进位,谁都想走在前面。在这场比拼中,作为肩负重任的人社部门,要有一种“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争当先进,争做模范。要做服务大局的模范,增强政治敏锐性,及时了解大局,熟悉大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谋划、大局下行动,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得人社工作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高度对接,深度融合。要做真抓实干的模范,坚持不畏难、不议论、不松懈,以只争朝夕的作风,扎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第二点,人社工作要争创工作标杆。人社部门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窗口,担负着就业、人员管理、社会保障的重要职责,每项决策,每办一件事情,都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人社工作争创标杆,就是要准确定位,查找不足,明确目标,争先进位,努力打造工作样板。要站在全市、全省、全国的大格局中,站在未来发展的新高度上,重新审视自我,高点定位目标。每一名人社干部要结合工作职责,明确各自争创标杆的目标:办文要求精品,精益求精,常出新意,以文佐政;办事要求精当,考虑周全,毫不懈怠,绝不马虎;办会要求精细,细致周密,不出差错,不留瑕疵;业务工作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创特色、树品牌,其他工作也要不断求突破、争进位,推动人社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第三点,人社干部要争做干部表率。人社工作是服务群众的工作,因而人社干部倍受关注、常受议论,只有锻造自己“出众”,才能“服众”,才能不畏人言,才能赢得“口碑”。我们要在勤学敏思上作表率,切实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学理论、明方向,学业务、增才干,学先进、找差距,全面提升能力素质;要在求真务实上作表率,始终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从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次来访、起草好每一份文稿、处理好每一件公务做起,都要求一丝不苟,尽职尽责。要在党性修养上作表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律已,严格要求,自觉遵守党纪条规和制度规定,公平处事,诚实做人。今年,局党组打算在全系统开展以“优化政风行风,推进效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请人教科和办公室做好策划,认真组织实施,切实通过活动来解决影响服务、影响环境、影响形象的问题。
一、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1-5月城镇新增就业3329人,完成市下达任务4600人的72.4%,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认定就业困难援助对象20人次,受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217份3245万元;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60个,完成市下达任务300个的120%,开发公益岗位安排4391名贫困劳动者就业;安置25名就业困难人员上岗,接收26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网上招聘,利用公共招聘网招聘信息,共为81家企业招聘岗位6153个;帮助企业复工,优先重点企业用工信息,有针对性送岗上门,满足重点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131家企业返岗员工12232名,开展点对点服务,联系、等省籍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组织包车送务工人员返岗,发车154辆,返岗复工2423人,对接服务的返乡务工人员自行返岗13.72万人次。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审核拨付105家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225.92万元,兑现8家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34.59万元;发放失业金1318人次171.2万元,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5.87万元。
二、扎实推进技能提升行动
积极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1-5月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1877人次,完成年度任务1200人的156.4%,开展贫困劳动者技能脱贫培训988人次,完成市下达任务500人的199.6%,完成新技工系统培养60人(市下达任务219人,因招生节点未到,招生进度较慢)。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社保惠民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1-5月完成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32188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17449人,参加医疗保险36069人,参加失业保险28006人,参加工伤保险40227人。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2945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费10490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10630万元,医疗保险费7396万元,失业保险费614万元,工伤保险费325万元),另征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3309万元。执行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截止5月底,为企业养老保险减负2500万元,工伤保险减负130万元、失业保险减负77万元;对疫情期间企业全额缴纳社保费用的按政策予以退还,共对240家缴费单位退还养老保险费283万元,失业保险费9.6万元,工伤保险费9.7万元。
扩大工伤保险参保面,从四月起对2019年工伤保险支缴率大于150%的六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率费上浮二档至基准费率的150%,深入153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扶贫车间宣传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已有34家小微企业171人和20个扶贫车间362人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受理工伤认定29例,其中死亡2例,不予认定1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任务提前完成。出台2020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任务分解及管理考核办法,部署城乡居保缴费,适时进行督查,截止五月底,参保缴费人数达50.33万人,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的101.6%。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机制”政策,制定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施方案,缴费补贴标准按省定标准同步提高,从2020年1月起,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10元提高到115元,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超一年每人每月增发2元,对年满65周岁以上高龄人员每月加发5元至25元高龄基础养老金。
有序推进部分退役士兵养老、医疗保险补缴费工作,配合退役军人事务局完成1535名退役军人养老保险数据核查和录入工作,已进入补缴费程序。
积极推进社保卡制发和拓展社保卡应用,截止5月底完成制发卡15561张,新采集制卡人员信息17356人,补换卡5091张;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使用社保卡领待的有8451人,持卡领待率80%;企业退休人员使用社保卡领待的有4795人,持卡领待率23%;使用社保卡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有5920人,持卡缴费2039人。
