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属人才的竞争,一个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或许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HRM)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就是人事档案管理。

对于企业来讲,员工的人事档案不但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所聘用人员的基本人事信息,而且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人事信息数据支持。譬如:企业制定员工招聘计划、培训计划、合理的使用人员等等。因此,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会间接的影响到企业整体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管理的科学和便捷;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一个将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并有序地存储,以用于管理和决策,是企业增效的信息系统。它能够使企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详实的了解所需的信息数据。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种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能使企业领导层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依据更加充分,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另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为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就是典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具有人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一个设计完善,运行稳定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传统手工管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协助企业更好的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且,企业整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又是企业整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利用计算机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是必然趋势,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我选择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在前面曾提到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它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有好美观的窗口界面、充足可靠的信息数据、简单方便的维护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查询方式以及快捷而准确的查询结果。所以,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而言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及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对于后者而言则要求具备应用程序功能全,易使用等,运行稳定等特点。因此,我选用的开发软件是Microsoft公司出品的VisualFoxPro6.0。

[关键字]: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4)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4)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4)

第二章: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5)

一、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5)

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5)

2.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5)

3.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5)

4.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6)

二、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6)

第三章: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7)

一、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所必需的重要基础知识…………………………………………(7)

1.数据库………………………………………………………………………………………(7)

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8)

二、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准备工作………………………………………………………(8)

1.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8)

2.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选择………………………………………………………(9)

第四章:本人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详细说明……………………………………………(10)

一、系统设计目标………………………………………………………………………………(10)

二、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10)

1.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10)

2.本人开发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概述…………………………………………(10)

三、系统开发方法和开发环境的选择…………………………………………………………(10)

四、数据库设计…………………………………………………………………………………(11)

1.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11)

2.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11)

五、各个功能模块的创建及程序设计…………………………………………………………(12)

1.功能模块的创建……………………………………………………………………………(12)

2.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12)

[结束语]………………………………………………………………………………………(17)

[参考文献]……………………………………………………………………………………(18)

前言

论文将分四个章节对如下问题做逐一浅析和论述: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意义;

二、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

四、本人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详细说明。

我所设计开发的这款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它的开发平台是Microsoft公司出品的VisualFoxPro6.0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其功能包括:系统管理、档案管理、档案查询、档案统计、档案输出、花名册;为了使程序显得更具有专业风格,我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个关于系统的功能表单,以介绍此系统的相关信息,如系统版本、开发日期等。

我在撰写本片论文和开发这款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为了使所写的论文更具有说服力;所开发软件的功能尽可能完善且更加接近于一个真正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使其可以充分体现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我参考了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正案、劳动部和国家档案局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某国有大中型企业人事档案借阅查询的规定》、《数据库技术及开发教程(修订版)》、《管理信息系统概论》、《SQLServer2000》教程、《VisualFoxPro中文版数据库编程实战训练》、《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电脑报2003年合订本》、《电脑报2004年合订本》、《电脑报2004年合订本》等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

第一章: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1987年9月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人事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是人事(劳动)管理部门,根据人事工作需要,以个人姓名为特征集中保存起来的反映员工个人经历、德才情况、工作实绩等方面内容的文件材料。人事档案的种类主要有干部档案和工人档案。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全面性。人事档案收存员工的履历、自传、鉴定(考核)、政治历史、入党入团、奖励、处分、任免、工资等方面的有关文件材料。因此,它能记录员工个人成长,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展现员工家庭情况、专业情况、个人自然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员工个人信息的储存库。它概括地反映员工个人全貌。

(2)可利用性。由于员工仍在工作,其人事档案则成为人事(劳动)部门正确使用人才,合理解决工资等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直接为现实工作服务是人事档案区别于其他档案的重要标志。

(3)真实性。这是人事档案可利用性的基础和前提。人事档案必须做到整体内容完整齐全,个体材料客观真实,才能为用人部门提供优质服务。

(4)动态性。人事档案建立后,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当事人人生道路的延伸将不断形成一些反映新信息的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档案必须注意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补充.力求缩短档案与员工实际情况的"时间差"。

(5)流动性。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员工的人事管理相统一,才便于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如果保管人事档案,而不知当事人已调往何处,即"有档无人",造成人档脱节。这样的无头档案,保管得再好也无意义。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档随人走"。在员工调走后的一周以内,必须将其人事档案转往新的管理部门。

