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辽宁省;文化产业 ;儿童剧;现状;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13-02
随着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减缓,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一大亮点。在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产品除了本身的精神价值外,更被赋予了经济价值,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成为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思索的问题。儿童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根据辽宁省文化厅官网演出数据考察,儿童剧演出在2011年-2014年间占到了全省演出信息的三分之一以上。表面看来,儿童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深入到具体的情况之中会发现儿童剧存在着创新力不足、缺少童真童趣、脱离现实儿童生活、偏离现代儿童审美、产业链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辽宁省是儿童剧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对辽宁省儿童剧的深度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对儿童的教育发展有实际意义。
一、辽宁省儿童剧的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儿童剧剧团现状。辽宁省儿童剧创作剧团有辽宁省儿童艺术剧院、大连话剧团、鞍山艺术剧院、大连七色画儿童艺术剧院等。最有代表性的为辽宁省儿童艺术剧院,是继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之后建立的我国第三个专业儿童艺术剧院,贡献了《小铁脑壳遇队记》、《雪女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小》、《报童》、《人参娃娃》等经典剧目,有多部作品在全国获奖。辽宁省儿童剧院2014年上半年巡演剧目有《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安徒生》、《丑小鸭》、《西游后记》等,以改编经典童话故事居多,其中《西游后记》为原创作品。大连话剧团上演了梦幻儿童剧《小王子》等作品。大连七色画儿童艺术剧院推出的剧目有《兔子和枪》、《猫和老鼠》、大型卡通动漫音乐剧《白雪公主》等。鞍山艺术剧院与北京儿艺成立了儿童剧联盟,将北京儿艺的经典剧目引入鞍山市场,复排了儿艺的红色经典剧目《红孩子》、大型恐龙童话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以及亲子互动系列剧《身体的秘密》等。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辽宁省的儿童剧创作团队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创作团队缺少整体风格,不利于打造带有整体辽宁风格的儿童剧团,距产业化发展尚有距离。
(二)辽宁省儿童剧演出市场现状。辽宁省内一二线城市形成了以固定剧场为核心,向常态化演出发展的良性趋势。以沈阳为例,老北市剧场和辽宁大剧院小剧场作为常态化演出剧场,每个周末都有《新小红帽》、《小蝌蚪找妈妈》、《小兔乖乖》、《白雪公主》等剧的循环演出,中华剧场、鑫荷剧场、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鞍山文化艺术大厦小剧场等也定期上演经典儿童剧目。从票房来看,儿童剧演出的票价定位多元化,既有高价位门票,亦出售大量平价票,儿童剧由高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使儿童剧被更多家长、儿童认可。大量国内外儿童剧目进入辽宁演出市场,丰富了儿童剧的演出形式,以辽宁大剧院为例,2014年上演了深圳小橙堡艺术剧团的《铠甲勇士》、《熊出没》、韩国亲子音乐剧《猫》、《YooHoo带你环游世界》、上海樟树艺术剧院、东莞儿童艺术剧团的《小鬼当家》等剧目,儿童剧样式丰富,外省演出团体不断涌入辽宁市场,辽宁儿童剧很有市场消费潜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辽宁省多数城市在儿童剧方面仍处于空白阶段,专业儿童剧团数量稀少,全省不到10所专业演出单位,在辽宁省的县市地区,儿童剧演出极少。
二、文化产业背景下辽宁省儿童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剧创作人员紧缺。儿童剧创作比成人戏剧难度大,儿童剧创作者需要深入儿童生活,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世界,和儿童建立平等的关系。辽宁省的儿童剧创作团队创作人员数量少,缺少新生力量,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佟春光曾说:“剧本创作是现阶段儿童剧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好的儿童剧编剧非常少,大部分好的编剧都改行写电视剧了。”儿童剧回收成本慢,市场回报不如成人剧目高,很多剧作家不愿意将精力放到儿童剧的创作上面。虽然有一些新兴剧团,如新创办的民办剧团在以儿童为本位努力创作作品,但剧团成立时间较短,作品的成熟性需要时间的检验,投入到儿童剧创作仍需要漫长的过程。儿童剧创作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电子媒体对传统的艺术形式的冲击,一方面则是儿童创作自身发展的瓶颈,进行儿童剧创作需要扎实的戏剧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相关知识,还要跟上儿童的审美需求。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当代儿童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够了解他们所需的、创作儿童喜欢的剧作的人员稀少。儿童剧创作还要考虑市场效益,市场化运作节奏快,剧团短时间内要实现经济效益,很难打造出精品儿童剧。
(二)儿童剧题材匮乏,缺少童真童趣。儿童剧创作者在进行儿童剧创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对儿童的美育教育,跟上当代儿童的思想,了解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当前儿童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说教气息浓,儿童天真童趣不足的问题。儿童剧缺少好的题材,现实题材少、优秀原创少、幻想力不足。2014年全国原创剧目在上演全部剧目中只占到了11.6%,辽宁省内上演的儿童剧以改编童话剧居多,如《白雪公主》、《小红帽》、《三只小猪》等剧目被各个剧团多次采用。经典童话能吸引更多的观众,采用经典剧目是很多儿童剧团的保守发展策略。但名著改编如果永远都是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形式趋同,是难以吸引儿童的注意的,“低龄化”、“童话化”成为当前儿童剧创作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现代原创剧本涉及版权问题,改编成本高,很多儿童剧团不愿意涉猎现代畅销的童书题材,如何拓宽儿童剧的选材是当前儿童剧发展中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儿童剧演出团体有限。辽宁省儿童剧演出团体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专业的儿童演出剧团。第二类是省外的演出团体。省内儿童剧团多分布于省内一二线城市,这些剧团演出任务重,到辽宁城镇、乡村演出的机会极少。省外剧团的演出地点多选择在大连、沈阳等市场号召力强的城市。如何壮大儿童演出团体力量,普及儿童剧演出是当前儿童剧发展的一大问题。
