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唐诗歌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唐诗选注 双重评判 解读 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4-01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都有一种偏爱,尤其是唐诗宋词更甚。多少个寂静的夜晚,捧一册唐诗或宋词,在古典的意境里独享“兴于诗,成于乐”之悠然,从中获得丰饶的精神财富和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仔细想来,我们的童年几乎是从吟诵唐诗开始的,唐诗几乎成了生活或生命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葛兆光先生的《唐诗选注》,一种质朴而又有历史感的气息,再次把我们带入唐诗的殿堂。一个盛大的唐诗世界,在这里像一幅缓慢展开的画卷,呈现出应接不暇的壮阔与胜景。
一、对诗人的体恤与关照,是葛兆光先生选注唐诗的客观态度
回到书名的后缀,“选注”最直接无非是两种含义,一是选的眼光,二是评的说法。这是能否出彩的根本,也是我们判断其好坏与否的标准。读一本诗词注本,自然先要看它的选文。很多选本或过于迎合读者,把选文当成了“流行歌曲”的“精品集”,或过于偏狭与偏执,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一本好的选注本,应从诗歌本身出发,还原一个真实的唐诗。葛兆光先生的《唐诗选注》对选文的把握很是精到,既入选了很多众人熟知的杰出诗作,又在细微处体现了选者的匠心,“按照诗史的轨迹与诗人的特色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隐约察觉其个人的偏爱和对唐诗文本的独特领悟。
可以说,对诗人的体恤与关照,是葛兆光先生选注唐诗的客观态度。惟有抱以如此的情怀,才能得以入乎其内,体会诗人在彼时彼境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尽可能地贴近诗史,始能出乎其外,认识到诗人在今天意义上的价值。在诗人的小传中,葛兆光先生像一位历史学者,非常注重史学的真实性,与一般选本的切入角度有所不同,参考了以《唐才子传》为主的诸多史料文献,重点突出了诗人在古体诗向近体诗演进及在近体诗不断深化、延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而且,葛兆光先生还兼顾了人性的关怀,使小传既有史学的真实,又入情入味,展现了诗人有血有肉的内在形象。比如初唐四杰,闻一多在《唐诗人研究》中试图为之辩护,四人离经叛道的言行都被刻意淡化了,明显让人感觉是在为其掩饰和美化,而葛兆光先生则是立足于文献、史料中真实的一面,做出人性化的解释和处理:“恰恰是他们这种富于个性的气质、不平则鸣的性格加上一肚子牢骚与悲凉,使他们摆脱了初唐诗坛上那种百无聊赖地搬弄辞藻的慵懒和平庸,使诗歌多了一种刚健、悲凉而饱满的情绪,恰恰是他们这种坎坷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诗比起千人一面的应制、酬和、同咏、奉题少了些许无聊与空洞,多了一些生机勃勃的主题与内涵。
二、双重评判,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一首诗的真正内涵
如果从诗学的角度来说,在关注诗人写了什么之外,更应该去关注诗人究竟是如何去写的。只有如此的双重评判,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一首诗的真正内涵。对一首诗的解读,过多空泛的理想或感悟,很有可能会遮蔽最为本质的要义。葛兆光先生就从语言的形式上分析,不再“用印象和感悟的方式”,而强调对语言的感悟和精准的把握,找到理解诗歌内蕴的突破口。这种独特的注释与解说,让我们看到了诗歌评注的一种新形式和手法,启发阅读诗歌的时候,更加理解“汉字的魔方”之神奇。在讲到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葛兆光先生指出这种词序的颠倒并非简单的凑合韵脚,而是让四个词语不再有主宾轻重的差别,成为四个并列等级的意象,具有集体式呈现的盛大场况,在刹那间体验“海上旭日”“残夜黑幕”“江上春色”“旧年残冬”重叠交替的情景,与正常的词语成分的细分容易看到“意思”却忽略“意象”有所不同。如此鞭辟入里的分析,如此独辟蹊径的解读,我们又怎能不理解唐诗的意境与神韵呢?