(6)机密性。人事档案的内容涉及个人功、过等请多方面情况,有的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的是个人向组织汇报并不能向他人(包括家庭成员)言及的内心隐密等等,因此,人事档案属于党和国家的机密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 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52-01

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作为现代煤矿企业,必须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加强现代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并建立不断健全煤矿生产过程系统,探析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才能更好的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有效的运行。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

1 概述事故致因理论

所谓事故致因理论,简单地分析,主要就是用于阐明事故成因和始末缘由以及事故后果,从而便于分析发生的事故现象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理论。这是由于事故的发生也具备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充分掌握事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形成过程的辨识与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例如煤矿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只有切实掌握这些事故的发生规律,才能始终确保生产系统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2 探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的重要性

煤矿生产的核心就在于安全,因而煤矿安全的核心就是确保煤矿生产过程系统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煤矿生产过程系统集采煤、支护、运输、通风、排水、供电、信息以及管理等子系统为一体,而每一个子系统主要由人员、机器以及物体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由此可见,煤矿生产实际就是各子系统之间互相作用和配合协调,利用系统的涌现规律达到生产煤炭的目的。人类所处的所有生产生活系统,在实现人类设计职能并提供希望产品的生产系统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生命财产与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灾难系统,二者都建立在相同的客观系统和事故致因理论之上的。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煤矿的生产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组成,那么这一系统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煤矿的安全管理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见,煤矿能否安全生产与煤矿生产过程系统能力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探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探析

3.1 事故致危因素分析

笔者在综合文献和学术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事故致危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发生伤亡事故的能力主体;二是出现危险源的前提并且对造成事故后果严重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三是组织的失误,其中第二类致危因素是导致第一类致危因素引发事故的基本前提,对是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着决定性的作业,这两类致危因素之间互相关联和依存,而第三类致危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安全与否与其和谐型有着决定性的联系,要想实现系统的安全,就需要借助微观层面上交互的和谐化。

3.2 煤矿生产过程系统的构成分析

煤矿生产过程系统作为一个包括人、机以及环境等组合而成的动态系统,其中人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表现的安全与不安全行为、机械在生产过程的安全与不安全状态,将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危因素、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变化和信息等因素与系统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煤矿的生产过程系统,这是由于信息是确保管理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从而由于人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处于的不安全状态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意外释放而出现事故。因而基于事故致因理论下的现代煤矿企业,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应确保人行为、机械状态以及系统运行的安全。作为动态而又开放的煤矿生产系统,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对煤矿生产系统具有制约和推动作用,因而必须具备确保人行为安全的管理能力是确保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管理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体现煤矿的安全行为与行政管理能力,而确保机械所处状态的安全就是体现煤矿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煤矿的安全信息的管理能力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煤矿生产具备动态性和变化性,又需要煤矿具备不断创新的安全管理能力。为确保煤矿生产系统的安全而又和谐的运行就需要综合各种能力。

3.3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探析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煤矿在安全行为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煤矿在安全行政方面的管理能力;三是煤矿在安全技术方面的管理能力;四是煤矿在信息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五是煤矿在安全创新方面的管理能力。结合企业能力理论,这些能力核心源于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煤矿安全创新管理能力,就是能力的适应与发展;所谓的煤矿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就是从业人员个体心理行为规律、群体及煤矿,安全行为的激励及保障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行政管理能力,就是安全行为约束能力,结构体系、制度体系及法律体系保障及执行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就是技术、设备及环境系统的保障管理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能力,就是信息系统的构建、信息收集、使用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就是高效率、高效果的利用资源实现安全目标的保证能力。

4 结语

总之,探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煤矿企业,应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事故致危因素,结合煤矿生产过程系统的构成探析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确保煤矿生产过程中人与机械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能力,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进行,助推我国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朝飞,蔡立勇,夏妮,等.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煤矿安全事故[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6).

