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钳工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 标主 观能动性 教学质量

钳工工艺》是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钳工技能是机械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文化知识、高技能的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教师的任务。钳工专业的基本操作大部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本人在以前的钳工技能实习教学中发现长期以来钳工的教学模式总让学生处于被动或任务式的接受状态,基本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单调的钳工训练、缺乏新意的课题,难免存在一些教学弊端,再加上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所以学生认为钳工技能实习很辛苦,即使掌握了,用处也不大。如何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总结,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应抓住以下五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兴趣。从事钳工技能培训的教师都希望培养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从思想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第一、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选机械专业;第二、分析机械专业为什么又必须开《钳工工艺》这门课程;第三、就当前的经济社会为学生比较分析目前社会的工种工资,得出结论是钳工也有按时计算的工种。激发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第四、举例说明通过钳工生产的产品是当前社会财富与地位的象征。第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六、适当的压抑学生的实习时间,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好强心理,适当学生的好奇心,最终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操作技能。使学生由"被迫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能干"向"会干"转变,由"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只有学生认识到钳工技能实训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钳工技能,才能够专心练习,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

2、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在钳工实习教学中,要打破常规,不套搬教材。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多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实习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及感兴趣又能独立制作有成就感的小工件。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能力。

3、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实际相结合,提高操作技能。钳工的实习教学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例如在进行锯削技能训练时,可以不讲理论让先学生实习,当学生出现一系列问题之后,再给学生规范地讲述及演示站立姿势、锯削时身体的倾斜度、锯工的握法及锯削速度以及在锯削过程中如何用力,怎样才能把锯缝锯直。这样,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又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制定钳工实训目标,作到心中有数

让学生对各学期实训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作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的以为时间还长,对自己反复的动作练习感到枯躁单调,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结合中级钳工的技能要求,对每一个技能项目制定目标,比如锉削技能中的T型锉配,第一步工件是长方体方体,学生要做到基本掌握正确的锉削姿势,保证精度在0.1以内。第二次锉配练习要控制尺寸误差小于0.05mm,并向学生指出,如果锉削尺寸误差不能准确控制,过小导致工件报废,过大则增加锉配工作量和劳动时间。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起来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三、强化基础训练,规范动作

教师在学生实训时先进行正确标准的操作姿势和动作示范,在实训教程中也要求学生先训练正确的操作姿势,比如在深缝锯削时,学生对锯工的握法、站姿与动作、起锯方法等几方面都要做到动作规范、协调,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观察、纠正的训练,可以通过一位学生操作,其余同学观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形式快速提高锯削水平。然后对这项技能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技能技巧。

四、重视实训总结,及时评价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把分数公开,树立竞争意识,比谁的分数高,并辅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之间能相互攀比,互相激励,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并提高学生积极性。

五、实行项目进度教学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具;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推行模块化教学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推行四个教学模块,坚持“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讲练结合、实践先行、趣味伴行、模块化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就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将模具实训教学以四个教学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模具实训教学模块内容如下:

1、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1)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模具钳工所有基本操作技能,打好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2)拓展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车床的、铣床、磨床、焊接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途径。

3)数控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仿真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教学,了解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

2、核心技能教学模块:

1)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拆卸、测绘实训教学,将测量技术、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模具材料热处理、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工艺与模具结构等多门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课程。

2)模具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教学,了解模具使用设备冲床、注塑机等,掌握模具安装、调试、维修方法。

3、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

通过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技能鉴定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技能鉴定实训教学。

二、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制定优化的实训教学计划

改变以往在2-3学期以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为主的模式,学生实训了很长时间还不知道模具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困惑。优化模具实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的实施。

1、第一学期在以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第二学期在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和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拓展实训教学模块和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了解专业内容,巩固专业思想。

三、模块化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的情况,现将部分实训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做法总结如下:

1、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教学目的:一是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模具工作原理,拆装工具的使用等;二是通过测绘了解模具零件的尺寸,绘制测绘零件草图,绘制零件正规图,标注零件的尺寸及公差,零件的材料,技术要求等。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在第二学期引入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时,因部分专业课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欠缺,那么这一阶段以模具拆卸教学为重点,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工作原理,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拆装工具的使用。

2、模具制造实训模块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目的:通过模具制造实训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巩固专业思想。模具制造实训模块内容包含冲压模具制造实训教学和塑料模具制造实训教学。

1)在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实施中,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到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遵循渐进、有简到难的教学顺序;讲练结合、实践先行的教学手段。

2)学生第一次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要求学生每一个人独立完成模具制造,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从零件的准备、零件的加工、零件的组合、模具装配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的能力。