(四)儿童剧衍生产品缺少整合。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我国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1.95亿人,所带来的教育、影视、动漫、演出、图书、日用品、医疗等产业规模约为1万亿元,而儿童剧演出的票房收入约为2.7亿元,市场规模相对有限。产业链发展是儿童剧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儿童剧在发展过程中,需增加和儿童文学、儿童电影、儿童动漫等的结合。国内发展延伸产品较成功的如《熊出没》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结合了儿童剧、大电影、玩具开发、主题公园等。辽宁省的儿童剧发展缺少总体统筹,儿童剧只是作为单独的戏剧推广,需要寻求共同发展的空间。
三、文化产业背景下辽宁省儿童剧深入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剧本创作,体现作品的原创性。儿童剧创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的质量,在辽宁省儿童剧的发展中,可结合辽宁省的儿童文学资源,多选取原创性作品进行改编,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的对外宣传。辽宁省是儿童文学高产省份,既有被称为辽宁作家群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新少年杂志等多家儿童文学作品出版机构,儿童文学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儿童剧团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结合,有利于儿童文学的推广,拓宽儿童剧的题材。
应结合当前时代热点,推出有辽宁特色的儿童剧,打造辽宁省的文化宣传名片。辽宁省有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以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等为题材进行儿童剧创作会让当前城市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民族色彩。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要拓宽思路,鼓励不同类型的创作者进行儿童剧创作,可利用当前多媒体及互联网等多种交流工具,举行儿童剧本创作大赛及研讨,让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儿童剧创作中。现代社会很多父母会采取记录的方式记录儿童的成长过程,可借用网络征集成长故事,互联网中的博客、社区、微信朋友圈等均可作为儿童剧创作的写作平台。
(二)让儿童剧回归儿童本位,鼓励多种儿童剧形式。让儿童写儿童,让儿童自己参演,真正展现儿童剧的意义。儿童剧对儿童有教育意义,让儿童表演儿童剧可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心理素质。辽宁省有多家儿童表演培训机构,如各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等均有儿童剧表演的相关活动,这些机构的儿童剧演出规模较小,更多是让儿童通过表演得到锻炼,缺少经典剧目及品牌效应,未来的儿童剧发展需要将这些机构进行整合,形成儿童表演的规模化,建设儿童剧表演基地,打造有各个机构自身特色的演出团队,推出儿童演出的经典儿童剧,辽宁省需制定大的儿童剧发展规划,只有在整合资源后寻求整体发展,才能迅速提升儿童剧的质量。
(三)加大儿童剧投入,打造精品剧目。儿童剧的发展,除了要紧随市场机制,还需要把握戏剧自身的创作和生产规律,按艺术创作和生产规律去操作和运行,不要一味地迎合市场而改变儿童剧的本来面目。儿童剧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深耕细磨,并要体现自身特色。譬如在儿童亲子音乐剧制作过程中,核心是其中的音乐创作,欢快的节奏、和情节相匹配的音乐十分重要。童话剧制作要求故事美好,要反映儿童本真,要给孩子幻想和超脱现实生活的美好。如果是现实题材的儿童剧,需要和当前儿童的生活结合,世界一体化、电子化等元素都可以体现。儿童剧形式多样,音乐光影剧、人偶童话剧、游戏互动剧、魔幻音乐剧等国外流行的儿童剧形式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式。
(四)提升舞美艺术,丰富传播形式。儿童剧舞台美术需要深入开发。辽宁省可以依托鲁迅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院校,进行校企联合,让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实习的空间,又提升了儿童剧的舞台呈现力。儿童剧演出形式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动漫等多种艺术元素,实现多元化推广。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和多所小学建立了戏剧表演基地,将戏剧引入课堂,辽宁省在戏剧推广的过程中,可借鉴北京的成功经验,依靠我省多所艺术机构和艺术院校,普及儿童剧知识,缩小各个城市间的儿童剧差距。
儿童剧经典剧目的打造,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营销团队等多方面的配合,只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良性循环,才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好的儿童剧是照亮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明灯,引导儿童认识到人生的真善美。辽宁省儿童剧的发展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省内儿童剧同仁的协同合作,在共同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提高儿童剧创作质量,规范儿童剧演出市场,拉近城乡儿童剧发展的差距,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看到辽宁省的儿童剧在全国及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管宁.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台湾经验[J].艺术百家,2011(5).
