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某中学曾做过调查,一年静下心来读完10本书的教师已是少数,学生的平均数更少,探究原因,99%的人反映没时间看书。
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好的读物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正能量,依然任重道远。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说明啥
但数据背后依然有隐忧,一方面,该调查是将教材与教辅都计算在内,另一方面,6.97本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与日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20本,俄罗斯人均55本相比仍较低。
[关键词]阅读指数 图书馆 学风 馆藏建设
[分类号]G250
1 阅读指数
阅读指数是反映读者阅读情况和变化的数值,涉及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特点、阅读取向等多项内容。
从目前的公开文献中可以看到,研究阅读指数的文献多是以人均阅读量(读书的本数)、人均读书时间、人均图书年消费等指标作为阅读指数的描述,如文献[2]和[3]。或者从图书阅读与购买倾向、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作者排名及变化等方面描述阅读情况和趋势,如文献[4]和[5]。还有一些文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阅读时间、阅读途径、阅读倾向等方面调查得出高校学生阅读状况,如文献[6]和[7]。
这些研究虽然从一定侧面反映了阅读的状况,但基本都是单角度地反映阅读状况,没有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研究阅读指数,例如,如果将阅读量与阅读时长综合起来考量可能会更全面地反映读者的阅读情况;而且以上研究的方式只能得到一次研究结果,无法得出一个连续、动态的阅读指数,而连续性、动态性更能全面地反映阅读情况。另外,在公开的文献中,也没有看到从读者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来分析阅读指数,而这对拥有固定读者群的图书馆来说,融合了读者群专业背景的阅读取向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极大地指导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2 高校阅读指数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更是课堂教学的充实和拓展。高校图书馆有大量连续的读者阅读记录,并且又有着社会图书馆所不具有的群聚的阅读特色,有详细地反映读者专业特色的数据,因此仔细研究、分析这些阅读记录,通过建立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图书分类等基础上的各项阅读指数可以综合反映整个大学的阅读状况和趋势、直观地反映特定读者群体的阅读状况,这也很直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可以以此作为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参数;同时,这个阅读指数也是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将阅读指数作为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参数,相关方面的研究也不多。邓彦在《论高校图书馆学风指数模型的建立》一文中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风指数”概念的意义及指数模型建立的过程,但是该模型过于简单,限制了其指数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另外一些文献则仅仅从高校读者调查报告中得出单项的结论。
本文力求综合、全面和动态、连续地研究图书馆的阅读指数,编制一套能连续性、动态性更全面的指数体系,并使之成为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和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指标参数。
3 高校阅读指数指标的选取
阅读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专业学习、文化修养的培养、兴趣爱好等等都需要广泛的阅读。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特点、阅读取向等多项内容,科学、合理地选购图书,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由于各院系学生数量差异很大、不同学科专业对图书馆的依赖度有所不同等因素,单纯的指标如总借阅量、人均借阅量、进馆人次和到阅览室人次等不能客观反映阅读的情况。因此本文综合不同专业(人群)的阅读时长、阅读的内容分布、阅读取向、阅读次数以及方式等,全面评估、反映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
为了动态、连续、客观、直观地反映高校阅读现象的变化和趋势,笔者参考了多种指数(包括股票指数、CPI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百度指数等)。这些加权综合指数是通过同度量因素(权数Wi),把因计量单位不同而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各种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过渡到能够加总综合对比计算的价值量,从而形成两个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值,作为分子分母对比,而计算出来的比值即为加权综合指数。
参考加权综合指数的定义,根据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特色,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高校阅读指数:
RPI={RP11,RP12}(其中,RPI为高校阅读指数,RPll为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l2图书大类综合指数),其中RPll:∑Wi*(∑Mi)(Mi为学科领域大类指标),RP12=∑Ni(Ni为图书大类指标)。
学科领域有相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聚群,同一个学科有较类似的阅读特色,不同学科由于专业不同而有较大的阅读差异;不同大类的图书,其拥有的读者群是不同的。因此综合这些特点,笔者设计的高校阅读指数由两大部分组成: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11)和图书大类综合指数(RP12),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反映了某学科领域的阅读内容状况和某类图书的读者群状况。而这两大指数又由若干小指标组成:学科领域综合指数由阅读取向指数和阅读量指数两个大类指标构成(本文称之为一级指标);图书大类综合指数由读者分布指数、阅读量指数、相关性指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
4 高校阅读指数模型
4.1 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11)
学科领域的总体综合阅读指数RPll=∑Wi*(∑Mi),由阅读取向和阅读量两个大类指标(Mi)迭加而成,Wi为其相应的权数,由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Mi为阅读指数考察项分大类综合指数,定义为Mi=∑Pi,Pi为大类细分的小类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定义为:Pi=100*(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反映学生阅读的情况和趋势。其中基期数值参考百度指数基期数值的取值方法,取近三年的平均值。学科领域综合阅读指数体系框架如图示1所示:
其中阅读取向指数由专业图书、人文修养类图书、考证类图书迭加而成;阅读量指数由生均借阅册数指数、生均借阅时间指数和借阅人数比指数合成。