当诗人随着繁荣时代的结束走进了历史,当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浮躁与沧桑沉入心灵,我想葛兆光先生的内心应是非常复杂的,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叹:这样的时代,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不也很值得特别写上一写么?这本《唐诗选注》让我们对唐诗有了新的理解,在开阔对唐诗的阅读视野时,也接近了唐诗的审美内核。如果说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瑰丽的奇葩,那葛兆光先生的《唐诗选注》,便是在唐诗的花丛中搜集精髓的采蜜者,帮我们更深入地体味唐诗的神韵所在。面对这些令人尊重的评注,内心变得沉重起来,唐诗中一个又一个具有重量的汉字,开始深深地根植于心灵的深处。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亲近经典,聆听那些不朽的沉吟,才能告慰不灭的诗魂,并以此来完成唐诗的华彩与荣光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英语诗歌 英语歌曲 英语教学 正能量
近年来,英语诗歌与英语歌曲逐渐走进了我国校园,吸引了不少少男少女,甚至各年龄层的老师、学生。每每看到不少学生手捧从图书馆借来的英语杂志,朗诵英语诗歌;配戴耳机,哼唱英语歌曲;学校每学期举办英语诗歌朗诵或英语歌曲演唱比赛,学生们都很积极参加,就慨叹英语诗歌和英语歌曲的魅力,能把一帮对英语课本学习时时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学生陶醉其中。当然,这现象也离不开老师对英语诗歌和歌曲的喜爱,在教学中悉心挑选、加以推荐和引导,发掘学生的爱美好雅乃至趋时髦之心,并细心呵护保持。因为英语诗歌和歌曲的正能量(positive energy)确实不可小窥。
英语诗歌和歌曲之所以能占据广大师生之心灵一角,唤起我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因为诗歌和歌曲都有其美的节奏、韵律,是一种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诗句、歌词有反复朗吟的特点,适于学生学习记忆。在朗读、吟唱英语诗歌和歌曲时,不仅让我们轻松愉悦,给人带来清新明快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她们能让我们去掉颓废情绪,抒发健康情怀,从中吸取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下面本人分别就英语诗歌和英语歌曲举例一二:
一. 英语诗歌有其积极奔放的一面 :
培根说 “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2]西方诗歌和中国诗词一样,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体裁风格林林总总。在此,本人主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而选择两首积极向上的作为例子:
请看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的诗:Dreams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 never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only with snow。[3]
此诗歌总共才八句,并且两次出现Hold fast to dreams,if,life的句和词,反复、简洁,学生很容易记牢。诗歌短小精炼,但意义深长。朗读中,深刻体会到人生之中梦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梦想,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鸟儿(a broken-winged bird),不能高飞;如果没有梦想,人生就像一片冰雪封冻的荒郊(a barren field frozen only with snow),毫o生趣。
该诗作者从小父母离异,一生曲折颠沛,生活经历非常丰富,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他的诗歌大多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渴望、追求民主、自由。[4]本人也是英语诗歌的爱好者,觉得该诗内容健康,催人向上,值得学生背诵。结果是,学生在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故事和诗歌背景后,更爱上了这诗。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几乎零基础的学生也能把其中文翻译诗背得有声有色。结论是,教学中学习这类诗歌,能弥补英语课堂教学反复循环的步骤所产生的疲劳,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再以A True Man 为例:Do you fear the force of the wind, the slash of the rain? Go force them and fire them, Be savage again. Go hungry and cold like the wolf, Go wade like the crane: The palms of your hands will thicken The skin of cheeks will tan, You’ll grow ragged and weary and swarthy, But you’ll walk like a man! [5]
这是哈姆林・加兰(1860~1940),美国小说家、诗人所创作的诗。此诗歌使用象征的手法,以物喻志,用wind、rain ,hungry、cold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勉励人要像狼一样去经受饥寒,变得勇敢善战,像鹤一样不远万里,涉水河川。特别是最后一句But you’ll walk like a man!表现出虽然衣衫褴褛,皮肤黝黑,疲惫不堪,经历了风雨历练,但走起路来却是个堂堂的男子汉的坚韧伟岸的形象!此诗歌三次出现Go…,用排比修辞手段,诗歌语气更强烈,感情发泄得更淋漓尽致。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师生读之倍增振奋激扬、阳刚不屈的气概。
