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学生本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03-02

随着社会对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深化“学生本位”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1]。如何改革学生本位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如何达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呢?在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现结合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将该课程全部安排到多媒体实训室进行授课,教师带着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实践两者兼顾,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学习,进而使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加强,而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2]。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选取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将理论讲解融入技能操作,以任务、项目形式层层推进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能较好解决学生主体积极性差的问题,既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又能突出学生培养的“强技能”和“宽知识”特点。

2 “教学做”一体化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的可行性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件制作软件的技术,学会课件制作方法和技巧。该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就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理论讲解,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时间不够,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较差,虽然学会了软件的操作,但是对课件制作仍然没有真正理解,缺乏综合运用能力和开发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在该课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后能够完成拓展项目,因此该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

我校积极推进“学生本位”教学理念,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进行转变,由知识加训练向“教学做”一体化进行转变。下面结合我校《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来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编写校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材,知识体系符合师范专业教与学的规律要求,以理论必须够用为度,以突出实践技能的形成原则。通过理论知识贯穿的完整项目,加强操作技能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各章以案例形式讲解学前、中小学教学实际中所涉及的课件制作知识与技巧,各章还配有实训题,加强学生课后操作技能的锻炼。

教学方法以分组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任务驱动法可以将理论讲解融入任务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探究解决任务,突出本课程“强技能”教学特点。并且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课件实用性特点,指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体现“宽知识”的学生培养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小组之间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当然,课程教学要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完善实训条件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课程特点需要加强学校与中小学校、教育机构的合作,将实际项目带到课堂,增强操作与应用能力。

4 “教学做”一体化的学生本位教学设计实例

前面已经分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面以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的“Flash位图素材处理”章节为例,详细说明“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介绍Flash中导入位图与处理位图的方法。它是Flash素材处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制作Flash课件打好基础。学习对象是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学习积极性较高,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存在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理论讲解不感兴趣,解决问题和自主创作设计能力较差等问题。

2)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位图的特点和类型;掌握Flash 中导入位图的方法以及适用条件;熟练应用多种工具配合处理位图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位图和文本制作简单课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完成实例“静夜思”的过程中,学会导入、处理位图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课件中。

3)教学设计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新课分析任务小组合作展示作品模仿练习探究延伸”的形式,层层推进完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Flash位图素材处理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5 结束语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又帮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范文第2篇

0 引言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一是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另一种则是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同样的教材、类似的学生、同样的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教师们今天所要反思研究的话题。单调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缺乏生气,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是当前转型发展改革的重要实践课程,是针对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

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初步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能力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教师。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直接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技巧,通过数学课件来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和使用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数学公式编辑器等;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处理,具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的一线岗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说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1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师职业岗位,开展广泛调研,在邀请本市教育局教科室专家,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地方完小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典型的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基本教学技能”工作项目设置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教师从业资格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原则,突出小学数学课堂的设计理念,把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总结技能等;熟悉数学教学课件的评价标准。培养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选择并运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具备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技能的一线人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初步确定以后,课题组在本市26所完小进行了在职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65.8%的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制作课件但水平一般”,65.8%的小学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对课堂的重要性 “基本重要,课件提高课堂质量”,76.9%的小学教师回答作为中小学学校的老师,认为“非常必要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80.14%的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76.9%的小学教师认为“开设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课程,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上有帮助”。

立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调查资料,本课程结合高等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工作领域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目标分别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Power Point的应用、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综合课件的开发五个方面。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结合着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W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课程以教学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学要点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程序、方法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2课程目标

(1)能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2)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课件设计;(4)能描述Power Point的知识和应用;(5)能理解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6)能进行小学数学综合课件的开发。

5 结论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范文第3篇

一、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教师教学能力开发所采用的能力开发方法及思路

专业课教师这一职业和企业生产线的员工不同,他们的工作具有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手段的多样性、劳动时空的无限性、劳动形式(脑、体劳动)的二重性等特点。由于BAG分析法是在访谈的基础上主要采取观察、采访等手段来分析能力架构,适合工作简单、标准化、重复性的操作类工人与基层文员等职业能力的分析,所以它并不适合本文的能力开发。DACUM法具有经济、快捷和有效的特点,它针对某一岗位来分析其工作职责,即综合能力,然后对这些职责进行任务分析,即专项能力分析。结合我校承担的“教育部财政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培训开发包项目”,举行一个DACUM法专家研讨会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笔者把DACUM法作为能力开发的主要方法,同时采用访谈法与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吸收、借鉴国内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本文所采用的能力标准开发思路:

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分析

进行工作能力分析时,首先分析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工作职责),得出如下七个结果: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科研、生产实习指导、职业指导、竞赛指导和专业发展。然后对这七个综合能力进行分解得到相关的专项能力(任务)33项。最后,对这些专项能力进一步分解,或者说对完成这33项任务所需的能力进行分析,共得出161个能力子项。

三、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标准条目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结果,对这些教学能力进行具体描述,转化成相应的教学能力标准条目,这些教学能力标准条目就成为设计能力标准确认问卷与制订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基础。在进行转化时,对每一项教学能力的描述基本采用“能做什么”或者“具备什么能力”这样的表达式。例如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部分的四项能力: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工电子仪表与测量转化后形成的能力标准条目分别是:能进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指导、能进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指导、能进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指导、能进行电工电子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指导。四、关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探讨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能力构成进行分析后,得出了教师教学能力构架,所列的这些教学能力中,首先,根据自我发展需要与现时工作需要的不同区分出拓展能力与非拓展能力,然后,在非拓展能力中,根据与专业相关与否区分出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这样就把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教学熊力分为三大类,即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拓展能力。

(一)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专业课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是专业课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不同专业的教师所需具备的一般能力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类能力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共性的东西。本文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中一般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2)教材选用;3)教具与课件制作;4)教学实施;5)评价与反思;6)专业教学计划制订;7)沟通与表达;8)学生行为规范指导;9)班集体与社团建设;10)教学研讨与总结;11)课程与教材开发;12)课题研究;13)实习单位选择与联系;14)安全教育;15)择业指导中与专业不相关的能力;16)就业指导;17)职业道德与生涯设计;18)学生选拔与专家聘请;19)竞赛训练计划制定;20)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依据园林树木多媒体的教学需要,探索了一条洒盖学习领域“控制导向轮”、课件制作“突出实用轮”、课件运用“高效使用轮”、课堂内客“学以致用枪”四位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园林树木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园林主要树种识别方法和观赏、应用的要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很多劣势,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但“一剂良药不能包治百病”。如果不能为多媒体教学找到科学合理的应用方式和表现形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笔者在长期一线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园林树木多媒体教学“四轮驱动”模式,可以明显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四轮驱动”模式的含义、内容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已经很普及,但有些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灌”、课堂教学变成了“放电影”、授课内容变成了“教材搬家”等等,经常造成教师、学生、多媒体、实践应用相互分离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如果把多媒体教学比作运行在教学改革道路上承载课程的一个“车体”,多媒体教学就有“独轮车”型的、“双轮车”型、“三轮车”型和“四轮驱动”型的。显然,“四轮驱动”模式,应该是最佳模式。所谓“四轮驱动”模式,即学习领域“控制导向轮”、课件制作“突出实用轮”、课件运用“高效使用轮”、课堂内容“学以致用轮”四位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学习领域“控制导向轮”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合适的“内容载体”就是“学习领域”,构建以学习领域为典型代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目标对教学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高职园林树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应用形式必须依据其在园林专业学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来源于园林工作过程的园林树木课程内容和所选内容序化的学习情境进行设计。这意味着传统学科体系下的园林树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必须“更新换代”。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园林树木课程在园林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相匹配的园林树木课程标准制订的基础上,改变学科体系下多媒体教学按照教材中树种科属分类顺序和结构设计内容的传统,按照以不同绿化场地类型进行选择和配植设计树种的应用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模式从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成功转变。将树种的学习依据城市道路与广场绿地树种的

识别及应用、居民区绿地树种的识别及应用、单位附属绿地树种的识别及应用、城区公园树种的识别及应用、特殊要求的树种识别及应用5个学习情境的内容和排序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同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时机和表现形式设计在每一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链条之中,作为“行动模式”中资讯阶段的重要形式。可以说,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导因素,应称之为学习领域“控制导向轮”。