[2]成萌.要么蹲下,要么上树[J].新世纪剧坛,2013(8).
[3]张露.从《天线宝宝》看我国未来儿童剧的成功[J].新闻世界,2013(8).
[4]陈晴.浅析当代中国儿童剧发展及其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朱丹.儿童剧原创乏力探析[J].湖南教育,2013(8).
[6]陈迎宪.播种春天,放飞理想[J].艺术评论,2013(8).
[7]周予援.儿童剧莫要完全市场化[J].音乐生活,2006(6).
[8]刘艳卉.论中国儿童剧演出团体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儿童文化,2008(2).
关键词:动画剧本改编颠覆传统两面性
改编是运用电影思维的特点与规律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成为动画剧作的过程。在影院动画片的剧本创作中,绝大部分是改编自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占相当比例的又是本着秉承原作的精神在谋“片”布局。近年来,为了适应观影人群的不同口味,好莱坞几大动画制作公司在改编中求新求变,大打“颠覆”牌,从1999年派拉蒙推出《南方公园》、2001年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2005年华纳兄弟的《僵尸新娘》等再到到2009年迪斯尼的《公主和青蛙》都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不管何种形式的颠覆,观众依然能从新颖独特的影片中看到传统元素的价值支撑,正是颠覆式改编这种背离批判传统的同时又回归照应传统的两面性,使得这些颠覆式改编的动画片在影坛上别具一格。
下面,笔者将对以童话故事为蓝本的两部影院动画做分析比较,试图讨论动画剧本改编中颠覆这种改编形式如何与传统背离且相融,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的。
一、独具魅力的颠覆
颠覆就是“对原著的主题精神提出质疑,并以全新的视角、另类的思维方式重新诠释,甚至彻底的翻案”。
2001年梦工厂根据美国著名儿童作家威廉,斯蒂格的小说改编成的《怪物史莱克》带着彻底的革新精神讲述了一个沼泽怪物因私利救出城堡里的公主并与变成怪物的的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上映后因颠覆式的全新口味赢得满堂彩;2009年迪士尼推出了手绘动画长片《公主与青蛙》,用各种颠覆式的桥段与细节讲述了一个希望靠双手实现梦想的黑人女孩被误当公主亲吻了青蛙后变成青蛙,并在寻求解救的过程中与青蛙王子相爱的故事。这部改编自格林童话的《青蛙王子》上映所取得的轰动意味着代表美国传统卡通的迪士尼也正在寻求不同以往的自我突破,甚至从片名上就表明了向传统宣战的态度。
这些对原作进行颠覆式改编的作品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作为被广为流传的原作代表了传统的思想意识与主流价值观,而这种建立在受众传统意义认知基础上的叛逆,能“打破这些‘真理’,摧毁那些‘共识’,给人们心中引起巨大的震撼力,并带来全新的”。
1.对人物形象性格的颠覆
对传统叙事所刻画的人物进行形象和性格上的颠覆式改造是这两部片子取得重大成功的秘笈,正如李·西沃所言:“最成功的故事就是那些具有人物性格的故事。”
在主角的设置上,《怪物史莱克》中的沼泽怪物史莱克,丑陋粗暴肮脏自闭,他营救公主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拿回自己的沼泽地的清净而已。而编剧对《公主与青蛙》中的这位公主蒂亚娜从身份到肤色再到性格都进行了一次颠覆式的改变,首先她是迪士尼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黑人公主,只是穿着公主裙的女服务生,打着好几份工只为了实现开一家餐馆的梦想,这与以往动画片中塑造的公主形象大相径庭。此外,蒂亚娜的独立与主见也让她成为动画史上第一个成为王子保镖的“公主”。
另外,《怪物史莱克》中被困在高塔上的公主菲奥娜也颠覆了史上所有美丽优雅的公主形象,菲奥娜会功夫有心计且缺乏爱心,把唱爆肚子的小鸟留下的3个蛋变成早餐、她对真爱之吻的渴求不是因为爱而是急于达到自己不要一到夜晚就变成怪物的目的。再看看《青蛙与公主》中的马文,他一改过去符号化的王子形象,游手好闲、虚荣落魄,需要通过与有钱人家的小姐结婚来取得财富,还有幸成为脆弱到需要女性来保护的王子角色。
在配角的设置上,《怪物史莱克》中营救故事的始作俑者法夸尔颠覆了以往卡通片中所有王子英俊潇洒的形象,身材矮小、性格乖戾、思想猥琐;三只小猪、匹诺曹、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经典形象都赢弱地等待着怪物的救赎,这是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的童话。而在《青蛙和公主》中,真公主白人女孩虽然任性刁蛮,但善良执著,也是一改往日动画片中用一个恶毒狡诈的姐姐或朋:友来衬托女主角的可怜;萤火虫雷屡屡解救朋友们,却在影片最后死去,成为第一个在动画片中死去的正面人物,以往的动画影片中用光影或音效淡化处理死亡而不去破坏其纯净的特质,而这个正面人物的死直接表现出来所取得效果处理得很到位,升华了人物形象。
2.对主题内涵的颠覆
童话故事惯常讲述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和英俊勇敢的男主角一见钟情后,毫无悬念的克服完困难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常规而简单的主题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观众的口味,于是影片公司开始寻求对传统的质疑、背离或是彻底的颠覆,“向传统挑战,正是这类改编作品的主题”。
