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亮,张清辉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
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
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 为分析框架,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
R&3D 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R&3D;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34-02
2012 年7 月,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
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在确
立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
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
供工业母机的制造行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国防能力和综合竞
争力的基础,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
战略意义。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共
性技术“瓶颈”,以具有外部性和外溢性都极强的共性技术作为
支撑,否则仅靠低层次的技术模仿与技术跟踪就永远难以培育
出自主创新能力和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很难走出在全球价值链
低端徘徊的困境,无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是由共性技术的测度和筛选来实现
的,这一直是共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做为基础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是否明确,对于产业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2 年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
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推进
重点(第一批)》,在《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中对我国确定的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关键共性技术、重
点研发单位、政策及资源(中央层面)进行全面介绍,尤其是明
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和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
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职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的
相关技术,[2]这些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着多个工业行业装
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也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
发展潜力(见表1)。
表1 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式
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研究
马亮,张清辉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
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
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 为分析框架,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
R&3D 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R&3D;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34-02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BGL034);甘肃省财政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兰州理工大学“红柳”学科协调发展计划项目;兰州理工
大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马亮(1981-),男,甘肃庆阳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张清辉(1973-),男,甘肃白银人,兰
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生产力研究》No.12.2013
产业论坛
重要领域 重点方向 关键共性技术
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
航空产业 航空发动机
航空设备及系统
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先进航空材料及制造技术;
航空数字化技术。
卫星制造
卫星总体技术;卫星平台技术;卫星有效荷载技术等
卫星及应 卫星发射服务 运载火箭动力学关键技术、发动机研制技术等
用
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
对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小型化“动
中通”技术导航与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基础平台、
3S+C 综合应用技术等
动车组及客运列车
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
城轨交通装备
列车智能化控制技术、主动维保系统、可靠性和可靠性
评估技术、减震降噪及操控优化技术、轻量化车体、安
全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等
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
整车集成技术、数字网络电气控制技术、数字传感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数字无线通话技术、轮轴制造技术、无
损监测技术等
轨道交通
装备
关键系统及部件
牵引传动与控制技术、列车网络技术、制动技术、列车
运行控制技术、轮轴轴承、传动技术等
海洋工程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环境观测与监测技术、深海运载与深海探测技术、
深海观测网络技术、深海装备和设备的可靠性监测技
术、海洋防腐蚀技术等
智能制造装备用关键基础零
部件
高效、高速、高精密加工工艺、焊接相关技术、数字化
控制技术、微机电技术、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液压铸
造、绿色表面处理技术等
核心职能测控装置及部件
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
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
护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高
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等
智能制造
装备
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
以及安装调试技术、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
术、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一体化资产管理技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式
相关研究显示,[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
严重缺乏,同时存在技术流通体制和商业化平台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供求之间量的矛盾和结构性
矛盾,缓解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问题,必
须加快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在高端装备制
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国际上目前采取的方式很多,我们可
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以提
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依托政府动用行
政力量,通过各种专项计划或科技政策牵头,构建以政府为主
导、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结
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力争攻克一批能
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共性技术难
题,很好地掌握这些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同时需要关注共性技术研发之后、商业化之前的中间环
节,即共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R&3D 的思维框架构建新型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官产学研研发体系。
二、R&3D 研究框架
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从全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
将原有的R&D 细分拓展为R&3D(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这
样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属性,促进技术发展。
苏竣[4]对从R&D 到R&3D 的学理渊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
述,虽然分析和研究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入手,但
本人认为R&3D 的分析框架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
新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R&3D 分析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进了示范和推广两个阶
段。苏竣[4]在研究中认为示范是一项包含特定新技术的活动,在
现实环境中以全规模或接近全规模,检测技术、产品、过程和系
统。推广是介于示范和市场吸收之间的一个技术阶段,包括早
期推广(小规模)和扩散(大规模)两个阶段。R&3D 分析框架增
加了示范和推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特点和价值,其意义对于
创新链较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尤为显著。[5]
三、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一)研发阶段
这里所说的研发阶段,即我们通常讲的R&D,在该阶段中,
主要任务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该阶段,官产学研的各
类主体有明确的任务和定位。
政府在研发阶段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展共性技术
的预测和共性技术开发计划的制定和加强财支持强度,工业和
信息化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
一批)》即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合作中起创新源作用,如在《战略性新
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中明确了各高端装备
制造业共性技术的重点研发单位,如海洋工程装备由中船工业
702 所、中船工业民船设计中心、中船工业708 所、604 院、611
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
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充分体现了在大学和科
研院所的创新源作用。
企业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应发挥主体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
共性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赢得市场竞争。企业是市场竞争的
主体,直接面向市场,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而在
官产学研合作中占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参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官
