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小论文

经济学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小论文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培育 途径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技工学校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工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技工学校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工学校语文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看,其情况令人担忧。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心理不健康,社会观念淡漠,缺乏关爱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自暴自弃,行为偏激,走上极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体认,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颇。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沿袭传统思路,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还要强调语文要为专业服务,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平台。技工学校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实践和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见闻”的价值标准,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把“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一段话作为整个为学过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显示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三字经》还体现了为了实现理想,必须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即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同样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选材也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立高远之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勤学好问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从小在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旗帜下成长,长大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国文》教材《王冕的少年时代》课文说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邻家放牛,主家如果将腊肉、熏鱼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回家孝敬母亲,他节省每日的点心钱,到学堂买书自学,还利用放牛的时间每日勤奋的画画。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浅出,阐释了为人尽孝的道理,弘扬了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现行的各种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部编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应该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经常性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对自己言行反复的省察、反思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审视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且把内省的结果,写成日记体随笔。这样做至少有两大作用:第一,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养,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身轨迹,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作为“道德长跑”),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老师用的方法是日积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觉的守护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一个月可以练笔一万五千字,一年下来也有十八万字左右。熟能生巧,坚持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对学生的随笔,老师可以定期查阅,发现谈得较好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宣读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思想上可以互相影响,其实学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响比老师说教好得多;语言表达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放手去写,放胆去写,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可以争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语文学家、教育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就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而且有种种限制,“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长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语文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我认为,这种演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应加以充分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导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主要是剪报),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评述,老师再相机点拨,效果较好。比如,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备不堪,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同学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一个美丽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感召下,才产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美丽的向往,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经过评述、点拨,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立志高远,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学生们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蕴,写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难设想,一个心浮气躁,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者。头脑没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武库中装备这种思想,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感受过这种思想,作文时怎么能凭空产生这种感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训练。

1.修身之道:立志高远,爱国情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知恩报恩,遵守公德,诚实正直,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勇于改过,节俭朴素,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磨炼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强,把握时机,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遵纪守法,反对迷信,保护环境,结交良友,学习有方,心理健康,潇洒幽默,尽心尽责,惜时守信。

4.思辨之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纲挈领,因小见大,相辅相成,物极必反,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围绕其中一点,体察感悟,抒写真情实感,绝对不能空发议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这些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五、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就是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文学基本常识,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诵读、默读,进而涵养、浸润)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作家王蒙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授职仪式后的演讲中,他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王蒙的话都表明了阅读文学作品对培育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就是要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培养美的情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的使者”,带领学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我们周边的人文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地处六朝古都,其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城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父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留连往返。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地域特点的人文素质。

当然,技工学校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作为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没有类似高考紧箍咒等制约的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积极开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03).

[2]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一些难易结合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涉及的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听讲,学习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设多种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就会更加活跃。

2.图表情境,再现课堂主旨。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认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表,通过图表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当中的图片通常都是把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将图片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该文章。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在语言方面应该更加形象贴切,运用朴实的语言再现文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应将文章的图片跟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再结合所讲例子让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去感知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画面语言情境,凸显情感表现。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文章图画相结合,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展现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例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教师应该跟学生讲“: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日出呢?”这样提问学生就会立马想起自己当时所看到的日出景象,然后再结合文章关于写早晨的海边升起日出的画面,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到这个情境当中。而对于那些没看过日出的学生来说更是激起了他们想去看日出的欲望,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会提高,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这种教学法对于以后教师上课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4.表演情境,增添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除了运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班级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比较主动,有的则相对安静,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而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则很好的协调了这种关系。这种形式对于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同时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整篇文章把握也更加的熟练。

5.结语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式,很难主动学习,也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创造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忽略教材使用,造成一些课程内容不能深化教学。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主要通过多媒体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师生之间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课件而不是教材,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减少。学生大多不认真读教材,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往往止于表面,缺乏深入。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单一,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已经有所了解,又因为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这使得学生们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忽视甚至于轻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而目前,大学的本科教学无论是思想教育的公共课还是经济类专业课中又再次讲授政治经济学理论,与高中相比,这种重复教学内容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同时,政治经济学本身理论性较强,一些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和分析过程又比较抽象和晦涩难懂,从而也使得学生对这一理论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抽象的理论,和现实世界相距太远,更缺乏实用性,对其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大量的西方经济课程和教材引进到课堂教学,相关的课程被大量开设,课时量也相应增加,而政治经济学教学课时却不断被挤压,面临日益减少的局面。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以上的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上述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入日常教学中,除此之外,还需要转变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错误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材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马克思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本质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机制的深刻理解,都已为实践所证实。当然,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经济学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要与时俱进。其体系、内容和结构也要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调整和优化,在教学中应强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点内容,突出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讲授;加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内容和运行机制讲解,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既要突出二者相同之处,也要强调二者的差异。既要分析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特征,也要剖析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性,注重市场经济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吸收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在坚持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通过不断引入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思想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要借鉴吸收西方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加强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意义

