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平台测试;问卷调查;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应用技术型”转换为“实用高技能型”,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化的水平。现以《会计信息化》里的“普通采购业务”内容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普通采购业务是从财务模块到供应链管理的衔接阶段,课程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突破供应链模块的教学瓶颈,为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提供借鉴;采购管理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提高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计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账务处理技能,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岗位流程和角色分工不够熟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节课知识目标为:明确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操作流程及岗位角色分工。技能目标为:掌握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1];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和自豪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会计职业精神等。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基础,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教学难点是:掌握普通采购业务操作流程。
(四)教学资源
为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拓展相关知识,增进师生交流。教师整合了“网络平台”、“微课”、“公众平台”三大类教学资源。
二、教学策略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策略如下:(一)课前教师上传资料、任务,学生初识任务;(二)课中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课后制作试题进行效果检测和拓展提升。为化解重难点,我们充分利用以下信息化手段:1、课前学生进行漫画微课预习;2、课堂教师用动画视频进行完整流程梳理以及学生登陆“考教平台”实时检测教学效果;3、课后用“问卷星”进行互动调查和意见反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2]。
三、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准备一,教师在班级QQ群里上传相关招聘启事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原始凭证,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岗位需求,激发学习动力,增加专业自豪感。准备二,在微信公众平台漫画微课视频供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对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迫切希望在机房软件上进行实际操练。
(二)课堂实施
1、教师演示(25分钟):教师利用红蜘蛛软件控屏进行讲授演示,通过案例导入、情境模拟等方法实现一对一辅导和差异化教学。2、学生实训(25分钟):学生引入教材光盘里的账套自主练习,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适时维持课堂纪律和辅导答疑。3、动画梳理(10分钟):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后,学生对于普通采购业务的复杂流程还是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在投影上播放流程的完整动画视频,带学生一起回顾、梳理和巩固采购处理流程。4、平台测试(30分钟):利用“财务综合实践信息化竞赛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按采购员、仓库管理员、会计、出纳等角色登录系统操作,系统自动计时评分并给出错题解析,生成成绩矩形图,教师在投影仪上进行点评,提醒集中出错点,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扬。课后及时对本次实训成绩予以登记,完成本次教学的实践过程考核。
(三)巩固拓展
1、针对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教师利用“问卷星”进行理论知识检测和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理论选择题形成二维码,学生扫二维码答题后成绩自动传到教师手机,同时学生利用问卷星反馈“教学质量考核表”便于教师调查改进。2、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制作综合案例题,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QQ群展示,至此,完成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的理论、实践和综合三元成绩的评定。3、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高、中、低不同版本的“普通采购业务”的教学视频链接,帮助学生学习同类软件操作,触类旁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教学反思
(一)效果与评价
该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后,学生上课出勤率、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效都得以显著提升,多年在省级会计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企业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教学总结
1、不足之处:希望学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进一加强,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得到开发和应用,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学徒制为指引,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对接,进一步打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2、特色创新:利用考教平台让学生互按角色进行小组实训,提升交流协作能力,达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目的;利用动画视频完整梳理操作流程,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化解教学重难点;利用“问卷星”进行学生理论水平检测和师生交流反馈。总结本教学设计,利用了红蜘蛛软件、微课动画、竞赛平台、问卷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榕生.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之我见[J].商业会计,2015,(10):123-124.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发展而来的,能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主要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
1.设备欠缺
由于资金短缺,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方面,农村地区学校只有几间多媒体教室,教师多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才使用多媒体教室。另外,与城市学校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不同,农村地区学校是几位教师共同使用一台电脑进行备课,严重影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
2.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解片面
由于缺乏相关培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认识较为片面,严重制约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这一点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尤为明显。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目标,把整个教学活动变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注重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互动学习。同时,部分教师为了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先进性,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了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导作用,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质量不高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掌握程度较差,导致其对教学设备和软件工具操作情况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质量。此外,有些教师过度看重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设计中虽各环节掌握良好,但与学生互动时才发现设计与实际脱节。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投入不均衡