产学研研发企业并非一个,往往是行业内的多家企业,如高端
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技术领域关键系统及部件,参与其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的企业就有中国通号、北京交大微联、北京南口轨道
交通机械、上海自仪股份、北京和利时、浙大中控等,它们往往
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应主动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示范阶段
政府在示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示范平台、推进专项计
划或应用工程,提供符合共性技术示范的真实环境和全规模条
件,这作为单个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很难提供和满足的。如《江
苏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方案》中提出要实施重大装
备制造业装备示范应用计划,推动重大装备市场开发,这一做
法应该在国家层面和各地积极实行。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示范阶段起协助作用,协助政府构建示
范平台和创造示范条件,随时关注和解决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
技术问题。企业在示范阶段起主体作用。毫无疑问,政府构建的
示范平台和专项示范项目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和核心构建,同时
由于市场是最终评价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与否的标准,在示范阶
段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言而喻。
(三)推广阶段
政府在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度保障或以首购或大
型工程订购等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产品推广,
如常州市颁布了《常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
管理办法》,有效的从制度上保障了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推广;
《江苏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方案》中明确要完善首
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购首用和保险补贴政策。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广阶段主要是起技术支持的作用,关
注推广阶段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支持和技术升级。
企业是技术推广的主体,经过前期的大量共性技术研发投资、
承担巨大风险和示范阶段,此时到了企业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收
益的时候了,企业自然当仁不让的投入示范阶段,并主导着示
范阶段的顺利进行。
表2 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官产学研研发体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
gov.cn/zwgk.
[2] 工信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EB/OL].
http://miit.gov.cn/.
[3] 原毅军,汪之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体系构建[J].经济论
坛,2011(1):120-123.
[4] 苏竣,张汉威.从R&D 到R&3D: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新能源技术
创新分析框架及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3):93-99.
[5] 马亮,张清辉.R&3D 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
(1中国移动汉阳分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50
2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母机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产业关联度的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新常态;产业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5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招标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收稿日期:2015-01-15
1 转型升级新常态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档,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与效率型转变,产业链逐步迈向高端,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现象同步发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并成为稳定内需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诸多理念、观念、方法、模式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新常态”下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升级是重中之重。正如洪银兴提出,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提高附加值,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好顺应了当前国际国内转型升级和“新常态”的宏观环境,其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突出特征,符合“新常态”发展态势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被中央和许多地方列入重点发展领域,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新常态”发展要求的契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必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倚重发展的领域。
2 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从宏观上说,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要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以SWOT分析方法,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特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宏观政策背景和经济发展战略形势,正是这两者为其提供了当前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首先,国民经济发展投资刺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尽管我国已经在“新常态”的大形势下,投资规模受到一定抑制,但出于对抗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需求疲软和国内需求不振的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继续刺激经济,提升内部需求尤其是投资力度并未减弱,加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不断更新和扩大,都给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工业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标志,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这一轮发展重要的装备提供者和重要参与者。如2012年9月, 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 000亿元,而2014年12月,发改委再次批复近2 100亿元的地铁建设项目,地铁建设所需要的相关装备,均涉及我国所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发展领域——轨道交通装备,此外也直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在巨大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拉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其次,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发展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不仅是指自在装备制造业及整个制造业中所处的产业地位之高端,更代表其所包含和应用的技术之高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中,先进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在最为先进的技术支撑下,才可能产生和发展真正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我国正处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科技成果涌现和应用周期日益缩短,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现阶段较为热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现代机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企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源。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和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会不断突破和延伸。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设计与政策转向,制定和修改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信部制定颁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各子领域的政策出台,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战略意义,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人才、投融资、税收等。此外,国家大力发展航空工业、高铁以及加快太空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更为其提供了相应保障。可以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当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
上述几个方面的机遇,有的是多个产业共同拥有的,有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所独有的,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时代机会,相关地区和部门应认真审视,充分抓住和把握机遇,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2.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尽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机遇较好,但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威胁或障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和抑制作用。这些威胁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内需不足,增速下降,不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稳定持续扩张。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和建设,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平稳推进阶段,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告别大规模扩张阶段,这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遇到瓶颈,无法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成长空间。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始出现债务高企、财政风险急剧上升的苗头,已经为过去举债建设、大规模扩张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稳健发展成为地方发展和建设的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空间。
