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摄影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摄影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要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由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社会治理。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领导作用,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其他主体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主管领导。从社会体育系统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这里的多元主体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如社区体育治理应该由社区行政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老年人体育治理就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共同进行治理;区域社会体育应该由地方政府与地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其次,系统治理要有明确分工,政府与多元主体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实施共治。政府部门尽可能退到后台,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体间产生矛盾时,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的情况再现。再次,系统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特征。即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治理方式,产生分歧时通过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要避免行政决定、其他组织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再现。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律规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者的治理行为。依法治理还要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鼓励人们依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过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社会体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为法律管双方;改行政管控为服务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其次,要学会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为标准进行社会体育治理,要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行政干预,实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放手由民众自主地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双方转变,就是要改变政府与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把双方都纳入依法治理的体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监督之下。双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监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又通过互相合作,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是要改变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限制。通过提供服务保障等方式,为社会体育活动保驾护航。过去,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原因与简单管控方式有很大关系,即要么不许乱说乱动,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还与行政思维模式有关,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不仅是转变方式,更是转变思维。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简单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的综合治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以期获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为强制性手段,不适合用于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管理,而社会治理由于采用综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觉会更好。从社会体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制、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多种管道可以规范体育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舆论环境、文化习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齐抓共管,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社会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环境压力,达到自觉、自律的社会效果。社会体育治理还应该采用多策并举的方式进行管理。如调整社会体育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再如制定发展策略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像扶持体育创新、支持有组织体育活动等,一定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有改变行政主导的活动开展方式,放手让相关体育协会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体育组织活动给予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过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总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体育治理。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因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方式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无能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前置治理主要指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听证,确保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符合国情、国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种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增强社会和谐,激发社会的活力等。源头治理讲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社会体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与群众联系的窗口设到老百姓身边去,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方便政府了解情况,方便各方的沟通和互动。具体讲,就是要在社区层面设置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倾听百姓的呼声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源头治理还应该建立智库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部门在决策前,要请科研机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召开听证会,征求民众的意见。从社会体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众利益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大都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调解和深化服务得到解决。在调解群众体育矛盾时,可以通过群众体育组织进行劝解,也可以通过组织间的谈判获得和解。总之群众利益矛盾在自治组织的范畴内解决比较有利。坚持源头治理,还要做好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社会体育共治的要求看,社会体育组织全面参与体育治理是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做好职能转移的安排,在社区层面实现基本自治,即可以让群众自治的部分,交给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团队、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等,暂时有困难的,交给社区体育服务组织进行管理。在县及以上地区实现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体育组织共同进行社会体育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放手让社会体育组织独立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维护,政府部门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协作共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要调整纵向等级管理机制,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使各个层级都有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实现群众体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调整社会体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双向型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要调整按规定办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减少程序约束,改革评价方式。要调整行动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体育创新等。推行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完善绩效考核、群众评议和反馈等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的良性发展。3.4培育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长期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国社会组织的弱化,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难。要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首先,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督制度,确保社会体育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将若干社会体育治理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帮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让其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过其传达政策法规及其他社会治理信息,群众通过其转达对社会体育治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结论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放射线 疾病诊断

1 热情服务,解除被检查者的陌生感

放射线检查除胸部透视作为常规检查外,其余均属特殊检查。因此,多数被检查者对放射科人员、工作性质和对自己所要作的检查有一种陌生感。所以,放射科工作人员对来做放射线检查者要主动热情接待,用“请稍等”、“我马上为你检查”等语言来稳定他们的情绪。同时要认真审查放射线检查申请单,查对姓名、床号、检查部位等。必要时进一步向被检查者询问病情,了解病史,并向其讲清所作检查的名称和方法,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使他们对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感受到放射科工作人员平易近人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从感情上缩短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以便检查顺利进行。

