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课论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课论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参与,导致学生缺乏热情,甚至是产生厌倦。新课改既然是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我们可以采用小组竞争学习模式,制定具有规范的奖罚制度。课堂上,小组的自主预习、讨论交流、回答问题、作业质量等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加分,这就促使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就连平时很少有什么表现的学生在本组比较“危机”的时候,都能“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小组的竞争意识得到空前提高,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然课堂的高效也就能得以实现。

二、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除了重视知识的传递外,还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精神品质的培养。既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就要充分的重视小组活动,进而重视小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就目前来看,小组成员合作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考虑问题可能更加周全,体现了高校课堂的效率,同时会贯穿到整节课,不管哪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意识。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既然是高校课堂,那么不同的课业内容也就要有相应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美术学科教学,尽量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精彩。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研读学生和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来补充我们的教学,同时敢于创新,可以领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体会“美”的内涵,体验我们美术课堂的魅力,进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四、情境创设,角色转换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就在于课堂缺乏以引力,而究其根源就是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教与学产生了脱节,所以吸引学生进而展现美术课堂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比需要注意创设情境。

五、鼓励式的中期课堂评价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第2篇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操作性很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方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本人把这一堂美术创作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自认为在本课中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来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出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于是再进一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长一点,短一点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作画者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

第二步发现探索研究。找到创造美的途径。教师不妨用1--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绘画技巧。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1--4分钟时间,教师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可同时进行。例如在本课的风景画示范讲解时,教者从构图开始,逐步示范讲解,让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或让学生讲讲自已的构思,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第3篇

个性化的美术作业不是模仿与加工过程,而是一种创作的过程,如果作业内容与要求被固化、范式化,则只能够培养工匠,而非艺术家。所以,教师在美术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给学生个性的思维、情感表达留下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大胆思维、充分表达。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作业一定是个性化的。

1.自主的空间,个性的保证

这个“空间”哪里来呢?这个空间要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为基础,一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活动;另一方面,作业设计的内容要“宽”、要求要“活”。作业内容要相对宽泛一些,不要布置一些过于狭窄的创作主题,主题要能够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的空间,让“一千个学生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如湘版美术教材中《星空》的创作,如果教师布置“用染纸法创作一幅星空的图片,其中要包括月亮、流星、卫星,以蓝色为主色调……”这样的作业就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创作的空间。如果我们在探讨星空的故事、分析星空的美丽、对深邃的星空进行无比的遐想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彩笔、撒盐、吹色、油色吸附、染纸、电脑作画等多种方法,表达自己对星空的理解、情感与想象等”,这样的作业就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的作业就能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智慧与情感出来。

2.自由的思维,个性的提升

有了自主的空间以后,教师不能够让这个空间成为学生“随意性”的自留地,没有教师的激发与引导的空间是盲目的、低效的。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室外观察等多种手段,通过激发讨论、鼓励发言、讲述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让思维与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化学生对作业主题的理解。

思维的引导要尊重学生思维的规律,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但体验深刻,他们的思维不深刻但是大胆而叛逆,教师的引导要顺应学生思维特点,既要防止学生思维“跑调”,也要防止思维“堵塞”。在思维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讲解与示范必须是有限度的。在课堂布置作业之前,我们会围绕作业的主题进行一定的讲解与示范,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与学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不要让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思维的桎梏。同时,教师的示范必须保持“低调”,防止成为学生模仿的唯一“指标”。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维去示范,善于鼓励学生互相示范,善于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与做法。这样,学生创作过程才能够成为个性的激发过程。

二、经验与情感,个性化作业的灵魂

学生的个性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不同的成长经验与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的激发是个性化作业的灵魂,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学生灵魂的表达。所以,初中美术个性化作业的生成要诞生在学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情之中,这样的作业才是真正的个性化。

