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研判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示范区财政金融局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三保”工作,防范“三保”特别是工资拖延拖欠发放等风险,现出台《XX街道办事处“三保”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条坚持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快速响应、处置有力的原则,牢牢守住不发生“三保”特别是工资拖延拖欠发放等突发性风险的底线,切实保障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第二条XX经贸办负责对辖区企业未来1~3个月税收状况进行研判,三资办负责对各居委会未来1~3个月“三保”风险防范。XX财政所、组织办、财务部门负责XX办事处未来1~3个月“三保”风险状况研判。经贸办、三资办、XX财政所、组织办、财务部门在发现风险后要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置,组成联合处置组,由XX财政所牵头,向主要领导汇报,并提请召开经济运行分析研判会,研究处置意见。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暂停其他资金拨付、抓紧清收借垫款、压减“三保”以外的其他支出、依法调入其他资金、统筹各类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变现政府资产资源等,并统筹处理好养老金发放和隐性债务偿还等问题。
第三条经办事处研判需要向示范区管委会报告的事项,由XX财政所牵头,提前一个月向示范区管委会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三保”特别是工资发放风险事件情况说明、政府已采取或拟采取的措施、需上级政府临时救助的事项等。
第四条通过救助措施安排、调度的相关资金只能用于“三保”特别是工资发放,不能拨付用于其他支出。并由XX财政所牵头定期向示范区管委会、财政金融局上报救助资金使用及风险化解进展情况。
第五条办事处采取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过高支出标准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三保”支出落实到位。
第六条由办事处宣教办牵头,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加强对“三保”特别是工资发放风险舆情的关注、跟踪和研判。若发生“三保”风险事件,引起社会关切的,按照政务舆情回应有关规定,实时掌握舆情动向,第一时间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统一对外信息,并做好相关群体的解释说明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社会预期,并及时向示范区管委会、财政金融局报告。
关键词:风险监测;有效性;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33-0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是指产品质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企业、监管机构及社会等各类主体造成的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动态获取和分析风险信息,发现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出预见性的建议和应对措施,防止风险发生或发展蔓延,成为特大质量安全事件。工业产品风险监测从2009年逐渐兴起,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风险监测中心负责推进相关工作,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区监管部门也相继建立了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机制。我省风险监测工作在局领导大力推动下,风险监测工作已经从探索研究的起步阶段向建设体系加快实施、全面推进阶段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风险监测主动性差等问题,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工作谈几点想法。
1 提高对风险监测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不同的是,风险监测不是标准符合性判定,而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风险调查及预警研究工作。从目前我省开展主动风险监测情况来看,主要还是按照监督抽查的思维来开展风险监测,对风险监测工作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偏重监测结果符合性判定而忽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缺少模拟风险实际曝露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实验方法设计,导致监测结果不能成为有效的质量风险预警数据依据。更有甚者一些市县质量监管人员用依据文献、国外标准、参考标准做试验判定原则的风险监测数据去处罚企业,使一些对风险监测工作根本没概念的企业对风险监测产生抵触,不许抽样人员抽风险监测样品,使风险监测工作没有有效地开展,从而达不到对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的目的。因此,加强对风险监测工作的宣传,提高认识、统一理解,建立风险监测工作模型,真正有效地实现对产品质量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
2 明确职责,各司其职
总局质检监函〔2013〕78号《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中对各级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职责是收集本区域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区域性风险监测,组织调查、核实、督促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化解风险;承检技术机构职责是收集风险信息和相关资料,提出风险监测建议,承担样品采集和检验工作,分析监测数据,提出改进建议,编写监测结果分析报告。
我们做为技术机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广泛收集风险信息,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设计模拟试验和数据分析模型,形成技术含量高的风险分析报告,为确保省局有效开展风险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3 着力推进技术支撑,努力提升监测水平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包括风险信息采集、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处置等多个环节,且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可能存在于从原材料到消费使用全过程,从加工、生产、流通与消费全过程都需要风险监测。技术难点在于通过研究产品质量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从产品类别、生产区域等多个角度,采用风险矩阵图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和研判,在此基础上以概率论方法、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方法、直接积分法评价各检测项目的风险危害程度及影响程度,提出消除或减小风险的建议,形成高质量的风险监测报告。
如何依托技术力量,提升监测水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课题。
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这方面包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制度研究等。风险监测工作究竟应该怎么样开展,如果理论上不清的话,可能会走弯路。所以,不仅仅是总局、省局等主管单位要进行理论研究、我们基层的技术机构也应该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使风险监测工作一开始就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引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方法研究。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国外、省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总结地方实践的经验,把它提炼出来,归纳出来,最后,还要把这些方法上升到制度的高度,用制度去保障今后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理论、方法和制度的基础研究不断推进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监测体系的健全。
其次要加强科研攻关的能力。近年来总局风险监测中心联合多家协作网成员单位,共同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关键技术研究》、《我国产品质量风险安全与网络预警研究》以及质检行业公益等多个重大项目,不断夯实了技术基础。我们作为一线工作的技术机构也应该积极围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信息分析、产品安全性验证和风险分级预警四个方面的核心技术,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探讨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研究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培训和交流,在各个层级的风险监测中心培养、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敏锐感并且具有交叉学科分析能力的专家队伍。只有人才伍强大了,才能真正做到对重大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才可能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
最后要加强专业科学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中要包括专家的评估数据、前瞻性研究数据等。通过对国外召回通报数据,质量申诉数据,国家标准比对数据,各地重点产品风险监测数据,各地质量安全问题处理案例等数据的有效搜集和整理为风险分析、研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着力点;对策
1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风险
