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散文欣赏

经典散文欣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散文欣赏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1篇

一、做好期末复习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白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消化吸收、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复习比学习新课更为重要,因为新课是一个一个散的“知识点”,而复习往往要求形成“知识链”“知识树”“知识网”,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知识素养与更强的应考能力。

其次眼光要瞄准高考。知识的网,是一天一天织成的。再说,对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应该成为整个高三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复习不仅仅为期末的考试做准备,更要为毕业考试和高考做准备。一套试卷,考查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只眼要盯着期末考试,另一只眼还应瞄准高考。

二、期末复习的重点与要求

根据高二考试范围要求,将重点考察以下几本教材内容:《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而《中国小说欣赏》在本期未曾配发,所以,课内知识的复习将以前三本为主。

1.《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重点文言字词。要求:一词多义要确定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具体义项;古今异义要弄清在古代的意思;词类活用要弄清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活用的类型与意思;通假字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找出其通假的本字。

②重点文言句式。掌握五种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特殊疑问句。要求会结合语境和相关的语言标志会识别,会翻译。

③文言翻译。要求一一落实重点字词(实词虚词),体现文言句式特点,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文言断句。重在从内容上进行句读断句,注意联系有关的句式特点,注意识别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断句。

⑤注重名篇名句的默写。

复习建议:文言文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诸因互解”;要注意对教材名篇的分项梳理与归纳,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可以联系一点课外的或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训练。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积累字词短语。

②加强散文这种题材的赏析训练,把握此种文体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3.语言运用。复习建议:题型千变万化,但都与语言的实际运用有关。强调三点:

①入格。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语言运用题,一定要符合特定的要求。一是特定的应用文体的要求,如对联、贺信、一句话新闻、开场白、警示语、标语、口号、图文转换、仿句等等。二是要符合有关的作答要求,认真看清,建议勾划出来,并逐条遵照落实。

②得体。这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所在。主要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场合,符合特定的运用要求。

③显美。语言运用不应该只求答完就了事,要力求作答的精准雅美,充分展示自己的人品修养文采才华。

4.作文。在抓好常规训练的同时,突出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复习建议:

①注意审题、点题、扣题;

②注意列提纲,至少要考虑中心、材料(详略、先后)、结构、手法、开头结尾等;

③注意书写与卷面

5.试题演练。

搜集几套期末模拟试题,准备在这最后复习阶段加强演练,使自己面对试卷心中有数。

三.时间安排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2篇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许多年,为什么选修课教学没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为什么语文教师在教学选修课时还要篇篇精讲而不愿进行专题教学?在经过调查分析后,我们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选修课教材虽然在编排上异于传统教材和必修教材,这些文本也足够经典,但依然是文选式的。这种文选式架构,与教师在必修课教学中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教师自然也保持着因循旧有模式的巨大惯性,特别是当选修课教学由理想走向现实后,老师们在观望和迷惘中,渐渐失去了革新的冲动。二是选修教材编写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教师无所适从。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三个专题,它们本身并不能完全孤立,欣赏一首诗歌要“知人论世”,也要“置身诗境”,还要“因声求气”,这三种鉴赏方法并不能断然隔开,按哪一种主题进行专题教学都会顾此失彼。而散文部分也存在着“示例”不够典型及选文与专题主题不匹配的问题,前者如第四专题所选的陆游作品《过小孤山大孤山》,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还是在陆游的作品中,这篇作品都缺少代表性,因而也难以承担“示例”的作用;后者如第五专题所选的苏洵作品《六国论》及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两篇文章是史论文中的典范,形制规整,把它们列入“散而不乱”这个专题中显然让教师们摸不着头脑。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对于选修课一直抱有不敢放手的想法,宁愿求全求深,唯恐挂万漏一。其实,选修课自有其特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自主性、灵活性远远地超过了后者。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的呈现以及难度深度的把握上教师是有自的。教师可以综合考虑教情学情等要素,科学而富有实效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突出重点,去除枝蔓,连缀成线,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视野更开阔。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对这一模块进行专题重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的选修模块之一,编者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六个专题,且诗文分列:诗歌部分三个专题,依次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散文部分也是三个专题,分别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种以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知识或方法为标准建构的专题,不仅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而且能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诗歌散文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但确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教材编写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的专题教学,我们对这一模块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构。