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地区,对城市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进而影响到农村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建设,最终也会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差异,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进度,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正常开展。
2.学校软件建设带后
学校通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够。再加上农村地区学校后期的维护更新跟不上,导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师找不到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进而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
3.教师能力不足,传统教学观念难以彻底改变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注重自己的地位,“以学为中心”得不到体现,整个课堂变成教师操作设备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听课的“填鸭式”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观念,短期内较难实现。同时,由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加上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自主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较少。
三、解决对策
1.合理分配教育资金,加大软件资源建设力度
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条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比例,拉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此外,应合理利用教学专项资金,改变重硬轻软的投资模式,辅以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和专业人才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或有关部门还应不断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并按学科、教学内容分类,方便广大教师查找。
2.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习惯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要让教师了解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成绩将不再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也已成为评价一个教师综合能力的标准,因此,教师应该从观念上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3.制订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奖励制度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该制订奖励制度,对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效显著的学校给予一定奖励。学校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此外,积极鼓励教师把日常教学过程中制作或是搜集的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最大范围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均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
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低、年级或科目分别进行不同的培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使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得到均衡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则强化培训力度,为各级部门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当然,教师培训的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还应该注重自学,不断学习以弥补自身存在的理论知识缺陷。
参考文献:
[1]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在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研究者们其实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寻找一些共性元素,以寻求建立普遍的教育规律。我国教学论专家李秉德先生认为,可以从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来阐述教学活动的关系。查有梁先生在他的《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抓住一些基本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进行概括,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可以选择的教育模式,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国外一些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教学设计模式。本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技术支持教育的认识之深入,涉及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在研究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时,不同的学者都绕不开基本的共性元素?为什么不同的学者在对共性元素梳理的过程中又会有不同的描述?这其实是由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哈肯认为,复杂系统是由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部分、元素或组件构成的系统,这些部分、元素或组件本身同样也可能是通过简单或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包括由人类设计制造的人造系统和自然界自身形成的自组织系统,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如果它在形成自己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特定干预,这一系统就是自组织的。简言之,任何一个系统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的自组织特征会促使其保持某种平衡状态。当我们认定其已经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时,我们就会按照这种平衡状态来描述其基本的共性元素。教学系统偏偏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既有人造的特征,又有自然的属性。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习者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系统会因为某些教学规定性的存在,通过不断的自组织,教学结构与师生关系等都逐步变得稳定,进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但是,这种稳定的内在秩序却往往是师生之间的,是特定的教师个体和其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之间的自组织结构,教师或学生等变化了,这种组织的状态又会因进行新的自组织而发生变化。已有的许多关于教学基本元素的研究,大多是以一种闭环结构来描述的,如我国许多教学设计著作中广泛参考的迪克•凯瑞模式。在肯普的椭圆型教学设计模式中,出现了开放式的描述方式,但其中的许多要素本身依然存在着闭合过程的影子。这种闭环结构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广大教学实践工作者快速地掌握基本教学程序,并能够依据其实践教学过程。但教学的闭环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基本上都是在课程的框架内进行的,而对于课程所应该肩负的自然或社会责任,却往往会被忽略,或者被看作是一种次要因素。对于一个非稳定的教学系统而言,如果依照稳定的要求来分析变化的教学系统的要素,容易形成教育的自我固化,造成教育实施者的自我封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不存在共性元素,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来描述这些元素。如果我们仅仅是从课堂教学的要求来分析构成教学的基本元素,那么这种元素即便是指向了教学活动本身,但也只能满足于特定的教学需要,而难以适应教学环境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变化,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更谈不上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了。