开展社保基金专项督查检查,严格防控社保基金风险。对各社保经办机构开展基金风险防控督查检查,发现的风险点下发督办单,限期整改。完善基金内控管理制度和经办业务规程及操作流程,明确经办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主动接受财政审计监督。积极开展疑点信息数据比对,通过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详细比对养老保险领待人员数据,筛查出冒领养老保险待遇人员26人(机关事业3人,企业23人),已全部停发待遇并采取不同方式通知当事人亲属办理退缴手续。
四、大力促进城镇居民增收
从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就业创业、落实托底保障、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推进城镇居民增收。受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52元,同比增长0.8%,环比下降8.0个百分点。建机制方面,建立了城镇居民增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增收工作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制定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和相关措施,定期对首席统计员、辅调员及记账户开展培训,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城镇居民增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预发机关事业工作人员一次性工作奖励2.28亿元,发放失业金1318人次171.2万元,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76.7万元(其中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5.87万元);落实社保费减免政策,对因疫情影响的企业减免社保费2707万元。
五、积极育才引才用才聚才
1-5月,评审确定656名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任职资格,办理1163名事业人员岗位聘任,办理526名事业人员岗位续聘,办理762名事业人员岗位内晋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求学习达到90学时。推荐2人参加2020年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选拔,推荐3家企业申报第11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审核审批8200人次调整乡镇补贴,协助县卫健委审核医疗卫生防疫人员一次性慰问补助33人次及防疫临时性补助133人次。为应急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7人。审核139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9年年度考核备案9030人次。疫情防控期间上报市委、市政府及时性表彰先进个人1名,由县委县政府及时性表彰2个集体,8名个人。受理6个事业单位股级干部任免备案7人次,开展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1877人次,完成新技工系统培训60人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免费培训三期113人次。
六、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5月受理欠薪投诉226起,涉及6800名劳动者欠薪8300万元,归集170家施工单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4727.88万元(其中保函三家2532.12万元),退还220家单位保证金2932.21万元,对15家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立案调查,移送公安部门涉嫌犯罪案件3起,劳动用工备案3630人次,顺利通过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督查组对我县2019年度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实地考核,联合住建、水利部门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活动,并督促在建项目落实“一项目一册”规范化管理,发放《条例》及规范化管理手册300余份。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4件,处理结案19件,按期结案率100%(其中裁决结案7件、调解结案12件),调解率63%。受理各类案件191件(省网转办21件,市长热线165件,百姓畅言3件,网上咨询2件)。密切关注群体动态,特别针对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和退役军人群体做好政策解答和安抚维稳,开发53个公益性岗位安置部分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其诉求基本解决。
七、巩固强化人社扶贫成果
通过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开展稻虾共养、农作物种植等工种技能脱贫培训,共培训988名贫困劳动者,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99.6%;加强扶贫公益岗位整改,分别建立就业扶贫公益岗位4398人台帐,生态护林员扶贫公益岗位460人台帐,光伏扶贫公益岗位1932人台帐,共安置贫困劳动者6790人次;梳理涉及311名贫困劳动者六种类型问题清单,通过分片包保督查现场交办乡镇,限期整改,已完成211名贫困劳动者的信息修改,清退100名超龄、多岗位就业等不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者,公益岗位整改任务已经完成;加强扶贫车间动态管理,疫情防控期间落实各项政策,扶持扶贫车间复工复产,至3月底有21家扶贫车间157名贫困劳动者返岗复工,拨付复工复产补助7.75万元。22家扶贫车间带动就业964人,其中贫困劳动者217人,带贫比22.5%;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拨付第一季度4391名贫困劳务者公益性岗位补贴372.96万元、1998名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补贴158.67万元、就业扶贫车间贫困劳动者就业补贴16.77万元,3980人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贴199万元,扶贫车间及合作社等101家经济实体吸纳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一次性奖补30.12万元,1家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48人9.6万元。
及时为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保费和发放待遇,截止5月底,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994人、低保对象5095人、重度残疾人3673人、计生特扶对象285人、特困人员24人,代缴资金1641.8万元,领取居保待遇贫困人口70709人,实现应代缴尽代缴、应发尽发、应保尽保。切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推进结对“双包”工作机制,扶贫工作队员驻朱郢村帮扶,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谋划发展产业、参加就业技能脱贫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巩固朱郢村“出列”脱贫成果,防止脱贫户因病、因疫返贫。
1月15日,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了2013年引智工作的总体要求,要按照“抓管理、抓重点、抓成果”的基本思路,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以引智法治化建设、开发利用国外智力资源能力建设、引智成果共享体系建设为主要着力点,大力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快引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优化引智发展环境,努力开创引智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会议还强调了大力提高引智宏观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力推动引智工作上层级、上水平,努力促进引智成果共赢共享三个方面具体工作。(中国组织人事报)
教育部对2013年职业教育工作做出宏观部署
