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对外汉语 听力教学 教学热身 中文歌曲
2016年4月13日,笔者有幸观摩了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李英老师的对外汉语听力课。在本次观摩课中,特别注意到了李英老师在上新课前,通过播放中文歌曲《日不落》,一边开展教学热身,一边等待迟到的同学。歌曲播放过程大概持续了十分钟,而后老师才开始复习旧课并学习新课。十分钟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占了五分之一,可见新课教学前的中文歌曲运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
《日不落》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蔡依林演唱的一首歌曲,翻唱自BWO的Sunshine in the Rain。该歌曲发行后获得第六届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听众最爱歌曲、第十五届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和第八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二十大金曲等奖项,它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选择流行音乐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受外国人认可和喜爱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共鸣。从这一点看,李英老师选择的这首《日不落》,似乎能起到这一作用。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浅议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播放中文歌曲的作用与不足,并且尝试给出改进的途径。
一、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又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中的奥妙。就学习本身来说,它可能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激发自己有需要、有必要的意识,这样的话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外国留学生在听中文歌曲《日不落》的同时,因为兴趣爱好就会不断地积累新的词汇(庆典、明信片、晴天、想念、寄出、未眠等),在听汉语歌曲的时候,会感到精神愉悦,这样的话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培养汉语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听中文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功不可没。通过大量地接触中文词曲,一般而言,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感,这对于他们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好处。在课堂中运用到位,会减轻后面的教学压力。
3.有利于扩展文化知识。歌曲通常反映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28问题和障碍,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根源在于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不同。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也是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外国留学生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李英老师播放的流行歌曲《日不落》反映了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当下中国形成的一种既有西方痕迹又有中国特色的恋爱文化。如果学生能够听懂大体歌词,会对中国当下恋爱文化有新的认识。所以听中文歌曲学到的不仅仅是歌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涵,通过学习更多的中文歌曲,学生的文化知识会有所增长。
4.有助于提高修辞学知识。最后笔者认为,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与表现,也必然要借助修辞手法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所以,歌词集中了多种修辞方法,可以看作是学习修辞的范文。《日不落》中“河水像油画一样安静/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心偷偷地放晴”“你就是庆典/你就是晴天”“不落的想念/飞在你身边/我的爱未眠”等,在这里既有比喻、拟人,也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对能够完整听懂的外国留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二、不足
但是在肯定李英老师的同时,也发现了几点不足。
1.首先,歌词中有些词汇、句子高级,又因为旋律节奏快,不好理解。比如像词汇“漫不经心、慵懒”,句子“天空的雾来得漫不经心”“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等不易理解,会挫伤学习者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2.其次,虽然是中文歌曲,但因为歌手来自台湾,难免带有台湾的语音特色,不利于留学生规范听说,也会影响到HSK听力五级应试的准确性。
3.笔者认为《日不落》作为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与老师要讲解的广播、通知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选择的开场音乐,如果能够把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引向听力课的教学内容,开场的中文歌曲就有了更大的教学价值。在试听了一些歌曲后,《广播剧》可作为本次听力课的开场歌曲,歌词、句子对于已经考完HSK4级的汉语学习者不难理解,同时也比较符合上文论述过的几点优点。
三、改进的途径
在对《日不落》运用于本次听力课教学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在此提出几点选用中文歌曲的建议。
1.中文歌曲整体难度适当。由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不同,我们在挑选歌曲时应该要熟悉汉语学习者的水平,看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那些刚接触汉语,水平较差的外国留学生,应该挑选些节奏缓慢,发音清晰,篇幅较短的歌曲。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就是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的教学对象,可以选择些节奏较快,篇幅较长的,语法知识较多的歌曲来锻炼,这个时候的歌曲选择就会多一些,也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
2.认真筛选,把握语音的标准性。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普通话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所以歌曲的种类也大有不同,唱中文歌的当然还有唱粤语歌、闽南歌等。这样难免就会造成口音、语音的不规范。部分歌星往往受方言或者某些因素影响,在某些发音上不够准确,容易给汉语学习者以误导。所以我们选择的歌曲应该是发音准确,曲调优美的。像一些发音不清的粤语歌曲、带有严重方音的歌曲等都不应该用于正式的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
3.重视实用性与生活性。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目的语顺利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中,听是最主要的。只有先听懂了别人所说的内容,才能做出反应然后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选择的中文歌曲应是贴近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李英老师本次听力课中需要选择比较正式的歌曲,但是在听力对话教学前,就可以选用实用性较强的中文歌曲。
