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德育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高校 德育教育 问题 对策
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远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对新鲜事物有着求知和好奇的心理,再加上此时他们的心智也并不完全成熟,对外来诱惑的抵抗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支柱的构筑,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1.教学观念守旧。教学观念守旧的问题在我国各大学校中这是较为普遍的教育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观念守旧主要表现在德育的观点、内容、方法和人们的道德规范仍然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忽视德育的倾向,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政治观念淡漠、理想信念迷失、金钱至上和唯利是图成了当今大学生人生信条中的一部分,这就势必导致社会公德失范、大学生品德素质低下,从而无法实现高校的德育目标。
2.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学校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其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以传统的“填鸭式”的说教和书面考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道理讲得多,管教得多,而对学生启发却很少,教学形式呆板,缺少灵活性与创新,德育工作虽然按教学要求和计划去做了,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有失规范,价值观念不正确,人格缺陷也就日趋明显。
3.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工作是为了解决的是人们“知行统一”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是检测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而目前许多教师将德育简单地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考试手段仍是高校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分数成了绝对的依据和量化指标,这种做法严重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将使德育的结果与德育的目标产生偏差而脱节,最终将无法发挥出高校德育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其中包括物质与思想。而对于教育来讲,观念和教学的创新才是最为重要的,是紧迫的,也是势在必行。其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有:
1.与时俱进,改变德育教育观念。德育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改变是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先导。观念的转变必然会促使高校德育目标、课程、方法等的改革。作为塑造人的德育应该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走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时代气息和学生的思想脉搏,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深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以“三全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高校德育工作满足新知识时代的需要,促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2.创新德育方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代,使得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价值观,降低道德素养,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变,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误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先进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的、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从封闭式的课堂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领悟,最终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3.积极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优化育人环境。高校应注重文化建设,重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发挥这些场所在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让高校文化指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高校在为师生创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4.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德育教师应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学习、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博取众长,并按照知识型、学者型的模式去改造或塑造,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德育教师在言行举止中给学生做个好榜样,才能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带动学生、用崇高的敬业精神来感染学生,进而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首先素养,使高校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5.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高校的德育评价中,要针对重理论水平、轻德育实践的错误倾向,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新体系,而是将理论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自我测评、同学和老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客观性原则,也使德育评价体现出全面性;既肯定学生的优点,也指出了错误,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德育评价的诊断反馈作用和激励、监督作用,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及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
会主义的和谐与发展,也更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对我国高校德育现状之思考[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1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优化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意志锻炼的一项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完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重视立德树人活动的开展,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价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素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1.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立德树人的平台作用。大学生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应当加强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为德育工作提高新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引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资源,成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文化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软文化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工作有效的开展。2.提高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不能够采取放养式的方式,应当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理解和分析实践任务,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教育水平对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深远影响。3.社会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联系,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开展的有效途径
1.紧跟时展,创新理论和实践,提高实践教育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精神文明的现状,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策略。强化高校在思想和价值方面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2.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有效结合,加强社会基地建设。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当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的时间阶段,应当贯穿大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基层体验活动,在企业中加强锻炼,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深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正规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3.社会实践和第一课堂有效结合,不断扩展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可以结合第一课堂的要求,加强第一、第二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扩展,高校应当将第二课堂的成绩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统一,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创新和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有效开展总结工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传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同时鼓励和表彰先进的社会活动学生。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总结创新探索情况,加强实践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巩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实践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加强精心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发挥社会实践项目的平台作用,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让大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
与本篇 2012年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总结 内容有关的:
1.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价值取向多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结合显得十分迫切。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已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三年高中教育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基本是非判断力、可以理性思考与行动的群体,对于社会所倡导、执行的道德观念、公序良俗以及善恶美丑标准等他们知道也大多表示认可,但是,在具体行动中,生活里,却往往自然、习惯的忽略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虽然能够知道道德的重要性,理想上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然而平常生活中,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培养表现出更多的冷漠,甚至心中没有道德的存在。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集体的观念逐渐淡薄,所遵守的行为准则更具有功利性,有些学生在与己有利的情况下,道德二字重如泰山,反之则轻如鸿毛;有些学生则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冠冕堂皇的在道德准则的掩饰下做一些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应地必然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引起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
2.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单一
学生不注重道德的培养与学习,高校德育不能与时俱进也是主要原因,还在重复中学,甚至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手段单一,数十年不变,导致高校德育幼儿化,导致大学生十分片面地看待道德教育,以至不能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方式增多,学籍管理向开放型转变,德育工作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很难跟上并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因此,如何区分对象、区分层次、因人施教,卓有成效地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工作,已经摆到了高校的面前。
3.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不能在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上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思想交流、相互影响在瞬间即可完成。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上网,但是在网上学习的大学生为数不多。这对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上网的原因基本都是使自己得到休息,得到消遣,基本不用网络来学习,这就表明:在互联网上,大学生道德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有所作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也是摆在高校和全社会面前值得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原因浅析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
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逐步转型、政治生活的日趋完善、文化环境的快速变化对当代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是新时期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2.大学生自身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具有选择性接受的特点
个人品德的形成,在于把客观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与稳定的行为表现。从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校德育的过程看,外界的灌输和教育是必要的。但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却不是灌输,被教育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大学生基本都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在心理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觉醒期提前,独立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感知能力增强,随之而来是分析理解能力的增强。但是大学生的意志力却普遍在下降,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道德都表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显著特点。思想道德教育就要针对大学生的自身实际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得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3.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忽视基本道德观念
随着现在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非常迷茫,没有目标,甚至没有理想,那么道德在此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大学生往往更强调个人奋斗,忽视社会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当代社会要取得竞争的胜利,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身的拼搏奋斗。他们不相信权贵而相信自己,不甘做好人,要争做能人,他们敢于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的意识逐步取代了以往害怕“枪打出头鸟”的传统心理。然而面对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时,学生们往往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面对现实与理想中的差距,此时,大学生就非常容易把道德抛之脑后,为了减小现实与理想中的差距,许多大学生就不再注意道德了。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个人奋斗的精神十足,但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对策
1.抓好校风建设,发展校园文化
校风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宏观环境,它对广大青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洁静优雅、健康文明、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人向善、存真、求美。一所学校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如何营造这一浓厚氛围呢?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2.抓好教风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应当在全社会作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加里宁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3.丰富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内容以及注重方法途径的创新
(1)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认真总结以往教育中的经验教训,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深入进行“两课”改革,对“两课”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全面改进。德育内容陈旧老化,缺乏及时更新与调整是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差的原因之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结点,把握所处的时代脉搏。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遍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应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球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
(2)利用网络等现代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途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渴求知识的一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以互联网教育为媒体的新的教育方式已为大学生所青睐,必须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葛喜平.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2-3.
[2]缪晓静,朱海东.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党史文苑,2007,0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