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拓展训练项目方案

拓展训练项目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拓展训练项目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拓展训练项目方案

拓展训练项目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迈进重大举措之一,为今后工程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卓越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与研发等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后备人才。河南理工大学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测绘工程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对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大学期间要有超过一学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对其培养方案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及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一)测绘工程专业特点

测绘工程是通过测定、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确定地物的空间位置及属性,并绘制相应地图及建立其空间信息关系。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该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有以下特点。

1.实践教学中独立动手能力要求更强。测绘工程技术人员要掌握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仪器独立使用、检验与校正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实习小组之间相对比较分散,在明确实习目的与任务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测量、计算、绘图等环节。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更加紧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均有相应的课堂或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前一章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下一章节理论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需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印象、促进知识理解。

3.团队协作配合要求更严格。测绘是一个团队配合的工作,任何个人很难独立完成测绘任务,都是要一个工作团体协作完成。测量工作需要测量员、记录员和跑尺员,他们之间需相互配合。

4.工作内容的行业化更明显。社会建设中许多行业都需要测绘人才,但不同行业对测绘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工程建设企业侧重要求测绘施工放样等技能,规划、国土部门侧重要求地图的绘制技能,煤炭、隧道企业侧重地下工程测量等技能,地理信息部门侧重要求测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等技能。

(二)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及存在问题

1.现行实践课程体系。测绘工程现有专业课程的课堂实习所占课程总学时比重较大,约为20%,有些课程如测量学基础课堂实习20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堂实习20学时、理论教学20学时。

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集中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测绘综合技能、团队配合意识。四年教学期间有五门集中教学实践活动、两门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测绘工程专业集中教学实践主要有:数字测图实习、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控制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学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2.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现行实践课程体系相对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企业实践教学安排;其次,实践教学多为模拟式实习,与企业测绘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缺少对企业文化、项目招投标、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训练项目。

二、测绘工程卓越计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根“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采用“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习,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测绘工程项目,着力加强现代测绘技术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面向工程、面向生产实际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企业工程实践,贯通学生所学有关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实践能力:经过测绘工程集中实践性环节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具备一定的工程项目操作能力。参与工程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受到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全面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熟悉和适应实习企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关系环境。

信息获取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现场交流等途径,获取生产技术信息和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提炼、整理和总结,在企业培养阶段能够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意识。

沟通交流能力:在实习生产企业现有体制下,通过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的书面和口头交流,养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1.校内课堂实践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校内和企业两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认知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和学习,掌握仪器使用的基本技能,促进校内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沟通交流等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企业实践为主、课堂实习有力补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模块化企业实践与综合性毕业实习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测绘专业技能,要把企业实践部分进行模块化设置,每个模块应相对独立、功能各异,各个模块安排在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培养。安排学生毕业前在综合性测绘企业进行综合性测绘实践活动,模块化企业实践与综合性毕业实习相结合。

3.注重企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要依靠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借助企业完善的生产、设计、开发和创新条件,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以及先进的文化氛围,与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一起做好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建设,建设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企业实践课程模块。

采用“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原则,使1年企业实习的要求在三、四年级这两年中进行,累积企业实践达到或超过1年。既保证了企业实践累积1年的要求,又满足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增强理论认知能力的需求。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意识,同时把在企业实践期间发现的专业问题集中起来,再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

(二)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课堂实习的构成。根据理论教学需求,随堂进行认识、仪器使用的实习。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实习便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第二,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掌握了仪器的基本操作,以便于缩短在企业适应过程。把课堂实习内容中的一些综合性实习转移到企业实习中去,课堂实习只保留认识、简单操作类的内容。

2.企业实习的构成。“卓越计划”中企业实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合理、科学地制定好企业实习的课程体系、大纲要求和时间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将学生参与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研究活动作为实践性课程,使学生在校内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由于测绘工程专业所对应的实习企业类型不同,可以分为面向基建工程、面向变形监测、面向矿山、面向国土测绘等,因此把1年的企业实习采用“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原则,分成3段集中时间,针对不同的实践内容安排不同的企业。

企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内容主要有:测绘工程认识实习、测绘基础技能学习与实践、测绘工程项目招投标、控制测量项目方案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践、工程测量项目方案设计、工程测量生产实践、摄影测量(遥感)综合技能企业实践、测绘生产技能拓展企业实践、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实践、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分析和企业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

相对原有的校内模拟实习,增加了招投标、技能拓展、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熟悉项目实施过程,增加W生对测绘工程项目实施的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结论