《怪物史莱克》开场就娓娓讲述着传统的英雄救美故事,画外“这都是骗人的”外加“啪”的合上书的声音和冲马桶的声音,大胆地表示了动人的童话不过是厕所读物。《公主与青蛙》同样一开始蒂亚娜就以“我绝不会去吻一只青蛙!绝不!’,的决绝态度表明了对所接受的唯美的童话故事的反对,开篇即是表明一种对童话精神颠覆的鲜明态度。
正如克莉丝汀·汤姆森所说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些欲望”一样,《怪物史莱克》中法夸尔救公主、史莱克救公主和公主无所谓嫁给谁只需要一个吻,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真爱,这大概已经够颠覆了,关键时刻的表白史莱克因为误会和自卑而退缩,与以往童话中爱情的阻力来自外界不同的是,史莱克和公主的阻力都来自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菲奥娜一开始对史莱克还有感激之情的话,那么蒂亚娜由始至终都对青蛙王子厌恶透顶。艰难痛苦地为达到交换条件付之一吻后,不但没有实现有钱开餐馆的愿望,反而进入新的黑暗旅程。剧情的突转在于“吻”,和史莱克救公主都抱着自己的目的一样,当青蛙王子在被伪公主在利益的驱使下吻了以后,青蛙还是青蛙,外加假公主也变成了青蛙。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桥段无疑带给观众惊喜,同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两位价值观差异极大的青蛙不得已开始亡命天涯。之后,我们又看到了编剧对以往童话的又一大颠覆,整整一路上,自主强悍的蒂亚娜都在保护王子。
这是对经典的才子佳人的解构,拆毁了原作中最根深蒂固的内涵,从而引起受众内心强烈的震撼。尽管影片的最后都采用了好莱坞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但在万众期待公主变身的场面到来之后,观众在震慑中确信了这不是美女与野兽的故事,而是一部如假包换的野兽和野兽的故事,公主也变成了怪物。在《公主与青蛙》中,剧情的推动点是青蛙必须被真公主吻了以后才能恢复人形,但当青蛙变回王子后必然要和真公主结合,尽管王子作出了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获得观众认可,却错过了变回人形的时间。“这一切带着调侃味道的人物设计、情节安排,都是在同一主体的驱动下,就是要故意与原作反着来。”尽管最终我们看到了影片中和《怪物史莱克》的结尾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只青蛙举行婚礼,
二、颠覆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好莱坞有着自身的体系和模式,因而在各种颠覆性的表现之下,观众能接受的依然是一个秉承着
传统价值取向
因而,颠覆不过是一种手段,颠覆的是角色的身份、样貌和经历,秉承的是角色本质上的善良、正直、勇敢、勤劳、有理想,因为这是和人类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相吻合的,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凌驾于最基本的传统价值取向之上。
1.影片的主题向传统致敬
《怪物史莱克》中各种颠覆的桥段下极力演绎的依然是一段传统的美好爱情,对于我们的英雄史莱克来说,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虽然史莱克有着外表内心的缺陷,但他拥有善良、勇敢和正直这些最传统的品质,它们是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永恒的闪光点,即便到了一个以颠覆为主导的影片中,在众多缺点元素的包裹下,依然闪现着光芒,比如救出公主后还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救罗嗦得让人崩溃的驴子。而这些可爱的特质无疑打动了公主的芳心,并让公主值得拥有史莱克。
《公主与青蛙》中看似颠覆的伪公主同样承载着好莱坞永远的爱情,她在最后一分钟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WhatIneedandwhatIwantisdifferent,WhatIneedismoreimportantthanwhatlwant,”除此之外,蒂亚娜还传递最传统的价值观念:独立、勤劳、有梦想。片中的颠覆明显赋予了影片浓厚的时代感,人们在虚幻的场景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感,主人公贫穷却不仇富,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中,当受众突然看到这位真正勤劳朴实的女主角时才会觉得她即使不是公主依然光彩照人。
好的东西总会对周遭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轻浮又骄傲的青蛙王子开始改变,开始体恤别人,开始学会为了爱人而“舍”。有了这些成长代价的沥炼,伟大的爱情终于战胜了虚无的繁华,王子做出了选择,成就了自己的境界和成长,也让整个影片回归到了最传统的价值体系上。美好的爱情和生活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又一次重复讲述了美国主流动画的主题:善良正直的主人公总会得到幸福和快乐,易于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孩子也看得明白”。
2.剧情走向的传统性
《公主与青蛙》和《怪物史莱克》从剧作上来说是运用典型传统剧作模式来演绎了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和角色的颠覆一样,两部影片在剧情上颠覆大多是桥段上的。比如蒂亚娜吻青蛙结果公主也变成了青蛙、菲奥娜吻史莱克后彻底变成怪物等,但这不影响影片在总体剧情上的传统走向。无论开端如何新奇另类,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发展、感天动地的和团圆成长的结局,无一不在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模式中;不管角色怎么改变,风格怎么改变,桥段怎么改变,永远是换上新瓶的老酒。
