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宅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住宅装修;工厂化装修;装修垃圾;装修成本
21世纪,全球已进入后工业信息时代,而我国的装修业至今仍停留在手工装修的落后状况下。建设部几年前就提出要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但至今工业化还未实现,谈何现代化?装修产业要淘汰落后的手工操作,逐渐转变为工厂预制生产、现场直接装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住宅工厂化装修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98年左右引入国内。住宅工厂化装修就是将室内大部分装修项目在工厂内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生产,然后到现场进行组装。住宅工厂化家装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装修公司根据业主对风格、材料及尺寸的要求,设计出家具、门窗、装饰物品、电器等制品。根据设计的数据经电脑处理出工厂化制作所需的开料图、打眼图、装配图等。将整套工作图纸交给工厂后,就可制作出所需的家具、门窗、装饰物品、电器等制品。然后上门组装,只需几天时间,原来空空荡荡的、还是毛坯的家就成了装修房了。今后若干年内,引领装修产业发展方向的必然是工厂化装修。
1、住宅工厂化装修是家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已开始进入社会和家庭。目前,世界上一些大公司正竞相开发功能各异的家庭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因此,家庭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在21世纪将成为现代社会和家庭的新宠。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庭就可通过一个网络技术平台与信息海洋相连。家庭智能化、信息化主要包括:
①智能控制——通过远程的电脑(在办公室中的台式机或下班路上带着的笔记本电脑),或者电话、手机,便可以对家中的电器进行操作;
②家庭紧急求助——家里有突发性疾病的人,可以通过紧急按钮给自己的亲人或社区保健站发出求救信号,便于及时救治;
③家庭资源的优化——网络家电能够按照家用电器负荷量的大小,合理分配用电时间,使大电流的家电分时供电;
④家电功能网上升级——家电网络升级,可以让用户花较少的钱,享受更多、更新的功能,更新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使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随着世界家电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
⑤集中控制与管理——数字、网络化技术使得每种家电都可以与其他家电进行数据交换,因此很容易实现集中控制;
⑥故障信息自诊断、自反馈并可以享受远程维护——家电的故障信息以及使用不正确的信息在用户发现之前就可以自动诊断、自动反馈到厂家维修中心的电脑上,这样就能立即为您提供远程或上门服务。如此,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放心;
⑦可视对讲门铃——能在家中的液晶显示器或电视上显现造访者,便于身份确认,保证家庭安全;
⑧远程抄表——可在小区范围内实现家庭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自动远程抄表、计费,并提醒用户及时交费;
⑨家庭卫士——实现家庭内火警、匪警及煤气泄漏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和自动报警,家庭安全从此有了保护神。
显然,家庭要使用智能化、信息化产品。要实现智能控制、家庭紧急求助、家庭资源的优化、家电功能网上升级、集中控制与管理、故障信息自诊断、自反馈并可以享受远程维护、可视对讲门铃、远程抄表、家庭卫士等智能化、信息化等功能。必须解决四大基本问题:
①公共信息(电话、电视、全球互联网)的合理布局和方便使用;
②家庭安全防范设备的配置,家用电器的遥控;
③家庭内的水、电、气、暖的收费计量表数据传输;
④物业管理信息传递。解决了电话、电视、互联网以及家庭安全控制/数据信号从户外到室内的连接,以及楼宇内部各种信息的管理问题,还具备多种功能模块,以支持家庭内部电话小程控通讯;支持家庭小型局域网;支持家庭安全防范(进行红外、门磁防盗、燃气泄漏监测、紧急求助启动,报警信息通过电话传到110、住户手机、物管中心);支持小区物业管理。实现多种家庭信息的科学化、方便化地接入、管理和享受。这些依靠传统的住宅装修方法和技术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工厂化生产才能完成。
2、住宅工厂化装修能广泛应用其他行业的技术
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工业控制等行业,有大量的成熟技术可以应用到住宅装修中。如: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内饰技术、防盗技术、灯饰技术,工业控制的感应技术、控制技术等。
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内饰技术是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生产工艺而达到不同的效果,一般内饰的材料多用塑料ABS和改性PP等,还有其他的如皮革、植绒布、泡沫、玻璃钢等多种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更是多样化,除了一般的注塑以外,还有如吸塑、吹塑、挤出、PU发泡、热压、蒙皮、喷涂、电镀、焊接等几乎所有的塑料加工工艺,还有如仪表板先进的搪塑工艺等。汽车内饰包括仪表板、车门内饰、车顶内饰、柱内饰、侧围内饰等内部覆盖件以及方向盘、汽车座椅、地板垫等内部功能件。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内饰技术生产工艺水平高,配套技术强,可在住宅工厂化装修广泛应用,能使住宅装修效果多样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汽车网络技术等有效的应用于汽车防盗,促进了汽车防盗技术地高度智能化、功能多样化。汽车防盗设备按其结构与功能可分为四大类:机械类、电子式、芯片式和网络式,其中电子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汽车防盗设备。这些成熟技术可在住宅工厂化装修中直接应用。
同样,航空工业灯饰、汽车工业的车窗、工业控制的感应与控制等技术,通过住宅工厂化装修也可很好地应用。
3、住宅工厂化装修是品质的保证
怎么把装修质量问题减少到最低,应该是我们广大装修业主很关心的问题。目前装修工程质量集中反映在以下五大问题:
①室内环境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设计、工艺和材料问题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②油漆涂料工程质量问题,主要是墙面漏刷、墙面裂缝和木器及木门顶漏涂;
③木地板工程方面问题,地板表面平整度超标和板面接缝缝隙宽度超标的问题;
④墙地砖工程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墙面边角空鼓,同时还存在表面平整度和墙地砖铺装缝隙超标,严重的出现墙砖大面积脱落;
⑤水电工程的安全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电工程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为了保证家庭装修的全面工程质量,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定必须从预评价、现场监督和检测验收三个环节进行:
①预评价和审查环节。包括对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评价、装修材料、设计方案审查和节能三个方面的评价。它是保证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的基础;
②现场监督环节。主要是在工程进行的不同阶段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主要是对施工工艺和隐蔽工程的检查,还有工程增加项目的监督和检查;
③检测验收阶段。包括按照国家的室内环境标准和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对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和装修工程质量进行权威的检测和验收。
