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55-02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够,专业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医疗从业人员实施的CPR仍不尽如人意,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2];心脏猝死患者不良预后与复苏过程中实施了质量差的CPR有很大的关系。培训效果的体现就是CPR的质量如何,其指标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频率、按压放松周期、通气频率与通气量等。基层医护人员在社区服务的第一线,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3],国内许多专家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基层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普及的现状
本市急救中心依托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除完成玉林市城区和周边院前患者的急救工作外,有相当部分的工作量是对乡镇卫生院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转运工作,对乡镇医院急救技能水平比较了解,所以从2009年将培训的重点工作放在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上,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
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普遍较差,杜丽鹏等[4]经过调查认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合格率低仅为8.33%和12.50%;徐俊[5]调查只有41.6%的乡镇医师了解心肺复苏知识;高玉凤等[6]和李国明[7]认为乡镇医院护士对心肺复苏新理论掌握普遍较差;笔者通过对本市7家乡镇医院45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只有36%,与国内专家调查结果相符,因此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其需要。
2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CPR考核错误原因分析
2.1 颈动脉判断错误原因
考核基层医院医护人员450名,劲动脉单项合格279名,合格率62%,与文献[8-10]的研究相符。判断错误主要原因是:判断时间不够或超时;触摸位置不准确;手指不规范等。正确的操作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一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凸肌前缘凹处,触压颈动脉,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
2.2 胸外心脏按压错误原因
胸外心脏按压主要问题是按压过浅和手法错误,在接受考核的450名医务人员中,有274名该项目被扣分,占61%,与黄素芳等[9]的研究相符。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相关要素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胸外心脏按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考核中单因素错误率不高,如定位错误主要是按压部位移位;按压者姿势错误为两肘关节松动、按压冲击或用腕部力量;按压频率140次;另一影响按压品质的重要因素“每次按压放松时胸壁要求充分回弹”,按压没节奏。
2.3 有效开放气道错误原因分析
在考核中,开放气道不正确占81%,与应菊素等[11]的研究相符。主要原因是: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或气管正中部位,这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平时操作少有关。开放气道利用仰头抬颏法或在检查义齿时,应把左手小鱼际肌放在患者前额稍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颏,使鼻尖、耳垂与地面成一垂直线,切忌下压下颌骨掰开口腔。
2.4 有效人工呼吸错误分析
在450名人员考核总结中,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原因主要是:吹气量不足、不捏鼻子、漏气、使胸廓不起伏,尤其在第一和第五循环更明显,这与齐卫国等[12]的研究的记录相同,造成失败的原因在第一循环主要是气道开放不完全,第五循环主要是施救者疲劳,不能达到人工呼吸持续吹气1 s以上和有效气体量使患者胸廓起伏。在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的错误,主要是:CE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先扣面罩再打开气道致使气道不完全打开和面罩不扣紧漏气等。
3 影响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因素
3.1 急救意识
学员学习的动机及态度决定了其培训效果的好坏[2,6,13],基层医护人员经常认为,抢救是大医院的事情,危重患者入院马上转院,或认为心肺复苏简单,使用率不高,在培训时不积极练习,认为流程熟练就行,结果是“一说就会,一做便错的窘境”[14]。
3.2 工作环境与接受培训
江淑聘等[8]和蒲晓煜等[15]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要高于其他科人员,这与他们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经常经历抢救,接受CPR培训,应急能力较强有关系。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因抢救危重患者机会不多,实际操作机会较少;设备不足、缺乏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受培训机会较少等。
3.3 培训间隔时间对CPR测试成绩的影响
齐卫东等认为[12]和蒲晓煜等[15],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6~12个月,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实施。因此培训间隔时间对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有影响。
3.4 培训方式
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认为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有影响[16-18]。本院急救中心从2009年起,将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每年有计划对一些对口支援卫生院进行培训,但从每次危重患者转运了解,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从2011年开始,使用PDCA管理的办法进行培训,首选进行30~60 min的多媒体理论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注意点说明,然后是整个流程连贯性的示范,再让学员提问后,练习2个学时后考核,同时相隔4~10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和第二循环的培训,结果学员的心肺复苏掌握在86%以上,较以前的培训效果更好。
3.5 施救者疲劳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在450名医务人员考核成绩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被扣分的项目,是按压深度不够、位置移动和吹气漏气、潮气量不足,主要在三、四、五循环操作中,第五个循环更明显。这与Ochoa等[19]和Ashton等[20]的报道相符。Ochoa等[19]还报道连续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第1分钟为79.7%,第2分钟为24.9%,第3分钟为18%,第4分钟成功率为17.7%,因此疲劳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不高,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培训不足、急救意识缺失、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训教材、缺乏CPR技能评价与长期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较为突出,而CPR的培训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规范CPR培训与复训,只有连续的复训才能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才能使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的同时,探索使用PDCA的管理方法,对每次培训结果进行确认,对不适宜的培训方法进行改善,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CPR技术。
参考文献
[1]赵玉兰,孟凡山,戴冬梅.我国心肺复苏术培训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杂志,2009,26(6B):25-26.