在后续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四人,推选小组组长一人全面负责模具制造的进程、任务分配、协调小组成员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进度,通过模具制造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课题,增强班级观念,团队观念。

其次模具制造过程组织管理,模具制造零件多、标准件使用多,如果组织管理安排不当,将可能造成零件丢失、标准件使用过多、钻头铰刀丝锥等工具损坏严重、零件加工精度不高、模具制造效果差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对模具零件加工提出要求,零件精度按图纸加工,如果图纸未规定公差则由教师制定公差,将零件的加工按课题要求对待,每加工好一个工件先由组长进行初检,教师进行复检,然后教师按小组分类统一管理工件,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模具制造进度、零件加工精度、有效的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和标准件使用等情况。在成绩评定中采取以小组为评定对象,展开小组间竞赛,综合考察模具制造中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零件组合精度、模具装配精度、原材料的使用数量、标准件使用数量、工具损坏情况、团队协作情况、模具制造总体用时等方面评定出小组得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得分、各自在模具制造中工作情况评定出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成绩;以小组考核的方式评定成绩,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团队观念。

参考文献: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钳工实训;安全事故;程序化管理;管理模块化

安全事故在钳工实训中屡有发生,小到手指划伤大到机毁人亡,很难预料;管理难度大、处理方法复杂。若形成一整套事故预防体系,就可以有效缩小事故规模,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一、实训常见事故分析

纵观国内外中等职业学校钳工实训事故,最常见的是人为操作不当事故和管理不当事故两大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每个学校都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但是实施起来困境主要有两点:

内因:1、学生个人因素原因造成的:思想麻痹,对操作不当,应变能力差,培训不足,对机床设备理解不够,疲劳操作等。

外因:外部因素决定的:如自然因素、管理制度、机床设备隐患等非自身原因造成的。

有些事故是偶发的,偶然因素属于不可抗因素,难以避免,但是若管理不当,事故可能经常发生,难以避免,为了克服管理弊端,本文提出程序化管理方法,专门用于预防管理不当造成的事故。

二、程序化管理探索实践

(一)概念解释

钳工程序化管理:是在钳工实训过程中,依照一定的预定程序,从事故的起因,事故的发生过程和事故预后三个场景,把管理制度程序化,形成可打分评价的程序,机械地按部实施,每班次强化,最终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程序化管理特点

1、机械性:制度实施过程是按照规定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的,虽然很古板,却很可靠,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只要触发到某一程序,就按照后一段程序进行处理。

2、规范性:标准化的程序具有互换性,每条制度是多方面综合考虑后所制定的,而且经过实施后不断完善得到的,不光有可操作性,而且有科学依据。经过模块化改造后,细化成若干个大小模块,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定制。

3、可操作性:制定的管理制度可操作,有操作步骤,有评价体系,能打分,管理省力,学生容易执行,节省人力物力。制度制定是以现场为基础,现场是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切合实际,所有策略都具有现场可以实施,能指导现场的操作,而且是第一时间处理。制定出的制度容易实施,如果要求太过苛刻,实施起来就会大打折扣,最后影响可行性。比如,考核分只要达到80分就能满足要求,不一定非要每个人都达到100分,否则难以实施下去。

(三)、程序化管理实施方法

1、制度的制定。先进行调研,到兄弟单位现场考察,吸收先进的软件和硬件,根据调研报告,把优点融入,进行消化和吸收,确定管理方案,制定自己学校的管理细则。制定规则时,围绕可实施,可打分的前提。

包括5个大的模块:场地建设制度,安全操作制度,事故处理制度,事故处理回访制度,制度修订完善制度。每个大的模块可以细化成若干小的模块,每个小模块都可以转换成可以执行的程序,每条程序或程序组都可以打分,在打分时,可以把多个程序组合并起来打分,也可以把一个小模块打分,也可以几个大模块总的合并打分。

2、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打分。良好的管理制度核心在于实施,在于考核来保证。安全细则落实到每节课中的每个操作步骤中,只要开端时切实地执行,后面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按规矩做就可以了,因为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打好分,记录好成绩就可以了。合格分可以采取积分制,积满60分算是完成一个模块,换成一个大分。这些安全分可以转换成为学生的学期总积分上,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

3、制度优化和完善巩固。当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或者制度不能有效避免事故的部分,需要经过修订来完善。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总是随着制度的实施和技术发展变化的。有一些修订部分常常是在事故回访后发现的,有一部分是学生提出的,有些是其他兄弟单位学习得到的,有些是从其他部门学到的。它总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事故最少的,最简单的,最省力的办法。

