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级考试时间分配

六级考试时间分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级考试时间分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级考试时间分配

六级考试时间分配范文第1篇

有教学就需要有评估,要评估就会有考试(金艳,2005)。测试与教学相辅相成,教学促进测试的效果;测试使得教学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具有良好的反拨(backwash)作用。这种关系来源于考试所带来的影响,即考试的后效作用(王凤,2011)。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国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个层面都重视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地位(马继滨,2006)。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不够明确具体,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何立芳,2007)。至此,我国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从无到有,从要求低到提出正式要求。当下,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关于翻译题的设置远远没有适应这种要求,即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应有的反拨作用,其权重与现代社会对翻译能力的现实要求不符。

一、翻译题在历次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设置

自1987年9月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翻译题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1996年1月之前,英语四六级考试从未考过翻译题型。

1996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测试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此后,英译汉和简短回答题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题型”,并与传统的完形填空交替使用。在710分考题之前,即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间的23次四级考试中,此三种题型,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仅出现3次(1996年1月,1996年6月和2000年6月)。英译汉在四级考试中因不是常考题型,且六级考试一次也没有考过翻译题,所以长期没有引起大学英语教学的足够重视。

2006年6月24日开始的710分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才开始把汉译英作为常考题型。翻译题终于在重要的四六级考试中有了“一席之地”,但只赋予微乎其微的分值(5%),有不少学生都是直接放弃。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句子、短语或常用表达方法的汉译英能力。这无意中削弱了翻译的潜在功能,在客观上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这种设置的缺陷

这种翻译题在英语四六级中的设置,必然造成一种趋势,即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赵丹,2008)。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包括笔者所在的学校)的翻译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放任自流的状态(林景英,2008)。

国内目前流行几套教材,它们是《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等。通过对现行几套英语教材的研究不难看出,针对翻译训练的部分很少,尽管各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英译汉”或者“汉译英”的句子练习,然而远不能够达到翻译训练的基本要求,仅仅是造句练习的一种补充或是课文翻译的一种强化(林莉莉,2010)。在学生用书上,没有针对性的翻译技能讲解;教师用书上也仅仅提供了翻译练习的参考译文,这难免让人觉得翻译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地位(王凤,2011)。

2008年根据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编写的系列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不失为读、写、译三者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翻译部分有独到之处,有专门的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方面的基本介绍。《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由3部分组成:part a阅读部分、part b写作部分、part c翻译部分。翻译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和翻译练习(let’s translate)。翻译部分将每个单元所要涉及的语言、语法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做了统一归纳,放入翻译策略部分,并冠以分类题目,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翻译常识、技能融会在一起,后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在编排和体例上比较注重讲解学生翻译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翻译练习中配有简要的注释,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做到学习和赏析并重,自学、自练、自我检测并行。“该书翻译模块以常用翻译技巧为先导,讲解翻译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讲解时既有英译汉的说明,也有汉译英的说明,使学生通过讲解来学习翻译技巧。同时,以实践为原则,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掌握所讲解的翻译技巧”(罗选民)。但由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设置的缺陷,使用该教材的高校老师上课也是一言带过,多是让学生自习,难免流于形式。

目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极少采用形成性评估(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加上老师的科研压力及高校扩招以后教师资源的严重缺乏,教师当然不够重视翻译教学,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凸显出来:老师基本不进行翻译教学。

没有翻译题考试的压力,没有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学生当然就不重视翻译,这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翻译教学成了事实上的薄弱环节,翻译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灰姑娘”(王凤,2011)。2006年6月以后710分制四六级考试尽管设置了翻译新题型,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新四六级翻译测试只偏向于一般的短句翻译,没有大主题语境,名为翻译,实为补全句子,需添入的部分只有3到8个单词,考查语法结构、句型和词组运用知识(黄泽英,2010)。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侥幸心理,不能引起学生对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研习,学生普遍急功近利,觉得只要过了四六级就是成功了,至于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那是不重要的(张岚,2011)。

转贴于

三、改革翻译题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设置是当务之急,改进考试对教学的后效

1.借鉴cet作文考试题型设置的历史经验。

在1997年至2005年间,为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四级的写作部分设立了最低分的要求。四六级考委会自1997年6月起设四级考试作文最低分,即作文为零分者,总分即使达到60分(满分为100分)也不给予及格;作文得分低于6分者(满分为15分),在其总分中倒扣若干分(王守仁,2008)。从1990年起,为了保证作文考试时间,试卷分成两部分印刷:客观题部分为试卷一,作文部分为试卷二。到达规定时间后收掉试卷一,考生必须把最后30分钟时间用于写作文。1990年以后全国高校普遍重视作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全国作文分均值从4分左右提高到8分多(杨惠中,2003)。2006年6月以后,在710分制的四六级考试中,更是把作文放在考试的首位,即考试一开始就要求考生在9:10—9:40之间完成作文部分的答题。这种作文题的设置及变革充分突出了作文的重要的地位,不得不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2.借鉴cet简短回答题设置的成功经验。