2 耐心解释,消除被检查者的恐惧心理

部分重病人来作放射检查时最突出的心理是担心自己会得什么不治之症,具有恐惧和高度敏感的心理。对这类病人,放射科人员除服务态度热情外,还必须举止文明,语言严谨,操作熟练,工作有条不紊,以获得被检查者的信赖。在检查过程中,严禁将推理、判断等检查中的情况以任何形式表露出来,以免引起被检查者疑虑、紧张而发生意外。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时,要耐心、仔细、简捷、明确,切忌态度粗暴和含糊其辞,以免分散被检查者的注意力而影响检查。检查完毕后,患者通常很关心自己的检查结果,并以各种方式进行询问。如无特殊发现,应向患者表述初步印象,使其有松了口气的感觉,这样无疑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有些被检者担心放射线的损害,表现为畏惧,有时随意改变已经摆好的和固定的位置,使检查无法进行。对于这样的被检查者,我们应给予耐心的解释,说明使人体组织损害的放射剂量,而通常作一次检查的放射剂量是不能引起人体损害的;再说明国家生产的X线机是经过严格检验的产品,不会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还有一些女性被检查者,存有戒备心理,表现为犹豫、畏缩。作为放射科人员,也应该理解她们,通常要主动招呼她们的同伴陪同检查,如无陪伴,可邀第三者在场,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她们安心地配合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如需触摸、挤压被检查者,改变被检查者的位置和,转动机器时,应事先向被检查者打招呼,交代注意事项,以免他们受惊或身体失去平衡而发生意外。

3 正确诱导,赢得被检查者密切配合

放射科的许多检查都需要被检者的密切配合。如吸气、呼气、屏气、吞咽、放松等虽然是一些常规动作,但有些人由于病情严重反应迟钝而难以配合;有的由于语言差异而难以迅速配合;有的则由于概念不清,往往需要反复交代和示范才能配合。如投照腰椎时,我们要求被检查者的腰腹部压缩到最小厚度屏气后才能投照。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被检查者先吸气后呼气。但是有的人不了解这一情况,往往吸气时缩肚皮,呼气时鼓肚皮,与我们的要求恰好相反,使投照无法进行。这时放射科人员不能急躁,应耐心细致地向被检查者阐明吸气和呼气的目的和重要性,向他们示范正确的吸气和呼气方法,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投照出符合诊断要求的照片。

在作钡餐检查时,有的人由于心情紧张、恐惧,加上钡剂有一种怪味,难以下咽。有的虽吃进去,但由于恶心造成呕吐又排出体外。对于这样的被检查者,要鼓励和安慰他们,讲清不吃进钡剂就无法进行检查;同时讲清钡剂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等道理,使检查顺利进行。在作钡餐检查过程中,有些人心情紧张而使胃肠功能显著下降,表现为胃蠕动减弱,钡剂通过慢,部分部位难以充盈。这时除应让他们深呼吸调节身心状态外,放射科人员还可以利用语言刺激等技巧来调节其身心状态。如问其平时爱吃什么,是甜的还是酸的,可达到刺激胃肠蠕动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插管技术也是放射科常用的技术操作,操作前都要耐心向被检查者解释清楚,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配合方法,以取得其配合。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产业 社会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01-02

21世纪以来,随着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在传播媒介大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媒介形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信息社会对信息的强烈需求以及新媒体本身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新媒体从一诞生就保持着非常高的发展速度。今天,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将就新媒体对社会经济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在社会发展中,依次出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它们面向广泛的社会公众,传播信息、沟通情况,这三大媒介被统称为大传统媒介,也就是相对新媒介而言的“旧媒介”。

新媒介的出现是从互联网开始的。1969年,从美国的ARPA网开始,互联网逐渐由军用扩展到商用和民用,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普及率极高的一种传播形式,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基于互联网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传播优势,它被称作“第四媒体”,也叫作“新媒体”。新媒体一词最早由此而来。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新媒体也增加了新的内涵。继互联网之后,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新传播形式都加入到新媒介的行列中来。

今天,新媒体通常是指在新的传播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手机以及以互联网、手机为传输基础的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

二、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关系密切。在社会系统中,传媒和经济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在现代社会,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在给社会传播领域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领域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以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在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同社会环境以及目标公众保持信息沟通的重要形式

信息社会信息快速更新,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者,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来自于各类组织机构的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包围之中。在信息过剩的情况下,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将组织或产品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目标公众,必须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和消费者保持常态的信息沟通。同时,社会经济组织也需要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消费者的市场信息,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传播和运营策略的调整。

和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更加快捷,在沟通的信息内容上更加丰富,具有更强的传播互动性,传播也更为人性化和人情化。新媒介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在社会经济组织和外部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关系维护中发挥着更为有效的作用。