目前,在线学习正在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变革教学形式的研究与实践亦趋于常态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依然运用闭环结构去设计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正在不断呈现:如何给予学习者清晰的学习引导?如何合理地利用好新技术?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所指向的核心,正是新时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问题,形成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商家推销产品的隐喻。一个好的商家,他们一般会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结合用户的体验来设计产品,二是根据用户的消费水平来包装产品,三是用巧妙的说辞帮助用户理解产品,四是站在用户生活的立场上帮助他们理解产品的价值,五是从用户的现有生活状态中让他们产生对新产品的需求。当用户真正能够受益于某种产品之后,他必然会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而产生对新的产品的期盼和追求。在我们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设计结构的时候,可以借鉴商家的这种产品推销隐喻,依据形态学的视角对教学进行维度划分,从五个方面来构建新的观察维度:一是人的维度,要弄清楚教学是否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二是物的维度,要考虑支持学习的各种条件是否真正促进了学习的有效性,是否真正能够让学生愿意去学习;三是事的维度,要考虑教学的活动安排与序列安排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新知的认识;四是境的维度,要考虑教学行为发生以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该行为可能对其生活产生的影响;五是脉的维度,要考虑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利于学生建立个人的知能组谱。
二、为什么可以进行五维教学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交流教学时,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有的时候大家会拘泥于某些教学环节或细节的讨论,却忽视了教学的主要意图。于是,一些教师便试图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所有的教学细节,如课前自学、教学讲解、问题引导、技术支持、小组活动、过程评价、分组汇报、练习反馈和小结反思等,有的还会结合一些项目化的活动,甚至辅以一些思维导图等来配合呈现,以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一来,看似该有的环节都有了,但许多课堂常常又让人觉得不够尽兴。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但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培训中更多的是侧重于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对于初入职者或未经过系统化教学培训的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当我们提出从五个维度来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是不是要抛弃教师的原有教学设计能力,而重新开辟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范式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文字,但是,单一的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明确的意义,它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形成比较明晰的意义,在语言形态学中,将这种能够体现明确意义的最基本单位称为语素。受此启示,我们也借用形态学的视角来对教学的基本形态进行划分,以便于更好地描述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这种划分既要能够为描述教学提供基本构件,又要方便教师的实践应用。由此,我们才通过商家的产品隐喻确立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五个维度。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通常是由其自身的教育信念所决定的,这种信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倡导进行五维教学设计,基本出发点在于帮助教师在建立教育信念时,让信念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普遍预期,避免因为个人的偏执而背离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力,以满足其终身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2012年以来,在实践中我们开始尝试与一线教学工作者一道,探索如何从人、物、事、境和脉等五个维度来分析教学案例。到2014年下半年,又开始与广大教师一起探讨如何从这五个维度来尝试设计教学。结合实践的体验,我们认为从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可以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确立共同的设计维度,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不断适应新变化,进而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教师在遭遇了与自己原有认知具有冲突的新教学方式以后,他们是继续维持原有的平衡结构,还是通过打破原有的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眼光与胆略,也取决于新的教学方式与原有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择了共同的观察维度之后,不管这种方式的具体过程如何,但教师可以来判定它们对于人、物、事、境和脉这些方面是不是可以形成助力,是全部能力形成助力还是局部形成了助力,会不会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助力的时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阻力。其次,确立设计的几个不同维度,可以方便教师完整地分析和理解教学本身。过去的许多教学模式中,常常会把教学划分成若干要素,且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对其进行独立的分析,这样就容易导致实践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后,除了可以继续对原有的独立教学要素进行设计外,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完整地分析每一个独立的学习活动与人的整体学习之间的关系。第三,进行五维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广大教师熟练地贯通应用通行的教学设计理论。过去的许多教学设计理论,因其自身的自洽性,使用者往往是自始至终都在执行某种理论所反映的各个环节。五维教学设计,则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关注了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设计模式来加以强化,当教师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后,他就可以结合不同维度思考如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采用何种策略。第四,通过五维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亟须重点关注的问题。这里倡导从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其中的一两个维度,而忽略了另外的几个维度,而恰恰是因为这种忽略,才导致了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教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就可能会过分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知识的价值,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效能。不排除还存在第六维或第七维,但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来看,如果能够抓住这五个维度,至少可以让教师厘清教学的方法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活动。
三、如何理解五个维度的基本内涵
在上文中,我们对于五维的来源和为何确立五维进行了简要分析,这里我们将重点解析五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并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合理认识和理解这些维度,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能力。
(一)人的维度