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这里的经济管理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1.1因项目工程设计所面临的风险
造价概算工作主要围绕着项目工程设计方案来展开,那么工程设计方案若是存在着瑕疵,则必然会影响到造价概算的准确性。工程设计方案存在瑕疵的原因主要为:(1)现场勘察的精准性存在不足;(2)项目工程设计图纸存在偏差;(3)其他人为因素所致。经验表明,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概算所存在问题,要么将增大项目的融资压力,要么则影响项目今后的建设进度。这就表明,在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经济管理时需要完善工作流程的后向关联。
1.2因项目信息偏在所面临的风险
这里的“信息偏在”又可称为“信息不对称”,因项目信息偏在所面临的风险主要生成于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济价值的分析。建设工程项目方与笔者所在公司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在对该项目开展经济管理时,笔者需要研判该项目的投资价值。但实践表明,方因无法全面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可能因委托方的商业保密原则所致),使得在对项目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时,过分依赖于财务分析手段和机会成本评估,进而就弱化了可行性分析的效果。
1.3因项目政策变化所面临的风险
这里的政策主要包括金融政策、城市土地使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而这些政策的制订与调整又植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之中。由工作案例可知,若是未能准确研判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稳定度和变化趋势,那么再完美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都无济于事,而且还会对委托方带来不可逆的资金风险。
2风险管控下经济管理的着力点分析
为了增强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控绩效,针对项目事前控制的经济管理着力点可归纳如下:
2.1着力于完善造价概算的治理结构
在本文中“治理结构”可以理解为,项目现场勘察人员与造价概算人员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关系不仅起到保障造价概算准确性的作用,还为今后的责任认定提供帮助。其中,治理结构又包括:治理的组织架构和治理的制度安排。由笔者的工作经验可得,当前需要着力于完善造价概算中治理的组织架构。治理的组织架构又可以分为内部组织架构和外部组织架构,在委托关系下外部组织结构可以称作:第三方治理的组织架构。
2.2着力于提高与委托方的沟通绩效
针对建设工程项目所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其中的关键内容便是项目的经济价值分析。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P…W`-G`可知,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价值通过W`-G`体现出来,但从W`到G`能否实现“惊险的跳跃”,这不仅由项目的造价构成所决定(主要决定回报率),还由项目的使用价值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结构)。当前,在可行性分析中的短板主要存在于后者,所以在委托关系下应提高与委托方的沟通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在可行性分析中做出综合研判。
2.3着力于建立政策信息的共享机制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指出,需要在开放的体系下来开展可行性分析,所以需要增强对相关政策的跟踪和研判力度。为了降低在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则需要着力于建立政策信息共享机制。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社会网络化分工形态下,政策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则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支持。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委托方在获取政策信息上具备知识外溢效应,所以还可以在与委托方加强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信息的共享。
3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本部分将在委托关系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3.1调整技术组织结构强化事前控制
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质量,首选需要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概算工作属于约束系统性风险发生的重要环节,所以应根据目前在造价概算中所存在的不足强化事前控制。笔者建议,需要通过调整技术组织结构来强化事前控制,即将造价概算与现场勘察、工程设计等形成纵向关联,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事前控制团队。由于在本文中存在委托关系,所以造价概算工作所在的顾问公司,则应在合约的基础上参与到前期现场勘察和工程设计审核中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可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来进行全程督导。
3.2基于合约界定造价概算责任边界
本文记载着笔者工作的心得体会,所以在对策构建中也必然会站在笔者所在公司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由于造价概算工作由顾问公司来完成,为了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以及有效管控未来项目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连带责任,在经济管理中需基于合约界定造价概算我方的责任边界。因现场勘察知识和工程设计知识的专用性,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始终对顾问公司的造价概算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完善治理的制度安排时,需要对造价概算报告进行内审和外审,最终在多方签字确认的基础上赋予造价概算报告以“合法性”。
3.3供给侧管理下调研同业市场状况
尽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方能够借助不同形式来增进与委托方之间的沟通,但属于委托方商业机密的信息仍无法在沟通中获取。这样一来,就会制约方在可行性分析中的角度和价值取向。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经指出,需要在供给侧管理的视域下增强对建设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来得出经济回报率、市场需求前景预期等结论。为此,在假设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具有同质化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调研同业同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市场状况来间接获得可行性分析所需的项目使用价值信息。如商业房地产项目,根据对类似地段、品牌相近开发商的已建成项目进行调研,来综合研判委托方项目的可研性。
3.4多节点联动来研判政策演变趋势
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驱动下,近年来不同城市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开发、销售等都环节都做出了政策安排,而且从2019年年初所反馈的政策信息来看,不少城市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销售政策进行微调,且市场对微调后的政策解读存在差异性。在此背景下,为了增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精准度,则需要以多节点联动来研判相关政策的演变趋势。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知,多节点包括:提供可行性分析解决方案的公司、建设工程项目承接方、第三方专业机构。笔者建议,应以政策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为主线,以可行性分析解决方案公司为信息中枢,建立三方在内的政策研判团队。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总之,需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事前控制效力,进而来实现满足的“产出/投入”关系。
4结论
本文在委托关系下探讨了顾问公司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问题,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经济管理时需要具备系统性视野,即需要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融资环境因素、项目技术工艺流程因素等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来,即在开放的分析体系下综合做出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开展经济管理时的着力点包括:完善造价概算的治理结构、提高与委托方的沟通绩效、建立政策信息的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的实施对策为围绕着:调整技术组织结构强化事前控制、基于合约界定造价概算责任边界、供给侧管理下调研同业市场状况、多节点联动来研判政策演变趋势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高飞,翟斌.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投资的成本控制与管理[J].建筑经济,2013(7):45-47.
关键词:风险监控 多维模式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解析
1.风险的概念
