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文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有一些民间文学的题材,历经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创作,推陈出新,使民间文学的题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学中,像唐璜、浮士德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一经作家之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往往会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相术、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国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7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记载这些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盟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享受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要求,深受人们欢迎。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用这一传说作为创作题材。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开始构思,几经中断,几经提笔,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年,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思想探索的历程,也通过他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欧洲文学中,唐璜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纨绔子弟、浪荡儿。法国的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以民间传说中的唐璜作为蓝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剧《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个贪好色的贵族,引诱不少名门闺秀,还要诱骗救了他性命的两个农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寡廉鲜耻,作者借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纪法国贵族的经济开始衰落和他们的道德沦丧。拜伦未完成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唐璜》同样也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誉为“一部天才无穷的作品”。长诗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展示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在诗中,唐璜已经不是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青年。作者赞美了纯洁的爱情和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抨击统治者的专横、御用文人的无行和商业资本的猖獗,广泛评论了欧洲的社会现象。情节惊险动人,富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唐璜与的恋情、海上漂流、与少女海甸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海盗劫掠的刀光剑影……离奇惊险,引人入胜。在艺术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中,很多作家学习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借鉴民间文学的结构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创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作为发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题、不同背景、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日谈》的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下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祈祷日不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很显然,《十日谈》在结构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个故事串联出另外一个故事,每十个故事形成一组,由一定的主题来统领。该作品开欧洲近代小说之先河,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叟也从《十日谈》的框形结构得到启发,写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说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一千零一夜》学习和模仿的连锁效应。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就运用了民间文学中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在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种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张等都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高尔基就曾经指出:“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建好。”[3]《巨人传》中讲到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七千多米布做的长袍。体形高大,体魄强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长大游学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做马铃以为笑乐。为了反击侵略,他随手拔起千年大树作兵器,放一泡马尿淹没无数敌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颂了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禁欲主义,勇于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爱情,具有乐观开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改方案和课程设置正是在这种思考下展开的,依据有关规定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设置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音乐剧都划归在表演专业之下,与舞蹈学、舞蹈编导相区别。尽管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只有一个表演专业,但在2002版本科培养方案中,在表演专业结构框架内,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不仅注重了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刻意强调了“表”、“教”、“编”、“研”等系统课程的协调搭配,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生表演能力培养上,设计了基本功训练、中国民族民间风格舞蹈课群(汉、藏、蒙、维、朝、傣风格舞蹈单元课、风格舞种专门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课、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与表演、戏剧表演、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基础理论与实践等相关课程;在教学能力培养上,设计了由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分析课、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组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毕业实习(教学实习)这几门课构成的教学法课群;在编创能力的培养上,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即兴与编创、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编舞这两门课程;在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上,开设了舞蹈形态学、舞蹈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育学、中国民俗舞蹈、舞蹈作品赏析,以及文化人类学。开设文化人类学是因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民俗舞蹈这两门课程,其课程性质类似文化人类学中的民族志研究,授课重点不在于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而是着重强调对中国不同民族地域仍在传承的、有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详细介绍。任何一门学科没有自己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无论如何都是不完善的,借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手段,填补与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方法论的不足,是当时设计这门课程的最初思考。该课程2003年正式授课,虽因多种原因在2006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被撤下,但在2011版本科培养方案又以限选课的形式被重新纳入。今天,不仅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等其他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教学重点的教学单位,也都开设文化人类学概论或民族学通论这样的课程。