[2]杨正飞,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39-1143.
[3]王长远,孙长怡,秦俭.基层医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25):2378-2379.
[4]杜丽鹏,张海燕,王建林,等.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与培训效果保持[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2-263.
[5]徐俊.乡镇医师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8-19.
[6]高玉凤,杨磊.乡镇医院护士心肺复苏知识更新情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65-66.
[7]李国明.医务人员CPR操作现状的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17-2420.
[8]江淑聘,全小明,邓少娟.护师心肺复苏考核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8): 2053-2056.
[9]黄素芳,郑丹莉,全薇,等.低年资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精准性评价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8):2292-2293.
[10]黄素芳,王芳,胡友珍.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培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27-29.
[11]应菊素,郑小伟.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准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62-63.
[1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8(10):20-23.
[13]罗丽云,王彦.影响临床护士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新知识,2009,19(3):191-193.
[14]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668-1669.
[15]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14):35-37.
[16]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093-1096.
[17] Heidenreich J W,Berg R A, Higdon T A,et al.Rescuer fatigue:standard versus continuous 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20-1026.
[18] Steen P A,Kramer-Johansen J.improving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GuaIity to ensure survivaI[J].Curr Opin Crit Care,2008,14(3):299-304.
[19] Ochoa F J,Ramalle-GOmara E,Lisa V,et al.The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the quality ofehest compressions[J].Resuscitation,1998,37(3):149-152.
【摘要】电力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作业人群,触电后发生心跳骤停,其中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术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相互救助能力,提高复苏成功率,本文对电力作业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
【关键词】 电力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
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 电力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作业人员,在野外或是高压电或是雷雨恶劣天气经常可能会发生很多意外状况,由于环境、天气等因素往往使受伤人员不能在很短时间内送往医院,而错过急救“白金10分钟”,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掌握触电急救及心肺复苏法,并要经过模拟人的培训”。为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相互救助能力,争取宝贵的“白金10分钟”,我院自2011年,以情景培训方式对电网培训基地展开的针对电力作业人员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同时以中国知网为平台提供查阅最新急救进展的相关文章,来提高大家的认知及熟悉程度,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一线作业人员的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国家电网培训基地举办心肺复苏培训每年一期,每期共200人,每40人为一班,共五班。初步覆盖各级单位管理人员,我院派出教学力量对其进行培训。
1. 2.1师资力量选拔
我院从具有丰富临床急救经验医护人员中选拔教员20名,严格依据《2010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急救指南》,针对作业人员技能实际和野外训练任务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及考核标准。
1.2.2培训方法
[关键词] 团队协作;心肺复苏;救护
[中图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b)-0189-03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eamwork in CPR rescue
WANG Gui-fang1 QIAN Dong-rong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People′s Hospital of Lingb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Lingbi 234200,China;2.Family Planning Guidance Station of Lingb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Lingbi 234200,China
[Abstract] By comparing and practicing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Emergency Cardiovas Cularcare Manual in 2005 edition and 2010 edition,the article summarizes establishment ofsurvival chain can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explain the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eamwork from CRP by first eyewitness out of hospital to field first aid by "120" emergency workers,rapid transport,to basic life support by CPR in hospital including electric defibrillation,endotracheal intubation,application of life support drug,and protection of vital viscera in advanced life support as well as 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simultaneously.The article elaborate teamwork in CPR rescue played promoting roles in increasing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and lower down disability rate.