装修质量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保证国家标准的贯彻和实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帮助广大消费者解决装修质量问题的困扰,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我国的装修业至今仍停留在手工装修的落后状况下,装修质量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住宅工厂化装修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通过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工厂化装修最大的优势是以标准化、系列化的生产工艺,从根本上杜绝手工制作可能出现的差错,保证质量;而且家具、门窗套、踢脚、木隔断全部出图进厂生产、涂油漆,风格上容易统一设计,尺寸上统一安排,整体效果比较协调。现场开工的同时,工厂进行同期生产,待现场基础工程一完工,各种制品就可进入现场拼装,能节约不少时间。由于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油漆、粘合等工作,大大减少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基本上闻不到油漆气味,施工现场干净、整洁、噪声少、建筑垃圾少。标准度高,精细度好,就像家俱厂生产出来的家俱,无论如何比现场手工制作的家俱精良。按《家庭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地方标准验收时,业主和家装公司的责任界定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由于工厂化生产采用了机械化施工,准确度高,施工没有钉眼,色差小(一般工厂化制作为模压或贴皮),油漆在无尘空间(烤漆房有双道防尘措施)施工,避免了粉尘交叉污染,油漆表面细腻光滑,同时工厂制作有质量标准可寻,质量有保证,并且可以按照装修业主的要求定做。
4、住宅工厂化装修有利于环保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居住舒适度要求的提高,伴随着城市住宅装修的汹涌热潮,我国大中城市的装修垃圾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被扔掉的装修垃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我国有13亿人口,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达1亿t,并且每年以8%左右的增长率递增。在这些垃圾之中,家庭装修垃圾则占建筑垃圾的5%左右。千万不要小看这5%,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确立针对装修垃圾的分类处理机制,装修垃圾仍被视为建筑垃圾并依照建筑垃圾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就是将垃圾运往郊外、乡村等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这不仅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更为严重的是与普通的建筑渣土等相比,装修垃圾的成分更为复杂,特别是其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成分对土壤和水质极易造成污染。如今,因包括装修垃圾在内的城市垃圾所引发的环保、土地危机业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传统手工装修作业施工特别是油漆工序,现场操作不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还会留下很多的有害气体,又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现场操作所产生的噪音对周边环境和邻里也有很多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家庭装修中产生的许多环境问题与装修设计与施工有着直接的关系。
工厂化变革了传统装修模式,是针对传统装修的一些弊端出现的革新。住宅工厂化生产是全部在厂里完成的,并采用了绝对环保的材料,能有效地提高住宅及其他室内的空气质量,且工厂化生产比现场操作减少了工作量,更降低了现场操作所产生的噪音和装修垃圾,从而减轻了对周边环境和邻里的影响。
5、住宅工厂化装修能节约成本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曾披露,中国家庭装饰装修的浪费十分惊人,每年由于装修造成的浪费就达300多亿元,被扔掉的装修垃圾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种浪费好像已经司空见惯。
住宅工厂化至少能降低35%的生产成本,这种低成本结构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工厂化生产减少了人工的投入,原有装修中手工费是大头,每个工人每天得支出50~70元的费用;
②规模生产的最佳剪裁能实现原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使原材料至少减少10%的耗费,而这在手工现场作业情况下是无法达到的;
③规模生产的批量采购,能得到原材料购价的最大优惠,批零差价降低了费用;
④装修木工的连接件、合页、拉手、门锁等五金件造价减少了5%;
⑤工厂化装修还能减少用户交通运输等购材相关费用。
与此同时,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蓬勃兴起的山寨文化产业,愈发受到学界的热烈关注并引起广泛争议。舆论对于山寨文化产业的性质确认与发展前景各执一词,特别是山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伴生的文化伦理问题,即如何协调处理好多元化认同与独创性尊重的关系问题,值得我们展开新的思考与讨论。
因此,展开对应用伦理学特别是文化伦理领域中的理论构建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结合当前社会上关注度高、意义深远、应用性强的社会热点问题——山寨文化产业的崛起——这一现象,是具有一定的学科理论价值与社会实践意义的。
一、文化伦理与山寨文化产业
文化伦理,作为研究文化领域内道德现象与道德实践的应用伦理学分支,是指对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领域中,人类为争取社会至善与个体至善,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和谐,在道德层面上的自我约束与社会约束。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协同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伦理与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科技伦理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密切起来。因此,对于文化伦理的研究考察,应该紧密结合经济伦理、社会伦理与科技伦理的研究现状与既有成果加以开展进行。比如经济伦理中的企业伦理、效率与竞争、公平与平等伦理、消费者与消费伦理、经济活动主体的交换伦理、信息化经济与发展伦理等等,与文化伦理中的价值认同、思想博弈、文化消费、信息选取与整合原则密切相关;社会伦理中的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的共生与交织,又与文化伦理中如何将文化个性与文化包容紧密结合的基本问题息息相关;科技伦理中的科技对道德的挑战作用,同时也延伸到了文化伦理中如何看待道德对于文化创造、文化吸收、文化继承和文化传播的影响,特别是对文化产品的所有权独享与使用权共享的尖锐矛盾。因此,在研究文化伦理问题时,将其置于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科技伦理的视域交集中加以分析,既是客观现实的要求,也是学科探索的必须。
“山寨”一词,源于粤语方言,属于科技领域的经济用词,原意是指港澳台地区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技术层次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较差、生产出的产品对于业界名牌的模仿度高,但自身质量较为低劣的微型企业和作坊工场。顾名思义,山寨文化产业,是指为迎合当前大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思想与文化价值的传播为根本目的,以克隆、模仿为主要手段,产品功能设计较多,市场消费价位较低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产业。应该说,山寨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是与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特别是处于生产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但产品模仿制造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生存现状紧密相关。因此,山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已有的社会伦理、经济伦理和科技伦理的影响巨大,而且在当前新的社会历史形势下,直接作用于文化伦理的建构与解构,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渐趋重要。
二、山寨文化产业对文化伦理的建构:增强多元化认同
山寨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伦理的影响之一,是其建构作用。这种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强精神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认同。