[2] 肖丹,邸志强,张庆华.事故致因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9(11).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军事硕士;质量管理;学位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6.02.144

当前在院校专业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最热门的做法,无疑是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应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与机制,将教学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是军队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借鉴国内外高等学校一些成功的做法,笔者认为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ISO 9000族标准管理体系及其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

ISO 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下简称ISO 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通用性标准。1987年首次了世界第一套质量管理标准。其最新版本(X2000版)与以前版本相比有了全面的改进,适用于所有产品类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和服务行业等。2001版ISO 9001标准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目前,以ISO 9000族标准为基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已经在北美大陆、欧洲等地的高校得到了广泛关注,有5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通过了ISO 9000标准的认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部分海洋或海事大学按照《国际海洋公约》的要求,开始强制实施ISO 9000族标准认证。1998年年底,国家认证委员会了《教育类质量保证标准实施指南》,确定了教育服务的流程和相应要素,为我国教育机构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提供了指导。教育行业通过ISO 9000族标准认证的数目在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增长的态势。

2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想

2.1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容

依据ISO 9000标准,结合军队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架。该体系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

(1)决策系统。由院校领导及机关组成决策机构,确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重大问题,编制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统一人才培养的标准等。

(2)文件系统。主要包括:纲领性指导文件;程序文件(各类管理文件);方案措施性文件;记录性文件(质量记录)。

(3)运作系统。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个环节,主要由学校领导、训练部、各系教学管理机构以及教研室、学员队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军事专业硕士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4)评估系统。制定院系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专业评估方案、课程评估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方案以及教材评估方案等。

(5)信息与反馈系统。该系统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生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军硕专业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学员学习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毕业生质量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几个环节: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反馈。

2.2构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质量保证体系的步骤

一是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总结分析等方式,全面、系统、科学地调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现状,查明院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军队相关法规、政策,结合院校办学实际及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提供系统诊断报告,制定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二是建立ISO 9000标准执行机构,确定院校内部机构、职责、权限和资源配置,借鉴“科层管理理论”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专业中去。三是分步骤、有计划地对贯彻体系标准的小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员和教辅人员进行ISO 9000标准培训,为编制文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将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用文件的形式明确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方法及措施等。五是在运行过程中验证各类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正确性。根据教育规律以及院校实际不断进行合理的修订与调整。

2.3实施新型军事硕士人才质量保证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不生搬硬套ISO 9000标准,将该标准的要求与院校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建立具有本院校特色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应理顺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打破“部门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学员个性发展,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四是要处理好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与本科教学评估的关系。要将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将本科评估作为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测评的乎段,并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对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是提高军事专业硕士质量、提高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水平、保证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促进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事关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生存与发展。

3.1确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是质量性原则。“质量”是一个多维指初;不仅要考虑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导师水平、生源素质、科研水平等,同时还要考虑评估时是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评估制度,包括质量保证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等。

二是特色性原则。通常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往往注重把一些外在的、可量化的东西列进指标,而把一些内在的、不可计量的因素排斥在指标之外,而这些因素却往往更能表征事物的本质。制定评估指标时,应注意考虑一些特色的内容。

三是科学导向性原则。坚持科学导向性原则,首先是指标体系要正确体现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具有反映教育规律,特别是军事教育规律的正确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导向性是衡量科学性的重要标志,能够促使院校教育发展在宏观方向的性质上、在宏观方向的结构上、在微观方向的素质质量上,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其次是指标系统层次和分化要符合逻辑。

3.2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3.2.1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涉及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方式等。因此,课程评估体系的二级指标应设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五个指标。对应每个二级指标,每项都规定相应的内涵和要求,按照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量化标准区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较差”五个等级。同样,对于三级指标,每项也都进行相应的规定。

第一项教材,占课程整个评估分值的25 %,由三级指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系统性5个要素组成。

第二项教学大纲,占课程整个评估分值的15%,教学大纲是教员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地位、作用、目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的广度、深度,课时分配,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进行研究分析。依据课程设计理论中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大纲的格式结构、目的确定、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时间分配等进行具体规定,形成对教学大纲的评估标准。

第三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占课程整个评估分值的25%,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系统性与岗位的针对性、一致性(是否与人才培养日标相一致),课程适应程度等指标要求。评价的要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军事斗争准备,贴近部队训练实践,容量适宜重点突出,把握前沿内容新颖。

3.2.2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建设一支稳定的有较高水平的,致力于课程教学的教员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此,要把教员队伍结构,思想表现,教学、科研水平,学术梯队纳入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范围。导师队伍建设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队伍结构(学术梯队)、学术地位、思想表现、科研水平等。

队伍结构的三级指标主要包括导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高职人数、副高职人数;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导师队伍学历结构、导师队伍任职结构,在总部、军区机关或作战部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人数及代职人数。