1月23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对2013年教育工作进行安排。涉及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研究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制度。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修订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级重点学校持续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印发首批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职专业目录,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制订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印发并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划(2013-2015年)。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研究制订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加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高职、中职学校建设,继续实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积极推进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制订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办法。(教育部)
人社部:2013年将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介绍2012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会上介绍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时表示,2012年已经完成“”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的初评,2013年将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经济网)
2013年江苏省将推出“111国际化人才引进工程”
从1月13日召开的江苏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今年江苏省将推出“111国际化人才引进工程”等多项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资助引进5000名领军人才,引进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院士等世界顶尖人才,同时重点培养1万名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引导2万名优秀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汇聚,增创“人才红利”新优势。(新华日报)
《甘肃省领军人才考核办法》出台
日前,《甘肃省领军人才考核办法》出台。该办法突出激励导向,鼓励领军人才创新,提倡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互动,通过考核,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成绩优秀的领军人才给予10万元的奖励,成绩优秀的第二层次人才将晋升到第一层次。(兰州晨报)
国电集团与北京市科委共建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2月6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集团本部签署《关于共建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就合作共建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双方将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合作。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为各类科技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双方合作,将有利于优势资源整合,促进科研成果共享。(人民日报)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启动2013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月21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根据《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结果,启动了2013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围绕“培训鉴定一体化”要求,对鉴定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三集一分五公开”,即根据鉴定需求,大规模组织集中报名、集中资格审查、集中就地笔试,分工种集中操作考核鉴定,公开复习题库、公开技能操作项目、公开操作项目评分标准、公开技能鉴定流程、公开申报资料填写模板。新的鉴定模式,突出工作实效和实操考核,省市县公司一体化推进,大量缩减环节手续,提高鉴定计划准确率和完成率,极大缓解工学矛盾,实现技能鉴定量质齐升。(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福建省电力公司召开专家人才参加管理咨询工作
试点课题启动会
1月28日,福建省电力公司召开专家人才参加管理咨询工作试点课题启动会,以“公司运营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及应用”课题项目为试点,组织公司系统部分专业专家人才参加管理咨询和指标诊断分析工作。会议要求: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尽快完成专家咨询室组建工作,建立健全运作管理机制,确保专家咨询室高效运行。二要发挥好专家人才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研讨等方式,提高专家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水平,提升参谋决策能力和整体专业协作能力,同时要做好项目的组织,做到咨询公司先进的管理方法论与专家专业优势实现最佳结合。三是各位专家人才要积极投入,认真参与,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工作,发挥才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福建省电力公司)
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
1月18日,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将依托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图书与信息中心等研究力量,面向国家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学校改革与发展重大需求和研究发展前沿,重点在大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一流大学建设研究、协同创新与大学创新力研究、学术评价与教育改革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咨询。在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发展战略论坛上,浙江大学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构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宏观战略研究平台,促进双方科教战略研究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为宗旨,重点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共建平台等领域开展长期紧密合作。(浙江大学)