在全球知名企业中,可口可乐、宝洁等公司都在互联网上建有自已的网络品牌社区。利用网络品牌社区,既可以传播企业形象和产品服务的信息,也可以以互联网为平台和目标公众保持持久的信息联络沟通,进行情感维系。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和经济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或者网页。这些网站和网页在担负着沟通信息、维系感情的职责的同时,也是向消费者进行产品或服务推介和直接销售的有力手段。2009年,两大洋快餐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相继推出了网络订餐业务。据业内人士估计,在开展网络订餐业务1个月的时间里,麦当劳“麦乐送”外卖服务销售额已经占到麦当劳总数的20%~30%。

另外的一个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大的新媒体手机,在企业和消费者沟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今天,手机群发短信、有针对性的手机语音通话等沟通形式已经成为了企业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产品信息传达、消费者关系建立和维护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手机传播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极强,可以使信息直接到达沟通对象,引起沟通对象对信息的即时反应。世界第三大广告公司BBDO的CEO安德鲁·罗伯逊就曾经预测:手机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即将成为广告主们首选的投放媒体。这个预测正在变为现实。艾媒咨询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中国无线广告市场规模达到35.1亿元,环比增长53.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以其传播上的优势,成为了企业营销沟通的有力武器。

(二)新媒体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新的传播沟通方式,近些年,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迅猛,形成了规模逐渐庞大的新媒体产业。今天,以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已经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传播媒介的新成员,新媒体一诞生就是以独立经济实体的形式进行运营。它们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是社会经济组织的细胞。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产业是未来几十年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伴随着互联网基础服务的成熟,中国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市场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数据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规模为81.3亿,同比增长40.2%。2012年,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总体市场规模为287.9亿,较2011年增长53.6%,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了753.1亿元。

在移动通信领域,移动通信业务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2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0762.9亿元,增长9.0%。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7933.8亿元,增长10.6%,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3.7%。而手机彩铃、彩信等移动增值业务收入1897.1亿元,增长6.1%。

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媒体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新媒体经济必将在社会经济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紧密,任何一个社会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旧产业的升级。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衍生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如网络建设、网站维护、文化创意、内容提供、物流、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应用之一。中国电子商务业的迅速发展给上下游衍生产业带来了商业机会,这些产业包括建站、技术维护、物流、经营推广、客服、售后等。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商兴长信达已经为HTC、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等知名名牌建设了官方网上商城。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快递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国内快递公司申通快递从2007年接受淘宝订单以来,业务量从30万单已经增长到超过200万单。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2011年营业额达到4000亿元,与淘宝卖家关系最密切的快递行业从中获取了丰厚利润。淘宝网数据显示,2011年淘宝网和淘宝商城每天包裹量已经超过800万,淘宝日包裹量占中国快递业60%。

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了新媒体监测分析和新媒体服务业的发展,国内已经产生了一批专门针对新媒体领域进行研究的新媒体咨询公司。例如艾瑞咨询集团就是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在新媒体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新经济专业研究机构。

三、结语

当前,新媒体产业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驱动力。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新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的青睐,投资公司和商业机构对新媒体投入的加强必然会使新媒体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速度,新媒体产业也必将在社会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可以预见,未来新媒体经济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8.1万亿.,2013-1-24.

[3]陈兵.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突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1).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

新媒体(New Media)是依托当今社会最新的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媒介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社会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与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会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因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是指青年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大学校园生活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伴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其影响和冲击更直接、更充分。因此,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极其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从个性社会化过程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这三个维度来考察。第一,性格行为。通过调查发现,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开展活动。第二,自我认知。大多数学生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视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他们不愿意去考虑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而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之中。第三,人际交往。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很多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现在,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呈现出三个特点:交流语言符号化、交往形式多样化(电子邮件、QQ聊天、BBS、社交网站、娱乐游戏等)以及交往程度的弱联系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其社会化进程应在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内完成,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因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已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此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之中。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生活技能。新媒体因其具有信息容量大、时效性能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求。大学生的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来获得的。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最为基本生活技能,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谋生技能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来说,初步谋生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实施来完成的。