3.2.3论文研究能力

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二级指标即论文的五个方面,每个指标所反映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如立项选题指标主要是考察论文是否选题得当、前景如何;研究方案则反映学位论文的实现内容、目标以及研究方法是否正确;论据及结论则反映的是所获得的数据是否可靠,能否得出正确结论;论文写作则考察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学术成果则反映的是学位论文的价值,这也是学位论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其指标也各不相同,对此,应着眼培养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要求,需要人们应用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才能使安全生产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达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应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何改善监督管理,实现把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本文就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监督与管理的模式,转变以发动运动式大检查整治安全生产问题的方式,变事故管理为事故预防,超前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正确应用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和评价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超前采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预先消除隐患或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通过实施文明施工,达到建筑安全生产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形势下新的生产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和改变管理模式适应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真正解决好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离开这个根本去狠抓安全生产就总是政府急企业不急,大检查就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安全专项整治就总是成效不大,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总是落实不了。因此,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根据经济和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的生产特点,适时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转变;从借助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2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2.1安全系统论原理

包括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理论,以及对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的探讨和优化。

2.2安全管理学原理

包括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2.3安全工程技术与职业卫生原理

主要是指针对生产工艺和技术与人的行为心理、生理需要,研究相适应的安全生产防范原理(如防火、防爆、机电安全原理与防尘、防毒、防辐射原理等)。

2.4安全经济学原理

包括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2.5其他原理

如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安全管理理论。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安全原理,才能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观。

3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

3.1明确安全监督管理目标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首先要确定科学的安全监督管理目标,然后在目标指导下优化安全管理体制与机构体系,安全管理目标对不同管理层有不同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宏观管理,可以用伤亡大样本的统计值作为基础,在强化管理、加大安全技术经济投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伤亡控制指标,并把它作为政府的安全管理目标。企业应以事故零作为目标,制定事故隐患辩识及治理标准,建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不宜以伤亡指标分解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目标。

3.2建立事故预防与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事故主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二项既有区别是又有联系的工作。事故预防则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的防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侧重于对意外事故的善后处理。其制约关系表现在:事故预防措施有力,可能避免或降低其发生率,从而减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支出。因此,将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是科学的选择。建立事故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进一步从根本上保护职工权益,减轻企业负担,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从而把行业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外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动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形成法制、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3.3建立建筑安全系统危险性评价机制

系统安全评价是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的一部分,其本质是系统危险性评价,它是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危险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危险的程度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出控制的重点。从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看,基本可归纳为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和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三种评价,各有各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目的,三种评价间存在必然联系,三者结合构成企业总体安全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标准,就是采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用定量的形式,为安全评价提供了数字和综合评价标准。

3.4建立建筑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简称安保体系),是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有确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明确的活动内容,配备必须的人员、资金、设施和设备,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去展开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通过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行为,采取有效的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持安全生产的环境,从根本上增加施工作业的安全度,减少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在管理中体现一体化思想,通过实施持续,发展运行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强制性政府指令为主要行政手段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为一体,使消极被动管理行为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运用市场推动力,依靠合同制约,制度联结,在企业管理体系内形成链式效应。

3.5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或是处理与风险相关问题的模式和规则。只有当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发生改变以后,整个企业现场安全和卫生条件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含,既包含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领域,同时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更具有系统性,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都是具有安全文化的内涵。

4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安全是生产和效益这座高楼的基础,没有坚实、牢固的安全作基础,生产和效益终究是要坍塌的,一切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效益齐头并进。

4.2处理好事故的客观存在与事故可预防性的关系

必须承认,事故隐患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可抵抗的外来因素越来越少,从全省建筑工程所发生的各种事故看,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其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隐患没能及时清除,不及时排查隐患而急于组织生产是安全工作之大忌。

4.3处理好安全投入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硬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安全投入在消除隐患、预防事故方面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关心员工的关系

“严是爱,松是害”、“宁让职工骂着走,不让家属哭着来”,都是严格管理和关心员工的辩证统一。严格管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根本利益,是关心职工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严格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事故率,确保职工人身安全。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关爱职工的角度来看待安全工作,本着″深、严、细、实、狠″的认真工作态度来对待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关心职工的关系。

4.5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观念、管理、培训、素质等各个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事故就一定是必然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逐步消除那些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减少偶然性。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低不是管理者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就是管理者的责任。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