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 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 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 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 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 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 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 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 生态恢复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调度,预报调度,洪水资源化,生态调度

 

黄壁庄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生活、环境供水为一体的大(1)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1亿m3。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

1黄壁庄水库调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库预测预报能力不足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下垫面情况发生重大改变,给水文预报带来很大难度。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目前水库常用的常规预报和河北雨洪两种预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预报的精度仍不够高。洪水遇见期短,水库防汛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基本没有实现实时制定和比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仍停留在基于事先制定的洪水调度方案开展洪水调度的阶段。

1.2水库洪水资源利用低,防洪兴利矛盾突出

水库承担的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防洪与兴利的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水库汛期调度采用分期汛限水位,但主汛期调度仍采用汛限水位“静态控制法”,严格按照设计的汛限水位进行控制,不考虑实时降雨预报和洪水预报成果,只要水库超过汛限水位,洪水过后必须降到汛限水位,许多地区多数年份仅在主汛期来一次洪水,往往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后,再无洪水可蓄,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

1.3 岗黄水库调度方式严重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20世纪60年代以后,滹沱河下游逐渐成为一条泄洪河道,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河道常年断流。滹沱河河道常年干涸,河滩裸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二是石家庄市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三是流域内大量洼淀、湿地逐渐消失。调蓄流域洪水的主要场所从平原洼淀转移到了山区,由于洼淀干涸多年,大都被开辟为农田。

1.4 水库水污染形势严峻, 威胁供水安全

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和Ⅲ类水质,水库水质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地表水饮用水标准。但是由于上游沿河两岸分布着许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乡镇企业,这些小企业产生的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库区农民在征地线以下种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高水位时淹没耕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造成夏季水库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色度等指标超出国家地表水饮用标准。

2 加强水库科学调度管理的基本思路

目前黄壁庄水库调度现状还满足不了新时期对水利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水库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根据治水新理念,水库科学调度管理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不断提高水库预测预报水平,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科学化,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二是水库防洪调度要承担适度风险,实现洪水资源化。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三是把生态调度纳入水库调度统一考虑,建立防洪、兴利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运用方式,不断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四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3 水库实现科学调度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预报预测能力建设,实现防汛调度科学化

解决水库预报预测能力不足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水文遥测站网的建设,还需增加一倍才能满足预报的需要。二是加快遥测、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水文气象信息和森林植被、土地利用、水库塘堰等下垫面信息。三是研制高精度水文预报模型。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的影响很大,用过去的观测资料率定的集总式模型参数,显然难以正确模拟当前的水文过程了。可以借鉴模拟在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和下垫面及土壤含水量存在空间差异条件下的水文过程。四提高降水预报的精度,提高水文预报预见期,建议在岗黄流域采用新一代雷达测雨技术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视能力。此外还要不断完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洪水调度方案实时制定和比较分析系统,改善防洪调度分析手段,建成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科学化。

3.2开展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工作,探索水库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实现洪水资源化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课题在2006年正式立项研究,2008年初提交初步研究成果。应根据研究成果编制水库调度规程,进一步明确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时间与条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水库洪水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对雨洪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大大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和雨洪利用率,使水库更好地为下游经济发展服务。

3.3 结合下游河道的综合整治,适时开展水库生态调度,逐步修复下游生态环境

黄壁庄水库应结合滹沱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在近期重点解决城市河道断流问题,在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水体水质改善、湿地保护、城市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南水北调通水后水库要考虑进行维持下游河道生态流量的调度,改变几十年来下游河道断流的局面,恢复河流基本生命。

水库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水库弃水,向下游河道、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在适宜地进行地下水回灌,有效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不断涵养地下水源,明显改善石家庄市地下水生态环境。

3.4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水库应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力度,把改善水库水质,确保省会居民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一是加强水库库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缔网箱养鱼、库区旅游等一切可能污染水源地的活动。二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围乱捕、电毒炸等不法行为,保持水库渔业生态平衡。三是对水库实行封库禁渔,每年定期向水库投放鲢、鳙、草等滤食性鱼种,有效抑制和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四是加强入库排污口管理,狠抓流域内污废水的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污染源。

生态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研究论文

        (1)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地带性差异 季海宝 庄舜尧 张厚喜 孙波 桂仁意

        (6)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吴秀坤 李永梅 李朝丽 王自林 范茂攀

        (12)连续年龄序列枝树人工林碳库 刘文飞 吴建平 樊后保 李燕燕 袁颖红 廖迎春 黄荣珍 胡良 房焕英 郭虎波

        (18)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碳平衡研究 李银坤 陈敏鹏 夏旭 梅旭荣 李昊儒 郝卫平

        (25)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杨宁 邹冬生 杨满元 赵林峰 宋光桃 林仲桂

        (31)近50年石羊河流域陆地表层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姚玉璧 李耀辉 李俭峰 丁文魁 杨金虎 岳平

        (40)封育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蒋德明 苗仁辉 押田敏雄 周全来

        (47)黄土高原退耕柠条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吕海波

        (50)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化草原优势植物物候的影响 李夏子 郭春燕 韩国栋

        (58)基于群落数量特征的喀斯特湿地森林群落优势种分析 张建利 吴华 喻理飞 范怡雯 严令斌 袁丛军

        (66)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马姜明 吴蒙 占婷婷 梁士楚

        (72)半干旱区草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季节动态 刘任涛 朱凡

        (78)亚热带阔叶林植物叶片虫食特征研究 刘志国 景军 李恺 蔡永立

        (85)豆科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代谢的影响 王从彦 曹震 王磊 刘雪艳

        (90)金银花根围am真菌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贺学礼 耿晓进 赵丽莉 牛凯

        (95)五指山不同林型土壤对金钟藤幼苗生长的影响 黄乔乔 沈奕德 范志伟 李晓霞 宋鑫 程汉亭 侯玉平

        (100)外来入侵杂草银胶菊种子萌发特性及无性繁殖能力研究 高兴祥 李美 高宗军 张纪文 刘永超 曹坳程

        (105)盐胁迫对海滨锦葵生长及na+、k+离子积累的影响 闫道良 余婷 徐菊芳 黄坚钦

        (110)高温胁迫对爪哇稻剑叶光合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赵森 于江辉 肖国樱

        (116)岷江上游椒农间作模式能流、物流及价值流研究 刘成刚 黄强 邓铭瑞 沈贤宇 刘丽娟 张林 李伟 潘开文

        (123)铁还原茵介导的氧化铁还原与硝酸盐还原的竞争效应研究 张伟 刘同旭 李芳柏 李晓敏

        (129)异丙甲草胺在氧化铝界面的亲核置换转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魏岚 刘传平 刘承帅 李芳柏

        (135)珠江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残留与风险评价 李秀丽 赖子尼 穆三妞 赵李娜 王超 高原

        (141)重污染河道钝化底泥对紫花苜蓿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张鸿龄 孙丽娜 孙铁珩

        (147)nacl和na2so4盐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对比研究 许秋瑾 张亚丽 席北斗

        (151)矿区常见乔木叶片重金属特征及其修复应用 邱媛

何际泽 杨汉彬 张良军 黄良美 温远光 杨梅 张新英

        (157)深圳市蛇口半岛人工填海及其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陈婉 李林军 李宏永 邱国玉

        (164)珠江三角洲典型地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李慧 王云鹏 李岩 王兴芳 陶亮

        综述

        (170)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于鲁冀 吕晓燕 宋思远 梁静 王小青

        (176)污染土壤中菲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钱翌 梁昌金

        无

        (f0003)《生态环境学报》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无

        (f0003)《生态环境》(现《生态环境学报》)继续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无