4.将中文歌曲运用到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和积极影响。经过课后走访调查也发现留学生对中文歌曲很感兴趣。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热身环节,它既能提前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进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断吸取新鲜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合理使用中文歌曲,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听说课优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荆宇.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论文摘要:汉语热渐渐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汉语教师不仅给外国学生教语言,而且还给外国学生传播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关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应该注重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
当英语走向世界各地时,中国的汉语教学雨后春笋般逐渐地覆盖全球,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下股汉语热。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达到了4000多万人,一些国家还专门开设了孔子学院专门对外国人教授汉语。为适应全球持续升温的“汉语热”的需要,首届世界汉语大会(The WorldChinese Conference)于2005年7月召开,它为促进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加强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面对持续升温的汉语热以及大量的汉语教师输出,汉语的教学逐渐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汉语教师仅仅教外国人汉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用等还不足以让外国人真正学好汉语,他们在实践中意识到进行汉语的文化传播更能促进汉语的传播。但是,在进行文化传播中,我们认为的文化是什么?怎么认识文化?它和语言、人的心理及人际交流之间是什么关系?只有深人地认识文化,尤其是汉语文化,辨析文化与语言、人际交流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传播汉语。
一、文化是语言传播的内在载体
对于“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大概有200多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aylor)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我国的《辞海》将文化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目前对文化并没有一个确切具体的定义,研究的人只是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解释文化,专业不一样,文化的内涵也会有区别。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像老虎、大雁等这些具体的词语表示视而可见的事物,人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理解文化的概念。同时,文化又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化都聚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在某个具体阶段的创作。
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界才把文化引人语言现象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萨巫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文化是隐藏在语言 的外壳之中的,需要通过语言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语 言背后的文化。语言是显现的,文化是隐现的,需要学习某种语言的人不断地进行挖掘。有些语言还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汉语中的“龙腾虎跃”,这个成语出自唐·严从《拟三 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 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从字面上看好像是龙在天上飞,虎在地上跳跃,两个都很高兴的样子,其真正的意思是: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现,其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示。”口健就像坐在船上的人,船是语言,人是文化。船是人的载体,离开了船,人无法在水上长时间的停留,船是人停留在水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人通过移动船体现智慧和创新,具有更强的表现力。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的功能学派和以萨巫尔为首的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就开始关注这二者的关系。其中功能学派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他在进行语言研究中比较注重语境这一点,这是探索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开始;之后的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二者的联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发现了文化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文化的田野调查证实了语言和文化的相关性。语言和文化关系紧密,我们在学习或教授某一种语言的同时,不可以忽略对这种语言的文化的解读和研究,我们更可以通过了解某种文化来接受相应的语言。传播语言也是在传播一种文化,反过来,文化的深人传播也会促进语言的传播,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 汉语教学的影响。首先,从两者的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表现在语 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注重逻辑性,重个体轻整体,重理性轻感性,体现在语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语言—英语,是一种显性的形态语言,抽象词语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汉语,往往会觉得缺乏逻辑,难 以理解。
其次,从感情和意志心理看,汉民族表情达意比较含蓄,习惯于间接表达。西方民族感情外露,往往喜欢直率表达。由于信息交流的同时必然伴有感情交流,中西民族的感情表达差异常常是导致汉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或产生语言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塑造了汉民族重视和谐、注重二元统一的心理,因而遇事多考虑以协调的方式来处理矛盾,适可而止。西方传统哲学则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因而形成了不刻意回避矛盾的意志心理,于是往往表现出不易屈服、坚持到底的意志力。所以,西方的汉语学习者在接触到一些语篇时,常常觉得中国人模棱两可的态度难以理解,造成汉语学习上的问题。
最后,从性格上看,汉民族总体属于内向型,求稳求和,知足常乐,具有宽厚、圆融的特征;西方民族总体属于外向型,强调个人至上,具有开拓冒险精神与竞争意识,自信心强。这种个性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在学习中急于求成,盲目运用语言知识的现象。当然,积极主动、外向大胆的性格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采取主动措施弥补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