首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理论意义以及对经济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社会时代在变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点、本质没有改变,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没有改变,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求没有改变,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分析并没有过时,相反,这一理论却有强大的生命力。要通过大量事例实例来论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力和解释力,以消除大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和偏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必须强调,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是科学的,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同样,这些基本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同等学术地位和价值,也能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将所学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大量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说明和阐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辨能力,提高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中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性,教师不能仅仅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深入思考。

2.善于启发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种问题或疑问,以吸引学生思考和回答。

3.讨论式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倡学生多多思考和多多发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否定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和思想,发表和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来思考现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努力保护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积极性,借此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习惯就会养成。

4.社会实践教学。

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吸引力。如通过到企业学习参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等形式来体验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三、总结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资金,即中央财政拨款或地方财政拨款。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指定雇佣人对象为其服务,同时授予人一定的决策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人保留剩余索取权,经营权则让渡给人。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中存在两层委托关系。第一层是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以校友为代表的捐赠者等与高校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以政府为代表的多元化投资者为委托人,高校为人。委托人提供资金,要求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为民理财、科学理财、平安理财。第二层关系是高校与内部各基层的委托关系。学校是委托人,各基层是人,学校将从政府取得的财政拨款下拨到各基层,各基层履行其职责使用资金。本文主要分析第一层关系中的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政府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的税金,并将资金托付给高校。政府追求的是资金的有效使用,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达到要求,这种无法考核的现实也成为人存在“侥幸”心理的重要原因。对于人高校而言,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下,高校在面对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履行职能的同时,在国家利益与学校利益的考量中,可能通过“三重一大”的倾向性决策保护学校利益,牺牲国家利益;个别高校还可能通过套取捐赠配比、虚列人员数量来增加收入;资金使用中的挪用专项,超预算支付,虚报冒领等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财务信息公开的方法,要求高校必须要向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描述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及相关财务决策。另外,为使高校出具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障,必须加入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来对高校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增强除高校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因此,通过建立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唤起社会的公共权力监督意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提高高校经费使用管理的透明度;维护投资人依法获取高校信息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规避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高校在与其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高校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而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获取、掌握信息的劣势方。高校存在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谋求利益的可能,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高校掌握着大量有关自身财务治理模式、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状况、资金来源及其构成情况、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有关收入总量及其分类、支出结构及其合理性、结转结余资金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这些信息如不公开,外界很少清楚其真实情况,高校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逆向选择问题主要发生在高校与政府建立关系之前。高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使政府签订对高校有利的协定,而政府由于信息的缺乏则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就目前高校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看,主要包括招生规模与收费标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预决算报告等。这些信息无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透明度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另外试编的财务报告尚未披露,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检查。这表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质量不到位,使投资者处于无法获得高校真实财务数据与管理结构的状态。同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依据各高校上报的数据拨付款项,易导致资金低效率配置的风险。高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顾及所有投资者决策依据的侧重点,所以有公开会计信息反而导致投资人减少投资的可能。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高校为获得投资做出“逆向选择”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低效分配和使用。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已连续3年公布了部门预决算报告,同时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栏目,不仅为公众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是为高校试编财务报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德风险方面存在于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产生之后。一旦政府无法接触到高校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监督的成本又过高,高校便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粉饰财务信息、隐瞒或夸大真实的财务数据,以套取人员经费、骗取捐赠配比等手段谋取私利,从而牺牲国家利益。另外,高校管理者的任期并不算长,虽然有离任审计,但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达不到“边审边改”的效果,发现问题时已无法督促高校整改。因此干部往往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夸大个人业绩,搞个人“形象工程”。通过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公开部门预决算报告,落实高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鉴证服务,提交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是落实“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规定的要求,也是建设诚信高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

三、兼顾高校与投资人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关系之间会形成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决策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前者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后者主要包括学费收入、宿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银行贷款、其他自筹经费等形式。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将使其经济利益相关者群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目前状况来看,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内部人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捐赠者、校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笔者以高校为主体,分析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及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揭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一)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委托关系成立之后,必然会衍生出委托人与人利益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拨款下拨到高校,希望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校则希望在履行高校功能的同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如高校的社会地位、声誉或者其他利益。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高校缺乏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会将会计信息“隐形”,而这种“隐形”也就成为高校腐败频发的根源。国家要根治腐败现象,必须从根源抓起,阳光财务就是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一剂良药。强制要求高校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腐败现象,还高校一片“净土”,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力措施。

(二)校友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之所以将校友捐赠者与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分开分析,是基于这一群体捐赠行为的特殊性———捐赠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捐赠投入是不图回报的,完全出于捐赠者对高校的感情因素。正是因为这一投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与其他投资主体不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中,高校希望校友增加捐赠资金,而捐赠者则希望高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为实现最佳博弈效果,高校必须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尤其要披露完整的捐赠收入及使用状况,并要在高校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这不仅可以方便捐赠者及社会公众监督资金的使用,更能体现出高校对捐赠者的尊重,进而塑造高校的新形象,提升其软实力。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依法办学、阳光办学,从根源上抑制,遏制高校腐败现象。同时,这也是落实责任主体的需要,避免信息者各自为政或主体责任缺失。

四、保障师生与社会公众的权益,发挥公共产品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