[Key words] Teamwork;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Rescue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最为危重的临床症状,是急诊急救常见的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处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CA患者所采取的最紧急最有效的救护措施,是抢救CA的关键环节。救护中的医护和护护配合是CPR成功的重要因素[1]。新版《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对《200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最新筛选,分析和论证而形成新的指南[2]。新旧指南中均提及成人生存链的建立,更支持团队协作型急救在CPR中应用的意义。
1 成人生存链的启用
1.1 成人生存链的概念
最早于1992年提出,最新2010生存链内容:立即识别CA并启动急救系统;尽早进行CPR,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CA后治疗。余涛等[2]对成人生存链2005指南和2010指南比较显示,成人生存链强调CPR是一个整体,连续的抢救体系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翟光维[3]对链式流程在CPR急救中的时效性指出:链式流程可提高CPR救治成功率。而链式流程的急救模式要求成立快速高效的急救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按链式流程实施抢救。有统计每延迟抢救1 min,存活率下降10%,延迟10~20 min,生还者<20%[4]。因此生存链的启用必须争分夺秒,越早越好。
1.2 链式流程团队人员组成及定位
医护配合进行CPR已成为2010 CPR指南主导,据文献报道[3],链式流程团队人员可以由1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急救小组,CA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进行生命体征评估,立即胸外按压,医生与技能护士到位后,医生胸外按压或气管插管,下达医嘱;接诊护士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立即备除颤仪,心电监护;技能护士立即置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执行医嘱,备相关急救物品,记录抢救过程。要求对急救小组成员平时定位演示,实施多项操作衔接考核,强调医护、护护配合抢救的默契与协调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邢小珍等[5]以2005指南为蓝本,强调CPR操作程序同一班次安排3名护士,并且高中低资历搭配,强调了在CPR救护中分工明确,定位定责,强调医护,护护配合与协作。定位原则为:高年资护士定位头位,通知医生,气道管理,病情观察,全程指挥;中年资护士定位腰部,负责循环系统,胸外心脏按压,并在医生到达现场后与医生交替胸外按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低年资护士定于脚位,备抢救仪器,协助配药等。统计抢救成功率为85.71%,有效抢救时间为(32.04±6.38) min[5]。说明抢救成功率高低与合理的人员配置及可行性流程是密不可分的。规范化CPR,协调熟练的合理医护,护护配合,可以使抢救程序快速有效进行。有学者提出[6],急救队伍含2名医生和3名护士,护士分为A、B、C 3个角色,A负责气道管理,判断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管理;B负责循环系统,与医生交替胸外按压,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备除颤仪;C为组长由高年资护士担当,指挥抢救过程,有序规范的抢救,记录抢救过程,通知相关科室会诊检查等。A、B、C护士分工明确,可有效避免护士听到医嘱一起执行所造成的混乱现象,节省人力,使急救工作有序进行,发挥团队协作作用。
2 院前CPR急救的团队协作
CA可发生于任何情况下,有报道CA 50%以上者发生于院前[7],也有报道70%发生于院前[8],并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 h内死亡,因此院前CPR成功与否可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
2.1 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心脏复苏成功强调四早:即早期接近,早期心脏复苏,早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陈英等[8]对院前CPR成功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早期进行的CPR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样只有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给予心脏停搏者实施CPR才可提高CPR成功率。陈官华[9]强调CPR中胸外按压是抢救最早最直接而且在院外无条件下唯一可行的救护,并为进一步的CPR赢得宝贵时机。而在一系列的院前急救中,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有报道25%的患者死于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措施而身亡[10]。第一目击者也被称为被认证的第一目击者[11]。而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第一目击者大多是患者家属及过路人群等非急救人员,若能实施CPR抢救可缩短CPR抢救开始时间,提高CPR抢救成功率[12]。因此普及加强CPR标准训练,提高公共场所人员CPR知识水平显得至关重要。美国目前已培训了约7000万第一目击者急救人员[10]。国内学者多次呼吁对非专业人员行急救知识培训,包括“110”工作人员、交警[13]、司机、导游、大学生、小区居民、社区志愿者等,组成一支庞大的急救团体,使更多需救护者得以复生。有文献报道[10]举办院前急救班,共培训非专业急救人员2900人,收到了一定的急救效果,主要培训如何使用“120”急救系统,初期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进行创伤救护技术培训,意外伤害救治培训等。崔秋霞等[14]在ECS模拟人对急诊护士进行培训中,强调模拟临床抢救小组实施抢救,95%的学员认为ECS小组培训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团队的协作能力,提高了年轻护士整体实战能力,有调查显示对学员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97.2%的人认为非常必要具有可行性。于秋飞[15]在急诊科CPR临床分析中提出,院内目击下CPR 19例成功13例,成功率为68.4%,可见CA有第一目击者就地进行CPR的复苏成功率高。