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调整西方学习者的心理态度。由于民族心理的差异,会造成语言底层冲突,进而形成语言表层的诸多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汉语学习者从自身的心理态度出发,在心理上接受汉族文化。语言学习者固然不能消除本民族文化习惯和心理模式的影响,但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形成一套汉化的心理模式。其次是加大汉语言材料的输人量,尤其是那些关系到语言底层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差异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有意回避,反而应该尽量输人,并且尽量使输人的材料与自然习得语言的材料一致,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样,由于有语境的参与,学习者可以发现与母语社会不同的语用规则,反过来又促进对汉语的正确理解。最后,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允许甚至鼓励西方汉语学习者在自身文化环境中理解汉语文化,在文化的冲突中深化对汉语言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汉民族的文化传到世界各地。
三、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是汉语教学的重要方式
跨文化传播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始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那个时候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以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传播为主体。在我国,跨文化传播形成于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胡仲文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全国掀起一股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热潮,英语在当时备受欢迎,出国留学也被很多人视为一种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人际交流是指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交流,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和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正确合理的方式传达给非本民族的其他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宏观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进行人际交流是汉语、汉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早在西汉的时候,汉武帝派遣使者张赛出使西域就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到了强盛时期的唐朝,唐朝和其他民族互派大使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的还互相通婚以示友好,唐朝将自己的文化、礼乐制度传播到异域民族,其他民族在吸收和接受了先进的唐文化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的文化传到了唐朝。
[关键词]泰国 汉语 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31-02
一、泰国的汉语教育现状
近年来,泰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汉语学习热潮,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充满了学习汉语的热情。很多大学竞相开设了汉语专业,报考人数也逐年增加。民间也开办了很多汉语学习班、培训学校。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科学化,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和中国的学习交流也越来越多。泰国的汉语教学展现出了一片生机与活力。
(一)泰国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开设汉语必修或选修课程情况
据统计,泰国现在有国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54所,全部都开设了汉语必修或选修课,朱拉隆功大学还在1982年开设了汉语专业的硕士学位。各个大学在汉语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外,还有翻译、语法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在师资力量方面,基本上都是启用自己本国的汉语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学校都重视将教师送到中国进修或留学,以提高汉语水平。不少学校和国内很多大学建立了互助交流合作机制,互派留学生,并聘请中国各大院校的教师来泰任教。在生源方面,都是通过高考选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文化基础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学习成绩优秀。朱拉隆功大学每年都会利用假期2-3个月的时间,组织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北京大学学习考察、收集资料写论文等,以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不少学校还和中国建立汉语文化交流,建立孔子学院,以扩大汉语教学知名度。截止2006年底,泰国共挂牌成立了9所孔子学院,如清莱皇太后大学、清迈大学、曼松德皇家师范大学、宋卡王子大学等。
(二)泰国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的情况
中小学开设汉语课都是各自为阵,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办课程,没有严格的年级限制。如广肇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培英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开设,朱拉附中从高一才开设。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基本课程都是听说读写。使用的教材不统一,主要来自中国内地、港台或新加坡地区。泰国的中小学除了一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中文基础的华人社团创办学校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华文教育,大多是为了追赶潮流而开设汉语课。因此,师资方面都很薄弱,参差不齐,许多学校都是聘请会汉语的华人华侨或者到泰国工作或学习的中国人来担任教师;而广肇学校、进德学校等华侨学校则相对规范些,联系中国侨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任教。
(三)泰国各地开设的汉语补习中心或培训学校情况
目前在泰国的汉语补习或培训学校大多都是由华人社团、企业等自筹经费开办的,已达上百所之多,主要集中在曼谷。师资实力较强、教学质量较好的有中华语文中心、东方文化书院、家慧文房、博文语言学校等。其中东方文化书院的办学规模为泰国最大,该校创办于1992年,目前拥有五六千名学生。泰国的中文补习学校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时间安排、年龄段、级别开设不同的课程和班级。课程门类丰富,且多为实用型课程,如口语交际、商贸旅游、翻译等,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兴趣爱好班,如唱歌、舞蹈、书法、绘画等。师资方面,汉语培训机构都没有固定教师,多为兼职,流动性很大,主要聘请华人华侨、汉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在泰国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学生来源不言而喻,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职业都是招收对象。
