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验考试总结

测验考试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测验考试总结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项目反应理论,计算机自适应考试

1.引言

项目反应理论(IRT)又称“潜在特质”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快速发展。IRT较经典测量理论来讲,样本独立,可反复测量,又因为理论框架科学,应用范围广泛,是我国测量领域的热点。计算机自适应测量(CAT)是在项目反应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测验形式。它不同于纸币测验,是以计算机为手段,测验试题的呈现和被试的作答是通过计算机完成,它又不同于一般计算机化测量,而是因人而异选题,根据被试能力水平自动选择试题,及时了解被试能力水平。

2.国内应用研究综述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老师是自适应考试的先驱,她首先把IRT引入国内。江西师大“题库理论”组,编写《考生智能水平的自适应测验》时指出:自适应考试可以在不损害测验的信效度前提下,减少试题题量,缩短测验,提高测验效率。国内最早关于编制自适应测验的文献是出自江西师大。他们编制的高中数学水平测验,用于考察高中毕业生的数学智能水平。江西师大这个课题组还编制了参数估计程序和自适应考试程序。

在计算机适应测验选题策略上,2011毛秀珍,辛涛撰了全面探讨,选题策略是CAT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策略信效度,效率等。有人在Science发表文章主张谨慎CAT高风险,原因是频繁使用质量较好的项目,会因为被试“分享”而削弱了测验的效率,针对传统的选题策略不足,2012罗芬、丁树良、王晓庆提出了利用区间估计思想,将两级评分推广到多级评分以改进最大信息量选题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测验长度,极大降低项目曝光率。制定高效并且安全的选题策略是CAT追求的目标,2011程小扬、丁树良、严深海、朱隆尹针对极大项信息量准则(MIC)和a分层法选题策略的优缺点,对0-1评分下的CAT引入曝光因子的选题策略。

在我国自适应测试的计算机软件还是比较少,九十年代开始,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一直致力于项目反应理论的研究与开发。目前IRT已成功应用于CET分数等值处理过程了,基于计算机自适应测试题库也在建设和完善中。

3.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研究较早,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是从比奈的智力测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1年,Lord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美国军方在80年代开始应用计算机自适应系统CAST(TheComputerizedAdaptiveScreenTest)。如今在美国,CAT己经用于教育测试、职业测量、人事评测等领域:GRE(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考试、TOFEL测试、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入学测试GMAT(Graduatefor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Test)以及全美护士国家委员会资格测试(NurseNationalCommitteeLicenseTest)等都己经采用了CAT测试方式。日本的职称英语测试系统CASEC是普遍使用的系统,遍布于各大公司,教育部门和政府机构。通常CASEC测试题目不足30个,就能让测试的结果达到90%以上,提高了测试的准确率,也节约了测试时间。在欧美许多国家,CAT已成为教育测试职业测试和认证测试的主要形式。微软的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测试也采用了这一种形式。

总体来说,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系统,在美国起步早,发展快,国外部分权威资格认证考试都逐步采用计算机自适应考试。

4.研究总结与展望

CAT相对传统的纸笔测验,可以施测较少项目就准确测量被试特质,极大提高测验效率。目前国内较多研究集中于CAT的选题策略上,由于测验的精度和安全性相互制约,如何比较,选择最优项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提高选题策略的综合表现、深入探讨多级评分项目和认知诊断。

我国引进国外IRT先进理论,坚持独立创新,应用发展较快,但由于受IRT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和我国传统测试方式、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IRT理论模型的自适应测试在我国实际教学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克服IRT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种具有较好性能和实际可操作性的自适应测试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芬,丁树良,王晓庆,多级评分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动态综合选题策略,心理学报.2012

2 毛秀珍,辛涛,计算机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

3 程小扬,丁树良,严深海,朱隆尹,引入曝光因子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心理学报.2011

4 唐小娟,丁树良,俞宗火,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认知诊断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12

5 林健,闰华,武兵,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理论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5(2):222一223

6 曾彦钧, 张雅媛, 郭伯臣.基于知识结构之适性诊断测验系统的防猜选题策略.测验统计年刊.2006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一、编制化学试卷的基本要求

(1)考核内容覆盖全面,考核点分布合理,各种内容比例适当,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有较好的代表性,又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2)考核深度符合大纲规定,没有过难、过易题,总体难度中等,使学习达到规定要求者都能取得合格成绩。

(3)题量适当,既能保证试题覆盖率和信度、效度要求,又能(在难度测验情况下)使考生有足够的解答时间。

(4)各试题之间相互独立,不相互提供答案或暗示。

(5)编排合理、同类型试题集中编排并冠以扼要的指导语,说明解答的要求和方式。在各类试题中尽量按照先易后难顺序排列。解答各题需要的原子量等数据资料可集中提示,避免零乱散杂。