2.2 院前CPR的链式衔接
当第一目击者发现心跳骤停后立即拨打“120”并尽早实施CPR,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应立即进行规范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除颤和复苏药物的治疗。有文献报导[16],心跳停止4~6 min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即是CPR的黄金5 min。所以院前的现场复苏是急救医学具有代表性的急救技术之一,也是重点监控指标。而院前出诊时间包括呼救响应时间,呼救反应时间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此时间长短是影响院前CPR成功的核心问题。如何尽可能缩短流程时间是社会人群与急救医护人员如何无缝隙进行CPR的关键问题,需要一系列急救链的建立和施救,更需要一个团队精神的建立。因此社会团体和救护系统的团队协作实施CPR是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的保障。
3 CPR的院内阶梯式急救
3.1 基础生命支持阶段(BLS)
2010复苏指南修改了2005复苏指南顺序气道-呼吸-按压(A-B-C)为按压-气道-呼吸(C-A-B),并强调了提供高质量的CPR的一些举措。提出BLS是挽救CA患者生命的最基本措施,成人BLS基本内容包括:识别突发CA,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实施高质量的CPR以及对有指征者快速实施除颤。强调多种协作的高级复苏团队的组建[17]。急救人员应关注复苏团队的组建及使各项抢救措施能在第一时间内付诸实施。
3.1.1 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 院前急救强调第一目击者的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如CA发生于院外转入院内或发生于院内,需立即判断意识丧失,无呼吸或抽搐样呼吸时,一边呼救医生,另一护士备除颤仪,实施不间断有效按压贯穿于CPR的全过程[18]。国外有实验证明用心脏彩超观察复苏存活着,发现胸泵是产生血流的重要原因[19]。这就要求组织胸外按压小组每2分钟或5个循环的CPR后急救人员轮换“按压者”,以提高CPR的按压效果,并要求轮换在5 s内完成[18]。也有报导中断时限<10 s[20]。
3.1.2 紧急人工气道的建立在CPR中,有效通气是决定CPR成败的关键条件。气管插管是CPR中呼吸畅通的“金标准”[21]。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力的保证,气管插管多采用CPR的同时行喉镜直视下紧急经口气管插管[22],强调在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行气管插管,需施救者密切配合,在进入气管的瞬间中断<5 s的心脏按压,并要求熟练的插管技术,插管成功后立即接呼吸机。有资料显示[21]气囊加面罩通气虽可降低复苏成功率,但对气管插管失败者不失为一种补救方法,两者可互补,保证气道通畅。
3.1.3 早期的心脏除颤早期及时的心脏除颤是CA复苏成功的关键一步,但对CA后是先除颤还是先胸外心脏按压,一直是一项争议问题。有研究表明[23-24],心搏停止1 min内电除颤,复苏成功率达90%,4~6 min内除颤存活率为50%,且除颤每延迟1 min,成功率将下降7%~10%。如现场有2位以上施救者,一人开始CPR,同时另一人尽快获取除颤仪并在监护下除颤,除颤的有效目标控制在3 min内[17],则CPR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团队协作可在不影响胸外按压的同时使用电除颤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显著作用。
3.1.4 复苏药物的合理应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是CPR中继胸外按压同时有效循环维持的重要一步。在不间断按压的同时,建立静脉通路2~3条,需技能熟练,心理素质强,护护间密切配合,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24],需小剂量间断重复使用直至复苏。辅助药物的配合使用,口头医嘱的执行需医护的密切配合。
3.2 高级生命支持阶段
复苏后的进一步治疗对CPR成功后患者,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脑损害是CPR后致残的主要原因,CA后脑的保护,需要在5 min内行有效CPR,且同时行早期脑保护,药物治疗同时行低温治疗,使体温在4~6 h达32~34℃标准[25],低温疗法为CPR后的脑保护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手段。而在CPR同时行脑保护需急救团队的密切配合,在CPR同时有心肌梗死1例报道中显示[26]多人协作行CPR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发现并发症及时用药处理,对保护生命至关重要。何靖敏等[27]对猝死后行CPR同时经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对照结果显示,24 h存活率治疗组为44.4%,对照组为22.2%,存活出院率治疗组为19.4%,对照组为11.1%,说明在CPR同时溶栓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抢救流程中团队协作在CPR的临床救护效果显示,CPR成功的关键在于急救流程中第一目击者与“120”急救系统密切衔接,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以及院内BLS及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医护定位定责急救,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团体及医护人员内部的链式急救流程。医护、护护协作急救在各医疗急救系统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而社会人群急救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和组织社会团体对CPR的培训并正确与急救系统的团结协作是提高CPR成功最为关键的举措。