山寨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制造与产品传播,往往是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模式,将其他生产者的产品优势集中合并,已达到低投入高收入、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目的。目前,山寨文化产业中其特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应用下蓬勃发展的次生型娱乐文化产品。所谓次生型娱乐文化产品,就是仿制原生的文化产品形式,以“草根”“真实”“平民”为旗幌,对内容加以变革,以满足受众的“求俗、求新、求奇”的审美需求。次生型娱乐文化产品,是对原生文化产品的精英化倾向的反叛与逆袭,因其新颖、独特、善于捕捉受众的娱乐兴趣而受到追捧。从最早的网络“山寨春晚”“山寨选秀”“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现象的应接不暇,到“非诚勿扰”“我们恋爱吧”“今日有约”“百里挑一”等婚恋交友类节目;“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求职就业类节目;“麦霸英雄汇”“歌声传奇”“我心唱响”“王者归来”等歌曲选秀类节目在各省级卫视平台的接踵而至,次生型文化产品充分带动了山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让受众能够拥有更多的收视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公众对于不同精神文化价值追求的理解和包容,大大增强了精神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认同。
精神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认同,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代表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诉求和精神文化创造的宽容和认同程度更多,接受和理解程度更深,面对和处理的心态更加成熟平和。山寨文化产业,特别是次生型文化产品,自出现之始便引起社会舆论的一些争议,如产品制作手法雷同化,产品内容格调待提升,产品延续性缺少原创动力等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作用趋于合理,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发挥,大量人力、物力、资本有机融入山寨文化产业,产业规划与运营机制的正常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山寨文化产业更多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包容、认可乃至推崇。文化伦理建构的主要表现——精神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认同——在山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社会公众对于次生型文化产品的热度和关注度有增无减,能够以冷静、成熟、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山寨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制造和产品传播问题,对于关涉到社会伦理、社会公益、个人价值取向、社会热点问题的带有争议色彩的次生型文化产品,也往往会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去分析和辩证、发展、理性(三种态度)地对待,不盲目褒贬,不偏听偏 信,不人云亦云,积极追求更加和谐、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一个社会环境具备的六项因素)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媒体受众的总体观感更为贴近,舆论反响更为真实强烈。应该说,山寨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实现民族精神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认同,辅助形成更为开放、包容与平和的民族心态以及宽容、多样、积极的舆论氛围,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有利的社会影响。山寨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伦理的建构,集中表现在促使社会民众对于精神文化领域内不同导向、不同层次、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个体选择的基本尊重和理性宽容,打破受到封建文化残余影响导致的文化伦理中国视人权、禁锢人性、约束个性的桎梏,增强本民族对于精神文化领域内个体道德追求的多元化认同,这种多元化认同,逐渐促使社会民众具备同意或不同意社会个体价值选择的权利,引导社会民众拥有捍卫文化伦理认识自由、行为理性的意识,营造社会民众中无论是面对发展良机还是社会危机均表现出开放、理性、成熟的心态。
三、山寨文化产业对文化伦理的解构:缺少独创性尊重
山寨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伦理的影响之二,是其解构作用。这种解构作用,主要表现在缺少精神文化领域的独创性尊重。
山寨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制造与产品传播,在最初进入公众视野内,往往引起各种争议。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次生型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和原生文化产品之间的相似性龃龉。相对于原生文化产品,次生型文化产品的自主创新色彩淡薄,机械模仿甚至抄袭原生文化产品的痕迹厚重,形势和内容的相似度高,但缺少独具特色的产品内涵。一方面,这是次生型文化产品乃至山寨文化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经典解构和话语争夺密切相关。山寨文化产业的立足之处,主要是迎合社会公众特别是底层民众对于“高高在上”传统精英文化的摒弃与不满,借助仿制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使自身获得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力,特别是在文化伦理这一领域,社会公众对于原有文化产品的破解,更是对原有文化伦理的解构,是新时代大众文艺的狂欢。另一方面,山寨文化产业中的次生型文化产品,由于仿制色彩浓重,面对市场缺乏创新的原动力和持续更新的发展力,往往借助不断的集约模仿来完善自我,其文化产品的创造与传播,往往缺少对精神文化领域的独创性尊重,游走在著作权法、专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暗线边缘,极易引起受到原生文化产品的专利诉讼,陷入争夺“独享所有权”还是“共享使用权”的两难境地。不少山寨文化产品所追求的“共享使用权”,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原生文化产品创造者的“独享所有权”的侵犯之上,这也是山寨文化产业与次生型文化产品为社会公众特别是精英阶层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当然,导致山寨文化产业缺乏独创性尊重,深陷于生硬模仿甚至抄袭境地的重要因素,还包括运营者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趋利性行为。这是由于社会主义文化所具备的产业与事业的二相性,使得运营者在市场经济和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下,势必将获取利润价值作为首要指向,以牟取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模糊或忽视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重要事业的价值观导向,使得运营者急于采取短期的趋利性行为,以简单粗暴的生硬模仿行为取代具备原创性与独创性的长远性生产行为。
精神文化领域的独创性尊重,是指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品传播的“独享所有权”的尊重,是尊重原生文化产品的始创性和独创性,是社会伦理中的权利伦理与公益伦理关系,经济伦理中的竞争伦理与公平伦理关系,科技伦理中的网络伦理与公众伦理关系在文化领域内的延伸。权利伦理和公益伦理的关系,是注重社会伦理中个人选择与社会共识的协调性,认为追求“权利+公益”、“自由+社群”的公益伦理,是权利伦理的现实出路,二者并生共荣;竞争伦理与公平伦理的关系,是确保经济领域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良性竞争,建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运行机制,产业内的各企业法人应该秉承诚信竞争,坚持利己不损人的伦理原则,以自我发展而不能依靠打压竞争对手获得竞争的取胜,以合理合法的竞争实现和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性;网络伦理与公众伦理的关系,要求“技术不只是工具,是一种去蔽的方式”,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除自身所属的工具性之外,不可忽视的是其对于人的影响和作用。探求网络环境下确保个人权益和公众利益得到有力维护的基本条件,在网络伦理中对于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公众伦理中要求满足公众知情权、更多取益公众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这三者在文化领域的有机融合与相互关联,成为山寨文化产业在文化伦理选择中应该得当处理的重点。