[关键词]迪斯尼动画;创意设计原则;创意特点;动画灵魂
一、迪斯尼电影创新的意义
动画电影题材分为艺术动画和科教动画,动画电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将文化与创意融合在一起,将有创意的文化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壮大,迪斯尼动画电影类型非常丰富,对于两种看似相对的题材能够运用得炉火纯青,主要的题材类型有改编,如《花木兰》就是改编题材的景点,另一题材是原创类型,如《冰河世纪》,题材选择具有丰富性和广泛性,包容的文化环境为迪斯尼电影题材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创新塑造了迪斯尼独特的品牌价值链,让迪斯尼的动画深入人心。这些形象被广泛运用到出版业、传媒业、玩具业等,迪斯尼拥有最终的版权,于是形成了一系列的品牌产业价值。迪斯尼公司创造的独特品牌价值链促进了动画片发展区域扩散。创新需要创意作为基础,题材的创新是动画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顶端,题材的多样化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题材的创新能反映出作品的风格特点,最终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二、迪斯尼动画题材创意设计的原则
(一)娱乐性
动画电影中可爱的卡通形象,充满童趣的情感表现空间收到了世界的欢迎。动画片深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断制造欢乐的气氛,通常在动画片里面娱乐喜剧元素众多,能够带来简单纯粹的欢笑。在动画世界里,成人不仅能够享受到动画的美学韵味,还能让心情保持愉快,得到放松。
美国文化核心追求的是快乐,娱乐性是动画创意最基础的原则。动画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人更加快乐,迪斯尼的动画受众不仅是孩子,还有成人。对于孩子来说,欢乐和欢笑有助于健康成长,对于成人而言,动画片轻松娱乐的氛围能够缓解压力,调整情绪。观众在看动画片时,情绪随着欢快的情节也不断放松,在轻松梦幻的世界里,寻找到快乐的源泉。
在迪斯尼的动画电影里,无处不透露着美式的诙谐幽默,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如《花木兰》,这部动画电影只是借助了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的外壳,而实际上具体的情节是作者开展想象力,填充丰富故事发展而来的,就连配角木须和蟋蟀都广为人知,惹人捧腹大笑。
随着数字科学的不断进步,电影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动画电影市场也逐渐扩大。近年来,动画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白雪公主》《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根据经典通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些电影取材源自本土,但都经过了精心的艺术加工。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力求满足受众的物质精神双重消费的欲望,成为创作的原动力。
(二)教育性
动画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教育性。通过故事和语言,来阐述具有深刻一会的道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做到寓教于乐,具有教育和感化作用。
电影通过夸张的情节营造出惊险刺激的体验,在一系列的探险过程中,受众跟随者动画片里的任务和情节心情也跌宕起伏,主角动作的夸张,正面角色的善良憨厚可爱与反面角诈成鲜明的对比。夸张的场景设置渲染紧张的气氛。这些细节铺陈,为表达电影传递的宗旨发挥了不少作用。
《狮子王》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其传达的坚强勇敢的精神,至今被人们奉为动画经典之作。其台词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被许多文学作品引用。
1941年作品《小飞象》,通过一个马戏团的小象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自卑中到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耳朵能够让自己飞起来成为观众喜爱的小象的故事,传递了用途不放弃的信念。《海底总动员》通过讲述海底动物的故事,传递了保护动物的理念。讲述的是一个妻子丧命鲨鱼之口的单身鱼父亲带着小丑鱼儿子的故事。爸爸马林是一条胆小的小丑鱼,儿子尼莫是一条非常顽皮的鱼。这部秉承着环保爱护动物的电影,无处不在传递着深深的教育意义。爸爸马林经历了艰苦的寻子历程,历经各种困难,大鲨鱼的攻击,水母的群攻、海鸥的追逐和人类的危险,经历重重危险,最终马林在父爱的神奇作用下,爆发出强烈的勇气和定力,最终父子团聚。动画片的创作者巧妙地将爸爸前后的性格对比通过一次次的困难展现开来。告诉受众,挫折让人成长,困难能够让人更加成熟。
(三)情感性