二、理论范式的补充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选择文化人类学弥补自己方法论上的不足,不是一时兴起之作,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必然。记得北京舞蹈学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有着突出贡献的许淑媖教授,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要想解决自身的学术问题,必须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她游学世界后一个最为深刻的体会,据说她生前在香港还做了一台人类学意义上的舞蹈专场晚会。当然有着类似认识的不仅就她一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诸多研究中国民族舞蹈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做研究。“人类学是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一门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强调自我(theself)的研究不同的是,人类学注重对他者的系统研究(theStudyofOtherMan),并相信通过研究他者能够比仅仅研究自己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即通过研究时空和结构中的异文化来理解人类共性(humancommonality)、自性(self-identity)和他性(other-ness,orother'sidentity)。‘他者’(other)在人类学的理解中,不仅仅是指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是指与自己不同的文化(Culturalotherness),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如果将这个概念加以引申,发现中国民族民间舞也是一门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学科,每一位中国民族民间舞人不约而同地也都是一位他者文化的传承者与研究者。诸如现今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中的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教材,每一个对于学习这些舞蹈的汉族师生来说都是他者。即便是汉族舞蹈教材,诸如山东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安徽花鼓灯、赣南采茶、云南花灯、陕北秧歌等这些在田间巷头、桑间濮上传承的民间舞蹈形式,对于来自不同省份在都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师生来说也都是他者。所以,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理论(theory)是通过对已知事实的推理得出用于解释某事的一整套观点。理论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新的理解。理论体现的模式、联系和关系可能为新的研究所证实。”理论作为包含了一系列命题的解释框架,最有价值的是能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提供一个框架,让研究产生预盼性以及能够多视角地深入展开。对此,理论的积累与深入的研讨是各个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舞蹈界相对于其它学科,运动的人体(舞蹈动作语汇)是其本体,舞蹈表演是其中心(舞蹈只有跳出来才能呈现),所以“实践永远走在理论的前面”是一个被业界默认的“共识”,“重实践轻理论”也是一个大家都明白也都看到的问题。当技术和学术之间的不平衡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即舞蹈的学理建设没有跟上舞蹈实践发展的需要时,舞蹈实践会陷入原地打转、止步不前的怪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科研促进教学,思想引领创作”的作用,缺少了学理支撑的实践是不可持续的。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理论建设也是如此,尽管一些专家、学者花费毕生精力从事相关的研究,也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五大文化类型划分法、语言划分法、地理划分法”、“两类三层说”、“中国民族民间舞原始舞蹈遗存”等一些精辟的理论,也有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集成》、《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等相关优质的著作,但这些相比文化人类学在他者文化、世界民族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无论在理论深度、广度、厚度以及理论著作的数量上都是不能成正比的。诸如在理论范式上,文化人类学对他者文化研究积淀的理论就有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法国社会年鉴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后现代人类学等诸多学派。关于理论阐述的经典名著也是硕果累累,甚至每年都会有不同新的论著产生,借用这些理论范式与研究成果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必要和必须的。
因为,在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有许多理论问题尚待研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是国族(na-tion)的概念,还是族群(ethnic)或人群(people)的概念?民间和民俗的关系是什么?民族民间这个合成词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是从属?还是偏正?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指的是什么?是世代传承下来具有同一性的东西?还是当代人发明的新传统?在职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坚守民族民间舞蹈原有的神圣感、仪式性与多样化?中国当今的56个民族的“民族识别”是怎么一回事?如何看待已被划分好的民族下面的不同支系的族群舞蹈?民族民间舞蹈与社会,民族民间舞蹈与宗教,民族民间舞蹈与政治,民族民间舞蹈与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与文化变迁等等,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也都需要一一解答。这其中,很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中,还没有涉及或者钻研不深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中大多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讨,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借用和积极转化,能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人们常说:“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许多学科的发展问题不能名正言顺的回答,甚至连自圆其说都不能满足时,自然就会遭到多方质疑以及各种责难。我们不能永远用“你不懂舞蹈这句话”加以搪塞,是将我们的所思所想加以表述的时候了,“思维决定行为,想不清楚也就做不明白”,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当我们在某些方面力所不及时,借“它山之石,用以攻玉”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会出现文化人类学个别理论因过于高深而无法应用的情况。