(二)课件制作“突出实用轮”

1.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要突出实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软件和如何应用,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应用的目的,突出简便、经济、实用的原则。不要过分追求课件形式的华美和技术运用的充分而哗众取宠,最终忽视了教学本质的东西。我院的园林树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以往的经验采用了Powerpoint2003的制作技术。Powerpoint2003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与一体的演示文稿,很适合园林树种的识别和应用的演示。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对色彩的选择、字体字号的选用、动与静、图片与文字、无声与有声的结合等方面都始终以突出简约和实用为根本原则,避免华而不实、画蛇添足。

2.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突出实用。第一,图片资料源于工作实际。大量来源于实践的素材并精挑细选是制作高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前提和保证。笔者制作课件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就业区域在京、津区域及辐射河北范围内的学生。多年来一直利用实习、考察和业余时间辗转以上各地采集和积累树种图片资料。再把采集到的涵盖几百个树种的几千张第一手图片资料,经过精心筛选应用在多媒体课件中,而且始终坚持不断的采集、丰富和更新。通过尽量应用教师亲身采集到的图片资料制作课件,既可利用教师的专业能力,收集专业视角的图片资料,又可结合实地讲解树种的应用特点,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理论学习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效果。第二,课件的所有的文字资料力求精炼、实用。所用文字均经反复推敲,图片资料科学匹配,突出重点、要点,绝不搞教材搬家、“对屏宣科”。第三,课件容量适当。经多年的体会,就园林树木而言,每2个学时的授课量一般以重点介绍4个树种、应用50一70张幻灯片 为宜。

以上称之为课件制作的“突出实用轮”。

(三)课件运用“高效使用轮”

制作好的教学课件如何高效的使用非常重要,否则“费力不讨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课前要充分考虑同学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精心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第一,扬弃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的结合。如每次进入新课内容时不急于操作课件,而是从生活中与课程相关的故事或历史的典故等内容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小组讨论、辩论、问题启发和实物观察、演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互动;课堂内容将要结束时留有学生问题反馈时间和布置既能结合课堂内容又有实际意义的作业来巩固所学,增进理解。第二,注意动态语言的合理运用,机下留“情”。多媒体课件属于静态语言形式,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体态变化和各种动作的动态语言来有效的展示。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讲台都为教师配有一把椅子,倘若教师始终坐在椅子上或立于电脑旁讲课,特别是在大教室班级容量较大时,教师的动态语言难以发挥,必然弱化师生情感的交流。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同学中自然走动授课,同时安排课代表在教师提示或暗示下配合教师操作多媒体。通过走动式的授课,配以亲切自然的动作、语言,时时在同学身边,大大拉近了和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同学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另外,也容易使教师很好的把握课堂氛围和了解同学的学习状态。

通过以上方式,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并合理控制了多媒体讲课的节奏,很好的提高了多媒体教学效率,以上称之为课件运用“高效使用轮”。

(四)课堂内容“学以致用轮”

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与工作有直接的联系。虽然园林树木多媒体教学是最接近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表现直观、形象,同学容易理解,但在实践应用中很多同学也往往还是不知所措。笔者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主要从三点做起:第一,配合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标本、实物演示和现场教学、实训;第二,对每一学习情境的多媒体教学,最后安排一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同学自己制作课件、公开演讲的机会;第三,在园林树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通过完成包含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在内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工作任务一般是对实际绿化环境设计适宜的树种或改进设计方案,其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科学决策环节的重要基础。根据以上方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巧妙结合。

以上称之为课堂内容“学以致用轮”。

二、关于“四轮驱动”模式运用的讨论与思考

(一)“四轮驱动”模式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益的有机整体

园林树木多媒体“四轮驱动”模式是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四轮”不可偏废,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在园林树木多媒体教学设计和运用过程中,要“跳出”多媒体来设计,“跳出”多媒体来运用。