[关键词]准市政债券;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风险
一、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和效应分析
(一)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庞大,工程的投资额往往超出了一个城市的年度财政收入,而且建设周期较长,是一般税收无法支撑的,因此需要多种融资方式加以保证。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债券融资占基础设施投资额不足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额中,基础设施债券融资占1/3左右。例如1989年美国州和地方的资本支出中只有20%依靠当年税收,大部分(55%)资金来自借贷(Cranford,1992)。如果禁止债务融资,此类工程就很难开工,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数额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Peletier,DurandSwank,1997)。所以这类工程可以主要依靠包括证券化在内的金融运作。我国基础设施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大都是国家骨干企业,投资收益的可预测性强且相对稳定,并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所以基础设施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比较低。因此从投资者角度看,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也是乐观的。
(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分析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实际上等于把不能分割的基础设施资产变成可分割的资产,把不可移动的基础设施转化为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这一方面为一般投资者提供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收益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把社会短期货币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资本金,也扩大了社会的投资渠道。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可以集中社会闲散资本,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短缺,缩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回收期,回笼资金用于新的市政建设,从而实现市政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融资。其次,由于资产证券化实现了破产隔离,将项目现金流的风险与建设企业的风险分离开来,与发行普通的企业债券相比,提高了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审批手续没有那么繁杂。最后,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扩大投资渠道,缓解社会资金投资难的难题。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有政府信誉作担保,投资风险较小,收益又比国债略高,是社会资金稳健的、理想的投资渠道。
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准市政债券”
我国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而无法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在地方政府所筹集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积极寻求替代性的融资方式,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如何通过金融创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难题?近年,一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证券化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在这些尝试中,“准市政债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准市政债券”是指那些由和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发行,所募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名义上虽是企业债券,但发行单位是政府直属企业(实际上相当于政府部门),政府也提供了事实上的隐性担保,具有相当程度的市政收益债券性质,属于“准市政债券”。这一融资方式在一些城市已经得到了运用(娄涛,2004)。
从这些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出,“准市政债券”呈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1.完全按照企业债券的流程操作。尽管准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是那些投资额大、回报期长、带有公益性特征的市政项目,与一般的企业债券差异很大,但从债券的设计、审批到发行、流通与清偿,其模式和企业债券是一样的。
2.具有明显的政府行为特征。地方政府一方面在债券发行计划上给予发债企业极大倾斜,另一方面为发债主体提供诸如隐性担保、开发许可和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一旦出现兑付问题,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责任代为清偿。因此,准市政债券的发行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它带有很强的政府行为。
3.信用级别高,筹资成本较低。以地方政府信用作为最终保障的准市政债券在信用级别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再加上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直接融资担保,所以信用级别比较高,使得准市政债券的融资成本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国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另一方面市政债券的发行存在法律保障。因此可以预计,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市政债券借助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出现,满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将成为近期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三、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基础设施证券化主要以基础设施的未来收费所得而产生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又称为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为保证现金流的充足和稳定,应该选择城市基础设施中有稳定、长期收益的经营性公共品着手来进行,下表给出了理论上可以通过证券化融资的公共品范畴,之前列举的“准市政债券”多属于这些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收费权质押已在各类贷款业务中得到广泛运用。1999年《国务院关于收费公路项目贷款担保问题的批复》规定,公路建设项目法人可以通过收费公路的收费权质押方式向国内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收费文件作为公路收费权的权力证书,地市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作为公路收费权质押的登记部门。该批复同时规定,质权人可以依法律和行政法规许可的方式取得公路收费权,并实现质押权。所以基础设施收费权的证券化在中国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项目。其基本运作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由上图可知,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的基本运作过程是:(1)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方(一般是当地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这类原始权益人)将与融资规模相当的一定期限的收费权转让给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目前该角色一般由信托投资公司或券商来充当;(2)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之前的内部信用评级;(3)SPV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结果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方的融资要求,采用相应的信用增级手段,提高ABS的信用级别;(4)SPV向投资者发行ABS(如信托受益证书),以发行收入支付收费权的购买价款;(5)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方或其委托的服务人向基础设施的消费者收取费用,并将款项存入指定的收款账户,由托管人负责管理;(6)托管人按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