二、泰国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泰国各大学、中小学及各种培训班中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十万以上,且逐年增加,我们不禁认为汉语教育前景一片大好,但在这种表面现象中其实暗藏许多问题。
(一)学生方面
首先,汉语教育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汉语课程设置不是从小学一年级自始至终一贯延续到高中毕业,学生学习汉语起点不一致,有些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有些到大学才开始接触,造成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学校选用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带来一定难度,教与学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平衡。其次,学生学习汉语态度不明确。他们学习汉语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受大陆和港台影视娱乐文化影响,学汉语只是一时的兴趣;二是为了高考或今后就业而学;三是学校课程安排而别无选择;四是随着“汉语热”的升温,盲目跟风;五是被父母强迫,逼于无奈;六是从事旅游贸易人员。因此,汉语课程设置和学生来源的层次不齐将对汉语教学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二)师资方面
前面我们说过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除了像朱拉隆功等几所知名大学有专门的汉语教师队伍外,其他很大一部分是华人华侨或者是在泰国工作或学习的中国人兼职教汉语。虽然中泰很多大学或教育机构每年都会互派留学生交流学习,中国政府每年都会选派200名大中专汉语志愿者到泰国,但这无疑也是杯水车薪。并且这些志愿者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泰语或对外汉语毕业生,语言的障碍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使得教授效果也不尽人意。汉语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和水平的差异都是制约汉语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方面
虽然汉语在泰国较为盛行,但是泰国教育部和出版社都未组织统一编订汉语教材。因此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难易程度不分、繁简字体不管,教材缺乏统一性和适用性也是泰国汉语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泰国“汉语热”的前景展望
发展中泰传统友谊,促进面向21世纪的中泰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成熟,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泰国汉语教育一定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一)中泰高层共识为泰方汉语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中泰两国教育部于2006年1月11日就汉语教学合作在曼谷达成双边协议。泰国于2008年在200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这一框架协议下,中国一是每年为到中国培训的泰国教师承担一部分培训费;二是2006年至2011年5年间为泰国教师提供留学生奖学金,人数达500名之多;三是每年从各地选派500名志愿者到泰国任教,并派出优秀教师赴泰国作教学交流,并指导汉语教学工作;四是参与研究编订适合泰国中小学使用的规范汉语教材;五是两国合作设立汉语考点。泰国的汉语教师资格标准考试将以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力考试为标准。这一合作协议为泰国的汉语教学发展在师资力量、教材统一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二)扩大专业人才双边交流和合作空间
鼓励中泰双方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和各类学校加强交流合作,以输送专业人才到泰国留学的方式,让其亲身体验并理解泰国文化,使到泰国任教的中国教师能留得住。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留学生培养交换计划、教师交流计划、孔子学院在泰落成计划等。鼓励和支持各自的教育机构到对象国开设分支机构,开展短期教育等方式,发展建立与泰国在教育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泰国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积极参与大湄公河区域虚拟大学项目,为泰国通过汉语标准考试的学生提供获得教育证书和学历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研究生、本科生和中等职业教育
目前,中泰两国各大院校在留学生互换交流上下了很多功夫,但主要集中在本科上,研究生或中专学校合作交流项目较少,因此,在研究生的高等教育和中专学校教育上存在很大缺口。要逐步增加研究生教育在合作中的比重,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或者开办本硕连读的教育模式来促进这方面的合作。还要从国有民营、民营容资、私营等其他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鼓励和支持高等学府、中专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办跨国合作学校,提高各种层次的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华语国语“大华语”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53-02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得汉语逐渐成为一门热门语言,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汉语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正逐步跃升为继英语之后全球的另一强势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由此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契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汉语教学的时刻正在到来,汉语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是在令人振奋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忽视两个问题:①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如何确立?②如何处理好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索性的研究。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语言约有5000种以上。其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语言之一。《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6]将汉语定义为汉族的语言,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现代汉语有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其标准是普通话。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及其高级形式,指的是目前通行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正式交际领域,由政府提倡和推广的规范化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语言大典》[5]中将其译为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此外,由于几乎世界各国都有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居住地,所以汉语几乎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在海外,汉语一般被称为“华语”;在港澳台地区,汉语则沿袭民国时期的称谓“国语”。那么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华语和国语与汉语及普通话的差异何在?