但类似《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国民族志》这样的民族问题研究丛书,以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凉山彝家》、《湘西苗族考察报告》、《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台湾畲族之原始文化》、《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鼓藏节:苗族祭祖大典》、《克木人:中国西南边疆一个跨境族群》、《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从阐释到建构:纳西族传统文化转型的民族志研究》、《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县东村乡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记》等类似的民族志作品,能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提供很多翔实的资料,以及理论范式应用上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的完善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即描述、分析、阐释和说明社会和文化异同的分支学科。“为了研究和阐释文化多样性,文化人类学家从事两类活动:民族志(ethnography)(基于田野工作)和民族学(基于跨文化比较)。民族志提供对特定社区、社会或者文化的描述。在民族志田野工作中,民族志收集他或她组织、描述、分析和阐释的数据,并以专著、文章或者电影的形式来建立和展示描述。传统上,民族志者曾居住在小型社区中,并研究当地的行为、信仰、风俗、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政治和宗教、艺术。……民族学(ethnology)考察、阐释、分析和比较民族志结果———从不同社会中搜集到的资料。它运用这些材料对社会和文化进行比较、对比和归纳。发现特殊之后更普遍的东西,民族学家试图辨认和解释文化异同,检验假设并建立理论以提升我们对于社会和文化体系是如何运作这一问题的理解。”从引文中可以看出,田野工作和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最为核心的研究方法,甚至被学者们认定为“看家的本领”。
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来说这两种方法也是贯穿始终。先说比较研究,学习和研究其他民族地域的舞蹈,一进入就开始了比较研究,无论你承不承认,对于你熟悉的本民族或本地区舞蹈文化解释体系而言,其他民族地域的舞蹈永远是不折不扣的他者,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比较都不行,因为它总会与你熟悉擅长的舞蹈类型有区别,整个过程会在不适应———适应,不理解———理解中完成。文化人类学出于学科范式假设的需要,会致力于欣赏和理解“差异”(difference),中国民族民间舞就舞蹈学习研究的深入,也会以他者舞蹈的风格、特色、不同来反观自己熟悉的舞蹈类型,从而进行更好地自我发现,如同照镜子一样,成为他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田野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而言,是学科发展的基点,这是每一位中国民族民间舞人都能达成的“共识”,过去只不过叫“民间采风”而已,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奠定的基础息息相关。如果说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引发的“新秧歌运动”,以及1946年由戴爱莲为首组织编创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可以被认定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起点的话。那么当时的做法,即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学习人民,理解人民,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习,视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一观念不仅深入人心,更成为学科后期发展建设的方向标,以及学科教材建设、作品创作、学术研究的压舱石。在当时,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对民间艺术的学习,规定为有出息文学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先决条件。在今天,“投入生活的激流,吸取民间的养料”,依旧是每一位中国民族民间舞人能出色地“表”、“教”、“编”、“研”的前提,并成为一种“传统”被历代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所遵循。上山下乡、走村串寨地“访舞”、“学舞”、“研舞”,每一位中国民族民间舞人都能说出与自己相关的一两个故事,历届学科带头人也都是亲历亲为,大江南北也都留有他们的足迹,部分田野经历或多或少也有所记载。如北京舞蹈学校民间舞第一人教研组组长盛婕老师(1954.9-1954.12),写过《安徽的花鼓灯》、《江西省“傩舞“调查介绍》这样的文章;第二任教研组组长彭松老师(1954.12-1956.2)发表过《采舞记———忆1945年川康之行》、《谈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灯舞》、《花鼓灯之歌》这样的文作;第三任教研组组长罗雄岩老师(1954.12-1958.4)写过《塔吉克族舞蹈的艺术特色》、《九曲黄河灯初探———灯阵的古文化遗存》等相关的论文;第四任教研组组长许淑媖老师(1958.4-1961)也留有《南北寻舞有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采集点滴》、《再谈深入学习传统,奋力发展创新》等相关的著述,与他们同时代的老师就更不用提了,不仅以身示范亲历民间,对自己的所感、所思、所见也多有笔墨。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成立,去民间做调研,整理教材、创作作品、学术研究更是成为每一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必修课,在全国各地很多重大节日以及相关的仪式庆典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认识如此深入,所作也如此精彩,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没有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田野工作的教材或著作,前辈教师做田野的经验和心得更多停留在资深教师的口述记忆中,他们的精彩故事以及学舞传奇也没有人有兴趣著书立说,田野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少有归纳,更谈不上系统的总结了。
反观文化人类学,只要敲击田野工作就会出来《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田野民俗志》、《定性研究: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解释、评估与描述的艺术及定性研究的未来》、《如何做质性研究》、《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参与观察法》等诸多的学术论著,更不用提各种《人类学通论》或《民族学概论》中有关田野工作章节的介绍,以及专门撰写的有关田野工作的民族志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章了。对此,学习和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完善和补充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研究方法上面的不足和缺失,是件势在必行的工作与任务。当然学会别人的目的在于找到自己。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完全依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舞蹈,“首先需要认识舞蹈这种人体文化和艺术所具有的那种高度的敏感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认识到,舞者先天的生理结构、心理素质、运动力学、美学理想等差异,一旦将它从此地文化移植到彼地文化的土壤中去,它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现象,甚至会出现‘树挪死’的可能,由此造成原有的文化意义不复存在,甚至遭到严重扭曲和误读的命运。”就这个问题一些人类学家也谈道:“人类学学科立场的艺术研究往往本着人类学学科的立场,从‘艺术的社会性’着手,要求艺术人类学去研究各种艺术形式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和塑造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探讨在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逻辑和理念,以及文化逻辑在场景中得以表征或者转化于实践之中的过程。以此来着手进行他们自己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研究中也可以使其研究更具有人类学学科的规范性。这种努力固然扩大了艺术的范畴,甚至可能使传统研究有眼界大开的感觉。但是,也或多或少让艺术研究圈内的学者和更广大的阅读者感到困惑:艺术本身的位置何在,人类学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否靠‘艺术’的谱。当着意发现文化价值、社会集体表象之类的东西时,对艺术影像性或听觉感受存在本身却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感。”对此,对于文化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学习,学什么,怎么学是一个必须要深思熟虑的话题。
四、结语