四、基础设施证券化的风险及防范
(一)违约风险
基础设施收费通常是比较稳定的,但与贷款、应收款等资产支持证券不同的是它的现金流只是未来收入,而不像贷款等作为债权有合同规定,有法律保障,因此未来现金流的不足或不稳定有可能影响其本息的支付,导致违约风险。对于违约风险,可采用对策有:调高收费水平或以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进行弥补等。不过后者可能引发地方财政风险。
(二)公共风险
1.影响宏观调控。现阶段的市场参数还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宏观调控还离不开行政手段。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放开将使地方的投资权进一步扩大,这使得行政性的宏观调控将大打折扣,因为地方政府完全可以绕过银行来筹集所需的建设资金。
2.影响宏观经济。通过资金供求形成的利率水平也可影响货币供应量。在大量发行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的条件下,往往会抬升利率,利率水平的提高会挤压其他领域的资金供应,可能迫使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
3.影响区域发展。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行基础设施证券化的限制条件就越多,诸如可发债规模、信用评级、中介服务、债务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这很容易导致“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三)财政风险虽然,一方面因为证券化的发债主体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降低了证券化产品的违约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由于宏观经济波动、政策改革、项目管理不善等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债券违约(Fisher,1996),那么地方政府难以置身事外。因为通过证券化融资来建设的基础设施都是地方政府决策的结果。所以,一旦发债公司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基础设施支持证券作为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可能大部分转化为地方政府的直接负债。地方政府对资产支持证券的这种“或有连带责任”,便构成了地方财政风险。
(四)工程建设、经营风险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往往涉及大量的征地拆迁工作、大量的地下管线处理等,因此在工程建设费用及建设质量方面会存在工程建设风险。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包括收费和成本控制在内的运营与维护管理工作都是相当复杂的,所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项目效益低下的经营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
(五)风险防范和发展建议
1.应适时进行市政收益债券发行试点,同时将发行市政债券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相结合,避免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
2.最大限度引入市场化机制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完善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场化机制是有效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培育信用评级机构,增强评级机构的公信力,保证评级结果客观公正;加强发起主体的财务信息披露,保证发行人准确、及时地披露一切对偿债能力和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使参与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还要建立、健全资产支持证券的财产抵押机制、债券保险制度等事后清偿机制,以保证债务的偿还。
3.实施有效、科学的监管。为防止地方政府滥用举债权盲目扩大债务融资,促进基础设施证券化市场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加强监管,主要包括:发行主体资格审核和项目审批。不过在发达国家,一般并不对发行主体进行严格限制,因为市场化机制会把风险过高的发行主体自然排除在市场之外。鉴于此,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完善,我国也应逐步取消对发行主体的严格审批制度,把能否发行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五、结论
1.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缺口巨大,单一的融资方式无法满足需求。考虑到目前收费权质押在各类贷款业务中的广泛运用,所以基础设施收费权的证券化在中国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融资方式,而且凭借诸多优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智能化住宅安全网关宽带
引言
几年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提出了“智能住宅”的概念,住宅智能化是智能家居先导,智能家居是住宅智能化的核心。那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智能化家庭呢?智能化家庭与智能大厦的概念与定义一样,至今尚没有取得一致的认同。美国电子工业协会于1988年编制了第一个适用于家庭住宅的电气设计标准,即:《家庭自动化系统与通讯标准》,也有称之为家庭总线系统标准(HBS);我国也从1997年初开始制定《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标准)导则》(讨论稿)。在“导则”中规定了小康住宅小区电气设计总体上应满足以下的要求:高度的安全性;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通讯方式;综合的信息服务;家庭智能化系统。同时也对小康住宅与小区建设在安全防范、家庭设备自动化和通讯与网络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各方面的设计标准。最近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提出了关于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基本概念,即:“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一、智能化住宅的概念及内涵
到底什么样的住宅才是智能化住宅(SmartHom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智能化住宅界定为具有适应性、预测性的智能服务系统,其实现目标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有关的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化系统上,进行集中的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设施
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的《北京市住宅区及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今后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及居民住宅,均应将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及设计之中,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及住宅工程竣工后,配套建设的安全防范设施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家庭中的安全防范系统除入侵报警外,还有电视监控装置,但因使用者水平差异较大,故一般不宜太复杂,也可自行设计组装,以符合自己的个性需求。