二.选唱积极向上的、优美健康的英语歌曲,
学唱英语歌曲是师生的共同爱好之一,占有广大的听众群。请听:
[关键词] 诗与歌;歌词;音乐
【中图分类号】 I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43-1
一、诗与歌词原属同源
歌词在我国的古代相当的繁盛,一部文学的发展史从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是一部歌词史。然而,文学史家并未把歌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一直附属在诗的队列中。
诗歌与音乐是同祖同宗的,都为“感悟言志”而诞生、发展。对此西汉的《毛诗・序》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朱光潜也曾在自己的诗学专著《诗论》中说:“诗歌原与乐、舞不分……诗歌的整齐章句原来也是因为应舞和乐便于群唱起来的”。而所谓诗歌便是诗与歌的合一。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虞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中的“言”便是意志、情感的意思,而歌则是来延长诗的情感的。
陆正兰说,“古代诗即为歌词”并在其《歌词学》中说:“整一部中国诗歌史,就是诗在歌词与徒诗之间摇摆的历史。歌词总是采取新的形式冒出来,而不入乐的诗也在不断发展。”朱自清说这是一部“诗的歌谣化”历史:“通文墨的人将原诗改协民间曲调,然后藉了曲调的力量流行起来”。
二、歌词与诗歌的差异
一部中古代诗歌史便是一部歌词史,但到了今天,歌词与诗歌已经严重的分离,诗与歌的区别主要存在四个方面:
(一)音乐性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之前,几乎所有的诗都是为了唱的,至少是按唱的模式创作的,即都是歌词,大量历史文献都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占领歌词诗这一领域时间最长、阵地最广者,影响很大的当属乐府诗。乐府诗肇始于秦,兴盛于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宋元。但无论乐府诗如何变化,其配乐演唱的歌词性质,一直不变地延续了很长的时间。而到了唐代,沈期、宋之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形。诗歌在唐代逐步发展到无法企及的高峰,它的韵律、平仄、押韵也越发严格。所以盛唐诗人的诗既是诗歌又是歌词,只要他们喜欢,便可入乐。而到了宋代,宋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是“倚声填词”,这就要求填词要合于声律,所以北宋著名的词家如柳永、周邦彦等多妙解音律。”
自“诗界革命”以后便不再看重诗歌的音乐性,即使闻一多曾提出诗歌的“四美”主张中包括“音乐美”,但是,其影响仍然无法改变诗歌自由化、口语化的趋势。在新诗兴起之后,诗与歌的音乐性问题更加突出,因为诗的散文化、无韵化倾向势必导致诗与歌之间存在了分歧,诗与歌本来都是要求音乐性的。歌词对于音乐性的要求更高。因为歌词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被之管弦,谱成歌曲。
(二)视觉与听觉
诗歌往往通过视觉进行欣赏,我们看到一首好诗,往往爱不释手,反复的读这首诗以获得心灵的慰藉、感悟。许自强在在《歌词创作美学》一书中说:“歌词是横跨文学与艺术两大类的双栖文学”。人们描述歌词时往往是“听到”的。但当它留于文本上时,他也会通过文字感染别人。所以歌词是一种兼具音乐和文学的文体。就其用语言而言,它是语言艺术,因此它具有文学性,就其歌曲的表演而言,它又是表演艺术,又具有音乐性,它在纸上呈现,是文学,在乐曲中演绎,是音乐。这就使它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诗歌是视觉的,歌词既可以通过视觉表现,又是听觉的,所以歌词是“双栖文学”。
(三)雅与俗
新颖、创新是一切艺术魅力的光彩和源泉,诗家最忌俗。刘熙载曾提出:“诗要避俗,更要避熟。”严羽也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五曰俗韵”认为它是造成诗歌创作粗俗、平庸的重要原因。为了避俗,诗家语特别注重炼词选字,凡俗宇但语轻易不入诗中。诗歌是一种古老,最具有文学色彩的文体,诗歌讲求情趣与意境的融合,诗歌甚至有时“独抒性灵”,好的诗人是孤寂,无人理解的。
而对于“俗”,词家的观点确不同于诗家。“俗”如果是庸俗固然为艺术所鄙弃;但浅俗、凡俗,却更加平易,具有平民化品格,更切近大众口味。歌词的根基原在于民众百姓中,不可能完全脱俗,只有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民众,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激发联想。“歌词意象应当像个‘熟悉的陌生人,’所谓‘熟悉’,是指它贴近现实,为人们生活中所常听常见;所谓“陌生”是指其鲜活难得,出人意表,在同类艺术作品中很少见到。”创作歌词的目的,往往是用于谱曲、演唱。这就要求歌词必须通俗,让人们能够理解,明白。
也正是由于雅与俗的缘故,致使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诗歌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写诗的比读诗的多,这就意味着有些写诗的人也不去读诗。那么为生活奔波的人谁又去会关注诗呢?然而歌词却不同,在文学日渐式微的当下,唯独歌词依然方兴未艾,从现状来看,其影响远在同期的其他文学之上。
以上便是歌词与诗歌的共性与几点差异,时至今日,歌词与诗歌的鸿沟已愈来愈大,歌词已无法依赖于诗歌存在,所以建立起歌词自己的理论架构已十分重要了。
参考文献:
[1]谢文利.诗歌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2]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流行歌曲;渗透;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71-01