在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23次四级英语中,简短回答题与英译汉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题型”,并与传统的完形填空交替使用。在这23次四级英语中,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出现3次。简短回答题常在作文后进行,只给5分钟作答。为了突出这种题型,在710分制的2006年6月四级考试中,2006年12月六级考试中,该题型被置换成快速阅读题,且是必考题被放置在作文题之后,限定考试时间,即9:40—9:55,到达规定时间后收掉作文和快速阅读部分答题纸,广大考生应高度重视这种题型。

3.借鉴硕士、博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设置。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的设置应参考国内硕士和博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设置。硕士考试有英译汉题,博士考试既有英译汉题,又有汉译英题。

4.对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设置的思考,翻译题的分数权重可以同作文分数相同。

重新分配四六级考试分数权重,翻译题的分数权重可以同作文分数相同,基本平衡“听、说、读、写、译”五大综合能力在四六级考试中的权重。可以设想一下,如何在710分制的四六级考试的作文之后设置翻译题。提高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的效度(真正反映学生实际的水平),使考试更具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对非英语翻译教学产生正向反拨作用。翻译测试主要是对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测试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的各层次要求。根据测试目的适度调整题型设置,四六级考试中,翻译分值比例应适度提升,题型可扩展为对整句的汉译英或对小短文中稍长句子的英汉互译。这样既可以围绕语言基础测试适度渗透翻译技巧的考核,又可以提高师生对翻译的重视程度。四六级考试翻译题难度应合理过渡,可有效避免考生因能力遥不可及而消极放弃答题。同时考生也会因为试题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平时积极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李淼,2010)。

2003年11月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谈到教学评估时说:“总体上来说,四、六级考试对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起了较大的作用的。”

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别提到了教学和测试的关系问题:“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科学的测试结果可以为教学提供量化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测试应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测试中,更看重考核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务必防止应试教学倾向。”(段文静,2011)

在最近出版的《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一书(cheng,watanabe,and curtis 2004)的序言中,j.c.alderson指出:“考试的后效,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与其说是考试带来的,不如说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的。”alderson还说:“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验证一项考试是否考了而且精确地考了应考的内容。”

六级考试时间分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工科;翻译;选修课;必要性

引言

翻译是连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桥梁。翻译能力是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时代的发展以及理工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对翻译能力有着紧迫的需求;四六级考试也对此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试题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亟需得到加强作用不容忽视。

一、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作为外语能力实践课,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重视不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言点、课文内容和结构分析上,翻译是为了加深对难句的理解。有的教师采取把翻译技巧融入精读课的方法进行授课。课本中的汉译英部分主要集中在课后的翻译练习。这些句子翻译不过是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少量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或短语。这种人工编制的语言,把自然语言中省去的主谓架构和各种逻辑链都赋形在语表层,很容易看出英语句型的脉络,实际上是各种英语句型的翻版。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围绕培养读的能力、传授语言知识展开的。另一方面,对翻译能力的重视不够还可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得到证明。现行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安排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其中有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学时分配给听力课,其他学时都用来进行读写教程的讲授。

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句子架构和语言思维逻辑,这些都是翻译能力的基础,但并不等于获得了翻译能力。因为双语转换须要考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规律,要使用增删、引申、释义等翻译技巧,还要在文体风格上尽量与原语一致。这些在大学英语必修课上是无法完成的,开设翻译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 翻译选修课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需要

教育部2007年7月正式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这里最后一点就是指能够进行应用文翻译。

2.时展的需要

应用文翻译需要的是精通技术领域并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经常要阅读英文论著的中译本,如果能辨识翻译错误,就可以有效减少学习障碍。此外,我国应用文翻译高级水平人才缺口十万,中级水平的翻译人才缺口更大(任文,2009)。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3.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闫莉等(2006)对理工科硕士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毕业生在工作中较常或经常翻译技术资料、论文摘要的人占25%,翻译专业文献的占20%。孙学涛等(2009)对本科三年级理工科学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认为在未来工作中,翻译能力是前三位会用得多的能力,60%的学生认为未来翻译的内容将是所学专业领域的资料,73%的学生认为翻译的主要方式将是摘取重要片断,译出主要意思。由此可见,理工科学生担负着介绍国外自然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翻译技能。

4.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需要

从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委员会再一次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其中,翻译部分由原来的五个单句的补充汉译英扩充至150~200字的整段中译英。翻译的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 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 翻译部分的分值比例从原来的5% 提升至15%。汉译英的考试时间从5分钟增加到30分钟。翻译测试的调整要求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势在必行。