2、家庭网关
家庭网关具备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作为外部接入网连接到家庭内部、同时将家庭内部网络连接到外部的一种物理接口;二是使住宅内用户可以获得各种家庭服务的平台。家庭网关能使有不同网络协定的设备互相沟通,因此家庭网关可以汇总外部各种不同渠道传来的信息,转换之后再连接到家中的PC机,未来还可连接到电视机。家庭网络的通信功能主要在物理层和链路层进行,除此之外,它还需要操作系统来解释信息并与应用程序接口。
3、宽带接入—网络的延伸
宽带接入网指的是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传输系统,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的用户本地线路网。宽带接入网包含有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为了能在网络中传输图像和多媒体,则需要更高的带宽。宽带接入网实现方案目前主要有用ADSL直接入户、有线电视系统光纤进入小区等。待未来条件许可时,最终可像日本和德国一样,实现光纤直接到户FTTH。
4、阳光体系
也称为被动式太阳能住宅,其保温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设有热存储器,设计有多功能的太阳能利用体系,被动地接收阳光的照射,获得的热量存于屋顶、地板和墙中,能加热或冷却室内空气、温暖地面,还能提供热水。这种被动式的太阳能系统与整个住宅合为一体,可以提供全年的室内气候调节,从而能得到最佳效益使用方便,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健康环保
用健康的价值观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住宅行为,健康的住宅不仅追求山、水、土、石、绿地、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还要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6、数字娱乐中心
数字电视和数字机顶盒的推出将使人们能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高清晰画质节目,除了在传统模拟电视机上加装机顶盒可以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外,更可取的是使用液晶和等离子等高清晰数字电视装置。使用硬盘录放像机可直接将节目内容存入硬盘之中,在播放时也是直接从硬盘读取资料,近期还推出了带刻录盘功能的硬盘录放像机,可以用作备份或保存。如果在家中安装一台多媒体服务器,只要在该多媒体服务器上播放,就可以在家中任何有电视机或PC机的地方收看,既可看同一节目,也可看不同的内容,既可在这个房间看DVD,也可在另一个房间听音乐,各随其便,互不干涉并实现让大人和小孩都高兴的游戏功能,一台机器就能符合家庭中每个成员的需要。
二、中国现代智能化住宅在现阶段应急需解决的问题
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两大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为我国实现住宅智能化奠定了结实和强有力的基础。然而智能化住宅的信息传输系统却成为智能化住宅发展的瓶颈问题。所谓智能化住宅的信息传输系统一般指小区的直控机,房到各住户之间信息通道和住宅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目前一般采用布线、借用电力、电话等铜质导体传输或使用无线传输方式。
1、网络布线方面尚未优化。
电话网目前由电话局负责布线到户,但技术上采用超5类线信道会更方便、规范;有线电视网采用同轴电缆传输;小区计算机网络一般采用以太网。三网信号进入业主住宅后一般先集中到总控房或总控机箱,然后用星形方式到墙上或地上各面板点控制机箱。如果将上述三种网络综合在一起,通过光纤分配网传输到小区或小区中的楼,然后通过铜缆进入每户家庭,构成一个综合的业务网,实现双向交互式操作。它能给住户提供计算机数据通信,与互联网相连,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但这种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这里固然有些是技术上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由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
2、接口和协议没有统一
从技术角度,智能住宅并没有太多难题。但近几年之内在标准化接口和通讯协议(协议问题,即诸多家电和网络能够彼此相容)等方面,不同的技术标准还难以统一。不同技术标准的存在,为智能化住宅的迅速普及留下了很大的障碍。随着智能化住宅标准化进程的不断推动,智能化住宅方可得以迅速发展。
3、宽带接入的的具体问题。
宽带的主要优点就是高速、持续、稳定、廉价的互联网接入。家庭宽带接入后,拓展了家庭生活对智能家居的需求,这可以用网络家庭一词来概括。网络家庭可以方便使用互联网与了解信息及外界沟通(浏览、电子邮件);利用宽带网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连接,享受智能小区的全方位服务;目前国内城市住宅小区宽带接入技术有多种:XDSL、HFC、光纤以太网、LMDS、宽带卫星专线接入,每一种都有其特点。虽然,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几种互联网接入方式还会并存;但我们可以看到,宽带到户接入技术正以其先进性和经济性而形成的巨大优势扫荡其它窄带接入技术。当然,采用何种宽带接入方式,还应该因地制宜。
三、中国现代智能化住宅在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有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人们关心有无住房,80年代人们关心住房大小,90年代人们关心住房装修,而21世纪人们关心的是住房智能化问题。中国现代智能化住宅在发展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问题
“智能化住宅”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产品,是面向社会的个人家庭销售。智能化住宅与智能大厦相比,其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因此,在项目开发规划设计之初,市场定位必须准确,向哪些人提供什么档次的住宅?进而确定提供哪些智能化功能?否则不是功能过剩、就是功能不到位。
2、经济性问题
关键词:智能住宅智能化功能需求的依据
一、前言
在智能大楼的浪潮渐趋平静之时,智能住宅小区又揿新潮,形成了住宅的新卖点。智能住宅和小区通过媒体的宣传,为人们描述了梦幻般的理想新生活。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在家中坐,购物,教育,娱乐,医疗,人们聊天交往等等一切生活的需要都能解决,且保证住宅环境舒适,而且节能……。然而,1999年中国首次网络生存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憧憬的、国外来宣传的,还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能得到的;技术上能做到的,在社会上并不就可普遍推广的,当今的购房者中很多似乎并不对住宅的“智能”给予热情的响应,他们首先还是考虑价格和住宅是否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户型、环境、交通条件、面积等等。有些智智能住宅小区的先行者花了大力气开发了网上信息服务,不好用,故很少人用。但可喜的是,我们也见到有的小区,坚定不移地终于走出了一条路,E社区正在深入人心,健康发展。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新技术应用到家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新技术深入家庭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作者希望将自己在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的一些思考陈述于后,供同行们参考,更希求得指正。
二、智能住宅、小区是住宅、小区发展的方向
智能建筑是建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智能建筑并非仅指大楼和楼群,它有着更广的涵义。而智能住宅、小区并不是智能大楼在规模上简单的缩型,也不是智能大楼的发展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延伸。
智能住宅、小区在国外历经了80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90年代美国的“智慧屋”(WH)、欧洲的“聪明屋”(SH)的住宅智能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智能住宅与智能大楼的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发展道路。