(2)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受制于人,限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尽管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但在相当一部分行业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为国外所掌控,受制于人。这种现象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也比较典型,例如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我国仍然不具备核心技术,受到国外的封锁和压制,因此在该领域仍属于第三阵营。甚至,今年来,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新成立的独资企业有增多的趋势,如德国的企业不断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等方式,实现其对经营管理权的控制,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巨头西门子、博世、马勒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国内不同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规划和发展的趋同化,导致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为产业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各地区也都抓紧时机,奋勇争先,纷纷出台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重点领域和目标。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许多地区之间存在重点领域趋同、重复规划建设的问题。客观的说,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存在差异,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遴选自己具有能力和优势的产业领域,而不应赶时髦、一哄而上。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为例,全国几乎各大城市都将其作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但根据当前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具有发展的条件。所以,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地区趋同化、产业空心化、竞争恶性化问题较为突出,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隐患,必须通过中央的调控与地方规划修编,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思路,优化发展布局。
总而言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威胁,可谓机遇与威胁并存,这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面正确分析利弊,权衡优势劣势,才能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
3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从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工信部颁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也日趋提升,竞争力逐步增强。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达到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在2010年就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尤其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初步完成,产业链日趋完善;在各领域均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且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如卫星导航领域的中国卫星、火箭股份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民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迅猛,产业活力日益释放。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在国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一是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域遴选、区域布局都将区域理性化和科学化,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日趋高端化,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当前高端装备制造业跟世界相比其“高端性”仍然不够,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其必将逐步走向高端,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是国际化日益显著,随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完善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其必将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成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也会大幅提升。
在市场机遇和政府的规划引导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和良好的发展阶段,然而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困难的阶段,正确识别产业发展环境,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方能保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5)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研发强度 财务绩效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产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同时也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Dosi G,1988)。本文将从研发投入强度的角度,来剖析引起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因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上,需要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贯穿于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只有加强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支持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研发能力薄弱、R&D投入不足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分析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对R&D投入强度及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考察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寻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这一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R&D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果并不一样,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Grabowski和Mueller(1978)通过对美国86家公司的样本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投入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它投资。徐欣、唐清泉(2010)考察了R&D活动对企业价值和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活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中R&D投资能提高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程宏伟、张永海、常勇(2006)以我国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R&D投入与公司业绩正相关,R&D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罗婷、朱青、李丹(2009)使用2002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R&D对公司经营业绩的作用。结果显示R&D投入整体上与公司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陆玉梅、王春梅(2011)运用99家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R&D投入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
(二)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有些研究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周国红和陆立军(2003)对1 162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水平与强度和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总额、人均销售总额、利润总额相关性都不显著。朱卫平和伦蕊(2004)则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梁莱歆和张永榜(2005)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有很弱的相关性。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考察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业和制造业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间的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三)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Myers(1977)指出公司的价值是由现有的资产与未来成长机会所构成,R&D能为公司带来成长机会和超常盈利能力。Morbey(1989)以800家研发支出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美国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研发强度与企业利润、获利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强度对企业未来获利有着显著影响。Sougiannis(1994)以1975年至1985年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财务计量方法估计研发支出之后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每增加1元的R&D投资,在未来的7年内会增加2元的获利。Lev和Sougiannis(1996)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其效益持续期各行业有明显的不同。Chambers等(2002)通过对美国近10万家企业样本的分析,认为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公司业绩的提升可以持续10年以上。梁莱歆和张焕凤(2005)通过对我国72家上市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R&D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周亚虹、许玲丽(2007)利用浙江省桐乡市21家民营企业14个季度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终发现浙江省桐乡市民营企业的R&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呈现一个倒U型。陆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滞后影响。