4.1.1 阅读取向指数由于专业学习、就业资格认证等各方面的需要,与大学生学风关系密切的图书阅读主要分布在专业图书、考证类图书和人文修养类图书的阅读三个方面。在考察阅读取向指数时,通过分析统计历年各学科领域学生借书分布,考察当期借书人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系数,再合成指数。如:某学科领域历年借书的30%处于某类书中,当期处于该类书的比例为35%,则其指数为(35/30)*100=116.67。同理得出其他类图书的指数。
4.1.2 阅读量指数阅读量是考察阅读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阅读量始终是个不可缺少的指标。阅读量包括借阅册数、借阅时间和借阅人数比,从数量上直接反映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因此高校阅读指数体系中阅读量指数由以下三个指标合成:
・生均借阅册数指标。
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生均册数,考察当期生均册数
相关性,如某学科领域历年生均册数为30,当期为32,则指数为:(32/30)*100=106.67。其中,生均借阅册数=学科领域借阅册数/学科领域学生人数。
・生均借阅时间指标。
通过学科领域生均借阅时间指标考察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时长变化,如某学科领域历年为29天,当期为29.8天,则指数为(29.8/29)*100=102.76。
・借阅人数比指标。
衡量阅读能力的关键指标是阅读率,考虑借书人数和总人数的比例,反映学科领域的阅读率。例如某学科领域历年(借书人数/总人数)=80%,报告期为82%,则指数为(82/80)*100=102.5。
4.1.3 总体综合指数 总体指数由各学科领域综合指数加权求和合成,考虑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分布比例来决定权数。
4.2 图书大类综合指数(RPl2)
选取几个借阅量大的图书分类,分别从读者群分布、与学科领域的相关性及阅读量三个因子(Ni)统计合成该类图书的综合指数,这三个因子分别由其下若干子因子(Qj)合成,即RP12=∑Ni,Ni=∑WjQj。指数结构框架如图示2所示:
根据指数模型,学科领域总体指数RPll=∑Wi*(∑Mi)i,学科领域指数Mi=∑Pi,数据如表3所示:
4.2.1 读者分布指数 分别统计各学科领域当期和基期该类图书借阅人数占该类图书借阅人数的比例,两者求比值得到各学科领域的该项指数。根据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权数,将各学科领域的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读者分布指数。
4.2.2 阅读量指数 分别统计各学科领域当期和基期该类图书生均借阅册数和生均借阅时间,分别求出生均借阅册数和生均借阅时间指数。根据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权数,将各学科领域的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阅读量指数。
4.2.3 相关性指数 分别统计各学科领域当期和基期该类图书借阅人次占该学科领域借书总数的比例,两者求比值得到各学科领域的该项指数。根据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权数,将各学科领域的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相关性指数。
4.3 阅读指数模型
采用以上的模型,分别选取文、理、工、商、艺术、语言等相关学院作为样本,按照教育部一级学科门类进行学科领域划分,采用2007―2009年三年平均值为基期值,2009年数据为报告期值。学生比例分别为2009年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和样本学生总人数之比。我们算出2009年的总体阅读综合指数为RPI={581.49,3949.53},各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11)和图书大类综合指数(RPl2)分别如表1、表2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9年借阅量指数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生均借阅册数指数均小于100,说明2009年大部分学科生均借阅册数较往年少,尤其个别学科只达到往年的八成左右。在生均借阅时长指数上较多学院指数超过100,说明学生阅读的时长比以前增加了。借阅人数比指数大都超过了90,说明到图书馆借阅的学生比例维持平稳或在增加。在阅读取向方面,人文修养类图书的指数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这方面的图书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科有较明显的增幅。考证类图书则较往年有所降幅,专业图书类指数普遍在高位,说明专业相关的图书阅读比率较往年保持平稳。
图书大类综合指数表明十类热门图书,无论是在读者分布指数,还是借阅量指数或者相关性指数上大都保持高位。热门的前十类图书,2009年较往年借阅的学生分布广泛性平稳或增加,特别是06和TQ大类图书,增加的比例分别高达14.28%和22.6%,说明借阅这两类图书的同学分布广泛性提高迅速。从借阅量指数可以看出1、06和TQ大类的图书不仅借阅的学生比例增多,借阅册数和借阅时长也在增加。同时从相关性指数可以看到,F、I这两大类图书的借阅集中度较往年有提高。从综合指数看,D、0、06、T0几个大类的各项指标都处于高值,这和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持续高热有关。
图书大类综合指数中的读者分布指数、阅读量指数、相关性指数三个一级指标分别如表4所示:以TP大类为例,该类图书的读者分布指数、阅读量指数和相关性指数分别为101.1、163.6和82.66。说明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TP的阅读群体分布广泛性在提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文科学生借阅TP类图书。阅读量指数由生均借阅指数和生均借阅时长指数两个二级指标合成,该类的报告期阅读量综合加权指数小于200,说明学生对该类图书借阅的数量和阅读时长在减少。TP类相关性指数只有82.66,说明虽然TP类读者的广泛性在增加,但是读者对该类图书的阅读比重反而在减少。
以上根据高校阅读指数模型算出2009年的各项阅读指数,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对比不同学科领域各项指数,还可以对比同一学科不同分类指数以及对比不同图书大类的不同分类指数。根据这些具体的数据,我们可以制定和修正采购图书的计划,以最大化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提高采购准确性和针对性;同时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很强的导读服务工作,提高馆藏的利用率,帮助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另外还可以根据模型算出不同年度的各项指数值,横向和纵向综合评估、反映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动态、连续、客观、直观地反映高校阅读现象的变化和趋势,为学风评价和测度提供重要参数。5结论
本文综合高校不同专业(人群)的阅读时长、阅读的内容分布、阅读取向、阅读次数以及方式等,建立在不同学院、不同图书分类等基础上的各项阅读指数,综合反映整个大学的阅读状况和趋势、较直观和客观地反映特定读者群体的学风情况,以此作为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指标参数。同时通过阅读指数,了解高校读者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有效地进行馆藏建设,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但是在指数编制过程中关于电子阅读的相关指标和权数的确定还存在相当难度,因此本文暂时未把电子阅读纳入指数的编制范围。随着国内外同仁对电子阅读利用情况的测算方法的完善,阅读指数编制也将把它纳入,从而更客观、准确的反映高校读者的阅读情况。参考文献:
[1]周国忠,欧健清,给阅读指数变化“会诊”,[2010-07-01]
[2]乔菊典,李蕊平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8-11
[3]王世伟,近年来市民阅读率是下降还是上升?,图书情报工作,2010,54(5):5-6.93