说古诗词教学难,是因为古诗词都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者已经扩大、缩小了意思指代范围;许多语法现象也已经消失。所以在遇到古诗词教学时就会感觉难以下手。于是,许多教师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古诗词没有任何兴趣。"这就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感觉特别头疼的问题。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了,可以让学生文学感受能力、知识广博度、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会再上一个台阶;做不好,学生的文学水平就永远处于一个停滞期,发展起来举步维艰。
那么要培养学生古诗词的兴趣该从那些方面着手呢?我对好几届学生的调查观察以及我在教学中的实践发现,学生对于流行的文化比对古典的文化更容易接受。尤其是流行歌曲,他们很喜欢把那些琅琅上口的歌词一字一句地抄在笔记本上拿来欣赏。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文学并不是没有欣赏能力的。既然他们对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以欣赏,为什么说他们不会欣赏同样具有音乐性的古诗词呢?这喜欢流行歌曲歌词、对流行歌曲酷爱的现象应该是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契机了。要改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难懂印象就不能走传统路线了。我们可以把古诗词教学与现在的流行音乐歌词合起来进行教学,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来比较古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异同,说明文化的传承。并且每次只讲一个方面,让学生在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欣赏中去自然地联系古诗歌。
比如,我在教学《虞美人》时,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起歌曲《一江春水向东流》(上网查询,是邓丽君演唱的)。于是我问学生:"谁会唱《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一哄而起:"老师,你给我们唱一唱吧。"我问学生:"真的不会唱吗?"学生都说不会。"那我就唱了",学生热烈鼓起掌。我虽不是准腔准调地唱完,竟然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老师,教我们唱吧!"其实我也是音乐盲,只是跟着卡拉OK学哼了几句,教学生唱歌岂不比范读更难为,但既然学生兴趣那么高,只得顺应民心吧。于是放弃课堂教学预设,变成为教唱歌曲的"音乐课"了。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就这样学会了《秋水伊人》(《蒹葭》)、《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应该承认,这些词曲谱得实在好,切合诗词意境,曲调抒情优美,便于吟唱。虽然被我的跑调糟蹋得失色不少,但学生还是认真跟唱,其乐融融。 过吟诵学习诗词是自古以来的研习策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的美妙之一就在于其音韵美,诗词的教学的终点不应该是停留在分析和理解上,而要定位于能将诗词深情并茂的吟诵出来。这对于一首曲子来说也是一样,音乐和词文虽好,但如果没有歌唱出来,就无法传达感情。而通过唱歌悟词、评曲品词,最终实现词曲再创,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所表达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可以唱一曲许嵩的《清明雨上》,二者同表达了天人相隔的凄凉和遗恨之情。
当然,我们教师不能把流行音乐的歌词当作救命稻草滥用于古诗词教学。我们应该带领其区分其中精华的部分与糟粕的部分。毕竟古诗词是音乐性的文学,我们既然是把歌词与它结合起来了,那么就先读歌词,以歌曲的节奏来读,再让学生以某个节奏来读古诗歌。这样的朗读中,让他们去体会音乐与文学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地受到浸润,以提高其文学感受能力,扩大文学视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动手能力。所以写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以写歌词的形式进行的训练中表现出的认真程度、文学水平、忍耐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可以以此为主要形式进行训练,辅以古诗词的鉴赏写作赛。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写作,一起交流。
流行歌曲渗透于古诗词教学的尝试引起我两个疑问、思考:语文课变成学唱流行歌曲的音乐课合适吗?流行歌曲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会不会冲击语文学科本身的言语教学,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探究呢?经过反思、探究,我认为流行歌曲渗透于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在于:
(1)音乐可以强化记忆,以唱促背,学生避免死记硬背古诗文之苦,在乐学会唱中也就记住了诗词。
(2)音乐调节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与疲态,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调动和平抑情绪等作用。
关键词:古诗教学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