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不难看出:不同行业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因其科学性质不同行业竞争结构不同、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同,导致不同的研发投入水平和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轨迹(董静、苟燕楠,2010)。实证检验也是如此,Hu AG和Jefferson GH(2004)利用中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数据,研究了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是显著的,显著程度对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以披露研发信息的信息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在科研投入力度上高于信息业,信息业和制造业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间的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对企业成长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研发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也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强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探寻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4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2006年至2011期间完整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公司不多,为扩大样本容量,将5年截面数据并在一起。剔除研发费用完全没有披露的上市公司和ST类的上市公司,获得29家上市公司的159个样本数据。本文用到的研发费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站(http://.cn/)提供的年度报告全文中披露的数据,包括年报附注中“管理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等项目中披露的研发费用以及董事会报告中研况,如:“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试制开发费”、“研发支出”、“研发费”以及类似名称披露的费用,但不包括反映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下的“专利权”、“专有技术”本年增加额。所有研发数据都是通过手工收集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CCE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部分财务数据进一步与公司年报中的数据进行了复核和补充。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来完成。
(二)变量定义 本文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选取适当指标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盈利能力指标选取的是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两个指标 ;营运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密集度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偿债能力指标选取的是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适合率两个指标;发展能力指标选取的是资本积累率。另外,本文引入企业规模(SIZE)来控制可能存在的规模效应。由于本研究采用2006—2011年的截面数据,数据本身存在年度之间的差异,因此引入一控制变量IPI(工业景气指数)来控制年度宏观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该指数的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建立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回归分析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研发强度普遍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研发强度对公司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均有负面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少,简单地讲,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从财务层面上讲,如果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没有正面影响,反而降低了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公司一般不会热衷于这种负回报的投资的,无法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提高研发投入收益,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能为企业真正带来正面的投资回报。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研发效率、保护自主创新成果、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收益等方面下功夫。此外,应当进一步规范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提高研发投入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受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0032110031)和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1211)资助
参考文献:
[1]徐欣、唐清泉:《R&D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8期。
[2]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3]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4]陆玉梅、王春梅:《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
[5]周国洪、陆立军:《企业R&D绩效测量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3期。
[6]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7]梁莱歆、张永榜:《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05年第1期。
[8]李涛、黄晓蓓、王超:《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9]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周亚虹、许玲丽:《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财经研究》2007年第7期。
[11]Dosi G. Source, procedures and micro 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
[12]Grabowski H,Mueller D.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apital stock and firm profit fate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
[13]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14]Morbey G K.R&D Expenditures and Profit Growth.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
[15]Hu A G, Jefferson G H.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
开放资源价值2.94亿元
北京从事装备制造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众多,在装备制造领域有大量高端的科研仪器,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科技资源供需对接不畅通,部分院所、高校科技条件资源大量闲置、浪费,而一些企业对科技资源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却不能顺畅地获取和使用。科技资源相对丰富与短缺并存的现象,造成了北京的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发展现状与北京对产业的定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通过建立装备制造领域平台并保持其高效运行,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条件平台汇聚资源的作用,逐步缓解,进而解决装备制造领域的科技资源闲置浪费与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促进供需对接,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做强做出贡献。
2010年,装备制造领域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整合北京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对外开放,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共享,加快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
2010年,装备制造领域对外开放的资源主要有:
1. 开放科研成果14项;
2. 开放仪器设备资源607台,总价值达2.94亿元;
3. 开放实验室9个。
提供四类服务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主要面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类等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不仅提供专业化领域检测服务,同时为研发企业提供开发服务,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产业化服务。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集合在京的装备制造领域中央单位、研究单位、高等院所、重点企业的研发服务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北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成果产业化提供智力和条件手段等方面的支撑服务。
第一,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服务体系。该体系以完善和整合北京地区先进制造产业链的技术为主线,形成北京地区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能力,以及专业、高端、全流程特色服务能力。
第二,基础装备测试服务体系。该体系为工程装备、能源动力装备等企业提供综合试验和检测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服务。
第三,能源汽车产业平台服务。该服务可以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的提业链上的研发、设计、制造、零部件供应和终端用户等全面技术支撑。
第四,汽车研发关键技术支撑服务。这其中包括提供汽车碰撞安全、轻量化及减振降噪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撑服务,提升轿车舒适性、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水平。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由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承运。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1998年6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
2002年,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2005年3月,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挂牌成立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促进中心,致力于促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产业体系的建设,推动高新技术向服务业延伸、渗透,促进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北京成为全国高端服务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节点。