迪斯尼电影题材的选择还非常注重情感性。动画电影当中,情感是重要的故事线索。动画作者通过内心情感表达,让观众体会感受到感情。迪斯尼动画中多以情感为主线,表现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海底总动员》,整部电影充满了爱的关怀,波比和父亲的故事,如同生活中的我们,一直被父亲保护着,虽然淘气贪玩,但父亲的责罚永远不会让孩子受到真正的伤害。就算孩子和父亲闹别扭,但孩子终究还是爱父亲的。蓝色帝王鱼的故事传递了友谊的爱,即便是被吞进了鲨鱼肚子里依然搞怪,而我们的生命中,多一个这样的好朋友能够让生活增添许多精彩。此外还穿插了尼莫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情感创意是好的动画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迪斯尼电影题材的创新策略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点的概念化的过程。对于动画片题材选择来说,创新表示题材改革的结果,表示与已经生产出动画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与以往的动画片雨中不同的主题意义。迪斯尼动画电影题材最大的优势就是创新,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迪斯尼的作者都能创作出非常有创意的情节。其思维方式很值得学习,笔者经过对大量动画片的研究后发现,迪斯尼的电影题材创新策略为:联想法、比较法、模仿法等。
(一)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联想到其他事物特点,将其特点移植到文学作品中的方式。如《花木兰》电影中,蛐蛐在木须的授意下,将身体摆弄成打字机的姿势,两只小脚丫活蹦乱跳的,噼里啪啦地很快就打出了战书。花木兰在洗澡,战友们也成群结队地过来,在一旁望风的木须非常着急,说出“她连个三点式都没有穿”的台词。将古代服装用现代词语表现出来。为了保护花木兰,木须咬了骚扰花木兰的战友的屁股,下一个场景就是可爱的木须在握着牙刷刷牙。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入原本是古代人不会有的行为当中,这些将人物生活与动物习性结合起来的情节,在惹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在创新活动中揭示意食物的各种联系。从结构上来说,是食物组成方式的比较法,从内容上来看是整体比较、功能比较过程比较和结果比较。本文中讨论的是题材比较。中国也有一部以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动画电影,就是2003年上海美食电影制片厂与台湾中影公司合作的《蝴蝶梦――梁山伯月祝英台》,在这不电影中,剧情没有做改动,主要人物也是和原著一样包括祝英台、梁山伯、马文才,但仅仅有30万的票房。而《花木兰》创造了一千万的票房。后者的编剧增加了两个虚幻的角色,这两个角色从台词、动作、事件等方面使得电影增加了许多欢乐的气氛,而《蝴蝶梦》完全是照搬原创,人物的角色、性格、剧情都完全与原著一样。制作成动画片并没有动画片应该有的轻松愉悦,反而和电影电视剧一样沉重爱上。没有变化和创新,在《花木兰》中,几百字的文章被拍成了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其人物性格也更加的丰满,剧中还让木兰具备现代女性拥有的时尚感,不仅表现出了替父参军的勇敢女性形象,还体现了用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理念。通过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并不缺乏故事题材,缺少的是运用的思维。迪斯尼就是充分地比较了受众的喜好度,有针对性地对剧情进行了充实,使得内容具有现代化的演绎,一些典故也有了新的解释,对于美国人来说,传统的中华文化题材颇为新鲜,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敢说敢笑的木兰,会打字的蛐蛐也非常有趣。
四、迪斯尼电影题材的创意分析
(一)题材多样性、全球化
迪斯尼公司的题材来自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经典动画电影都是在经典故事改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作品的。如《小美人鱼》改编自安徒生童话,《花木兰》改编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阿拉丁》改编自阿拉丁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
迪斯尼在选材中,大多选择都是具有激情和零星的人物。这些人物的精神是故事的核心,在迪斯尼电影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是公主,迪斯尼的动画片中,有白雪公主、贝尔公主、仙蒂公主等,他们或善良或勇敢的性格通过夸张和放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公主的取材,又来自于世界各地。他们的生活习俗各不相同,经过改变后,又适当地融入了美国人特有的性格。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它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入了许多国家的优点,迪斯尼一直致力整合。
迪斯尼的创意取材趋于全球化,这既能使得动画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又能满足全世界各种人群的需求,从而推动了迪斯尼全球化的进程。
(二)主角与配角之间的任务分工