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涉及师生、生生关系,这种关系会直接影响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的生成。围绕人的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就是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思考如何在不同教学环境(如在线学习或面对面学习)下,设计出有利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活动,使教师更懂得如何助学,学习者更清楚从何处学习。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时空在发生变化,师生所处的时空亦会出现诸多情形。在进行人的设计时,有必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实体的人与虚体的人的关系,二是在场的人与在线的人的关系,三是同步学习中的人与异步学习中的人的关系。不同的情形中,如何组建学习团队,学习者的角色如何分工,教师如何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等等,都需要有不同的设计。如果仅仅是将面对面场合下的一些师生行为简单迁移到在线的学习过程中,将会制约学习效能的发挥。
(二)物的维度
这里所说的“物”,主要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各种环境或条件,如信息的承载体与信息的承载方式等,这些物可能会支持或阻碍学习行为的发生。围绕物的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就是要考虑如何巧妙地向这些支持条件借力,并适应不同的条件而设计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形式。现实世界中,用于支持教学的“物”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从以电光技术为基础的幻灯投影,到以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电视与计算机,再到以数字传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直到以无线传输技术为基础的移动产品,等等,这些新技术或新媒体的出现,都让教育所在的环境和条件等发生了重要变化。技术的革新,教育如何适应?是技术推动教育的变革还是教育推动技术的进步?从物的维度来设计教学,不是为了体现技术的存在感而使用技术,而是要理解技术对教育所形成的支持性,并从教育自身的需求出发来选择与使用技术。“物”的支持作用有两种不同的层级:一种是辅层级,没有其存在事情照样可以完成,但其存在可以让事情变得容易一些;另一种是优化性层级,缺少了物的支持,一些工作就会显得极为低效,甚至难以开展,譬如一些学习分析技术、在线合作学习工具等,它们的存在可以让学习的过程数据变得可视化,并能够为教师进行新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新技术进入课堂以后,教师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性选择,而是一种智慧性选择,教师需要从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理解并记住学习内容、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并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实践等方面来确立选择的依据。在信息化环境下,至少存在着两大变化:一是学习载体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需要一系列的学习支持设备,同时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支持软件。二是学习时空的变化。现在的教学时空既有现实时空,也有网络时空。教师在进行物的选择时,除了需要它们的传播规模与质量等属性外,还需要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制约因素。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推进力度,而对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系统设计,则决定了工程推进的深度。因此,我们提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关注物的维度的设计,就是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并最终通过学习效能的变化体现出来。
(三)事的维度
这里所说的“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事,包括涉及哪些活动,如何设计授导型活动,如何设计探究型活动,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等。围绕事的维度来设计教学,就是要让教学做得像那么一回事,通过对教学中各环节的序列化安排,使教学真正符合人的认知。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两个方面,人们在从事自身职业的过程中,涉及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因此,教学中的“事”,其实就是要帮助人们学会输入已知知识和输出已知知识、输入未知知识和输出未知知识,既有对已知世界的学习,也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设计“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处理好一些关键概念,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对于教学这件“事”的设计,就是要设计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实践教学过程等。其次是要弄清楚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教学过程,譬如对于“翻转课堂”,哪些环节先安排,哪些环节后安排,如何巧妙地进行时间序列的组合,都需要有比较深入的思考。第三是要合理安排混合式学习方式,课堂时空是有限的,网络时空的出现,弥补了课堂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选择权利。因此,教师需要清楚在什么时空下进行授导教学或组织探究。第四是要同时兼顾学习者的能力生成和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既要关注其能力起始点,也要关注其能力的变化过程,还要关注其能力的最终变化结果,适当借助于信息化的评价工具,可以使评价超越分数,聚焦于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的支持。
(四)境的维度
这里所说的“境”,是指学习过程中所描述的知识或技能所赖以存在的场所,既有现实的真实世界的场境,也有虚拟世界的意境等。围绕境的维度设计教学,主要在于帮助师生借助于“境”来理解学习内容的存在价值,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的关联,或者通过对虚拟场景的想像,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开展学习。关于境的设计,人们并不陌生,在本世纪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创设情境甚至成为了许多教学案例中必备的元素。然而,当我们深入地剖析一些教学案例时,发现对于教学中人们创设的情境,很多还仅仅是为了学习课程知识或技能而做的一种假设,许多假设甚至忽略了科学性。当学习的知识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虽然可以让学生在高分的刺激下享受到一些学习的快乐,却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譬如2013年6月20日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通过空—地的实时互动,太空授课团队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五个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这种在以往的课堂中只能够依靠教师的灌输才能让学生记住的知识,以一种真实的存在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过去只能够靠想像的许多物理现象,突然变得可视起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形成了身临其境之感,这里带给学习者的就是一种真实的境。在“境”的设计中,主要有两大类型的境:一种类型是场境,场境是一种可以让人能够置身其中的真实的或假定的学习场景,如在太空授课中,授课者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地面教室的学生置身于假定的场景中,由于授课团队的展示本身是真实的,因此学生感受到的知识应用价值同样是真实的。另一种类型是意境,意境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或想像力等得到拓展的美好遐想。如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者的大脑中可能会随着文章的描述而勾画出某种画面,这种画面可能会远离现实,却也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促进学生对相关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的关注。
(五)脉的维度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47-03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计算机软件应用相关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学实践者最为困惑之处有三:一是常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难再现”等诸多难题基本不存在,数字化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如何发挥促进理解与学习目标的达成?二是计算机软件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已经在相关软件环境中呈现,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否有必要重新设计与开发?三是涉及计算机软件艺术设计内容的评价方法与手段非常传统,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如何能够通过系统后台进行即时评价?