三、 对大一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翻译能力,笔者在大学一年级五个班选9名学生进行了汉译英测试。五个班的学生都没有参加过四级考试,并且刚刚学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专业来源分别是通信、物联网、安全。试题采用2013年12月四六级考试出现的新翻译题,即段落中译英。

测试内容

很多人喜欢中餐,在中国,烹饪不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而且也被视为一种艺术。精心准备的中餐既可口又好看。烹饪技术和配料在中国各地差别很大。但好的烹饪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是要考虑到颜色、味道、口感和营养(nutrition)。由于食物对健康至关重要,好的厨师总是努力在谷物,肉类和蔬菜之间取得平衡。所以中餐美味又健康。

试题分析

1.句子架构

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包含简单句和复合句。简单句分两种,即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从语态上看,有一个被动语态的句子,其余都是主动语态。另外还有两处可能用复合句,一个是定语从句,另一个是因果关系句。

2.短语搭配

短文中的固定短语搭配有:不但……而且;在各地差别很大;有一个共同点;由于……所以;努力;取得平衡。

“精心准备的中餐”有两个词语的搭配,即(精心)准备……的中餐。

3. 文体

该段中文属于说明文。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简短介绍。

4. 四级词汇

配料、至关重要、在…差别很大,这三个词对应的英文属于四级词汇。

测试结果分析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译文基本上能达意,语句也比较通顺,但是仍能反映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词语运用和搭配问题

例如:烹饪不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而且也被视为一种艺术。

学生译文1: Cooking is not only seen as a skill, but also a culture/ 2: people think cook not only a technology, but also an art/ 3: cook not only be look at a skill but also an art.

如表一所示:译文1把“艺术”译成culture(文化);译文2把“技能”译成technology(技术);译文3 把“视为”译成look at (看的最常见形式), 这是翻译时的选词不当。当然,三个译文还存在语法错误,可以在原译文基础上做以上修改。

例如:好的烹饪都有一个共同点

学生译文1: excellent cookings have a same aim/ 2: the good cook has a common/ 3: there have a same/ 4: good cooking all have a same place/ 5: good food have a common/ 6: good cookings have a common way/ 7: nice cook has the same feature/ 8: good cooks have a common point/ 9: there is one common point in wonderful cooking.

五位学生把“共同”译成common, 另外四位译成same 。“有共同点”对应的英文短语是have…in common。很明显,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还没有掌握这个短语。

参考译文:good cooking has one thing in common.

2. 语法错误

例如:精心准备的中餐既可口又好看。

生译文1:The Chinese food which prepared carefully always looks well and delicious/ 2: The Chinese food that is carefully designed is both delicious and beautiful/ 3: The Chinese food which be prepared delicious and beautiful/ 4: The Chinese food that made in heart are both delicious and good look/ 5: The Chinese food which is cooked carefully is very delicious and beautiful/ 6: Chinese food made in great effort is delicious and good-looking/ 7: elaborate cook Chinese food very good and nice/ 8: The food prepared carefully is delicious and beautiful/9: If the food was prepared very good, it delicious and very beautiful.

如表二所示:译文1和8把“精心准备的”译成prepared carefully; 译文2 和5译成carefully designed, cooked carefully; 译文4和6译成made in heart, made in great effort; 译文7 译成elaborate cook; 译文9译成prepared very good; 译文3 只译了准备,即prepare。译文3、7、9主句没有使用系动词,系表结构不完整。译文1 和4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部分缺失,被动语态没有使用系词。译文3定语从句中的被动语态系词使用的是动词原形,没有变成正确的时态。译文7是副词加过去分词组成短语作定语,而原译文直接使用形容词修饰动词,属于词性搭配错误。

该调查说明学生在句子结构知识、词语搭配、语法等几个方面仍然需要加强, 开设翻译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四、 开设翻译选修课需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翻译选修课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只要是对翻译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翻译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还要控制班级选课人数,40人以内为最佳。教师教学内容需要精心设计,既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技巧训练,也要考虑知识的实用性。选材要跟上时代,最好是最近的报纸、杂志、期刊或网上的文章。授课时应采用讲评练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社会的发展、时代对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的需求,为翻译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理据;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翻译课的内容要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翻译教学也应该是教与学互动的动态式翻译输出过程。

参考文献:

[1]扈明丽. 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J]. 中国翻译,2002,(11).

[2]朱海燕,刘丰翻译选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1).

[3]蔡基刚.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J] 中国翻译,2003,(1) .

[4]周红民. 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开办的理据和计划 [J].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9).

[5]孙学涛,马新英,王德军. 论理工科大学生的翻译能力需求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0,(1) .

[6]刘卉. 基于“需求分析”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体系构建研究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

[7]任文. 翻译教学的发展与TOT 计划的实施 [J]. 中国翻译, 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