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数学教案

初三数学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数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数学教案

初三数学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册P24、25、2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改商,初步掌握改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揭示课题

1、口答下面各题的商。并说说商在什么数位上?(出示“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0

40

20

30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思想教育。

动物运动会的举重比赛结束了,小猪获得了金牌,同时还赢得了296元的奖金。它准备去商店购买纪念册,送给它的教练、父母和朋友。

2)出示问题,揭示课题。

A、学生读题、审题:你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B、小猪需要我们做什么?怎么解决?列出算式。

C、与以上练习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原课题“整十数”换成“两位数”)

于是,小猪来到小猫书店,发现小猫书店刚到了两种价格的纪念册:32元和37元。小猪选了一种买,正好花完了所有的奖金,你知道它买的是哪一种纪念册吗?买了几本?

二、新授

(一)试商一次成功的除法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296÷32

=”,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归纳方法。

3、练一练,完成下面的竖式计算。

26

83

4、小结。

(二)初商大了要改小的除法

1、根据上题计算,结合问题判断,并引入下题。

2、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296÷37

=”,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归纳方法。

4、解决情境问题,完成答句。

5、练一练,完成下面的竖式计算。

28

87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96÷23=

288÷36=

2、到动物医院为小动物们检查病情。

3、机动练习:不计算直接选择正确答案。

1)120÷21=(

A、6……4

B、5……15

C、4……36

2)152÷28=(

A、7……6

B、5……12

C、4……40

四、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在今天学习的除法竖式计算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板书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试商

看作整十数

改商

初三数学教案范文第2篇

学科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初步学会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准备

PPT、尺子、练习纸、圆纸片、小棒

教学步骤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昨天同学们观看了微课视频,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什么?(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回顾微课,探究新知。

1、猜一猜,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出“角”。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图形被纸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生一一说出。

师:你是凭什么猜出这些图形的?

生:根据露出来的角。

2、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的请画“√”,不是的画“×”。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学会画角,加深认识。

1、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2、画角应该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画。

生2: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3、生独立尝试画角。

师巡视,投影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个同学从学具盒里拿一个角,你拿到的角是长方形上的角吗?

指名学生到讲台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引导学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观看小故事:红角和蓝角之争。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五、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角的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自己做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顶点和边。

你能将角变大吗?能将角再变小吗?

2、请同学们拿出圆纸片折一个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歌谣总结: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七、欣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共同特征:

初三数学教案范文第3篇

一、由于审题不清导致没有将分类讨论的思想融进解题的过程中

图1例1已知,如图1所示,在三角形ABC中,若AB=AC,三角形的周长为16厘米,且AC边的中线BD将三角形ABC划分成了具有4厘米周长差的两个三角形,试求三角形ABC各个边的长度.

分析:因为AD=DC,如图1可得,分成后的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差相当于AB和BC之差,则有AB-BC的绝对值等于4,然而,由于题中并没有交代AB和BC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实际解答时需要分两种情况对其进行讨论.

剖析:(1)在解答本题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两种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错误,一种是由于在解答过程中考虑的问题不够全面,导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只考虑到了AB>BC或者AB

正解:因为AD=DC,所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BCD的周长之差就等于AB和BC之间的差.(1)当AB>BC时,AB-BC=4厘米,我们设BC的长度为x厘米,则由题可得,AB=(x+4)厘米,所以2(x+4)+x=16,所以x=8/3,故BC=8/3厘米,AB=AC=20/3厘米.(2)当AB

二、由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错用知识点的某些性质

图2例2已知,如图2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AC,且∠B=∠C,试证明:BD=CD.

错证1:先连结AD,在三角形ABD以及三角形ACD当中,因为AB= AC,AD =AD,且∠B =∠C,所以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ACD,故BD=CD.

错证2:先连结AD,由于在三角形ABD以及三角形ACD当中,因为AB= AC,AD =AD,且∠B =∠C,所以三角形ABD相似于三角形ACD,故BD=CD.

剖析:对于那些刚刚才接触几何试题的学生来说,上述两种错误是在日常解题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通过具体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错证1所犯的错误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仅仅注意到了书写格式为SAS,却忽视了各个条件间的相互关系,随意采用了SAS,最终导致只求了表面而忽视了实质的现象;错证2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对全等的三角形所具有的判定方法在理解上产生歧义,从而没有将其正确运用于题目中.

图3正解:如图3所示,先连结线段BC,由于AB=AC,所以∠1=∠2,又由于∠ABD =∠ACD,所以∠3=∠4,故BD=CD.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知道了两种有关于初中数学三角形问题解答易错的原因,然而,由于科学的复杂性以及严谨性,除了上述两类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原因导致初中数学三角形问题的解答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对某一知识要点的性质没有理解清导致无法对其进行正确地运用、没有抓住文字题所具有的要义导致解题的过程留有遗漏、没有能够抓住知识性质的使用范围导致解题出现错误等等.掌握初中数学三角形问题解答易错的原因,有助于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光.初中数学三角形问题解答易错案例剖析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1(12).

[2]王晶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运用[J].商情,2009(25).

初三数学教案范文第4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野餐活动图,你看到些什么?

把每种视频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只能说每份分得“半个”。这“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半个呢?

(学生操作平均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其中的多少?

说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

2、教学读写二分之一

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问: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谁的1/2?

3、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4、教学“试一试”

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2并展示。

指出:不管怎样折,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出示例2

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1/2和1/4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再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然后把1/8与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讨论并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3、做“想想做做”第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