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期货公司高管履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首次正式出现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债务重组》,此后,公允价值又相继在非货币易和投资两项交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量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条件。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而言,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公允价值更能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的本质,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以及带来的经济利益,为经营者,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 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CA)的《IAS32――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也就是说,该项资产(负债)是在非强迫或清算拍卖的情况下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的。”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就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注会)。我国2006年《CAS――基本准则》中的表述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最主要的前提是:非关联企业在持续经营下进行,它不是企业强制下而是自愿的公平的交易、清算或拍卖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还有必须是熟悉情况的双方。
二、公允价值的优势分析
公允价值的引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求。受西方金融发展的影响,我国衍生金融产品进展迅速,交易活跃,如期货等在近几年来频繁交易。基于以下原因,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会计计量无法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准确确认和计量;第一,衍生金融产品只要求少量净投资,不要求初始净投资;第二,衍生金融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交易和事项大多并未实际发生,企业在衍生金融产品上的损失或收益,揭示的只是一个累积数字。历史成本计量必须待合约履行或取消时才进行,而公允价值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以形成一个判断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是反映衍生金融产品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将衍生金融产品的到期累计风险分散到合约的存持期间,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会计目标已转变为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市场经济不够成熟时公允价值不易取得,这应该是导致我国上世纪未使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公允价值因其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已被认可为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为公允价值的运用造就了基础条件。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评价价值。新会计准则表明,会计目标首先是提供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会计信息,据以评价履职行为。反馈价值。从决策有用观来看,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评价履职行为,也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过去的会计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即测价值。会计目标和不确定性的预估,会计信息要有助于使用者以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有用性。会计信息能满足适应多元化的使用者和使用者多样性的需求。公允价值可以正确衡度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科学合理的履行会计的反映职能。
公允价值使收益确认更加真实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弥补了会计收益本身的不足,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财务风险。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补偿与原来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但公允价值计量,更多的是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中,也可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和保全。非货币性资产会计计量的主要目的,在于计算期间收益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计算的企业收益包括“纯利润”(劳动者创造)和“价格差”(经济因素影响)两部分,在利润分配环节,两者不加区分,这样必然导致收益超分、虚利实分,但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配比的结果,较好地体现配比原则的内在诉求。
三、公允价值的局限性分析
1.公允价值概念界定存在局限
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比较,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界定有些简单,没有明确界定公允价值计量日期、交易的性质以及交易的目标。准则中也未明确公允计量的前提假设,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值,这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变高了。对公允价值的三个级次,我国会计准则条文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是一、二级,这主要是出于会计谨慎性的要求,由于以上难题,公允价值在实务应用中会产生误差,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技术操作上的局限性
首先,市场经济的不完备和估值的复杂性使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无法有效保障。我国会计准则没有事先做出进一步的指南,这样会使我国运用公允价值本不熟悉的会计人员无所适从。特别是金融工具,在市场流动较低、金融工具的持有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反映所有信息。市场价值未必可靠,这必将影响到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其次,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差异以及运用状况的不同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且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因估值日期和估值目的不同而受到影响,降低信息的可比性。
3.会计人员素质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用到估算技术,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意识也不强,形成了没有主动进行专业判断的意识,因此新企业准则颁布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对“放权”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运用专业判断。
4.监督约束机制匮乏
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底线,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国家都要建立一套以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各方经济利益的法律体系。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有关法则都很全面详尽,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行政处分的威摄力不够,民事赔偿制度尚不健全等。这种局面使公允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在应用过程中发展成了一种操纵会计信息的手段,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应用。
5.市场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必须要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美国作为公允价值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带来金融工具日新月异,对计量属性提出新的要求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关注信息的相关性。这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要有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因此,需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评估环境及市场评估体系。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相关建议
为了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基于以上局限,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则内容,促进与国际准则趋同
将收入费用概念范围拓宽口径,以更加符合我国目前逐渐沿用的“全面收益观”,不要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与其他完全平等的第五种属性而是将其作为其他计量属性追求的目标。将可能达到这种目标的可以采用的各种估值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建立更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和更具有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改进报告主体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并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则的趋同。
2.建立专业计量部门,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可设立类似于资产评估中心的专业计量部门负责,专业负责对一些资产需要用公允价值或其他除历史成本以外计量属性的计量。专业计量部门的设立一方面可降低会计人员的应用难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或排除对计量结果的争议,从而改进计量的可操作性和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3.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可靠
制定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保证准确使用公允价值,保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规定在整个企业的一致性;定期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提供信息。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事前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加强事中控制,严格实行岗位分离。
4.加强公允价值培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地方需要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公允价值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业务;二是加强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强业务培训,尽快熟悉和掌握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5.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对企业的监管
考虑到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的变化,应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和学出版社.2006:15-18.
[2]路晓燕.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会计研究.2006(4).
[3]乔玉洋.公允价值的适用性分析及启示.财会通讯.2010(5).
[4]覃方仕.公允价值局限性及其假设的理论研究.财会通讯.2010(10).
[5]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会计研究.2009(6).
[6]程树,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10(1).
[7]钟子英.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