住宅电子化表明了采用大量电子技术的家电进入家庭,住宅自动化表明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的功能综合一体化。住宅智能化表明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进入了住宅,使家庭中的家电、安保防灾和各种通信(话音、数据、图象)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中,家庭总线技术是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总线标准。日本、新加坡有适用于大型居住区的总线。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的智能住宅和小区的示范工程。中国住宅的开发基本都是小区的形式,因此,当我们谈到小区智能化的时候就隐含了住宅智能化。
中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是藉助于智能建筑的概念和借鉴国外家庭总线技术,趁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之机而兴起。而今智能住宅小区示范小区遍布全国,用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的产品开发也遍地开花。
综观国内外的智能化的住宅小区,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综合了安防、防灾措施与生活服务的智能控制器,住宅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高度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完善的安防措施,全面的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的社区服务管理。
3.为小区内住户提供多媒体的多种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如图1所示。应加以说明的是,小区的不同个性,会对智能系统的功能有所取舍。作者认为,根据小区的实际功能需求而确定其智能化系统才是胆智的规划、设计。实践表明,单纯追求技术的完备性、先进性的后果,是资源的浪费。
总的来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是智能住宅小区的必要条件,即实施了智能化工程的、并能发挥出智能化的效用的住宅小区才是成功的智能小区。务请注意,智能小区是一个特指的名称而已。
三、智能化功能需求的依据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住宅是小们最根本的生存空间,是们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功能范围亦在发展,但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住宅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居住。今天,信息正成为人们生存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进入家庭使住宅、小区能够具有如图1所示的功能。但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方面,更何况人们对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会有一个过程,这不仅受认识限制,还受到经济上的以及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当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时,一定首先要了解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才能更加适当地认清智能化系统的作用。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必然地仍是以居住舒适为第一要义,它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居住性:生活空间分配合理,居住气氛浓厚,做到公私分离、动静分离、居寝分离。具体是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小区内有适宜的公共活动场所,或在楼上有空中花园以增加邻里交往,增加居住气氛。
2.舒适性:它包括平面空间尺度、视野、登高(高层楼的交通)、采光、通风、日照、噪音、内部装修、温湿度等等。
3.可持续发展性:从小区来讲,小区应与环境共生,保护资源,获得能源效益。对住宅而言,除对核心部定位外,其余空间作为卧室、餐厅等可以灵活再分隔。它不仅能使居民能参与设计,也为再改造提供了可能。
4.生态环卫性:是条目3的自然性方面的表现,这包括了外环境和内环境。
①使人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小区绿色,住宅绿化。
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再应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
③住宅内环境质量:厨卫设备布置紧凑,管线隐蔽,废油、气、烟排除畅通,建材的有害物质的防护等等。
5.节能、节地:
实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的一面,多层住宅(鼓励二类高层),合理的体量与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等)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6.安全性:必须是人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①防盗要求:多层次防范,从边界防范、区内电视监控到住宅内的防盗。
②突发疾病的呼救。
③灾变(火灾、风灾、地震)的应急措施。
④可燃气体
泄漏报警。
7.方便性
①交通:住宅或小区所处位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和区域标识。
②各种配套设施:
·小区内部商店、文娱场所等服务设施。·周边环境的商店、医院、餐厅、学校等等服务场所。
③通信:电话、电视、计算机通信
从上述7个方面和上节所述我们看到,智能化系统是现代住宅小区不可缺的,但相对住宅小区所需要的功能,智能化系统所能担当的是有限的。智能化系统是为住宅、小区更加好地发挥效用服务的,是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之一,是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但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认为高档次的住宅小区不宜搞低档次的智能化系统,反之低档次的住宅小区不宜搞高档次的智能化系统。
四、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智能的涵义
智能的直观定义是在给特定的环境与目标条件下,正确制定策略并产生行动来实现目标的能力。社会智能的定义:人类群体在实现共同目的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能力,正确决策和实施的能力,现今一切人工的智能都是以人的智能为原型的。4.1对照智能的上述定义,我们认为应从更广阔的概念上来理解小区的智能,即智能小区的智能并不是靠智能化或弱电专业就能实现的。
下面略举几例以说明之:
①住宅的舒适与房间的空间和采光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房屋的进深与层高之间设有一个恰当的设计,那又怎么会使用者的舒适和工作效率呢?这当然由建筑设计来考虑。
②空调和电采暖器可以在住宅内营造室内舒适的小气候,但它绝不能代替人对自然通风和阳光的亲近和需求。而它们的能耗如不加控制,则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专家统计过,以每户空调、采暖耗电1-4KW计,则仅长江流域的此项用电约为2亿KW,相当于11个三峡电厂的装机容量。又据专家测算,采用新型建材、新型空调设备以及对住户加以指导,长江流域年能耗可望降低50%。又有专家研究认为,将生物气候学原理应用于高层住宅,则可以节省运转能耗的40%。③住宅热水器供水系统,常有长的管路且其保温措施常被忽视,结果往往要等一段时间才有热水放出。显然,这既浪费时间,还浪费水和天然气资源,亦降低了舒适性。
④住宅小区一般都注意到室外人们的交往空间,但往往重视其物质环境,如设置草地、流水等。但,对其心理环境重视不够,结果命名物质环境利用率低下。如:某住宅小区建设了一块草地,供居民休憩交往。但,它未经良好布置,并处于四周住宅窗口视线交汇之下,又为了住宅安全,场地围以铁丝网。结果,此处几乎无人。因为身居该场地中的人们感到如被囚禁般的不自在和被人们窥视的恐惧。
上述几个例子说明,好的住宅不区应是在建筑专业统筹下的相关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成果,是全体专业的智能的综合。光靠智能化系统,是达不到“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的实际效果的。
我们认为,现在我们所谈的智能住宅小区是一个特定涵义的称谓而已,就象绿色住宅小区、生态住宅小区等称谓一样,强调该住宅小区的某种特点。智能住宅小区仅只表明了它上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的住宅小区而已。4.2智能化系统本身若只考虑技术、设备而欠考虑其应用对象,则我们认为其智能是不足的。例如:①在紧急呼救功能的实现上,很多采用一只固定的紧急按钮,甚至装在进门处。考虑较周到的是每个房间都装。但这对于有心脏疾病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紧急发病,而家中无人时间较长,就不适用。我们认为采用随身携带的无线紧急按钮为妥。