4、程序化管理流程:母程序细化成若干子程序,每个子程序按实训过程按步骤进行,完成打分,表示该段子程序完成,可以进入第二段子程序。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选修某段子程序,若该段子程序完成,可以跳转到另一段程序,只要积分符合预定要求即可。

(三)案例分析

以钻孔为例,理解程序化管理。

1、场地布置管理母程序。考察调研兄弟学校钻孔环境,问卷常见事故,布置设备场地环境,排除设备和环境隐患,包括细则有安全隔离墙布置,通风和消防,场地采光,电缆布置,隔噪处理等。本段子程序完成后,跳转到场地布置:包括7s管理标语安置,实训区域划块及命名,上墙标语,实训安全事项,实训作品陈列,事故安全提醒和处理步骤标语等。

2、事故预防程序。根据事故分析原因,按程序进行操作来降低事故烈度。分母程序和子程序,子程序有一级,二级子程序等。母程序是:程序一,上机前培训阶段,程序二,简单操作阶段,程序三,复杂操作阶段。如简单操作母程序:根据钻孔两大事故时段,开始钻和即将结束时,再做好减小事故烈度的处理程序。子程序分开始钻子程序,结束钻子程序,事故发生处理子程序等。

上机前培训包括规章制度,理论学习,参观等,让学生只看不动手,熟悉场地,熟悉设备,熟悉操作程序,营造氛围,避开新手事故集中时间。

简单动手阶段,做简单的操作和低危险操作,达到一定时间后才准进入第三步正式操作。每个阶段记录在打分卡上,都要记录在安全日志里面,作为学生考核内容。

3、事故处理程序:事故上报,事故调查,事故处理,事故结案。 事故上报包括时间,地点,机床设备,当时自然状况,事情发生过程,伤亡情况,已采取的应急处理,上报部门等。事故调查包括责任认定,证据采集,当事人陈述和教师陈述学生代表陈述等。事故处理包括学校处理意见,家属意见,经济垫付,事故处罚决定等。事故结案包括事故结案登记,回访记录,处理材料收集归档,处罚简报,事故总结,改进措施验收等。

4、制度完善程序:根据事故总结和回访,分析制度中的弊端,从事故的源头,事故的起因,事故的发展,事故的预后等方面进行制度改良。

三、探索成效

(一)实践的效果

1.对事故减少的效果:按程序走可以减少大量必然事故,但不可以减少偶发事故,可以降低事故50%以上的事故发生概率。在实训前,学生已经对程序过程很熟悉,而且每道程序需要打分,所以学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实训过程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只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才可以转入其他一段程序,所以得以有效减少事故数量。

2、对事故危害性降低的效果:通过程序化,可以顺畅地进行处理程序,减小事故烈度,减少预后危害性,也可以降低处理的不确定性,增加透明化。当事故发生时,触发事故处理段程序,怎么按照事故性质进行应急处理,怎么节约时间,怎么降低危害性都啊按规定标准地进行的。

3、对事故发生后,后果和预后的效果分析:按程序处理事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如果某一段程序处理不当,可以重新回到该程序段进行再处理,也可以对该段程序进行修改,大大减少工作量。特别是实行制度完善程序后,每次小事故必须进行一次制度修改,回访,都大大提升了制度的完善程度,最终是减少了事故的发生频率。

(二)问题与思考

这个程序化管理方法还有几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一是程序制定的科学程度和高度没有止境,需要不断学习国际国内和企业先进经验。二是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套用模式,要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完善的。三是打分管理需要精简和典型化,减少工作量。

四、总结

本钳工程序化管理不是一种表面化管理,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具体化管理,是可打分互动,按步骤进行的一种的可操作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实施后,不光对钳工实训有指导意义,对学校内其他实训也有可复制的之处,达到安全实训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实践教学改革职业标准考核量化高职教学培养的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技能鉴定,是衡量从业者知识技能水平的一项考核活动,考核涵盖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在就业准入制度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已被越来越来的企业所认可,逐渐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凭证。职业技能鉴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将职业标准有机的融入实践教学是实现岗、课、证融通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简要论述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专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通过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的方式,确定了我院机电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为立足吉林,服务东北,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机电设备的组织与管理、机电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熟悉常见机械结构,掌握液压与气动相关知识,需具备机电设备零件图与装配图、电气图的识读与绘制能力,具备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及维护能力,具备典型机电设备的运行保养及维修能力。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和必备的安全知识,具有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同时养成责任、诚信、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围绕机电专业岗位(群)的从业基本要求了确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参照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式,将专业素质要求总结概括为22条,包括了对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素质、法律意思、创新能力及职业精神等职业人才应具备的全方位的基本素质要求。依据专业素质基本要求,结合就业准入制度及机电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本专业毕业生需取得中级以上机修钳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同时可选考车工、铣工、数控车工、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