山东大学与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合作共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月30日,山东大学—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国内首批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和科研创新机构,将有效结合山东大学前沿技术研究和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实践条件,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之一,旨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拔尖人才。(山东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校长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月1日,经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选出中国人民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237人,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
河海大学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共建新能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留学回国;高校科研激励;因子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下发多个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为讨论重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13年末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1],并在2014年的工作计划中再次提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要求[2],突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2014年11月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回国人数占同期出国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回国留学人员的质量凸显出两大问题:高学历人才稀缺、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加大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高学历人才稀缺和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将直接降低归国人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国内部分学者对留学归国人员做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吸纳归国人才有重要作用。但多数对留学人员归国原因、就业期望等方面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结论不够细致,难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现有文献,筛选影响回国人数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隐性因子,对激励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4]
人才回流以经济要素为内因、以市场为导向[5]。众多研究表明,知识分子的兴奋点主要是竭尽所学,充分实现个人价值[6]。留学回国工作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社会声望、更多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满意度也较高[7]。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留学人员的归国将对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学位层次集中在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现有高学历导向的用人机制下不具备显著优势,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所学专业和我国市场需求不匹配,留学回国人员往往选择相对热门、薪酬较高的专业,大量回国使得人才供应过剩,同时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相关研究表明,过半数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具备一定的就业优势。我国高校偏爱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学历知识分子,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缺乏留学经历的本土博士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用人需求。第二,高校工作环境较好,福利措施相对完善,工作稳定,没有企业过严的绩效考核、裁员机制,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较为舒适的物理环境。第三,专业对口。高校引进人才通常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并为其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如提供各项科研基金、竞赛机会、研究团队合作及交流机会,使回国人员“人尽其才”,实现自身价值。回国人员的高校工作期望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提升学术起点、推动学科建设、造就学科带头人、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繁荣国际学术交流。[8]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三方面质疑。首先,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水平有限。据调查,回国工作和服务的留学人员大部分是非科研人员或不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优秀科研人员在其中所占比例甚少[9],不能满足高端人才市场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其次,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目的功利化。任职或挂职者应具有强烈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愿意,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内人才需求情况报效祖国[10],但受西方文化影响,目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目的多有变味,更多的是在乎个人利益得失,而非学以致用。再次,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回国人员鲜有“长袖善舞”的舞台。“海归”中的精英往往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并期望在国内发挥所长、有所成就。运用国际一流科研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时间,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足够的宽容与耐心来培育高端科研成果[11]。因此,造成大量的留学回国人员水平有限,抱着功利化的目的,寄希望于海外学历能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而仅有的小部分精英却没有适合的平台与环境展现才华。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明确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因素,解决如何协调未来回国人数不断增加与我国就业市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问题。大多数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受调查样本的限制,其结论本身过于宽泛,结论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证实。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确实会吸引大量留学人员回国,但是具体哪些因素对留学人员吸引力更大则无法做出解释。因此,笔者借助因子分析定量法对上述问题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库“国家数据”,以中国1949-2013年的数据为范围;考虑到定性结论、国家调研指标的年份范围以及分析的精确度,选择46项涵盖宏观经济、工资福利、教育科研等领域重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依因子分析要求[12],因子需由原有变量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而成,因而要求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我们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筛选,将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考虑到篇幅原因,仅保留回国人数的相关系数大于0.5的指标)。首先,删除低相关指标,从中剔除和留学回国人数相关性不高的指标,如“工业企业单位数”“医疗卫生机构数”等。其次,删除误导性指标,误导性指标是指该指标相关性高但回国人员参与度低,通过对参考文献重点关注领域的整理,本文剔除“第一产业增加值”等误导性指标。再次,删除存在包含、平行性质的指标,为了避免因子之间重合度过高导致因子分析矩阵正定性判断失误,本文剔除与回国人员相关性高,但存在包含、平行关系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