②为防盗而对窗子进行监控时,常见对每个窗都装门磁开关或红外双鉴探头。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楼层和住宅的外观来考虑盗贼从窗口入侵的可能性以确定装不装,在哪个窗装,还是每个窗口都装的问题。多装会增加初投资,增加了误报次数,增加了工程质量以及以后的维护工作量。例如:一个800户的小区,每户平均有四扇窗,每窗一个门磁开关,则需购3200只门磁或双鉴探头。又假设每个开关或探头误报率为每年一次,那么就几乎平均每天可能有10次误报警出现,后果如何则可想可知。这样的系统该不能说是智能的吧。五、以人为本是建设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根本住宅小区的建设尖以人为本,即为住户服务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也须如此,以使住宅小区为住户服务得更好。
5.1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的系统,我们不能因此而使以人为本的目标有所减弱,即必须明确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准则。也唯如此,技术才有市场。智能小区内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人的职业、文化爱好、习惯不同,各家的经济情况不同。因此,小区智能化系统服务对象差别很大,比之智能大楼更为复杂。在这众口难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小区内住户作一统计分析和归类,据此考虑智能化系统的具体功能系统的实施,一般可分成如下三类:
①属于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成熟且性能价格比合适的,列入普遍实施的项目,一般有:防盗报警、紧急求助、消防报警、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语音通信、有线电视、三表出户、公共场所监控、边界防范、巡更。
②技术条件成熟,但费用较贵,操作也较复杂,有相当部分住宅不愿使用的,作为可选项目,一般有:对家电的远程控制、网上炒股、影视点播(VOD)、国际互联网上网、一卡通等。
③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者,或外界环境尚不完备者,或投资成本太高者,则暂不实施。如:远程急救诊疗,这在我国涉及法律责任和社会环境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又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国内大多数地区社会大环境尚不具备。又如:集中空调系统,涉及投资太高,冷量分摊计费复杂和住户的观念等问题。
根据以上三种情况,智能化系统中心站的实施必须首先满足住户基本和可选项目的要求,并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界大环境的改善,逐步将暂不实施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项目予以实施。有些房地产商布了电话线、结构化布线,再加有线电视就号称是智能小区,显然是炒卖点而已。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虽原先考虑智能化的技术较多而忽视了住户需求而交了学费,而今就能较周到考虑,使住户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真实的物超所值的智能化服务,自身也获得美誉。
5.2我们感到要保证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实施以及运行良好,必须要有掌握好智能化系统的人才。智能小区智能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各有关的技术、设备、材料最终构成了具体的符合该住宅小区需要的智能化系统,人在集成过程中起着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的重大作用。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在我国历史很短,还缺乏工程经验,因此,也更缺乏实施智能化工程的人才,在实践中培养和使用人才就十分重要,不仅要有规划设计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人才,具体动手安装操作的人才以及运行维护的人才。建筑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高科技性的工种是弱项;集成商亦是近几年才出现,他们原多偏重计算机网络集成,很多是有集成之名,行销售之实,缺乏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例协调的实践,即使有些赫赫有名的外国大分公司亦是名实不符;而许多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原来的房管局等机构演变而来,他们要维护好、运行好也确实存在困难。凡此种种造成小区智能化系统不能一次成功开通,开通后运行维护纠纷不断的现象。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已有一批高素质的智能化集成公司崛起。从总体上考虑,由房地产公司或物管公司来运作智能化系统是难度很大的,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公司可能是解决智能小区增值运行的一个途径。
六、不断地发掘住户需求是智能化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们认为,住户是推动智能化工程得以实用化和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住户是服务的对象,没有他们的需求就没有智能化系统的立脚之地。我们不应把们看成是消极的推销对象,而应该引导他们成为智能化工程的积极应用者和管理的参与者。更应看到不断满足他们的新的要求,将使智能化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获得服务增值,从而推动智能化系统向新的高度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作者的经验是建易用难,用好更难。这要求我们把“服务”而不是“管理”,更不是其他,放在智能化工作的中心。这样,智能化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作者的个人经验,提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个很有进取心的技术班子,他们不是消极地智能化系统的维护人员,他们能主动地要不断跟踪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跟踪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将它们应用到小区的网络信息服务上。
其次,信息服务要有针对性的,以生动的方式展开,从和居民的基本要求、切身利益相关处入手。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健全的物流组织来保证信息服务的实现,使“网上点击”“E社区”“E生活”给住户真正带来方便、实惠,人是不可能生活在“虚拟”中的。
第上,最至关重要的,从小区建设期的领导到小区管理期的领导始终如一地坚信并坚持支持和参与智能化系统的工作。因为唯如此,才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使虚拟的E社区回归到现实社区。
使智能化变成为寻常百姓油盐柴米密不可分的“傻瓜”技术。这是十分艰辛的探索过程,它要求真正想建设智能滤我的领导者、从业者不断坚定信心,总结经验,虚心谨慎地探索用户的需求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用户和服务用户。例如:西南交大房产公司,他们在1996率先在四川、成都提出智能小区概念。其建设的智能小区一期,做到了光纤到楼,综合布线到户,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中心。然而,上网户数仅只占住户总数的5%。智能小区二期,他们坚持每周组织住户举办家庭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计算机操作、上网、炒股等讲座。在暑假,举办少年计算机夏令营,不定期和计算机公司一起举办区内展示会等,使得上网的用户不断增多,现在达到了20%住户入网。交大智能小区三期、四期,从城市大环境,从投资效益,从方便住户和三网合一的趋向,考虑将小区网络形成改为HFC,大胆取消了综合布线系统。这是充分考虑了住户必看电视而不一定要用计算机这种现实。但,若住户要入网,CABLEMODEM就可,CABLEMODEM以租用户式担供,2年后即归住户所有,这种用户有一种认同感,一种自主感。2000年9月开始实验小区网上购物服务,为住户集体购买米、油等日用品,并以低于超市价格送货上门,受到住户热烈欢迎。该小区的智能物业服务体系已现端倪,电子商务的良好开端显示了高技术平民化的魅力和威力。该计算机管理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公司,从事滤我智能产品开发,系统设计和集成等业务,做的工程已涉足到沿海。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