1.经验是个性的起点

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建立在其成长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个性的经验,引导他们对经验进行进一步发掘、体验、升华,激发出创作的智慧,赋予作品生活的灵感。那么,这个经验如何在作业中被发掘、体验与升华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表达自己的经验,交流各自的经验,来一次课堂“生活经验的头脑风暴”。例如:湖南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绿洲》,学生对于绿色、沙漠等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而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表达欲望,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绿”的理解,绿色与沙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经历等,这样的过程既是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向美术表达过度的过程。

其次,要善于带来学生体验生活。可以通过室外参观、校外写生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校外生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创作的灵感与基础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教师示范讲解等途径,把生活知识与经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效果。

2.情感是个性的本质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初中生的情感比较单纯而丰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激发学生的爱恨情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在湖南版七年级美术教材的《中国结》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与学生分享中国结中蕴藏的爱国之情,通过海外华人的爱国故事与中国结的融合,激发学生深刻理解这个简单图案背后内涵,激发创作激情。然后再布置相关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的创作智慧与灵感。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等

提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笔者拟在本文中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与学方式变革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论

一、何谓“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引入教学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种教学模式的构成包括五种要素:教学理论,不同的教育思想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其制约作用;教学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经过学者的概括和总结,比较成熟的一些教学模式有:接受模式、探究模式、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模式、情境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等等。

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1、在华南师范大学,采用先理论学习,再能力培养,然后校外实习这种三级跳远式教学模式。独立增设了以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很早就创办了课程实验室,目前美国各州及其学区普遍设置课程与教学实验室。该课程是一门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与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理论型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能的关系。

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空白区域,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从目前就我国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其普遍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上海师范大学,采用“三位一体方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重点关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教育实习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严密的教学方案、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等措施;在教育实习环节,开展“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使学生在中小学真实情境里,围绕公开课的选题经历一些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该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综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却更重视毕业创作的情形下,该校反而取消了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毕业创作,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目的就是培养能适应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稿素质美术教师。

3、华东师范大学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和微格教学,之后开展校外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在教学模式中渗透了以研究项目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随时准备思考和重组课程的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从而提高教师培育的质量。该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在项目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联合社会各级美术教育机构,开发和利用社会美术课程资源,以此达到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效提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关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考

1.对高职高专“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念、目标的思考

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设计以满足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专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专业能力课程,其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方法称为就业导向的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能力课程中的专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它们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教师从业需要的全部能力。

2.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树立“三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原则1:工具性设计原则——以教师专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正是完成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系统学习,培养运用特定教学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原则2:针对性设计原则——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行动导向设计单元课程

每个单元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课程活动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个单元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单元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教学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教学原则。

原则3:序列性设计原则——以教学实践应用为目的多元范型教学技能技术课程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中的一些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对课程内容尤其是技术技能课程内容可进行各种分类,并采用多种教学范式来开展教学。

3.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开发方法的思考

采用多角度课程教学开发方法

(1)从小学美术学习领域的角度实施横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可切合小学美术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从横向上拓宽学生对小学美术知识的直观教学认识

(2)从教学技术技能角度实施纵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就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课程来说,纵向的时间发展,即是课堂结构的组合,而各个课堂结构环节的活动开展都需要 教师具备不同的教学技术,如复习技巧、导入技巧、提问技巧、讲解技巧、练习技巧、归纳技巧、结束技巧等等。因此,从课堂流程的纵向角度,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教学技术训练即可环环相扣地开展起来。

(3)从小学美术学习阶段的角度实施螺旋上升式立体教学模式

小学生美术学习是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不同年龄学习不同内容、不同技能、获得不同能力和方法。即使是相同课题,教授不同年级,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方法、以及评价标准都绝不是相同的,此即为螺旋上升的立体模式

研究与设计“三维立体多角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各种教学技能和能力。就三年制专科层次教师培育的各类学校,毋庸置疑地应该向工具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倾斜,以就业为导向的“三维立体多角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体现了快速、实用的特点,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内,培养出能上课、会上课的小学美术老师,避免了职前教育与从业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强烈的专业认同、直观的小学美术课程概念,正真发挥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