通过调查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坚持认为新媒体给其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居多,不过也有少数学生对此持相反的观点;大多数学生认为新媒体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朋友圈子,有助于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上稍有负面作用外,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知识获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通过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间的差距、价值实现度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群体的“角色社会化”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而少数学生则在上网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且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中不认为自己要有责任感。由此看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尚不够成熟,他们不认为自己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应有所改变,仍然把角色定位于“学生”,他们对网络角色的认识不够清楚;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中的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完全一致,另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在网络中对其角色进行多重互换;大部分学生认为上网使自己增强了课本之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兴趣,而少数学生则担心迷恋网络。总体来说,大学生认为其网络角色的价值实现度还是令其满意的,他们能从其上网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延林.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2005,(7)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邹国振,广东金融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广东广州5105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23-04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如博客、播客、对等互联、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广播电视等等。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因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他们的关注和喜爱。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并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一)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快捷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体提出极大挑战。一是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中心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对思政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性、丰富性、快捷性等特征,大学生从中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新媒体对知识边界的消解,使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知识信息等优势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各种复杂的甚至矛盾的信息,学生难于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有的学生因普遍怀疑而产生新的信仰危机,价值取向可能变得混沌不清甚至被误导,使思政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面临很大冲击。三是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以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及信息选择能力的提高,对思政工作者掌控局面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不仅要求教育主体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文化知识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与扎实的网络技术功底,对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对教育内容造成极大的冲击

新媒体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造成极大冲击。当今,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新场所。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新媒体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良莠不齐,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的主义、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很大冲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虽然自身有较大的优势,但理论性强,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的需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摆在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对教育方式带来全新的挑战

新媒体的多元性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带来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种主要靠“面对面、言语对言语”的教育方式,由于受时间、人员、地点等限制,所能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难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受到很大挑战。新媒体的多元性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强的隐蔽性与私密性。尤其是在QQ、MSN、博客等沟通环境中,非正式的文字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情感,还可以避免传统交流方式中的戒备心理。因此,大学生格外青睐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方式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亟须转变。

(四)对教育效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带来极大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各种意识形态的信息跨越了时空的间隔障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更加激烈,个体价值目标选择的自由度更大,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度、信任度和认同感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和削减。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教育控制的难度,加上我们的管理经验不足,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不少信息直接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这种快速侵入、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传统的主要靠长期坚持、反复灌输、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教育,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具有承载量大、速度快、多媒体、立体化、覆盖广泛、互动性强等优势。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借助网络课程、精品课网站、数字化校园等平台,通过发帖子、发短信、QQ聊天、写博客等方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主动、更快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克服传统式教育受时空限制的不足,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

(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手段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造了新的条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博客、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灵活、快捷的特点,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

了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服务。借助新媒体,通过网上直播、同步交流、聊天室、留言板、短信发送等方式,用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生动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手段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有针对性。

(三)新媒体的应用可以用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亲和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会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新媒体弥补了传统教育载体、教育形式的不足。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简单说教方式,代之以讨论的、平等的、双向交流探讨的方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借助新媒体,教育者可以与受教育者平等地参与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平等地和接受信息,平等地进行感情交流。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可以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师生双方的信任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亲和力。

(四)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图文并茂、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等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应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和层次各异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感染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且使他们有了更多表达个人意见、发表评论的机会,使他们由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还让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有利于发挥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与应对并举的方针,“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积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一是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及其对新媒体的青睐。通过建立相关主题网站,抓好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的管理等形式,开辟新的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二是培养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水平,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及时了解掌握新媒体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适时开展网络评论和舆论导向,加强新媒体舆论导向和引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新媒体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和舆论对主流价值导向的干扰和破坏,保障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为条件和支撑,各种载体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其他传统媒介载体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展创新、健全完善各种有效载体。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干、中央新闻网站与地方新闻网站优势互补、发挥主要商业网站积极作用的互联网新闻体系。要依托其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内容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努力使新闻网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还要创建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宣传教育网站,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各自优势,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加强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要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等,还要依托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借助新兴媒介的重要作用。要鼓励思政工作者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及时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问题,努力建设有影响的博客品牌。要通过建立主题网络虚拟社区或QQ群组,编发彩信、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等,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提升其在新兴媒介中的传播力。

(三)改进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

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特别重视新媒体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要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要及时向网络延伸,建“网”设“站”,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活动,构筑平等互动的教育信息平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增强多向互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等方法开展教育,实现教育方式转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手机短信、飞信等即时通讯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BBS论坛、QQ群组提供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微博提供的独特、全景式的窗口,创新教育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二是要注重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要熟悉教育对象,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搞清要解决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按照其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讲求针对性,注意层次性,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体的能力和素质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一要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思政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意蕴。才能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内涵,用新媒体语境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二要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技术,能积极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表达能力,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文字、形象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网络上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主张,赢得学生认同,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话语和行动的引导。三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大大提高,传统的教育者单一主体、受教育者单一客体说受到彻底的颠覆,大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同时也具有教育主体身份。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时应当整合学生资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发挥朋辈平等教育的作用,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