二、编制化学试卷的一般程序

(一)进行总体构思

总体构思包括明确考试的目的(为什么考)和性质:是期前预备性(摸底、预测、分组)的,或者是期中形成性(诊断,激励)的,还是期末总结性(评定)的,根据考试目的确定考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合格标准);确定考试的方法(口试、笔试还是操作法)和类型(是常模对照测验,还是目标对照测验,是客观型测验、论说型测验,还是实践型测验,是个别测验,还是集体测验,等等)

(二)拟订编制计划

编制计划是试卷的设计蓝图,是编选试题的依据,它跟试题取样的代表性和误差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命题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试卷编制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试题编选和试卷编制的原则要求,具体说明考试的目标、内容范围、方法、试题类型以及编选试题和编制试卷的具体要求等。另一部分是试题内容和层次的分布规定,常常以双向表格形式出现。

在拟定编题计划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内容、层次等因素确定适宜的题目形式。这样,双向细目表不但可以表明每一内容层次的分数比例,还可以表示相应的题目形式和数量。

拟订双向细目表时,要注意层次分类合理、比例恰当。布卢姆认为,按照他对认识领域目标的分类,各层次适宜的比例为:知识占15%,领会占25%,运用占30%,分析占15%,综合占10%,评价占5%。我国较多的人认为,前三个层次共应占60%~70%,分析、综合可占30%~40%,评价则占0%~10%。实际上,在测验编制时,可以有小的偏离。

(三)编选和审查试题

试题要避免跟教科书和复习资料中的习题相同,避免重复使用。在可能时,应尽量自编,力求新颖(参见《怎样编制化学习题和化学试题》)

试题审查的主要内容是:是否符合考试的目的和性质?内容范围和层次分布是否符合编制计划?有没有科学性错误?题文是否完整、明确、简练、不会影响学生正常地解答?是不是跟教科书和复习资料中的习题雷同?有没有互相暗示答案等等。审查结果大体上有4种情况:①完全合格,通过审查;②大体合格,最好稍作修改;③部分合格,必须修改;④不合格,必须淘汰。

最初入围的试题数量应多于编题计划,以利筛选和编制复份。

(四)组编试卷

组编试卷工作包括

(1)选定题目;选定题目除要以编制计划为依据外,还要考虑难度要求和区分度要求、考试时间、实验题的操作实施条件等。

(2)排序、编号;①把题型相同的集中编排,由简单题型到复杂题型;②同一题型中,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内容相近的可相对集中;③全部试题依次统一编号,避免在同一试卷中出现相同的题号。

(3)编写指导语、数据表;指导语应简明扼要地说明答题的方式、要求、分数比例和评分办法以及测验目的,时间限制等。全卷指导语应跟各题指导语分开编写。数据表应限定为解题必需的原子量等数据,并且不得对任一题的解答直接提供答案或者有暗示作用。数据表可以集中放在卷首,也可以按题分设,以方便查找和篇幅紧凑为原则。

(4)版面设计;①试题之间应留有必要的间隔;一道试题的题文应排在一起,不要分页。②要留有足够的作答位置并且明确指示,也可以另外设计分离的答题纸。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不要排在一行,各备选项之间有必要的间隔填充题的各空格长度应基本相同,以免暗示或误导学生。③设计记分表,以便集中填写各题得分。④设计填写考生个人资料(姓名,班级等)的位置。⑤标明考试名称和时间。⑥力求美观、紧凑,格式规范和统一。

(五)试做、复核、调整,编制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试卷组编完成后,教师应进行试做,对试题和试卷细致地进行检查,并且对照考试大纲和编制计划细致地进行复核,针对内容不当、比例不当、难度不当或者时间过紧过松等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试卷复核、调整完成后,及时编制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该利于反映考核目标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性,并符合编制计划对题分的规定。

(六)编制复份

试卷常常要编制复份。复份应该具有相同的内容、水平、结构以及题量、难度和区分度,即是等价的,但题目不应重复。

编制等价复份比较困难,解决办法最好是利用各试题的复份,也可以把所有采用的试题按难度由小到大顺序编号,再按下面所示方式分组,分别编成若干份复份:

试题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复份卷号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在学校教育中,定期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受到“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只看考试的卷面分数,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做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已开始在转变。为了做好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联想到与这项工作有关的许多名词、术语。诸如,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小学初中课程计划(试行)中第三部分叫做“考试考查”,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1991年印发的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第七部分叫做“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而有些教育理论书上又称为“学习的评定”,有些教育辞书上则称作“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还有通常说的“测验”等等。因此,需要对于这些名词、术语的各自含意及相互关系,作一些粗略的界定,才有利于做好这项工作。