[4]郝振省,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第1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278
[5]张品媛“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2010-09-27]
[6]余皓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学生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0-07-01],
[7]韩玺,顾萍,医学生阅读状况与行为特点的现状调查,图书馆沦坛,2010,35(1):151-154
通过“便利店”萌生了构建“便利图书馆”的设想,希望利用“便利图书馆”推广传统阅读。并对便利图书馆的理念、特点,及如何构建便利图书馆,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阅读;便利;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5-0001-03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相,但可以改变人的品位和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35本,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85分钟。[1]虽然阅读图书数量较2010年增加0.1本,但每天阅读时间减少了1.93分钟,与发达国家的阅读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曾谈道:“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2]可见,阅读不仅与个人密切相关,更关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是集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科研性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了阅读推广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普及社会阅读的作用,需要顺应时展,构建迎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阅读环境。
1 现代社会普遍阅读特点为“碎片化”阅读
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下,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被“碎片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手机报、读电子小说、利用阅读器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在公交、地铁,甚至喝咖啡和上卫生间的“时间碎片”里尽享阅读的乐趣。“碎片化”阅读之所以会被人们所接受,正是由于它的随意性、便利性,尤其是在数字阅读普及之后。在连续九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阅读接触率呈强劲增长态势,但纸质阅读仍是主力。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阅读电子书为1.42本;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同时手机阅读群体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一半以上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而且电子阅读主要以“浅阅读”为主。尽管网络阅读、电子书等新媒体不断崛起,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但是,纸质阅读仍是目前最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面对电子书的冲击,纸质书籍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公共图书馆除了继续加强数字阅读的推广外,在传统阅读中仍要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构建“便利图书馆”,可以方便市民收集琐碎时间进行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
2 “便利图书馆”的萌生、理念、特点及实践基础
2.1 “便利图书馆”的萌生来自“便利店”
“便利店”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3]它是位于居民区附近,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商品零售店。其兴起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使得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于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少量或即时购买需求的小超市——便利店随之产生,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公共图书馆作为普及社会阅读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像便利店一样遍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把书籍送到每个有阅读需求的地方,打造立体的、覆盖面广的阅读服务网络,方便市民借阅图书,一定会在促进社会阅读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底,香港公共图书馆在“团体借阅服务”基础上推出了“便利图书馆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Libraries@neighbourhood——Community Libraries Partnership Scheme),[4]务求在加强与社区团体的合作关系上,建立起一个特别的阅读社区,就是一种类似“便利图书馆”的模式,也是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的有效途径。
2.2 “便利图书馆”的理念为“用阅读填补空闲”
美国便利店的营销核心和经营理念是“Get what you forget”(买到你在超市忘记买的东西)。便利店不同于超市之处在于其贴近生活的场所,更靠近消费者,陈列商品突出即时性消费、容量小、急需性强等特点。便利店虽然商品品种少,但陈列明了,方便顾客寻找商品,为顾客节省了时间。便利店营业时间长,全年无休。便利图书馆可以借鉴便利店的运营方式,作为现代图书馆的一种补充,以普及阅读为主要目的,将“用阅读填补空闲”作为其服务理念,即在空间距离和时间上为市民提供方便,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空闲时间里走进图书馆进行阅读。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和发展模式,然后从读者群、服务能力、阅读方式和馆藏这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比较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各自的特征,最后得出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这个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摘 要】当今互联网的普及所导致的信息的电子数字化逐步影响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传统纸质书籍不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方式能否平衡发展进步,是值得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视角;数字阅读;传统阅读;竞争
1.前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人类谋取幸福生活的主要资源和力量,而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相对于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阅读而言,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