[参考文献]
[1]汪晓风.心肺复苏成功急救中的医护配合[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6):485-486.
[2]余涛,蒋龙元,黄子通.从2005到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主要变化与思考[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6):425-426.
[3]翟光维.链式流程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 10(2):69-70.
[4]赵维.267例院内心肺复苏状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85-2686.
[5]邢小珍,邱斌,谢斌.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7):3.
[6]黎玉婵,张晓春.规范化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园地,2011,24(5):64-65.
[7]胡景春,刘晓梅.院前心肺复苏的治疗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33-34.
[8]陈英,黄大海,王清鸥,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2008,39(5):320-321.
[9]陈官华.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程序选择体会[J].山东医学,2009,49(35):56-57.
[10]张国秀,谢小娟,杨铁军,等.心肺复苏及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及效果[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8(4):295-296.
[11]Studnek JR,Ferketich aniz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seat belt use[J].J Safety Res,2007,38(1):1-8.
[12]吴裕侃,刘飞,何平胜.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0,16(36):103-104.
[13]李玉肖,陈实娥,朱琼,等.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8-160.
[14]崔秋霞,吉云兰,张学梅,等.ECS模拟人在急诊科护士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33-3634.
[15]于秋飞.急诊科心肺复苏83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11):672-675.
[16]吴展兴.心肺复苏128例患者的急救分析[J].临床医学信息,2010, 23(2):506-507.
[17]张悦怡,陈香萍,施剑斌,等.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156-157.
[18]许艳.有效不问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24-125.
[19]Haas T,Voelckel WG,Wenzel V,et al.Revisiting the cardiac versus thoracic pump mechanism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03,58(1):113-116.
[20]古宏文,黄俭强,张俊娥.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流程的变化要点[J].全科护理,2011,9(4):1094-1095.
[21]王才宏,刘纪宁,文秀华,等.气管内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优势[J].职业卫与病伤,2008,23(5):283-284.
[22]张剑峰,黄志文,刘华耀,等.紧急气管插管在特殊情况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6):443-444.
[23]李铁军,陈超杰.72例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5):54-55.
[24]朱旭,王玉宾,牟珍,等.10例心肺复苏成功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8)(209):102-103.
[25]韩文斌.心肺复苏的脑保护[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36-1037.
[26]师吉艳,荣宁宁,王蔚蔚.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急性心梗1例早期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89.
[27]何靖敏,彭费,叶敏,等.猝死后行心肺复苏的同时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19-120.