二、构建融入职业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相关职业技能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机电行业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培养为特长,以职业技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专项训练为基础,综合性实训为强化,顶岗实习为衔接“三维一体,三阶递进,二元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做法是整合原有的课程和分散的实训项目,改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3周钳工实训、4周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实训、4周典型机电设备拆装维修实训、3周维修电工实训、7周的机电设备维修综合实训及31周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的学时达62%。通过由单项到综合到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且教学效果良好。

三、对接职业标准的教学实施

教学体系建设完成后,重新修订了专业教学大纲,将职业鉴定标准的内涵写入教学大纲,重新整理序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对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重新编写了具有职业特色的钳工、维修电工、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等特色教材,并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建设了满足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5个理实一体化教室,并加强实训室文化建设,更多的融入企业文化,充分体现职业特色。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顶岗实习,使授课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对职业岗位有深刻认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双师素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了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突出强化过程考核。专业理实一体课程、实践课程都需要参考职业标准制定实践考核量化表,通过过程考核量化,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终使学生具备从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同时,将职业技能标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需要软硬件同步推进,这需要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匹配的实训室,需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尤其需要搞好校企合作关系,要使实践教学具备职业性。近年机电专业,在省财政专项建设支持下,已改建钳工、普加实训室,扩建了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综合实训、机电控制技术、机械创新等实训室及数控实训基地。在职教集团的带动下,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一汽解放有限公司、长春丰越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高了保证。

四、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将职业技能标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需要软硬件同步推进,不仅要求有理念设计,还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要求具有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高素质的考评员队伍,更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志刚,赵远远,巢新冬等.“实践教学改革”助力内涵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4):82-86.

[2]蒋学先,李旭光,何贵香.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9,(1):110-112.

钳工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钳工;实习教学;双师型教师;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N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27-0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对职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职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提高职校校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必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专业工种操作技能。就离不开生产实习教学这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学生成为优秀技术工人的必要过程。生产实习技能训练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钳工是不断发展的机械行业中的重要工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文化知识、高技能的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教师的任务。钳工专业的基本操作大部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最终能够减轻或解放劳动力。钳工的某些基本操作确实可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完成,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机械加工,或者采用机械加工反而增加成本的操作,还是应该依靠钳工完成。由此可见,钳工的各项操作技能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该加强、提高。另一方面制造出先进的机械设备,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先进的工、量、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的工人;离不开高技能的装配工人;也离不开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机械维修人员,即工具钳工、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不论哪种钳工都必须熟练掌握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攻、套罗纹、刮削、研磨、测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灵活,在向现代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是其他机械或工种不能替代的。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钳工操作技能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如果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钳工工艺教学与钳工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工艺教师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实习教师注重技能操作,导致工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影响了钳工教学的质量与对学生的培养,钳工工艺学与钳工生产实习课教学的问题,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习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一.《钳工工艺学》理论内容与钳工实习课内容相重复

例如,工艺课开始都会讲钳工入门知识,包括钳工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及钳工工作的主要内容、钳工工作场地的设备设施等等。在学生到实习车间实习时,实习教师又会重复地讲解这些内容。再如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钳工基本操作知识,工艺课上会讲,实习课上又会再次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时,也浪费了教师精力。

二.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偏差

钳工工艺课上,教师会安排讲解许多的理论知识,例如钳工部分量具的认识、基本切削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刀具的名称、结构、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及刀具的刃磨等)、钳工的基本技能知识等等。而工艺课上讲的量具知识往往在技能训练时用不上,实习课上用的量具有时是工艺课上没见过的,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在实习中运用不上,实习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又没学过的现象。

三.钳工工艺课学时与实习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

目前,学生实习的学时大大低于理论课的学时,这样的安排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理论知识学得多,在实习课上用得却少,导致学生觉得职校学习主要是学理论而不是学操作技能,造成学生“在作业本上开机器”的现状。钳工理论课与实习课时间安排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在工艺课上完或者上了一大半后才进行钳工实习。这时学生对理论知识已淡忘,许多内容必须要重新讲一遍。例如,在上实习课时教师讲到“钻孔”的技能操作时,必须要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一次,如钻孔的机具(台钻、立钻、摇臂钻、钻夹头、钻头套)的理论知识、麻花钻的结构等等。而学生在钳工工艺课上已经学过这些理论知识,由于上完理论课后没有立即进行相关的操作训练,他们大多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四.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间的矛盾