从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看,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需要定期考核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学业成绩评定应是一个大概念,而考试、考查、测验仅仅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切手段。考试、测验着眼于客观、正确地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加以量化,学业成绩评定从测试的结果有多大价值为着眼点,这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学业成绩评定的含义,通常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拿数学学科来说,则以教学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为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或者即将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发展趋势,作出恰如其人的估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能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又能反馈学生的学业进展,起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萌发学习成功的感受等效应,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考试、考查和测验,其功能都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测定方法,是测量的数量化分析和科学推断的手段。现行的课程计划规定考试以每学期进行一次为宜,考查着重在平时进行。上海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数学学科对一、二年级只进行日常性考查,三年级起采用日常性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日常性考查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考试则以认知领域的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采用命题解答的方式。由此可知,考试与考查的区别有三:其一是考试以认知领域为主,考查还包括情感和操作领域;其二是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查则不限于每学期进行几次;其三是考试可用百分制记分,考查采用等第制,例如,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表达,或者用A、B、C三个等级。至于测验的含义跟考查是相似的(在英文里都叫test),习惯上将考查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而测验使用的范围较广,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个别测验、目标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以及潜力参照测验等等。

二、成绩评定的分类和目标

布卢姆(Bloom.B.S)把评定分为三类:一是配置性评定,二是形成性评定,三是总结性评定。这样的分类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早有运用,通常称为摸底评定、诊断评定和总结评定。

不论进行哪一类评定,都必须具备明确的评定目标。在这些目标中,认知领域的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恰当的考题,注意考题的有效性(效度)和可靠性(信度),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做法早有专著论述,不再重复。而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在数学学科中尚缺少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着手实验,俗话说“摸着石子过河”。为此,初步草拟了如下的内容,作引玉之砖而已。

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和操作评定目标

1、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

A、等:能轻松、迅速地从教材中找出重点和关键,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心内容。

B、等:基本上能够从教材中区分出重点,但讲述不清楚。

C、等:通常不能区分教材中的重点,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次要特征、属性上。

2、完成基本技能的速度

A、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计算、绘图、操作、实验)的速度和正确率高于班中多数学生。

B、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速度和正确率等同于班中多数学生。

C、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速度和正确率低于班中多数学生。

3.学习态度和毅力

A、等:在整堂课上保持旺盛的精力,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怕困难。

B、等:在整堂课上保持正常精力,有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怕困难。

C、等:学习精力较差,注意力下降,不主动参与学习,作业常出错。

4、思维的独立性

A等: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常提建议,善于补充同学的发言;能寻求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B等:在旁人启发下能独立思考;能独立完成习题,遇到困难仍然能进行尝试。

C等:不善于独立思考,一遇困难就求助他人,经常需要监督性的帮助。

5、学习中的自我检查

A等:有自我检查的习惯;能主动运用逆运算检查解题的正确性;会判定自己解题的合理性。

B等:能按教师或教材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订正。

C等:不愿意自我检查,或者草率地检查,错误仍然存在。

6、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

A等:认识学习的目的性,自学维护集体纪律,表现出首创性和顽强性。

B等: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基本上能遵守学习纪律,能按时完成作业。

C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常常不能做到集体要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7、合作态度与竞争意识

A等:能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帮助同学;善于接受他人帮助;具有优于他人的竞争意识。

B等:能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不易接纳他人意见;竞争意识不强。

C等:不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愿意发表意见,缺乏竞争勇气。

三、综合评定与操作方法

综合评定包括日常性考查和终结性考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综合评定日常性考查认知领域的单元测验(百分制或等第制均可)

情感与操作领域的目标评定(等第制)

终结性考试(一、二年级用等第制三年级以上用百分制)

其中一、二年级可以全部采用等第制,从小淡化他们的分数观念,克服多年来为几分之差而产生“失败者的”心态,三年级以上既有百分制又有等第制,可以两者并用,即某一个学生既有终结考试的分数,又有情感、操作领域目标评定的等第。也可以自定比例折合成分数进行综合评定。例如,上海的课程标准就采用日常性考查占50%,其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30%的权重进行总评,用百分制的分数表达,必要时可附加评语。又规定日常考查中的等第,可按优良为85分、及格为65分、不及格为45分折合成分数。当然,这只是一个地区制定的标准,各地各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标准。总之,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评定考试分数,更要重视评定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和意志性格。

考试评分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习惯的方法,对于情感、操作领域的目标评定,虽有指标,毕竟模糊性较大,家长和学生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广为宣传,让家长和学生有所了解,宣传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向上争取达到优良(或A等),使这一改革措施起到各级作用。

四、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

人们常说“考试题目是指挥棒”,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只要考试还存在,就会有人把考题当作“指挥棒”,也就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练什么,甚至演变成“追题族”,短时期内恐难改变。为此,要十分注意考题的导向性。