对这三个难点问题,本案例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信息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渗透,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体现了较为突出的实际效果。其中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用值得相关教师去研究与探索。
一、选题分析
(一)课题分析
分析任教课程中是否存在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突出的重点、难以化解的难点,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而言之,是否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该课题还要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对接,从职业岗位知识技能方面去考虑。
(二)信息技术分析
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学习平台必不可少,为了一次课做一个学习平台,为了比赛而比赛,并不可取,所以可以在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已经建立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课题参赛。学习平台不是资源库,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应该有一些针对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开发的资源。在开发时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创新性。
(三)教学理念分析
教学理念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予以体现,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中教,做中学”。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如果以学为主,必须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考核评价如何设定、分层次教学如何体现、学习平台是否需要……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展开。
二、课例设计分析
首先需要弄清楚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三者的概念;其次教学重难点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情进行设定,重难点不宜过多。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逐步养成职业岗位的意识,并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和学习平台作为技术支撑。
在设计各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时间节点,尤其是两节课以上完成的教学内容,45分钟一堂课,要注意避免某一环节被切割开。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好能够进行及时量化考核,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任务反馈阶段,最好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进行。
“角色置入场景及动画制作”教学安排了两节课(90分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
(一)任务引入
特殊角度拍摄的图片(错觉:人脚撑住比萨斜塔)创设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对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思考;视频中用AE-3D面片效果(有助于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空间关系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将照片中的角色与场景,以立体形式予以呈现,帮助学生分析角色与场景之间的空间关系。
(二)任务一:角色的比例调整
角色的比例调整是否准确,以往教师只能逐一画线进行检查,反馈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够突破本专业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题,本课例设计并完成了系统自动判分的功能。为了促进学生职业岗位意识的形成,作业提交后,系统自动给出能力得分与岗位得分两项成绩,ABCD是系统根据误差大小给出的判断(根据调整后角色的高度和参考答案做比对,设置了系统等比判分),合格与不合格则是按照行业允许的误差给出的判断(精度要求很高,符合实际岗位要求)。根据难度系数的不同,笔者在系统中预设了五个置入点(置入点越向前,难度系数越低,反之越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绘制。
在该环节中,将动画角色与写实场景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绘制透视辅助线;系统判分功能的实现,化解了教学难点;由于在任务书中明确指出,以岗位合格作为阶段目标,因此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岗位意识的形成;在线测试成绩(学生个人的平均成绩、练习次数)以及全班成绩的汇总情况,在后台中都有相应记录,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任务二:角色移动动画制作
首先以视频创设情境,通过在学生非常熟悉的二维动画片中增加移动辅助线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绘制运动辅助线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FLASH和AE制作了多个“角色移动”的动画效果,将抽象的空间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FLASH反打镜头动画创设立体空间关系帮助学生理解;AE-3D面片动画通过摄像机机位的转移,将角色、柜台与背景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移动过程中的图层位置需要调整这一知识点直观呈现。
最后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予以呈现,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学生可进入学习平台,通过播放、暂停以及逐帧的方式前进或后退,观察教师实现制作的移动动画的细节。这些带控件的移动动画,场景和角色移动轨迹是由简到难进行设置的,便于学生逐步掌握。其中难度较高的范例也有对场景遮罩的处理,学生通过逐帧观察辅助线和动画之间的关系,能够较为直观地理解根据不同场景绘制辅助线的方法,以及遮罩处理的细节。由于场景分层以及遮罩处理的教学难度很大,以往教学很少涉及该内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化解教学难点,除了学习平台中提供的逐帧动画资料,还用更加直观的形式制作了动画,将角色在移动过程中与场景之间需要进行遮罩处理的地方直观呈现;对于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在移动过程中与场景中的物体产生遮罩的关系,也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
任务二的分析理解部分教学时间为15分钟,至此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课进入动画制作环节,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将源文件中的角色换成不同身形特征的角色,重新绘制辅助线,调整角色比例,制作移动动画。源文件中的移动辅助线和关键帧的设置作为学生重新绘制辅助线、调整角色比例的参考,上手比较容易。速度快的同学可改变源文件中的移动轨迹,适当进行场景分层和遮罩的处理,扩大角色在场景中的移动范围。当出现空间关系理解问题如绘制辅助线和遮罩处理存在疑惑时,可进入学习平台参考逐帧动画或是通过三维场景中镜头的控制,加强对空间关系的理解(JAVA实现的三维交互场景可以脱离软件平台,在网页上即时渲染,可以通过镜头的控制观察透视辅助线的变化,加强对透视原理的理解)。
该环节内容由于透视原理抽象、辅助线绘制复杂多变,教学难度很大。传统教学中,只能结合源文件进行教学,对于透视原理、绘制方法以及绘制过程,即使教师多次讲解,反复强调,学生还是不能充分理解、掌握,无法制作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动画。利用现在的教学形式,彻底改变了这种脱离岗位要求的教学活动,在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逐步掌握符合岗位要求的绘制方法,并且慢慢形成了岗位意识。