(二)创建多谋体网络教学环境,发挥多谋体教学的更大效益

没有网络支持的课件犹如没有高速公路的高档汽车一样难以发挥作用。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的世纪。网络教育以多媒体、超文本的方式,表达各种教学信息,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要求搭载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要更加丰富,课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能提供良好的导航功能和交互功能,提供更多的检索、查询方式,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和在线帮助等等。网络化是对包括园林树木多媒体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必然要求。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 主体内容 训练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对从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师范教育,几经变迁的小学教师教育,面对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重建和完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今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体内容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从中师模式起步,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项。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师小学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重新加以审视和完善。其主体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身素质转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将自身掌握的知识或教材中的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探究活动,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简单具体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这种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集中体现在施教者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心理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工作中。

2.言语表达能力。

“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运用语言从知识、情感和思想上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这种言语表达能力集中体现在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以及言语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连贯性和通俗性。

3.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

较好的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它表现在教师对常用文体的掌握和应用上,要求构思奇妙、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准确,并且书写规范、美观,尤其是钢笔书写和粉笔板书。

4.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搜集,熟练掌握常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是小学教师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

5. 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小学教学,课件与教具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其中教具制作要符合教学要求,造型简洁美观,有示范性;课件的制作则要求构思巧妙,图、文、声结合,动静有序,体现教学思想。

6.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必然对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学的计划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教师要有亲和力和教育机智,要对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深刻的认识。

7.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是优秀教师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特征。它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教学状态和教育方式及时进行有效调整、控制与反思的技能,是教师教育和专业化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也是体现小学教师未来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8.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个体教育、集体教育和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学会组织班队活动和班级事务的管理。

二、“双主线、多平台”,有效构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不是单一行为方式的训练,而是知识与一系列行为方式相结合的结果;不仅包括外在的动作技能,还包括内隐的智力因素。教育教学复杂情境中的教师职业行为尤其需要以深层次的智力能力为主导。为此,我们探索总结了“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等学习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生态场,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同层递进。

1.整合课程体系,同步发展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途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顺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效促进在校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探索的问题。首先,通过课程调整加强了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强适应性,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补充更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适时引入创新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再次,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和实践指导课,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实效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将有关技能的训练要求列入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例如:言语表达能力主要通过口语课程培养,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主要通过写作课程和书法课程培养,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主要通过教材教法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培养,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通过教学论和教育科研类课程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计算机课程培养,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课程培养。

2.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长时间训练系统,如果没有一套明确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效果将无法保证。近年来,我们根据实践摸索确立了系列化、分阶段、递进发展的考核模式,将技能评价动态地分为三个阶段:(1)基本功考核。着重在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主要内容为师范生的“读”、“说”、“写”、“书”、“画”、“弹”、“唱”、“跳”等教师基本技能。实施时,将这些技能的考核单列打分,并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总成绩。并以此为起点,建立每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档案”,作为以后技能考核的基础。(2)教学能力测评。在二、三年级学生教育实习前分项进行,其内容主要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和“片段教学”等。要求学生在实习之前必须通过相应技能的考核测试,否则暂缓实习。以此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训练,从而达到教学技能的综合提高,更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3)专业能力评价。在三年级完成教育实习之后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认定。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思品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力。二是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测评。通过撰写评课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这种分阶段、系列化、递进式的技能测评,既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促进,更是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初步检验。学校对各项考核测评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证书》,而对没有过关的学生则要求重补重测不合格项目,否则暂缓教师资格证的申领。

3.培育基地,搭建教师技能实训平台。

课堂与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阵地。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外,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技能实训场所,是强化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环节。为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岗位,形成职业技能,我院专门组建了教师技能实训中心,设立了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设计室、音乐艺术训练中心、书法教室、语音教室等校内实训场所,开展教学基本功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校内训练。同时,还与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知名小学建立协作关系,把它们作为我校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观摩”、“见习”、“评课”、“案例教学”、“教育实习”等形式的校外实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师性养成。此外,学校还以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工作室和《研究性学习》工作室。一方面,通过精品课程的学术引领,推动小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教学的最新动态,对师范生培养和课程建设产生影响,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始终占据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4.倡导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学科竞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是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还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学校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近年来,我校定期组织了诸如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课件制作比赛、声乐大赛、舞蹈大赛、器乐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独特的师范校园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组织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编.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1994.

[2]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9-10.

[3]许莉萍.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创新[J].探索与交流,2005:2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