在“卓越计划”的框架下,分析测绘工程专业特点,理清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原则,构建了该专业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和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47-5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3]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拓展训练项目方案范文第2篇

“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上岗为导向,并按照就业后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情景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培养教学师资和组织教学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入手,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把理论知识讲授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应知”要求相融合,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校的实训和实习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应会”要求相一致。因此,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在学历教育知识体系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对行业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入手,根据行业的能力体系和职业资格框架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如上所述,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工种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工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既存大同也有小差异。例如,所有工种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创新思维、造型能力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但不同工种的具体工作内容有所差别。因此,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最好以模块化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满足艺术设计学科性教育对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又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例如,按照家具的设计程序和生产过程,为有意在家具设计与生产相关工种就业的学生设置以木质家具为载体的基本模块和专攻模块。其中,基本模块可以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家具,要求学生3~5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各组成员分工完成目标家具的尺寸测绘、方案图和施工图的绘制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熟悉家具的功能、造型、尺寸、材料、连接方式等知识,最后要求每个学生项目组根据图纸按一定比例制作出家具模型或实物。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向企业推荐优秀的作品,使之能投入生产。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本模块的学习与训练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目标进入专攻模块的学习与训练,最后可申请考取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家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等。此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邀请相关企业和公司的专家、技师或负责人共同探讨。业内专家提供的有价值的建议将使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重建课程标准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软硬件条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导致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教育模式仍以学科式教育为主,在教学上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追求理论知识的“宽、深、厚”以及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技能培养方面较为单一,只是偏重于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所开展的课程训练项目多为虚拟的,没有与企业、行业的实际项目对接。因此,尽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能完成视觉效果看起来不错的创意或项目方案图,但是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信心不足,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依然会无所适从。这导致用人单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毕业生进行再培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些高等院校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福建农林大学也不例外,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了重建,要求尽量做到课程有方案、项目出产品,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考核都不再以理论考试为主,而是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围绕国内外相关大赛的主题,以考核完成项目设计或大赛设计任务的情况为主。但是,目前的课程标准还存在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结合不够充分、校内评价与企业和社会评价的结合尚未实现、学生的设计方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比率还太低等问题。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所以如果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那么学生难以真正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福建农林大学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断交替循环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如下:在大学一年级安排专业认识实习,让学生到学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和兴趣培养;在大学二年级安排省外专业实习(艺术考察),加深学生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大学三年级的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内容,即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与相关职业标准相符的课程实践环节,通过专项实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大学四年级安排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签约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并争取考取1~2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顺利实现。在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和实际的生产过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主动探索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例如,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以项目开展为主线,以任务实施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问题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如,通过“知识小词典”教学环节将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贯穿于课程教学,通过“技能辅导站”形式在项目教学中练习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的知识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工具、设备等实训环节,把考核要求的知识分解到各个实践环节中进行练习,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的结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企业的实际要求、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特点、积累现场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为学生最终获取“双证书”奠定基础,而且能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角色转变的适应期[2]。

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成效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所以除了要建立能够满足职业训练要求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更需要造就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急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适应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的需要。首先,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行工程项目和技术的开发,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或者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提高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引导专业教师熟悉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标准和评价规则,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评培训,并取得1~2个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评员资格。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熟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考查规则和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最后,在制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从以考评教师解读课本的能力为主转向以考评教师驾驭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主,要考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兼顾学科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实训环节中典型工作任务(产品或项目)的选取是否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匹配,以及教师是否能更好地把控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和考级的通过率等[3]。此外,艺术学院还可以通过聘请行业或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以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设实训基地实验和实训条件是保证“双证书”教育模式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也是达成职业技能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校内实训基地不是一般的理论验证实验室,也不是纯粹的实习车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教授工作室加工厂”式的人才培养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进行以设计实践为主的训练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较系统、规范的多种技能训练和艺术创造思维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的最基础条件是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艺术设计创新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等;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室,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从而可以节省一些先进设备、设施的投入[4]。校内实训基地在材料消耗、维护、管理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且很难做到仪器设备的齐全、先进,所以高校还要把企业作为学校办学的强大后盾,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最佳平台,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因此,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应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一种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例如,通过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或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开展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使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任课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另外,学校还可以把各地举办的家具博览会、家居体验馆等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将其作为学生观摩、学习、体验和实践的真实情境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能够让学生注意到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操作规范性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实际生产对技术和操作的要求。这既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5]。

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