近年来,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部分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数量甚至可以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抗衡,不断冲击传统二本院校的地位。但是,从文化底蕴来看,由于民办学校的发展时间不长,仍处于初期阶段,学校性质、办学机制和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特殊性,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民办学校性质的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因此,民办学校属于非事业性单位,但民办学校管理方面,却按照事业性单位和公办学校来进行。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管是在升学、就业,还是奖助学金等方面,民办学校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待遇;但教职工待遇方面,由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分别处于不同的体制之中,因此民办学校教师难以享受和普通公办学校教师相同的“国民待遇”,如参照社会企业为教师缴纳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险金。虽然民办学校教师同公办学校教师一样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但他们的企业待遇与公办学校教师的事业待遇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民办学校教师较于公办学校教师缺乏被认同感,心理落差较大。
(二)民办学校办学机制的特殊性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资金来源不同。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个人或集团投资、学生的学费或者社会捐赠等。民办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目前董事会制度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必然出现一些不民主的情况。激烈市场竞争中,办学者通盘考虑学校的发展,在校舍、生源等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方面投入较大,而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等方面投入较少,省之又省。定量的资金来源,必然会导致投入此消彼长的情况。虽然说学校属于非盈利性单位,但很多办学者未能站在广大教师生存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然而,由于办学机制不同,事实情况与之存在较大出入。多数民办学校努力挖掘教师工作潜力,不注重教师培养和教育,不关心教师疾苦;学校缺乏相应的医药报销等政策,无法应对教职工出现意外或者患病住院等情况;社会福利待遇不能落实,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形成鲜明差别。因此,民办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拥有临时雇用思想,打工观念,缺乏敬业精神,谈不上事业心。
(三)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民办学校的员工主要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队伍、专职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这些员工主要采用的是聘用制,从其他单位各个岗位上逐渐挖掘培养形成。
1.行政管理人员
民办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指负责学院管理的人员,分为高层学校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包括两支队伍,一支是党员干部队伍,一支是行政管理队伍。高层领导主要是离、退休的公办学校的前校长或书记,教育主管部门的前任领导,与办高等教育相关的银行等企事业单位的前任领导等。他们要么担任高级顾问或名誉校长,要么负责学校常务工作直接担任领导,基本上都能较好地帮助民办学校办学人把握学校发展大方向,使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尽可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中层管理人员有的来自政府部门的退休干部,有的来自各学校的退休教授,还有的是部队转业的高级军官,也有自己培养的年轻教师和个别本校优秀毕业生。基层管理人员多为青年教师。
2.任课教师队伍
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任课教师队伍应成为民办学校的主体,并且其待遇应该高于其他人员。民办学校的任课教师从其年龄结构上看,存在较大断档,主要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和从公办学校聘任的离退休人员,同时还有极少数的其他学校的兼职教师,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学校的一部分管理人员还偶尔兼职上课,所以民办学校教学队伍中的主力军是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引导,成长较慢。市场经济的巨大压力、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不对等的社会保障、学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都使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丧失了兴趣,呈现出较大流动性。
3.专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
在国家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招生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民办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质量相对较低但人数不少的生源,因此,对学生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学校建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一支庞大的专职管理队伍,从学校到系部的专职学生管理人员,既有一般管理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直接面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这其中辅导员的任务较为繁杂,他们全天候为学生服务,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室到寝室,从开学到假期,学期中间的请假、离校都必须获得辅导员批准,因此,民办学校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威严不可侵犯,甚至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地位都与之难以匹敌。这支队伍的工作比较特殊,在办学者看来不需要高学历,因此,以本校毕业生为主,补充一些其他院校刚刚工作的大学生,他们都比较年轻,有活力、有创造力。
4.后勤保卫人员
民办学校还建有一支庞大的后勤服务和安全保卫工作队伍,这部分人员负责学校运行所必须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虽然他们也在学校,但由于与教学工作关系不甚密切,因此在多数民办学校教职工的统计中,大都不计入学校教师系列。这些人员与学生接触频繁,在环境育人中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培养大学生也少不了他们的努力,所以,探讨学校教师的师德问题,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民办学校教师的师德状况
民办学校近些年来能快速发展,既有国家对民办学校相对宽松的招生政策的外部原因,也有民办学校自身艰苦创业精神和灵活办学机制的内部原因。良性发展的民办学校对我国教育事业真正起到了补充作用,但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办学过程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仅在师德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问题
民办高等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从公办学校退休的教授,相对来说比较高效、比较务实,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得过且过混日子,把民办学校当做养老院。有的院系领导组织学生搞培训,收取高额培训费用,不从学生本身考虑问题,更不关心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还有的领导忙于兼课挣课时费,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尽责。
(二)任课教师的师德问题
民办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能做到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没有什么大的纰漏,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工作态度等师德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如缺乏敬业精神,工作热情不足,只是简单完成工作任务,讲授书本知识,做不到因材施教,只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学生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之上睡倒一片,手机、电脑也凑热闹,只教书不育人,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导致校园恶性事件常有发生;部分教师只关心个人得失,忽视学校集体利益,无视学生前途,应付了事。