(四)任务反馈
模拟“动检组”的工作形式,学生相互检查作业中的问题;对于多角色置入场景时的绘制要点,无论角色位置和比例关系如何调整,置入场景时必须始终保持原有比例关系不变。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点分析
该案例的核心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优化资源环境。案例提供了一个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评价的虚拟平台。(2)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特色。案例以专业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始终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对接。(3)多种资源直观呈现,效果明显。针对视角变化、透视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自主开发AE-3D面片效果、二维及三维交互动画等多种资源,将复杂多变又抽象的透视辅助线和运动辅助线直观呈现,辅以模拟机位的镜头变化,促进学生理解并提升能力。(4)解决主观性内容的科学与自动评价问题:针对本专业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运用JAVA和数据库,实现了系统自动两级判分。由于空间概念较为复杂,难以理解,因此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业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导致教学难度增大。本案例通过对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Design: A Case Study
GUO Mei
(Nanjing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0019, Jiangsu Province)
[关键词] 会计课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 问题; 改进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8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127- 02
所谓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是指在会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通过对信息资源及所涉及的知识资源进行充足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中心资源,再辅以信息技术平台与软硬件等,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会计课程,并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对会计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所有由信息技术提供的服务都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给予极大的帮助,这种帮助往往具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而且更多的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于会计课程信息化学习的感受,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自觉的信息搜集能力及信息使用能力,从而最终也能够对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效力进行更好地展现。
1 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环境也不例外。会计专业作为大学专业的一类,受大环境的驱使,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使得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大大加强。
(1)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课程设计带来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新兴的信息技术必然会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就计算机的使用来说,新的财会计算软件时有更新,如何及时地了解新的计算软件的相关信息,并教会学生利用新的计算软件,以实现更高效率的会计工作,是摆在会计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 信息化教学能够确保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水平保持发展性,彰显出现代化。高校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否具有较高的水平关键在于能否将先进的技术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而这也是体现高校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对于会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前提,而这也必然要求其努力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进而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推广来对会计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
(3)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会计课程教学设计带来挑战,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对于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树友林,2004)。目前我国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难问题。毕业学生人数多,所学知识转换为实践的能力差,市场大环境形势不好等都是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几乎每个大中小型企业都需要财会工作人员,因此社会对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会计专业也不同程度上存在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据调查显示,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表示,在走上财会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关工作技能,而很多的脱节都是来自于对会计先进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会计课程教学设计若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会计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大有裨益。
2 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目前,高校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①对于会计软件的应用及管理环节存在不足。会计软件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但这一点在会计教学上没有明显的体现,很多高校依然以核算的灌输为主,这点是非常不正确的。②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工作,所以在硬件维护方面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例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和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等等。③缺乏较为专业的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较为简单,仅需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而对各类型的财会软件并不能得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应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财会专业知识的双重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