[关键词] 喉罩;心肺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47-03
喉罩是由英国医生Brain于1981年根据成人咽喉解剖结构所研制的一种人工气道,是介于气管插管与面罩之间的一种新型通气方式[1]。自其被发明以来,被迅速应用于麻醉中的气道管理和急救复苏时需紧急进行人工通气支持的患者中[2],近年来该技术被引进国内,并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本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轮流接受麻醉科规范化气道管理培训,培训后本科将喉罩应用于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呼吸、心搏骤停需急救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75岁;院前急救12例,院内急诊抢救室8例;病因:电击伤1例,溺水2例,外伤5例,高血压及冠心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慢性肾炎并尿毒症1例。
1.2 方法
1.2.1 急救方法
对于患者的呼吸循环情况必须在10 s内作出准确判断[3],呼吸、心搏骤停的判断主要表现为意识突然消失、呼吸停止、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一旦确诊,立即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术。置入喉罩前全部给予面罩纯氧通气。
1.2.2 喉罩置入方法
①喉罩置入前准备: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选择合适的喉罩,检查喉罩囊有无漏气,若完整无漏气,应将喉罩的气囊抽气完全至扁平,使边缘平整无皱褶。因通气罩前端较为坚硬,同时在喉罩前端的背面和边缘涂上石蜡油剂;②喉罩置入方法:均采用盲插法,患者取水平仰卧位,头颈部处于正中位,打开口腔,清除口腔内异物,右手持笔式握住喉罩导管,喉罩背面紧贴患者硬腭往下送,通过舌根到达喉部后可感到一定阻力,可见颈前部有喉结向前移动,给予气囊冲气固定。
1.2.3 急救复苏的护理程序
1.2.3.1 迅速评估病情 为缩短呼吸、心搏骤停者脑缺氧时间,无论是院前还是院内急救,必须迅速判断是否心搏骤停非常重要,有学者认为评估(时间应≤10 s)。判断的方法主要是看反应、听呼吸,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摸脉搏,由于触摸颈动脉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且准确性不高,容易延误抢救时机。
1.2.3.2 迅速缓解缺氧状态 一旦确认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并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缓解缺氧状态,同时准备喉罩或气管插管器具。
1.2.3.3 迅速建立气道通畅 立即插入准备好的喉罩,并评估插入效果,满意后固定,继续复苏。院内急救应该通知麻醉科紧急会诊,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并指导使用喉罩。
1.2.3.4 不断评估气道通畅度,防止并发症 院外急救过程中的搬动和不断更换复苏人员,极可能导致喉罩移位。应动态评估通气效果,果断调整喉罩位置。喉罩属于声门上通气装置,有可能发生反流误吸的可能,应引起高度警惕。
1.3 喉罩置入有效的指标
使用简易呼吸球囊连接喉罩进行人工呼吸时应:①双侧胸廓起伏良好,动度对称;②双肺呼吸音清晰;③胃泡区无明显气过水声;④通气阻力小,喉罩周围未闻及明显漏气声[4]。
2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插入成功,其中18例1次成功,置入时间平均约为12 s,一次成功率为90%;另有2例第2次插入成功。从呼吸、心搏骤停到成功插入喉罩平均50~110 s。心肺复苏成功12例,复苏成功率为60%。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气道通气良好,胸廓起伏满意,院内抢救室内监护仪均可显示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后经动态血气监测分析能达到理想的通气效果。无一例因为气道开放问题而延误抢救。
3 讨论
3.1 喉罩在急救复苏中的可行性
3.1.1 院前急救性质所决定
院前急救中最危重且需紧急就地处置的情况即是呼吸、心搏骤停,以往常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开放气道以进行急救。由于院前抢救现场患者的、方向受到空间限制,急救气管插管难度很大,成功率不高,又多有家属在场,如反复操作失败延误抢救时机,易引起家属不满,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而喉罩在开放气道中具有安全、快速、简便的特性。护士经简单培训后均能一次性成功地置入喉罩。据报道,在技术操作上非麻醉医生分别使用喉罩和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为94%和88.3%[5],而且气管插管失败的患者中仍然有80%能成功置入喉罩[6]。因此在院前急救方面对于声门上梗阻而不能进行有效肺通气和解剖异常不能进行气管插管者喉罩为首选。
3.1.2 院内急救“生存链”要求
美国心脏学会(AHA)的“生存链”这一现代急救新概念由4个环节组成,包括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在呼吸支持中,口对口人工呼吸仅适于现场第一目击者,而且口对口人工呼吸易耗体力,1人仅能坚持3~5 min,所以院内急救应尽快重建呼吸、尽早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不仅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步骤,还是提高心肺复苏存活率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临床中急诊护士能胜任气管插管术者或者敢果断插管者寥寥无几,因此,喉罩技术以其简单、有效、快捷、成功率高等特点在处理困难气道方面明显优于面罩和气管插管,特别是对于脖子过短、体型肥胖、颈椎受伤、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7]。