(三)专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的师德问题
民办学校的专职辅导员大多能尽心尽责完成繁重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但很多人在管理学生时只按硬性规定,缺乏人文关怀。甚至有少数人参加工作不久,学历水平较低,个人文化水平和修养有限,再加上缺乏经济基础,逐利思想相对较重,缺乏教师的职业责任,出现一系列失德现象。有的辅导员经常组织学生办理各种证书,收取高额费用,大发学生财。另外,由于辅导员在学生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学期评优、个人入党等方面还有较大话语权,经常出现学生请客送礼等不正常现象,甚至还出现辅导员侵占奖助学金等现象。
(四)后勤保卫人员的师德问题
在学校没有将民办学校后勤保卫人员纳入教师序列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有不少人没把自己当成学校教师,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以学校教师的师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教书育人事不关己,经常做出一些不应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事情。如学校食堂多次转包,饭菜价格垄断性涨价,损害学生利益;保卫处出现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的情况,没有对犯错误的同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等等。
三、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师德的对策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是关系学校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各个学校常抓不懈的任务,必须立足民办学校的特殊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师德法律法规体系
民办学校的师德建设既有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应考虑民办学校自身特点。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制定民办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借鉴公办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入民办学校艰苦创业的特点,引导教师们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教书育人。
(二)政府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
民办学校教师同样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同样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此,应切实落实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全面改善民办学校的生存环境。首先,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问题,采用与公办学校一样的事业编制,这要求提升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水平,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淘汰机制,将“南廓先生”扫地出门。其次,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一样的待遇,彻底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民办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建立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机制
师德建设单靠教师内在的自律自省是乏力的,应推行自上而下的监督约束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常态化的监督机构,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促进广大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同时,树立师德模范,加强宣传,营建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让教师们在愉快融洽的环境中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一)为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提供新导向
目前,实现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全面接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其目的在于彰显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社会职能,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优质的大众体育人才。相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而言,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贻害至深,致使“唯成绩论”的教学观念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普遍存在,追求达标率成为高校健美操教学发展的核心取向,使其实用价值较为低下。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取向的重新确定提供了必要的导向,并成为修正教学思想偏差、改善教学发展现状的重要依据。这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能够有效打破“唯成绩论”教学观念的束缚,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二)引领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全面创新与重组
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体系提出了全面优化与整合的发展诉求。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陈旧,即无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以获取理想的达标率、完成教学任务为唯一目的,这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发展将产生严重的阻碍。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的创新与重组提供了导向,并搭构起有效平台,使其打破“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大众健美操运动的接触与交流,坚持“适应、服务、参与以及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整合,使之在发展取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实现全面变革,进而有效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要,为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社会健美操运动的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全民健身运动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价值定位