根据《语言大典》,[5]国语(Mandarin)是中国的主要方言,全国有五分之四的地方在使用它,有一个南方变体集中在南京周围,一个西方变体集中在成都,和一个北方变体集中在北京,如今变体已成为标准语(即普通话)。由此可见,该“国语”与港澳台地区所讲之“国语”并非一个概念。后者主要是个地域概念,与“华语”相对。所谓华语,指的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华人共同语。[1]它既不等同于汉语,也不等同于普通话,且并不为中国人所特有。作为一种共同语,华语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它又是一种标准语。作为标准语的华语和作为标准语的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话的标准是社会语言权力机构对语言干预的直接结果,带有强制性;而华语则是由于历史现实的各种因素而形成,是自然的。[1]但由于华语形成的标准是以普通话标准为主导,所以两者又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见,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这是顺理成章且无可厚非之决策。然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是否也应以此为标准却仍值得商榷。首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特殊性。在国内,汉语教学主要针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借助地利之便,学习者很容易从各个层面(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以及各公共场所等)接触到标准普通话,并且他们从小熟悉并已成功习得的地域方言也能促进其普通话的学习。但对外汉语教学通常面对的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他们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一点基础。此外,这些学习者的母语通常与汉语相去甚远,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层面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若期望一个外国汉语学习者讲出标准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汉字,听懂带不同口音的蓝青官话,那无疑是在培养一个汉学家,而非普及汉语了。[4]
其次,华语和国语与普通话有较显著的差异。由于语言受地域文化影响,海外华语及港澳台地区所讲国语就不能不受所在地区语言文化的强烈影响。虽然他们与内地普通话一脉相承,但其差异却不容忽视。当今世界对外汉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他们所讲的汉语大多并不是标准普通话,而是带有各种口音的华语及国语。很难要求这些汉语教师教授出能讲标准普通话的学生。此外,即使在国内,真正能讲一口完全符合标准的普通话的人也不多。据估计,这一数字不超过5%。[4]绝大多数人所讲的普通话都是带有一定口音的所谓蓝青官话。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对外汉语教学要不折不扣地完全按照普通话标准来要求,这是很难实现的。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建立“大华语”这一概念,用以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定弹性,有一定容忍度的汉民族共同语”。[4]笔者认为,较之“华语”和“国语”,这一概念将“汉语”进一步细化,既剔除了狭隘的地域性,又保留了其民族特色。不但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且为对外汉语教学树立了更切实可行的标准,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将标准普通话作为较高标准,“大华语”作为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教学既没有脱离普通话这一规范标准,也可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三、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随着世界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形成。语言作为影响国家与地区之间交流的媒介,其地位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掌握包括母语在内的三种语言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因此,外国人学汉语,中国人学外语(尤其是英语),这是时展的必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英语热”正是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体现。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扩大英语在国内的使用,与世界实现沟通媒介上的接轨,这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其地位不能与汉语相提并论,也不能滥用、乱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有人在讲话中夹带英语词汇以示时髦,某些街道路牌附带不标准的英文译文以彰显其现代特色。岂不知语言使用不规范不标准不但会适得其反,且严重影响语言的应用与规范,会引发争议甚至强烈不满。也有人提出“英语霸权主义”之说,认为不久的将来汉语会被英语所取缔,因而主张摒弃学习英语。那么,应如何看待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信息产业之争,不但是技术之争,也是文化之争,更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之争。因此,语言也是国家资源。[2]所以,在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程中,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语言保护。换而言之,在国人积极学习英语的同时,要尽量注意不使汉语受到污染和削弱。在使用汉语时,尤其是在较正式的场合中(如学校、工作单位及各种公共场所),按照普通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夹杂英语成分。遇到汉语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如看到路牌上有错别字),及时提出予以纠正。
第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世界通用语之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要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抑制其在国内发展。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语言的强弱与语言所属社团的强弱盛衰呈正相关。[3]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造就了拉丁语在古欧洲的“超级语言”地位。法兰西的崛起使法语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外交语言。而当今的英语之所以超越法语成为世界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主要领域的第一大语言,与美国在二战后其经济军事强国地位密不可分。因此,要使汉语成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主要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强盛以及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由于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交流上的障碍。此时,若汉语教师能掌握流利的英语为学生解答疑难,则汉语教学工作会获益良多。
由此可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并不矛盾。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相互之地位均不可替代,都会对世界语言发展及交流作出贡献。此外,英语学习还可以有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使之顺利开展,并使其行之有效。
四、结 语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一方面能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推广国内先进科学研究成果,让世界更加了解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虽然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华语”及“国语”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但这一标准在现实情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而笔者认同陆俭明[4]的倡导:将普通话作为较高标准,将大华语作为基本要求。如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就具备了一定的弹性和容忍度,有利于切实可行地开展教学工作。
至于所谓的国内的“英语热”和国外的“汉语热”,笔者认为有必要冷静地客观对待。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软国力”的核心。因而各个国家都在有计划地推行自己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但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意味着英语学习就不重要,甚至应予以取缔。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不会阻碍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还能有效地对其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一味的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汉语的地位,这也是不对的。我们的原则是: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有效地利用英语为对外汉语教学而服务,以期实现汉语早日走向世界成为另一强势语言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 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2 李宇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讨论会”(上海财经大学)上的主题演讲,2004.12.5
3 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语言学名家讲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
4 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与“大华语”概念.中国社会语言学新视角――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8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