在迪斯尼电影中,配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充当良师益友,在主角身边保护着主角,守护着主角,迪斯尼动画创意者常在主角旁边精心安置各类与其嘻哈打闹的伙伴,成为逗趣的对象。这些配角在整部电影当中充当着调节气氛和推动股市发展的作用。他们可能没有主角英俊聪明帅气美丽,但是他们夸张的言辞和行动总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主人公化险为夷,比如《花木兰》当中的木须,《海底总动员》当中的尼莫和马林的朋友。他们夸张的特点将普通的主人公衬托地沉稳冷静,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有些创意理念是符合现实的,而有些创意理念是反常规的,如《怪物史莱克》,每一个儿童都有黑暗恐惧症,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幻想黑暗中的玩具都变得会动了,总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迪斯尼的这部动画片并未从成年人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不用害怕,而是通过僵尸有趣的怪物世界里的故事,告诉孩子不用害怕,既不让孩子失去童真,又帮助他们从自己建设的恐惧世界中走出来。
创意是动画电影的灵魂,要抓住关注的眼球,就必须让动画片充满创意的灵动。迪斯尼的动画片在选题上都把握了原著的精华,又能从原著中找到独特的视角,并在创新策略的基础上,给予故事丰富的剧情,用一个个令人捧腹的桥段,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来演绎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王乃华,李铁.动画编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旭.外国优秀动画电影100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 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 徐晓迪,张余梅.绘声绘色――台湾动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 方建国,王培德,彭一.中外动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假定性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81-01
动画艺术是用虚拟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角色形象有最根本特性――假定性。假定性一般是指其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是一种非自然、非现实性的形态。假定性是动画角色设计师的同盟者,优秀的动画角色形象往往能把动画艺术的这一假定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角色造型塑造的假定性
任何一个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有的是根据文学剧本里人物形象进行改编塑造而来,本身文学创作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就如我们现在正在创作的动画片《特康射日》,他是一个民族传说,考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没有什么必要,我们就根据剧本内容并对壮族人民形象特征,日常生活习惯,民族审美理念,民族服饰纹样做深一步的实地考究和归纳,对特康这一形象进行了塑造;有的角色创意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比如米老鼠这一经典动画角色,它是美国著名导演、制片人、编剧、配音演员和卡通设计者华特・迪士尼的创作。创作过程非常偶然:华特居住的房子里有耗子,每当夜深人静,夜间出没的小老鼠就来骚扰他。于是他反复画了些老鼠的速写,为创作“米老鼠”形象打下了基础;还有的是动画师对没有生命力的物体进行的再创造,比如海绵宝宝,它的创意来源是一个方块形的没有生命力的黄色海绵,本身并不具有什么魅力,通过动画师对角色设计假定性的发挥再创作,使其拟人化,让它穿上方形裤子,露出两颗龅牙等等。如今却成为广为人知的优秀角色形象。
二、角色性格特征塑造的假定性
画纸上的角色设计图本身是没有任何性格倾向的,大多角色性格塑造都是根据剧情安排的需要,赋予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善良纯洁的白雪公主,温柔美丽的黛丝,野蛮可爱的凤霞公主,喜欢无理取闹的猫(TOM)和老鼠(JERRY),还有无比邪恶的杀生丸・・・・・・更有甚的是有的动画师为了使角色设计更具有亲和力赋予其多重性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但观众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并且相当喜欢。可见假定性在角色性格塑造上是多么有必要。
在一些三维的动画作品中,动画师对角色性格特征塑造的假定性发挥空间更大,他们可以利用影片中的光与色优势,让它们成为动画视觉语言的元素和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手段。更有力的塑造形象的典高贵与粗俗、纯洁与邪恶,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兴奋与低沉、疯狂与黑暗,抒感世界的张扬与压抑、平淡与强烈等。