3.1.3 目前医疗环境所需
院外急救心肺复苏技术已经被普及,很多民众了解其基本步骤,在当今医疗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现场急救环境复杂,不当,家属在场和围观群众多,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巨大,快速准确地实施气管插管难度大;院内急救最先参与的常常是护士,而进行心肺复苏中维持呼吸多采用气管插管或面罩呼吸,面罩给氧往往通气不足,且易造成胃充气、反流、误吸,气管插管护士不易掌握此技术[8],常常需要紧急联系麻醉科医生会诊援助插管,延误宝贵的抢救时机。以上因素均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掌握喉罩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和医疗环境所必需的技术,急诊科医护人员都应掌握[9-10]。
3.2 喉罩在急救复苏中的护理体会
3.2.1 对喉罩工具充分熟悉
置入喉罩时尖端指向患者的上腭,进入咽后壁围绕声门形成封闭,其尖端紧靠着食管括约肌上段,套囊与舌根接触形状如梨状凹窝,当套囊充气膨胀时封闭声门。喉罩可替代气管插管和面罩给氧,用于急救情况和插管困难时建立紧急通气道。
3.2.2 对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医护人员需要熟悉喉罩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并多加练习,除分次分批在麻醉科实施“实战”技能培训外,还可在“安妮”模型上练习操作,直到人人熟练为止。这样可以使医护人员在实际抢救中获得充分的自信,从而提高成功率。
3.2.3 正确选择喉罩类型
根据患者不同的性别、体重和年龄选择不同型号的消毒喉罩,如1号适用于新生儿,2号适用于小儿;体重30~50 kg者一般使用3号喉罩,通气罩充气20 ml;体重51~70 kg者使用4号喉罩,通气罩充气30 ml;体重71~100 kg的成人患者使用5号喉罩,通气罩充气40 ml。此外,还应备喉罩剂。
3.2.4 要有处理喉罩并发症的能力
在急救复苏中应用喉罩会出现以下常见并发症。①喉罩漏气:出现此类情况多与患者的变动有关,应调整患者或调整喉罩深度,适当追加气囊气体一般可以纠正,当然减小潮气量,减缓送气速度也有助于改善漏气现象;②胃胀气和反流误吸:可能由于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喉罩覆盖部分食道口,引起正压通气时出现胃膨胀和反流,甚至误吸,应立即调整喉罩位置,插入胃管行胃肠减压,必要时更换气管插管,有条件者,复苏时可以直接选用新型双管喉罩;③呼吸道梗阻:可能是喉罩将部分会厌压向声门从而导致呼吸道梗阻,若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拔除喉罩并重新置入。
总之,经喉罩通气具有所需器械少、对患者无特殊要求、能快速置入、无需暴露声门、成功率高的特点,既可人工通气,又可机械通气,同时不影响心脏按压,为心肺复苏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急救成功率,减少了医患纠纷,值得在急救复苏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希洪.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小儿白内障麻醉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472.
[2] 宁静,胡彬.不同麻醉诱导条件下喉罩置入的临床应用现状[J].哈尔滨医学院学报,2011,32(1):101.
[3] 赵敏,黄建群.现代心肺脑复苏的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 10(6):425.
[4] 金丽萍.喉罩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 12(6):432.
[5] 裴凌,许国忠.喉罩用于引导困难插管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3):323-324.
[6] 徐尚刚,梁隆斌,罗斌,等.喉罩在紧急气道开放中的临床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0):22-23.
[7] 赵丽杰.急救复苏的护理新进展[J].天津护理,2008,16(6):354.
[8] 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喉罩给氧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46.
[9] 李梦黧.喉罩在困难插管、急救等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13.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4ssiogf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模拟人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医学教,育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20**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