基于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阅读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线。数字化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2009年联合《2008年全民阅读活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提到“数字阅读逐渐引起关注,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相互补充”。
2.数字化阅读给传统阅读带来的挑战
2.1数字化阅读持续迅猛发展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数字化阅读继续迅猛发展,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0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
2.2价格优势、购买便利等因素使读者转向数字化阅读
“价格优势”、“获取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方便检索信息”等,是读者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几大原因。通过互联网,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搜索到想要阅读的内容,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满足了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阅读的需求。2011年,我国仅有34.9%的国民表示购买过纸质图书,这一比例比2010年的36.4%又略有降低。2011年国民年均购书2.20次,比2010年的2.63次也有所减少。
2.3内容更新快,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互动
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速度较慢,信息的传播往往滞后,而且内容更新困难。而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地获取某些重要信息,而且作者可以随时修改其的内容,在与读者沟通后还能够随时将更加新颖的内容呈送给读者。
3.传统阅读不可替代的地位
3.1传统阅读方式为主导
所谓传统阅读,即是以印刷型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年出版图书370万种,期刊13万种,会议文献100多万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产品资料100万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为主的纸质文献。阅读纸质文献无需专用设备,且具有权威性、保存成本低、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其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和必然的。传统阅读之所以受到读者青睐,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能让人进行深入的研读,在深厚而广阔的文字世界中,品味细节、严谨思维从中获得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去唤醒世界、改造世界。这是此种阅读所持有的特殊优势,也正是那么多读者仍然坚守这块阵地的真谛所在。 这一优势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有的、无法取代的。
3.2数字阅读内容难以保证
在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中,小说题材占了绝大的比重,随着电子读物的普及也新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因为网络上文章不需要通过审核批准,大多属于个人的行为,所以文章质量内容难以确保,难免涉及暴力、信息不利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虽然数字化阅读以日新月异的方式和速度在发展,调查数据同时显示,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中国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表示,“虽然数字阅读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传统纸质读物阅读在目前来看仍将是我国国民阅读的主流形式。”
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明显,特别是在阅读纸质图书方面,多数读者还是保持着很深的感情和非常凝固的习惯。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数字出版和传统纸质出版将共同发展,而这种局面无疑扩大了人们的阅读选择范围,更有利于国民阅读率的提升。
3.3数字阅读的发展以传统阅读为基础
现阶段各种新媒体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出版提供的内容支持。即使在日本这样数字化阅读已非常普遍的国家,数字媒体与纸质媒体仍必须互动,才能赢得利益最大化。相比传统阅读,数字化阅读永远不可能给人带来的是阅读上的美感。一种纸张随手翻阅的惬意,正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渐渐丧失,而这种阅读的是任何电子产品无法取代的。
4.图书馆的应对
在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共存的今天,读者既离不开信息化和数字化带来的方便,又不能离开纸质文献信息,特别是相当一大部分的中老年读者群尤其如此。这样的局面给图书馆读者服务增加了两个方面的压力,既要考虑馆藏纸质资源的利用,又要考虑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既要满足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又要满足读者的传统文献需求。
5.结束语
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精神。首先,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阅读的东西多了,他的应变能力就会提高,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说出来的话也就有水平了,同时他还会成为一个文质彬彬、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其次,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是内在的东西,它只有靠一定的主观努力和文化知识磨砺出来,而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阅读;再次,阅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读不同的书能够影响或改变人的不同方面,对人生有益的书,无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不同内容的书,则是人类在不同领域内的智慧的结晶。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性情,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而这些也同样是我们人生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通过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通过现代的数字阅读,只要是能获取能让自身受益的思想、知识或者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道路能添加哪怕是一小块砖瓦,那就尽情的去阅读,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刘莉.阅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