另外,在进行角色性格塑造时也可以搭配上口头禅的设计,它在影视动画中也可以突出人物个性,折射出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身份,塑造人物性格,调节观众情绪,给生活带来乐趣。“我还会回来的!”是《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每次被揍到天上时常说的一句话,它不仅代表着羊族的胜利还交代了一个小故事的完结。“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是美国动画片《神奇的公主―希瑞》中的经典台词,动画片一播出,希瑞便很快成为了很多少年儿童的动画偶像。“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这是法国动画片《巴巴爸爸》中的台词,一时间也成为孩子们的口头禅。这些经典的语言设计让动画角色深入人心,更成功的刻画了角色形象。
三、角色动态设计的假定性
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主要依靠人物的造型、夸张的表演、剧烈的肢体动作等来制造笑料传达情感。当今的动画片创作也具有这一优势。由于动画片的拍摄对象本身是用造型艺术手段创作出来的假定性形象,即“以画在平面上的图画或者立体的‘偶’以及物品作为拍摄对象的电影”。因此在动作、表情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任意的夸张和变形,使动画片更具广阔的变化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变幻画面。《猫和老鼠》是其典型代表,它们把动态设计的假定性表现的一览无余,如下图:
同时角色的动态设计也可以反映角色的性格特征。例如“樱木花道见到他喜欢的晴子时脸会变圆,眼睛会变得像黄豆一样大。这种个性化的动作反应了角色性格特点。另外一种就是角色的习惯性的动作设计。例如:《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哥,每当思考问题时,.总是盘腿而坐、用两只手的食指在头上画圈;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双手在胸前变身时的动作等等。并且其动作反反复复的出现,使角色形象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公众人物”。
四、角色生活环境及经历的假定性
动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样式,它能使时间倒流、使空间变形。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使得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动画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虚拟的动画形象不受时空的限制为人类提供出某种率真的童趣、视觉表现的幻觉、幽默的轻松以及简洁的单纯等几种人类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享受和体验。
同时动画角色形象也适合于去表现童话、寓言、科幻、神话、民间传说等题材。人们总是对虚幻、充满神秘感、传奇色彩的事物感兴趣,艺术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让角色把观众带入神奇的虚拟环境中,满足了好奇心,实现了观众深层的心理愿望,当角色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的时候,角色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如《五娃大森林历险记》改编于大兴安岭林区本土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尹树义创作的长篇童话小说《福娃五人行》,讲述的是金娃、木娃、水娃、火娃、土娃在大森林中历险的有趣故事。主旨反映生态和谐,是一部丰富有趣的百科全书。还有老生常谈的《爱丽丝梦游记》,在爱丽丝的梦境里,她见到的是有如动物园般丰富多彩的各色人物,从一只喜欢恃强凌弱、虚张声势的睡鼠到精神错乱的“疯帽子先生”;从一只“常露齿嬉笑的猫到一只喜欢抽水烟袋、名叫阿布索伦的毛毛虫;还有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地下生活”真正主宰者的“白色皇后”等等。在经历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意外事故之后,爱丽丝在这片有如童话般虚幻的奇妙世界里找到了那个迷失的自我……
在角色生活环境的塑造上还可以通过对色彩及灯光的运用,发挥其假定性。无论在影片整体风格和节奏上,还是局部空间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光与色都可以表现出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描绘出动画空间的独特完美世界。
由于角色设计的假定性是其根本特性不容忽视,所以对动画设计师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一个好的动画设计师不仅要学会感悟生活,在不同生活体验中抓住感人的点滴,而且还应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经历,更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动画和提高表演,不断学习成长,具备创新意识,才有希望创作出优秀的角色形象。
理论探讨的目的是为了在新的高度上更能准确的把握住动画艺术的特性,发掘动画艺术新的魅力,以在实际的动画创作实践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这里要着重提出的是,要想掌握好动画创作的假定性的艺术规律,改变盲目守旧、传统老套的艺术创作手法,就应该在角色设计过程中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实践创新、大胆夸张变形,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