现在理论课教师只上工艺课,而实习指导教师只教操作技能,教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对钳工教学没有达成共识。这既不利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提高钳工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4.1 钳工工艺理论与钳工生产实习教学进行整合

1.整合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一本好的钳工教学教材是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教材的编制是当务之急。在选择钳工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时,应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为原则,去掉那些不合时代要求的、不实用的内容,保留实用性强的内容。为此,要按照钳工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实际需要,编制校本教材。在编制教材时,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编入相关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工艺理论知识,让理论与实践在这本教材中相辅相成。避免钳工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也解决了钳工理论教学安排的内容与实习教学安排的训练内容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节约了人力、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

2.整合教师,对钳工工艺课教师与钳工实习课教师进行了整合,具体措施是对工艺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一个班的钳工实习和工艺课可由同一个教师任教,这样可避免上课内容的重复,

3.整合学时,对钳工实习课与钳工工艺课的学时进行整合。在学生上过钳工工艺课后,立即就工艺课所教内容进行相应的实习教学,并且工艺与实习的学时量应该达到1∶1,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在实习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认识与巩固工艺课理论,让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实习操作变成自己的知识。

4.整合教学方法,目前,钳工工艺与钳工实习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即讲解法与操作演示法,而这种方法过于枯燥和死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讲钳工理论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主动地学知识。为此,可以在钳工一体化教室里进行教学,边进行理论教学边生产实习。

4.2 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家长为其包办了一切家务,如:床铺家长铺,衣服家长洗,在家很少做家务。这样的学生在刚接触到钳工实习操作时,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动手能力差,一定会觉得苦,觉得累,从而产生了不稳定的情绪,甚至出现了放弃的念头。

钳工实训课题涉及面广且复杂,主要有尺寸公差、形位精度、配合要求等,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无法达到教学上的要求,兴趣在学生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兴趣。从事钳工技能培训的教师都希望培养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从思想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即学好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及竞争的需要。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激发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操作技能。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钳工的实习教学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例如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时,除了要规范地讲述及演示站立姿势、锉削时身体的倾斜度、锉刀的握法及锉削速度外,还要重点讲授并演示在锉削过程中左右手如何用力,这样,学生便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3.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往往采用“教师按教课书教,学生按教课书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工件的加工工艺和计算公式一律按教课书的标准执行,导致加工方法单一,计算依靠背诵公式。有时由于工、量具、测量形式、计算条件的改变,无法套用书中的公式,学生便感到无从下手。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对创新人才的个性培养;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创造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要有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要有触类旁通、善于举一反三的变通性,还要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在培养毅力和勇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洞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培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多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图样要求和学过的知识与加工方法,设计出更多的加工工件的方法。然后,由教师对那些正确可行的方法加以肯定,对那些不正确的、需要改进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总结出可行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搞“小制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等。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能力。

4.3 课题的选择要适当

课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班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课题的设置也不会相同,但总体上要注意几点:(1)先易后难,课题的选择要适应学生技能的发展。刚开始钳工实习,不应选择难度较高的课题,否则,学生会遇难而丧失信心,指导教师应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发展逐步提高工件的难度,让课题难度与学生的操作能力相适应。(2)各种类型的课题都要尝试做一下。学生在学习时都存在一个“新鲜感”的问题:不会的,没见过的,才有兴趣去探究,反之,就没有学习的热情。所以,指导教师选择课题时应尝试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可同一个课题反复做,这样既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损失,真是得不偿失。(3)课题的选择应注意针对性与典型性。钳工实训的课题有很多,但学生的实习时间却有限,不可能每个课题都练习到,这时,就牵涉到课题的选择问题,课题的选择既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又要考虑到课题的典型性,例如某个班级学生的尺寸控制普遍较差,就应选择一个尺寸加工较多的工件;某个班级的学生不注重形位精度,就应选择一个形位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有针对性的弥补。

4.4 精讲与示范

精讲是指课题讲解要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工艺分析清晰、透彻。示范是指老师为学生做的示范操作。这是体现教师作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钳工实训中最忌盲目操作,如果学生对所加工的课题不是十分了解的话是做不好的,但是,光靠学生自主理解课题往往会产生偏差,导致在加工中出现错误,所以,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在课题加工之前一定要帮助学生充分读懂图纸,讲明课题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尺寸、形位、配合,为学生一一分析,清楚加工步骤和解决“为什么这样做”这个问题,工艺上的充分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范的要求是准确、到位。教师的准确演示是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然后才是学生的模仿,通过教师的巡视观察,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只有规范的操作和准确的测量才能加工出高品质的产品。

总之,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操作技能。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