一是对与专题主题不契合的个别文本进行替换。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专题的“示例”《长恨歌》,该文主要是从讽喻的角度对诗人创作的意旨和作品的主题进行探讨,其他方面如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的背景等均未作介绍,只是建议学生“根据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出自己的理解”,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既可以是歌颂李、杨爱情,也可以是讽喻当时李氏荒误国,还可以是爱情讽喻相结合,这种多义性使得对本文的鉴赏即使是介绍了创作背景,这种背景与诗歌的主题关系也不大,这种情形造成了专题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在本诗鉴赏过程中的明显缺位。再如第五专题“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中的《六国论》,这篇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后两个分论点紧跟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接下来,第二段论证对应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论证对应第二个分论点,该文论证非常严密,何来“散”呢?又怎么能作为“散而不乱”的代表?“示例”的作用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若教材的例子不足以全面概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师则可以另选作品作为赏析示范,如白居易的《秦中吟》、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用它们作为“知人论世”和“散而不乱”的“赏析示例”代替《长恨歌》、《六国论》则是很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

二是对不太合理的专题进行整体重构。本模块第四专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是需要进行重点改组的部分。《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一部分的“说明”中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按照这个说明及本专题的主题,这一专题的选文应该诗文对举,以进行对比赏析,但是教材却不是这样。从“赏析示例”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到“自主赏析”中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再到“推荐作品”的《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等,全是散文作品。那么,教学中无论是采用单篇形式还是专题形式,都无法让学生明白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是“有别”的。为此,我们对这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重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学生们在初中学过的散文,在简要分析后,把杜甫的《登岳阳楼》、《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一两首拿来作为“赏析示例”对比阅读,使学生明白在描写岳阳楼方面诗歌散文在创造形象时是各有特点的,然后在自主赏析《项羽之死》时,引导学生把它与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等一起来阅读;学习《阿房宫赋》时,把它和胡曾的《咏史・阿房宫》一起比较赏析。这样的重构不仅能突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而且能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是打破原有专题甚至是教材的限制,依一定的标准选择相关篇目重构专题。主要是同类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赏析,分析这些篇目的共性与个性。如按照同一体裁建构专题,在学习《项羽之死》时,把它和《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种树郭橐驼传》组合成人物传记专题;按照同一题材建构专题,在学习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把它和谢灵运及王维、韦应物、储光羲、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同类诗歌集于一处,形成“山水田园诗赏析”专题;按照表现手法建构专题,在学白《越中览古》时,把它和其本人的《苏台览古》、刘禹锡《石头城》、韦庄《台城》、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合在一处形成“诗词中的对比技巧运用”专题;以流派或风格为标准建构专题,学清照的《一剪梅》时,把它和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周邦彦《苏幕遮》、姜夔《扬州慢》建构“婉约词欣赏”专题;以时间断代为标准建构专题,把陆游、辛弃疾、岳飞、陈亮等诗人的作品集结构成“南宋爱国诗词赏析”专题;以作家属地为标准建构专题,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等人的作品集在一起,形成“古代江西籍作家诗词赏析”专题;以某一作家个人的作品为主建构专题,学习杜甫的诗歌,我们选择杜甫的一些作品建构“沉郁顿挫――杜甫与杜诗”专题,当然也可以将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建构“李白与杜甫”、“苏辛豪放词”等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选修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文发展的主要时期、重要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集中编排,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认识中国古代诗文的特征,掌握诗文鉴赏的基本规律,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穿起来,从整体上获得对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流变的初步了解。欲达到上述目标,围绕专题主题的单篇精讲教学固然是不能完全摈弃的,但在选修课教学中如果一味墨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教学惰性的表现。我们认为,在当前选修课教学不甚理想的背景下,教师应有专题意识和课程意识,并在继承必修课教学传统中促进选修课教学的发展,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是以建构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这个过程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而另外一方面,选修课教材的设计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了改造与重组的余地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致同学们”中分别指出:“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在一些章节中列举一些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章节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的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几个平台,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篇与篇的组合、单元专题的整合,由点入手,以点带面,步步扩展,纵横联系,使单篇课文成为专题乃至模块整体架构中的有机部分,以发挥整体效应,帮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获得对诗歌散文的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妍.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及实施建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3] 张妍,龙胜祖.选修不是全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8).

[4] 吴俊.走出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3篇

对于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和各考区考试大纲(说明)是依据,但通常表述简略,不够具体;而同学们所学教材成为文学常识命题和备考的主要载体。新课标语文课程增加了学生文学常识积累的比重,各版本教材引入了更加广泛的作者及其作品。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作家的作品进入课本,既重名家经典,又重新^新作。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识是文学常识考查的主体。命题侧重于考查高中阶段学习过的重点课文的作者国别、时代、作品及其成就等。这是文学常/:请记住我站域名/识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 林冲-施耐庵-《水浒》-章回小说

c 《小狗包弟》-冰心-现代-散文

d 《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解析 c项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小狗包弟》课标教材新引入的课文,在大纲教材中是没有的。答案为c。

2 对文学体裁常识的考查依旧是文学常识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常见的文学体裁,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侧重考查体材概念、分类、历史发展、艺术特点等。

例2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

解析考查内容并非课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时代、作品等,而是课文背后包含的文学体裁常识。答案为:传奇。