其一,不是课本上有什么就考什么,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课本上都有。因此有人在考题里编制一个填充题,让学生把法则填写完整,这就是引导学生去背诵、默写计算法则,这是一个导向问题。数的四则运算只要求会正确计算就行了,至于计算法则只是计算中的一种操作流程,况且操作方法很多,课本上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求学生去背诵法则,只能使他们头脑僵化,不符合数学教学的目的。又如,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绘制线段图,也是课本上常见的,考题中不宜要求学生绘制线段图,教学大纲也无此要求。线段图只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教学的目的。

此外,现行的数学课本中还编选了一些选学题、思考题、按大纲规定不是不作考试要求的,也不能编进考试题。

其二,要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例如,24÷8=3,这是一个抽象到数的运算,它的具体含义很多。课本上先有例题:“有24只苹果,每8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列式:24÷8=3,(袋),然后说明这个式子表示24里面有3个8,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颠倒过来从抽象回到具体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不适合出如下的考题:“24÷8=3,表示()。”让小学生去填充。如果要出这种题,那么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又如,小学数学教材里有许多分解思考过程的形式,一旦学会了计算,这种分解过程就逐惭消逝。如,8+5=13学生已会口算,就不必再出如右这种形式的考题,只要学生直接写出结果就行。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背着分解8+5=过程解题,这与小孩子从会爬行到直立起来走路,谁也不会在走路之前先爬一下是同样的道理。

其三,在评分上要合情合理,当前小学数学考试评分中还存在不合理和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分数计算结果是假分数没有化成带分数的要扣分,这就不合理,因为课本上讲带分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这就说明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数值是相等的,又何必扣分呢?据说有些中学教师出于代数式的写法,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计算结果化成带分数的要扣分,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又如,应用题算术解法,式子的得数要加单位名称,如果用方程解又不可以加单位名称,前后自相矛盾。是否可以改革一下,使算术解法服从方程解法,也不写单位名称,只要答句里写单位名称就是正确的。因为算式的得数写单位名称有它的发展过程,最早小学生解应用题,式子里写单位名称很复杂,如3米+2米=5米,7只-4只=3只,8个×3=24个,12只÷3=4只,12只÷3只=4(盆),1平方米×3×4=12平方米等等。后来演变成在最后得数上写一个单位名称加括号,理由是把题中的最抽象成数的运算,最后赋予它一个合适的单位,所以加一个括号,这种人为的规则一直沿用到现在,那么现代教材引进方程以后,也可以再演变一下,去年这个赋予的单位名称,都成了纯数值的运算,在答句里再说明是什么单位,不是合情合理吗?正如乘法应用题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能否颠倒一样,多年来一直改变不了,当教材引进方程以后,现行教材从三年级起准许颠倒写。如“每天生产8台机器,3天共生产几台机器?”列式8×3或3×8都可以。依此类推,写单位名称也应改一改了。当然,小学数学考试评分中还有不少不尽合理之处,有待我们去改进。深信考试命题、评分的导向作用很大,特别是拥有命题权的人,切勿等闲视之!

参考材料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历史、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馐缎翁冻耄杉逃缆奂沂粲谘芯恳馐缎翁徒沂窘逃缆刍疃谋局使媛桑⑼暾慕逃缆垩аЭ铺逑怠K裕逃缆垩б彩粲诨±砺垩Э啤T俅危逃缆垩У难芯慷韵缶龆私逃缆垩婕罢鼋逃煊颍诤址岣弧R部纱硬煌咏牵攵圆煌冻虢⒍嗖棵拧⒍嗖愦蔚姆种аЭ疲ㄈ纾航逃砺燮缆垩А⒔逃菲缆垩А⒔逃姓缆垩А⒔逃移缆垩У龋越逃缆垩в质且幻抛酆闲缘难Э芠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影响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测验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本学期快结束了,还有七天的复习时间。在这一学期,我收获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为了这次期末考试,我要评价一下自己,让我顺利度过期末考试,迎接漫长的寒假。

作文是我的一大优点,自从二年级起,作文的水平就突飞猛进,好词好句像一只只蜜蜂一涌而上,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作文小状元”竞赛时,只要老师一选我做代表,我不是状元就是榜眼,因此同学们在作文这一方面都敬佩我,让我对作文更有信心。听说这次家长会上,老师还表扬说我作文写得好!

在跑步方面我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三年级下学期时,我最高才跑了8秒7,而四年级上学期,我居然可以跑到8秒2!看来,多跑跑步对我跑步测验还是有效!

不过,在做数学的计算题时,我总是出错,真是不可思议!4次测验有3次我失分就是失在计算题上!我最后总结:我不是不细心也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多练。要是我计算对的话,那我的87分就可以变成92分,94分变成98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