ISO Guide73“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在2009年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其的进一步解析是,风险可能偏离预期;风险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并应用于不同的层次;风险常具有潜在事件和后果,或者二者结合的特征;风险经常用一个事件的后果和对应的发生可能性这二者的结合来表达;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缺乏或者部分缺乏对一个事件及后果或者发生可能性的相关信息,了解或认识的状态。ISO 31000:2009“风险管理标准”中有关“风险”的术语定义完全等同采用上述对“风险”的定义。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中对“风险”的定义是:对伤害的一种综合衡量,包括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程度。风险由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心理风险三要素构成。这其中,实质风险因素是增加某一指标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例如:儿童玩具产品增塑剂超标、汽车内饰件耐候性能不达标、啤酒瓶产品耐内压力和抗冲击项目不合格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如加强原材料的把关,对存在缺陷设计的产品重新设计,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但也有些风险,受当前科学水平的局限,较难进行管理,比如某些化学物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迁移难以避免,但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迁移量控制在可允许的风险范围之内的。
2.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日渐繁荣,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也在延伸,它包括了产品的本质安全,以及产品的使用安全。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如“美泰玩具可拆卸小部件导致儿童窒息”、“饰品镉超标”、“婴儿奶瓶含有双酚A”、“玩具中含有领苯二甲酸酯”、“水龙头铅超标”以及“手机充电器爆炸”等严重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人身伤害和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事件屡禁不止。近些年我国产品由于质量问题被国外机构大量召回。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2010年间,我国每年基本上都是全世界受通报最多国家,导致每年造成的直接及潜在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由此看来,应对严峻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及技术机构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和有效控制,将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各个阶段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控体系,将产品风险控制在可允许范围之内,并对产品的剩余风险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保证产品的本质安全及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3.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尚存的弊端
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之于欧盟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涉及的领域较窄,系统性较差,前期主要集中在食品及农产品领域,现已逐步扩大到工业产品领域。从管理层面看,尚未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对各环节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中的职能和责任定位不清,无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技术层面看,还未建立起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系统,缺少对由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问诊伤害报告、产品中危害元素导致的病理毒理学分析报告、产品质量导致的召回信息的数据查询系统。缺少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以下简称产品风险信息)的获取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产品风险信息的合理甄别、归类和规范性表述。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实验室评价方法,缺少风险预警和处置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工作流程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产品风险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产品安全性评价、产品风险预警及处置等环节。各环节紧紧相扣,均需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它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配合,也需要广泛扎根于全国各地、贯穿于各级日常质监事业始终,将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后监督转变到事前预防。
1.信息收集与研判
产品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是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开展的基础。信息采集主要关注:1.各级质监部门组织开展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定期监督抽查中发现的检测数据异常信息;2.各检验中心日常检验、委托检验、技术审查等工作中发现的异常数据信息;3.各级政府、国家质检总局、省局、市局通报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4.生产许可审查、年审和证后监管等对企业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取的相关信息;5.各级质监部门开展的有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动监测信息;6.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等反映的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信息;7.各级质监部门执法打假工作中获取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8.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9.经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布的且已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较大影响的质量安全信息;10.有关部门移送等获知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11.国内外最新期刊杂志上获取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收集到的产品风险信息经风险信息管理员排重、聚类、分类的基础筛选后,及时交由专家库成员,按照专家专业类别与信息中产品种类相匹配原则,分类研判处理产品风险信息,得出重要的产品风险信息。如遇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直接交由应急处置组作出快速应急处置。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分管的工作,2017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综合协调管理方面:
一、继续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一)承担好食安办日常运行的具体工作。
一是对州食安委成员进行适时调整。二是出台《xx州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三是拟定《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与各县(市)政府签订《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四是拟定《xx州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议办法》,组织开展对州食安委成员单位及各县(市)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组织协调州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全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六是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工程分解任务。
(二)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各县(市)局要明确专人负责,利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信息系统,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统计、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制定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确保会东县顺利通过验收。
二、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全力完成国抽、省抽、州抽任务。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制定2017年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切实完成2017年国家级、省级、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强对县级食用农产品等抽检监测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实时维护国抽、省抽、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平台,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和结果通报工作。
