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诵读意象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全诗意象内涵丰富,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解读意象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思想。

一、诵读贯穿教学过程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自由体的新诗,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要首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指导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还要把一些诵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本诗情感真挚动人,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在诵读背诵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与作者共鸣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1.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将诗性之美转换为自身的财富,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积跬步”才有“至千里”的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即将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应试教育阶段,众多高校还是要看综合文化成绩最为遴选学生的标准,因此重视语文成绩,尤其重视占据语文试卷很大分值的作文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准备“札记本”,将平时看到的诗句之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录,进行分类积累,从而提升其行文水平。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读水平;深沉悲壮;祖国山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68-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中,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文章,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比较陌生,本文的难点之一便是学生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背景不了解。我便不急于展开课文,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有关书籍中,以及看过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如《》、《林则徐》、《大清炮队》等)中,搜集清朝末年的背景资料。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交流,然后进行补充、概括,突出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这一运输动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然后再展开课文。在读到“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他们”时,学生们表露出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我就引导学生说,光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不如人家,就要被欺辱,詹天佑就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使命。当读到“消息一传出,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学生们的情绪变得兴奋起来,表现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詹天佑怎么敢接受重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懂技术。我补充说,当时懂技术的可能不仅詹天佑一人,詹天佑敢于冒风险接受重任,是受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为中国争一口气。在课文教学临结束时,我激励学生说:现在,我们在一些科学技术领域方面还落后于外国,这就得靠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气了。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一样,都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彩浓厚等特点,它不但以它独特的风采在文学园地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还有不少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诗篇。

小学语文教材第九、第十册中的几首诗都是赞美祖国山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妙不可言。雄伟壮丽的庐州瀑布,奔腾咆哮的万里黄河,幽清脱俗的滁州西涧,别样风情的寒山霜叶,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足以使学生豪气顿生,心旷神怡,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内心情感得以升华。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借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它运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刻画了春柳的秀丽印象,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禹锡的《浪淘沙》,更是以豪迈的笔调配以奇妙的神话,叙述了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直到牵牛、织女家的丰富想象,把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顿感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杜牧的《山行》,以另一种清新的笔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寒山霜叶绰约的风姿,教师抓住前两句中的“远”、“斜”、“白云深处”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路向前延伸、延伸,一直到山顶,山高险峻,山顶上白云缭绕,几户人家择地而居。此景清丽幽雅,如临仙境,接着紧扣后两句中的“晚”、“红于”等词,使学生联想到夕阳斜照,霜叶红艳,曲径之巧,白云之神,令人陶醉,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有志愿军对朝鲜大嫂说的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代价”是个关键词语,教师可先让学生查字典,然后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进一步理解。学生把“代价”这个词与课文所叙述的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而负伤的事迹联系起来思考,便认识到,这时的“代价”,指的是朝鲜大嫂为了支援志愿军所付出的鲜血。这种用鲜血凝成的情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受到了语言训练,又受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并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孩子们的表演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一、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文化育人离不开丰富的活动载体。我校立足“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线,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和“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

1.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如“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我们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请教精妙的剪纸技艺,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并实施开来。我们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给石岛带来的变化,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剖析,制订了“以《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为主题,开发《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系列课程,力创海洋特色品牌课程”的发展目标。自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我们相继开发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即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均注重突破单一领域课程的局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如《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摆到粘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走近自然,即用贝雕再现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和谐生态;我爱我家,即歌颂祖国、家乡美丽河山和社会发展,书写爱国情怀;成长故事,即记录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点滴,感悟生活之美;文学宝库,即演绎经典诗词、文学故事,倡导原创新作。这样,《贝雕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技艺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多元,在体系上更多维,拓展了育人功能。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增设了活动链接、方法指导、作品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环节,涵盖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领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其中的温馨提示,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语,精心点拨,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指导。

3.寻求课程实施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以“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依托,不断提升“海洋实践”特色文化内涵。在教学楼内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贝雕、海洋剪纸为主题的各类海洋文化墙,并建成综合实践展室——海洋小屋,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校园内建成海韵实践园,为学生提供贝雕、沙雕创作机会,实现楼内各具特色的海韵风情,这一道道美丽的校园风景成为了学生实践活动和特长展示的平台。

二是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雷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学雷锋,进海警》《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收获,在写海、唱海、诵海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我们加强学科知识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海滨艺坊”,学生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古典诗词丰富了贝雕作品的内涵;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贝雕创作的基本技法;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我们力求将海洋研究渗透到学科知识之中,也使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

我们通过海洋知识探究海洋精神,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也逐步拓展到海洋知识文化、标本文化、贝雕文化、沙雕文化、剪纸文化等多元体系。

二、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园活动

多元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将写字文化、经典文化与之有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焕发生机。

一是写字育人与海洋贝雕、剪纸活动相结合。“读书、写字、学习、做人”为主题的写字教育与海洋特色活动相结合,予写字教学以活力,赋特色活动以内涵。学校制订《写字考级方案》,将书写训练与长廊书写,定为每日常规,每日一写、每周一评,以及每月一次常规考级、每学期一次申报考级,使学生在练习、考级、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进步、感受华夏汉字的智慧与艺术。走进石岛实验小学,欣赏作品,品读童心,处处都充盈着海的气息、字的隽秀、情的演绎。学生用生动的文字为作品题词配文,用激情的宣讲述说自己对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方寸世界里,巧夺天工的渔家剪纸作品让人赞叹不已;贝雕园里,大型贝雕《魅力石岛》系列创作,诉说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书写展示、文化宣讲活动与海洋作品相结合,拓展了体验的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更多的参与体验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是经典读写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成就了石岛实验小学的海洋特色,赋予了学校各项活动浓郁的海洋文化底蕴。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学校在晨读与校园唐诗长廊书写中开辟了“以诗咏海”栏目,同学们用传统古诗和现代诗歌歌颂大海的无私和慷慨;在贝雕、剪纸创作中“以海展诗”,用贝壳、海草、砂石、纸艺再现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在读经典、写经典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养,感受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