3 文学名着、文化经典阅读成为文学常识考查的拓展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扩大了建议同学们文学阅读的范围,提高了阅读量、阅读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区也拓展了文学常识考查内容。借文学名着、文化经典命题是近两年出现的创新新题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让同学们从5个选项中选出“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试题涉及《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复活》,考查文学名着的故事情节,要求同学们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古诗文默写

高考语文对同学们古诗文默写的考查一般都会在考试大纲(说明)中以附录的形式列出命题范围。具体篇目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凡是考试大纲(说明)列举的背诵篇目或段落,同学们必须一落实。从各考区划定的背诵默写范围和命制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篇目绝大部分来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选修教材。前者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虽来自选修教材,但多为名篇名句,难度不会太大。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选文重点。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论语》

(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无所苟而已矣

(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点。同时检测正确、工整书写汉字的水平。这些名篇名句或解释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谛,或描摹事物情貌,语言精美,含义深刻。一些考区在考试大纲(说明)中对古诗文默写限定了“常见的”,则说明重点考查名句,难度不大,但书写时须小心谨慎。

例4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围不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诵篇目考查较细。近几年来,考试篇目每年都有适当增加,考题从过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变为深入背诵篇目中的其他语句。抽查全文背诵的水平,难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举的初中课文也可能出现在试卷中。不少考区都在考试大纲(说明)中增加了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背诵篇目,通常为名篇,命题时亦以考查名句为主,难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准背诵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辨识形近字和易错字。

例6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陶渊明《挑花源记》)

(2)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1)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13备考策略

1 严格依照考试大纲(说明)的范围,依托所学教材进行复习。功夫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对照教材,逐个落实。

2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学常识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还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传统文化等。一轮复习中,应该全面顾及,避免出现知识盲区。

3 对于要求全文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一轮复习时决不能投机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识记全文。因为我们看到,有些考区古诗文默写题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4 注重提高复述、书写的能力,尤其要特别识记复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字词、通假字,做到既能准确背诵,也能规范书写。如2012辽宁卷需要在默写中写出的“晦朔”“蟪蛄”(《逍遥游》)、“频烦”(《蜀相》)这类重难点字词,容易出现错别字。同时,切忌出现漏字、字迹不清等情况,否则该题将会被判错。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4篇

设立选修课程,就是想要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探究、应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选修课程的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也正基于此,笔者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一)放任自流,对选课缺乏指导

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对学生缺乏选课指导,放任自流,学生选课缺乏理性思考,盲选盲从。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因此,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应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各种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了解不够,造成不知如何选择或盲目跟从。有的学生甚至在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所选的课程不适合自己。因此,学生在选课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合情合理、细致深入的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十几门课程,涉及内容繁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放任自流,那么选修课程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模块组成,侧重语文的基础性。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十几个模块,侧重学生个性发展。许多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延伸拓展,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或应考的复习辅导课。而有的学校则邯郸学步,没有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基础,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有这些,都偏离了选修课程的目标。

(三)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过度使用多媒体

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无疑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具有内容集中、容量增大、手段先进、图像艳丽、色彩鲜明等特点,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忽视了学情的研究,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刺激,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致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四)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

选修课的对象,基本上是对这一课程兴趣比较浓厚或者想在这一方面有所专长的同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也就促成了许多教师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忽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结果课堂可谓热热闹闹,学生的实际收效却甚少。

以上所举只是管中窥豹,远非问题的全部。但是,这些问题和误区足以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的实现,值得我们重视。

二、 立足课程目标,找准选修课程实施的切入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是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基础、学习需求以及自我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时,提出了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区),另外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水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生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是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集体合作学习中,却能够解决问题。维果茨基强调:好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最近发展水平”的理念作为实施选修课程的一个切入点。选修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为本位,以学生开放成长为本位,立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找寻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立足课程目标,找准切入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 开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选修课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期望值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在深入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教学模式,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一般的模式是:根据五个系列,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等课程,分专题予以授课。这种通行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突破选修教材的原有体系,统筹安排,大胆取舍,把选修课程分成精读、讲读、略读、自读四个模块,分别采取精析精讲、以讲助读、点例示范、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每个模块又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达成课程目标。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5篇

一、课外阅读内容多面

1.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这也是有的。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趵突泉的欣赏》,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二、课外阅读方式多元

1.主题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对于从众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来非常必要。如学习了《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读、诵、记,而且还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亲子阅读。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亲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尤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个缺少阅读习惯的国家,身边不买书、不读书、读不进去书的家长比比皆是。学校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

3.休闲阅读。主题阅读和亲子阅读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任务性阅读,而休闲阅读则是在轻松状态下的一种自由阅读方式。学生在进行休闲阅读活动中,可以参考老师、同学的推荐书目,也可以自己选择读书内容及方法。

三、课外阅读方法多样

1.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