(二)切实做好核查处置工作。切实按照《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规范和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样品和不合格样品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在时限内上报产品控制情况、排查整改复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核查处置情况。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风险预警。各县(市)局按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规定,认真组织开好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开展风险研判和风险交流。
三、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一)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和事件报告网络,完善信息报告体系,熟练使用“食药舆情”APP,及时分析舆情,提高处置效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
(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按新《食品安全法》修订《xx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农村坝坝宴、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及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好在会东县开展的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
(三)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健全风险监测、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危害控制等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严格事故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
(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四、继续做好食品药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的原则,构建长效监管体系。二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完善食品药品行业安全生产长效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四是实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行业生产安全的“两个安全同时确保”、“两个安全同时部署”、“两个安全同时检查”的“三同时”工作法,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食品生产监管方面:
今年,全州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省局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州局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研究把握监管工作规律,着力构建食品生产许可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努力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效能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完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定期对其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自查并报告。加大日常检查,要以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法律义务为重点,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生产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痕迹化”等监管要求。各县市局要按照“管行业管安全、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继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
一是严格落实“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改革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实施新版许可管理办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理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机制,优化许可流程、严格审批把关、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体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许可事后监管,加大对新获证企业、换证免于现场核查企业事后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对不符合生产条件和提供虚假声明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撤销)许可证书,把好准入关口。三是加强审查人员管理,完善核查工作机制,加大对核查人员学习培训,提高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水平。
三、突出两在重点,严防严控食品生产环节风险隐患。
一是狠抓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产品辐射广,社会影响大,是防范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主战场。抓好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企业法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的集中培训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实施自查报告制度,主动排查隐患,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查验、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检验、食品安全授权人等制度,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按照省局安排,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发挥好大型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坊监管。小作坊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监管制度缺失等原因,存在相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一直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要掀起宣贯“三小”条例及监督管理办法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条例》和《办法》规定,加强摸底调查、完善监管档案,制定监管计划,规范食品小作坊监管,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四、在重点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以索证索票、台账等传统方式为主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倒逼机制,引导推进有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电子追溯全覆盖,实行全程监控,实现“生产经营有记录、食品流向可查证、主体责任能追溯”今年要继续完成乳制品、白酒、肉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鼓励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保险机制。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按照省局《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部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用目录和数据库,及时录入并动态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基础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抽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并与相关监管部门推进信息共享交换、信用结果公开,联合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六、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培训制度
各县市局要组织对辖区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业主、质量管理员、配料人员、检验人员开展培训,重点对《新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培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集中培训不少于40小时,督促企业抓好全员培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七、突出抓好高风险食品监管
贯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本地风险分级情况,确定重点食品类别和品种明细,列出高风险食品清单,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提升监管靶向性。继续抓好肉制品、白酒、乳制品、饮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按照省、州局安排,以农村、城乡结合部、风险问题高发区域、小作坊集中区等为重点区域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各县市局适时也要针对与我州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食品开展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