经过对50余项指标的筛选和剔除,本文最终选取10项指标:出国留学人员、研究生毕业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普通高校生师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此部分指标与留学回国人数存在较高相关性。同时,各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无明显包含、平行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基于相关系数矩阵选取的10项指标,我们利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来验证候选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检验发现,KMO检验值为0.814,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故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应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通过公因子方差分析,发现10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的共同度大于90%,仅有一项指标的共同度略低于85%,为79.2%,说明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见表3)。
根据表4初始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出有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度为79.496%,说明该因子包含了绝大多数的信息;第二因子作为补充,使累计解释度达到了94.946%,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非常好地解释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结合图1折线的斜率,在第二个点处明显趋于平稳,说明两个因子解释的效果很好。
通过表5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对两个因子进行定性描述:第一个因子涵盖全部高校、科研指标,将其称为“研究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涵盖各产业就业人员情况,将其称为“就业因子”。这说明,与留学回国人数相关的因子主要是高校科研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五、结论与启示
结合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回国人数骤增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科研力量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从因子分析的结果上看,高校和科研投入指标归为第一因子,说明高校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重要因素。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多数研究者将高校作为吸引留学人才回国的重点因素来研究。
但是部分研究者也指出,高校科研存在对科研成果孵化耐心不够、科研环境不被认可、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留学归国人员对科研的态度略显怠慢,以及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存在功利化倾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科研的重视不够。在我国高校,众多职称、荣誉评定以教师发表的论文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科研精力。有限的科研经费、项目结题时间,很难支持需要长周期的高端、创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归”对科研的积极性。目前,高校用人机制依旧看重学历学位、,无法深入考察教师真实科研水平,容易造成部分“海归”“华而不实”。面对逐渐形成的归国潮,在充分了解影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因素下,应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应对、促进留学回国人员理性择业。第一,政府应搭建留学回国人员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机会,为其创建更多的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聘用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完善的用人体制和项目评估手段[13],以网罗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化高校科研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健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及人才引进审核机制,对于高端科研成果的孵化,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在薪酬福利上有所区分和倾斜,加大高端创新科研成果在职称、推优评选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13]7号)[Z]. 北京,2013-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人厅[2014]1号)[Z]. 北京,2014-03-12.
[3]林琳,孟舒.中国智力回流动因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17):94-95.
[4]陈怡安,杨河清.海归回流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J]. 经济管理,2013(04):82-93.
[5]石凯,胡伟.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动因、规律与引进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2):23-26.
[6]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二)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6):13-19.
[7]王东明,张文霞.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发展优势分析――以科技工作者群体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17-122.
[8]楼晓玲,陈昌贵,高兰英.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3) :89-97.
[9]肖利,汪飚翔,张岩,朱斌.对我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另类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90-94.
[10]明兴建,逄丹.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鼓励优秀留学人才回国任职和挂职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03):59-61.
[11]陈何芳,冯洁.公派留学回国政策的改进:基于回国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