具有三方面特色
据了解,装备制造领域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具有三方面特色。
第一,平台服务全面化、系统化、深度化。
所谓全面性,除了平台本身提供的仪器装备试验、研发、测试等服务以外,联盟和协会还可以针对企业的需求,比如说,围绕人、财、物、信息流等要素或产供销环节开展一些服务。所谓深度服务,是指在产学研用的产业链各个方面帮助企业。
第二,平台服务前瞻性和引领性。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跟其他领域平台有一些不同。比如,由于开发一套测试的软件系统成本比较高,由单家企业来做很难,借助装备制造领域平台做测试就变得很容易。此外,装备制造领域平台还围绕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组织攻关。
围绕行业发展,装备制造领域平台除了仪器装备服务、研发服务之外,还做一些软课题方面的研究,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第三,平台服务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装备制作领域平台根据企业需求、组织技术资源、联盟的服务资源为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使高端制造业也能够发展。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主要面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类等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不仅提供专业化领域检测服务,还为研发企业提供开发服务及全方位深层次的产业化服务。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加快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使产业保持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破解目前该行业产业链中日益突出的几大问题。
1企业发展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进入“十二五”之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将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因而对于装备水平的要求更高。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量将转入平稳增长阶段,今后实物产品需求增长幅度回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现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的供需平衡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以产能扩张为主要指向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却有增无减,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一般主能产品过剩,激化供过于求的矛盾,恶化机械工业的市场环境,引发企业竞相降价以争夺市场订单的恶性竞争,使行业利润率下降,而且会诱发偷工减料等恶。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有逆向调整的危险,严重危害健康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这些现象表明,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存在着企业规模发展不合理,供需难以建立平衡的问题。
2基础配件供应不配套近10年来,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诸多主机的发展相对较快,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发展滞后,严重地受制于进口。企业产品生产不能同时兼顾深度和广度,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结构材料领域,有25%的品种完全空白;有45%虽能生产,但质量不稳定,保障能力不足;完全成熟的29%的材料中,却有部分存在着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7]。由于国产化步伐无法满足主机配套的需求,使得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国内企业也常常因进口不到配件而被迫削减主机的生产。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解决产品生产的配套问题,尤其是以下4个瓶颈环节: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测试仪器、高档液压件和高档优质原材料。
3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强劲增长,但是我国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尤为激烈,高端环节被国外品牌掌控。由于创新能力薄弱,不少企业甚至重点企业的研发实验条件普遍较差,创新能力难以达到预期水平。如何尽快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能否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4生产业发展缓慢与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产业不能跟进步伐,不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要求更高,企业与相关服务业沟通有待改善。5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融资成本、人工成本将呈持续稳定上涨之势,由于机械工业是高竞争性行业,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很难把成本上涨的压力向下游传递,因此机械工业今后将长期面临成本上涨快、效益提高难的矛盾。这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三大路径
产业链升级的本质是调整产业链的结构,加强产业链各环节间企业和部门的衔接,最终使得整个产业链实现的价值和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得到提高。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本文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5个产业链维度讨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路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能最大化地创造价值,价值链中生产经营的附加值应有所增加;供需维和企业维密切相连,企业间应加强沟通,以了解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供需情况;在产品维和知识维方面,应进行技术创新以期同时达到产品生产的广度和深度。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对产业维的影响见表1,其中5个维度产业链升级的重点方向不同,所以本文从纵向、横向和产业链集群3个方向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进行解析。
1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指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纵向上的技术、资本、劳动等战略资源以及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对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业务延伸以及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对5大维度进行综合调整,通过对战略资源和能力的高效配置,实现纵向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配件并不仅仅是上游制造企业的简单制造品,它与一般制造业不同,要求有很高的生产技术能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同时注重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产品的研发。这一政策推进了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产品维和技术维的改进整合,并且直接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本文从知识维对产业链进行了纵向一体化整合。纵向一体化也要求改善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企业间合作顺利才能够让企业高效迅速运作。
2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即水平一体化,即使各种资源在部门内部和企业间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的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高端制造产业需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作为基本的支撑。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是缺少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和升级的时期,这就促使了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如中心企业)的整合及整个行业与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结合。从企业维角度应重视关联企业联合重组,进行一体化经营,对行业内的资源和价值链进行整合,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从产品维角度,可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利用我国强大的基础制造产业(如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等),在推动传统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同时,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器材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和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在供需维和知识维方面,可以根据我国现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多以地方区域为发展基础这一特点,大力发展产业基地,通过合理布局、强化相关设施及环节配套来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建设。同时,应组织和引导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力量,建立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联盟。
3从集群化角度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产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立足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充分考虑区域比较优势,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首先,引导区域高端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紧密依靠本区域装备制造业现有的制造能力和产业组织,坚持突出重点和特色的战略取向,积极推进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世界级企业;促进中西部特色化发展,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链;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研发基地[9-10]。其次,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本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地建设,创建一批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高端装备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提高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引导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最后,注重产业区域重点发展。依托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现有产业基础,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链,促进形成设计、制造、集成、关键系统及部件配套、维护检修、技术服务等能力。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