首先,健美操运动的“亲民性”特征使之成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首选内容。健美操运动具有简单易学、老少咸宜的特征,是一项“亲民性”的体育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参与大众健美操运动的人数迅猛增加,全社会性的大众健美操运动热潮已经形成。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因此,高校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就成为其能否充分融入社会体育、提高其实践价值的重要基础。相比于其他体育教学科目,健美操具有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便于运用的巨大优势。由此可见,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强对高校健美操教学自身优势的开发,是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学实用价值的关键环节。其次,高校健美操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健美操运动具有强体魄、健心理、修体态、舒心绪等重要功能,对于参与者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健康素质占有基础地位,对于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因此,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以健康素质的培养为先决条件的。健美操运动在提升人的健康素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功效,能够确保高校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提高其健康水平,进而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康素质来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校健美操教学重要价值的充分体现。再次,高校健美操教学是大众健美操运动所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现阶段,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引导下,大众健美操运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是,大众健美操运动具有参与的自主性以及组织的随意性等特征,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管理,这严重影响大众健美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健美操运动相关人才的匮乏。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相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而言,针对我国大众健美操运动人才匮乏的现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与教育职能,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使之具备较高的健美操素质与能力,为其参与大众健美操运动的组织管理、动作编排以及项目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健美操融合了舞蹈、体操等基本动作,伴以韵律十足的音乐,能够营造出健康活泼的律动氛围。当前,推动文明校园发展、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健美操运动在营造氛围、构建环境方面所凸显出的巨大功效,使之能够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优化现有的教学体系,建立起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发展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健美操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高校校园掀起健美操活动的开展热潮,丰富与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积极健康、青春律动的大好氛围,进而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三、全民健身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满足大众健美操运动的发展需求
实现与社会大众健美操运动的融合发展,是高校健美操教学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而制定的新型发展目标。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大众健美操更是广大民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的发展形势,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狭隘与保守的教学理念,确定“以人为本”、自主开放的发展原则,树立起“以满足大众健美操运动发展需求”为核心目标的发展观念,充分发挥健美操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助推大众健美操运动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大众元素的植入与融合
1.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素质培养通过改变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化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从要学体育到爱学体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积累转变的过程,这需要高师体育专业的教师不断地丰富上课内容,加强上课的趣味性、娱乐性,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既得到了体育锻炼又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兴趣,真正学到体育技能,使其体育教育素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在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应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出发点,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娱乐项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体育,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这需要高师体育专业教师树立现代体育思想,为全民健身打下坚定的基础。
1.2建立和完善优秀教师体系高师体育专业教师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实施虽然推动了高师体育专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远不能达到社会发展需求,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从2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树立新型教育价值观,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发挥出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第二方面是培养出不同阶段对体育教师的不同能力的人才。不同的年龄阶层、不同的种族以及不同的性别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也不断增多,而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指导员的要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体系结构是当今社会的需求。
1.3发挥学校职能作用,引领全民健身时代潮流高师体育专业具有较为完备的物资条件,在制度体系上也较为健全。高师体育专业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体育教师,壮大优质教师队伍。同时,高师体育专业应发挥其教育职能,不断的更新完善,吸收新的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可以有效持久地开展下去。在客观物质上,学校应每年投入适量经费,完善本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备,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有质量地开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体育教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影响着全面健身活动的实施。
1.4加强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力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体育建设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起着引领性的作用,拥有一批有责任、有热情、有能力指导员是非常重要的。高师体育专业应利用其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一些思想觉悟高,对工作热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中老年为主,指导员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这需要高师体育院系注重对新型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众所周知,全面健身计划并单单针对一类群体的,它具有大众性、重点性、科学性和法规性的特点,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健身运动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由表2可知,绝大部分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选择在家读报或者看电视;参加体育活动仅有26.68%。可以看出,加强体育健身锻炼思想深入人心需要很大一步要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