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开放式教学的一般特征
1.认知过程的自主探索性根据国内其他省份和本省同行对课堂改革的理解与发现,同时结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复制,也不单纯是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鉴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编制时,要立足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需要,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概括的说,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才能达到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力提高和迁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某一个知识,学习也不会变成单纯的负担。
2.实践中体现社会性小学数学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的体验,强调学生应熟悉社会生活,应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背景以及去观察、感知和操作。作为教师,应利用数学课堂,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对于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而言,仅仅凭借数学本身往往达不到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同时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简单地说,要重视数学的实用性、如果数学是一门毫无用处的学科,或者脱离生活实际去学习数学,那么数学学科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线数学教师应开动脑筋,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关键词:优化 教学教学 课堂效率 素质教育 学习方式 参与 探究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
2011年版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及新课标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响应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情绪下学习数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学生创设探究合作的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七年级上册“打折销售”一课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按售货员打折后的价钱付款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提出问题:甲乙两件商品卖出价都是60元,店主说其中一件赚了20%,另一件亏了20%,请大家通过计算回答:这笔生意中店主是盈利了还是亏本了?让各组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是店主怎样打折正好可以盈利?有几种不同的打折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打折销售这类比较难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七年级“探索规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让学自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的规律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活动交流就获取了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在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可以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组织有趣的实验操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七年级教学“多彩的图形世界”一章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得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掌握得快,而且记得牢,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七年级教材中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课,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再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也让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五、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在新型开放式的教学中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在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有趣的七巧板”一课的教学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这样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同时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可以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为强化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红旗状,一个红旗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旗子”,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同学就对他说“对对对,这面红旗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都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和思考的机会,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随着教学方式的优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的增强,学生在实践中使得数学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必将使数学课堂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也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实现素质教育的步伐。
参考文献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 作者:王升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行为为主导,而忽略了受教育者学生,这与“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教育理念。
一、“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当“收音机”前的听众,而是先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通过自己的自学去获取知识。这里的“先学”是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去自己探究、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去解决。最终解决不了的,反馈给老师。“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独立去学习,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并根据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了解和总结学生感到疑难的问题,并启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决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多了,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好“先学后教”这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先学”是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
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学生的自学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其次,要考虑到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第一,要备起点。所谓的起点,就是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新知识的要求,设计好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引申点,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自学。学生的起点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第二,要备重点。重点是新知识的主要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内容为中心,辅以例题、知识点讲练,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能够理解重点内容。第三,是要备难点。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注重分析教材,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第四,要备链接点和疑点。链接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疑点,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学生搞懂链接点和疑点,才能把新知识理解透彻,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创造好自学条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仅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他们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创造出自学氛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自学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2、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知道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做好标记,有待于教师解决。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更有利于自学。另外,想要学生达到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时刻督促学生,并辅以练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相应的自学习题,让学生通过做习题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巩固了已了解的知识,才能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体会掌握新知识的快乐,并能活学活用。
3、教师应加强小组交流自学,重视“后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怎样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广大教师一直在探讨和思索的课题。笔者在实践中注重以新课标为指引,全身心地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实验当中,逐渐摸索出一条有效、适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只有放到适合的情境当中,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牢记知识并能应用。小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到知识,与在书本中学到的间接知识有着根本的区别。学生对在实际情境下学到的知识,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其中的理论和联系有更透彻的了解,同时,学生会把之前学到的知识、经验同化到当前的新知识当中。而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由于没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所教授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联系,建构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高度的接收知识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很快,感知也发展很快,其注意力一般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无意注意仍是主导,因而注意的持久性有待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扔占主导地位。给小学生提供实际的问题情境,就是要把握住他们的有意注意,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给他们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给他们提供抽象思维的支架,让他们的思维顺利进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自身的条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形、文字、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好学、新奇的心理特点,把知识发生的背景、产生的过程用学生喜爱的、可以产生好奇心的情境展示出来,激发他们心中的疑问和猜想,诱导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是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问题情境创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制约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对整个学科的教学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的成败、教学目标能够达成、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主体的引导如何。教师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课堂教学就能成功,教学目标就能完成,教学的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就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包括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从知识本身出发包括其发生、发展过程,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动手,去亲身经历这个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探索就是引导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利用相关的资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探索活动当中,而不只是观察者、旁观者,应及时、恰到好处地激励、点拨。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种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去体会科学家们研究知识、创造成果的艰辛和可贵的精神,这样不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生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达到智慧碰撞、共同思维、分享知识和成果的目的,让每位参与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拓宽视野、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做好小组调配与分工:随机分配小组成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像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学生都要均匀分配;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还要明确,力求做到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教师要及时了解各组合作的进展情况,搜集相关的精彩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课堂焕发出精彩的生命活力。
合作学习,是要培养学习的交流技能、在交流中迸出思想的火花,激励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交流的环节很重,也是整个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提供应用知识情境,拓展数学思维
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体验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触动内心的心弦,才能真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践去应用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拓展数学思维。
五、检测评价,增强自信
教育心理学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反馈的练习是无效的练习。教师要想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训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只布置作业却忘记检查的情况。只练习,没反馈,对学生提高技能是没有益处的。所以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测,可以用灵活的检测方式,比如,让学生互相检测,然后再抽查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